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46
1
作者 黄忠良 孔国辉 何道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3-198,共6页
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 6个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从种丰富度和不同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演替阶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反映了其结构复杂程度、生... 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 6个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从种丰富度和不同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演替阶段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变化反映了其结构复杂程度、生境的差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强而降低。群落内各层的物种丰富度的大小的顺序为“灌木层 >草本层 >乔木层”,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群落多样性随群落演替发展而增高 ,但最稳定群落的多样性不是最高。物种重要值和株数作为测度指标计算群落多样性所得结果相近 ,与用覆盖度(冠幅面积 )作为测度指标计算的结果相差较远。 Shannon-Wiener指数在样地达到一定面积后趋于稳定 ,Simpson指数较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物种多样性指数 植物群落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126
2
作者 黎晓亚 马克明 +1 位作者 傅伯杰 牛树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55-1062,共8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干扰的特点 ,综合集成了基于格局优化、干扰分析 2种规划途径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拟和预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形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方法框架。该方法突出体现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注重针对性、区域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满足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 格局优化 干扰管理 生物保护 生态恢复 生态规划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2
3
作者 张希彪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85-3695,共11页
研究了放牧、收集枯落物及清灌等人为干扰活动对黄土高原于午岭油松林土壤结构及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0~50cm土壤中砂粒含量比无干扰时分别增加了11.83%、37.80%和51.60%;粉粒下降了8.16%、11.83%... 研究了放牧、收集枯落物及清灌等人为干扰活动对黄土高原于午岭油松林土壤结构及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0~50cm土壤中砂粒含量比无干扰时分别增加了11.83%、37.80%和51.60%;粉粒下降了8.16%、11.83%和15.55%;粘粒下降了8.10%、20.84%和30.72%,土壤表现出粗骨化趋势;〉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无干扰林地分别下降了16.59%、43.12%和61.13%。〉1.0mm的团聚体含量仅为无干扰林地土壤的27.78%和24.34%,1.0—0.25mmm的团聚体下降幅度较小;〉0.05mm微团聚体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9.39%、32.62%和33.47%。而〈0.05mm微团聚体所占比例随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大幅度上升。土壤容重增加了0.11-0.41g/cm^3。土壤总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3.64%、25.47%和39.14%,毛管孔隙下降了7.79%、11.54%和29.32%,非毛管孔隙下降了28.47%、60.79%和64.08%。说明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对人为干扰更为敏感。最大持水量分别下降23.42%、37.15%和52.92%;毛管持水量下降33.79%、43.01%和52.22%;自然含水量下降31.03%、39.34%和46.28%。饱和持水量下降16.14%、28.80%和49.68%;田间持水量下降了12.39%、33.92%和47.47%;土壤有效水含量下降了9.55%、20.55%和58.91%。土壤前3min初渗率下降了38.74%、51.45%和63.23%;稳渗速率下降了54.06%、71.63%和84.10%,相应地受人为干扰林地前30min累计人渗量也较未受人为干扰林地土壤分别低48.15%、65.93%和73.35%。饱和导水率较对照下降了8.73%、33.33%和51.00%。土壤的结构系数。由79.12%下降到27.32%。团聚度由59.48%下降到11.11%,分散率上升了l倍多,分散系数上升了4倍多。土壤枯落物层及有机质的减少是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人工林 森林土壤 物理性质 人为干扰 土壤退化
下载PDF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96
4
作者 喻理飞 朱守谦 +2 位作者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9-532,共4页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 ,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 (A) .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 ,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 (B~F) ,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 .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 ,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 ,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 ,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 .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 ,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 ,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 .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喀斯特森林 群落退化 评价 贵州
下载PDF
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4
5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1 位作者 钟春棋 仝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11-2416,共6页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受到人类不同程度干扰的芦苇沼泽、草地、滩涂养殖地、耕地、池塘养殖地和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受到人类不同程度干扰的芦苇沼泽、草地、滩涂养殖地、耕地、池塘养殖地和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C/P和N/P比均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即轻度干扰的芦苇沼泽和草地(25.53、156.06、6.11和27.58、158.99、5.78)>中度干扰的滩涂养殖地(25.02、96.90、3.87)>高度干扰的耕地和池塘养殖地(17.55、46.19、2.65和22.30、57.51、2.62);与高度干扰的耕地相比,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C/N、C/P和N/P比有所提高(19.95、63.81和3.18);影响土壤C/N、C/P和N/P比的因子随干扰程度的变化而改变;土壤C/N比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相对较小,C/P和N/P比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碳与养分比对土壤碳储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人类干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城市森林结构的量化研究——以沈阳树木园森林群落为例 被引量:75
6
作者 朱文泉 何兴元 +3 位作者 陈玮 陈云浩 张粤 宁祝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090-2094,共5页
采用遥感图像判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了沈阳树木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及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沈阳树木园植被的生长状况良好 ;物种丰富 ,其中黄蘖 (Phellodendronamurense)、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榆树 (Ulmuspumi... 采用遥感图像判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了沈阳树木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及空间格局 .结果表明 ,沈阳树木园植被的生长状况良好 ;物种丰富 ,其中黄蘖 (Phellodendronamurense)、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榆树 (Ulmuspumila)在树木株数和相对优势度上均占优势 ,为群落的主林木 ;植被在高度和胸径上的分布均表现为具有向上发展的潜力 ,整个植被群落正处于一个快速的生长期 ,属于发挥生态效益的最佳时期 .沈阳树木园的树种多度与基于叶面积的相对优势度之间无明显关联 ,数量上占优势的树种 ,其相对优势度不一定很高 .沈阳树木园植被树木株数与不同树高等级间的分布关系表现为上凸的曲线 ,随着树木高度级的增加 ,树木株数开始分布比较平稳 ,当高度超过 12m后 ,树木株数明显减少 ,曲线急骤下降 .树木株数分布与不同胸径等级间的关系也呈现类似的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结构 绿量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格局影响分析 被引量:62
7
作者 周华锋 马克明 傅伯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干扰改变景观格局,同时又受景观格局的影响,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应用ILWIS地理信息系统,以1∶20000植被图为基础,结合野外考察,分析了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 干扰改变景观格局,同时又受景观格局的影响,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应用ILWIS地理信息系统,以1∶20000植被图为基础,结合野外考察,分析了北京东灵山地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灵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的破碎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小,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人类的活动对该地区的景观破碎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距所选择的干扰区的远近,几个景观多样性指数没有表现出有规律的大小变化。虽然该地区人类活动有愈来愈强的趋势,但目前决定该地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因子主要还是自然要素,人类活动虽然也对该区的景观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格局 人类干扰 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川西金凤山楠木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1
8
作者 郝建锋 王德艺 +4 位作者 李艳 姚小兰 张逸博 詹美春 齐锦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930-6942,共13页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功能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量度指标,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可以通过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直接表现出来,不同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不同。金凤山景区主要有选择性采伐和旅游活动这两种人为干扰形式,...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功能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量度指标,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可以通过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直接表现出来,不同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不同。金凤山景区主要有选择性采伐和旅游活动这两种人为干扰形式,为研究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金凤山楠木次生林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在实地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将干扰强度划分为3个等级:重度干扰:紧靠核心景区0—40 m,中度干扰:距离核心景区40—80 m,轻度干扰:远离核心景区80—120 m,采用典型取样法,调查3种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群落不同林分层次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值、Shannon-Wienner指数H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D值和均匀度指数Jsw值来综合衡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1)在总面积为3600 m2的9个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55种,隶属于69科136属;物种数随着人为干扰强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扰下群落的物种数依次为:113种,88种,77种。(2)从群落结构上看,轻度和中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多分布在小中径级(4<胸径DBH<20 cm)和低中高度级(5<高度H<13 m);而重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多分布在小径级(DBH<8 cm)、大径级(DBH≥28 cm)和低高度级(3<H<7 m)、高高度级(H≥15 m),其群落结构与轻度和中度干扰下乔木层的群落结构明显不同。(3)受不同强度人为干扰的楠木次生林群落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S值、H值和Jsw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物种多样性 楠木 群落结构 重要值
下载PDF
1955~2010年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88
9
作者 刘吉平 董春月 +1 位作者 盛连喜 刘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887,共9页
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1955~2010年的地形图和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景观指数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分析不同时期人为干扰度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55~2010年小三... 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1955~2010年的地形图和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景观指数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分析不同时期人为干扰度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55~2010年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面积和最大斑块逐渐减小,斑块占景观比从52.87%下降到10.41%,最大斑块减少了47.6%,破碎化和分散性逐渐增加,连接度从1.02%增加到2.88%后下降为0.79%,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斑块的形状由复杂变得简单后又变得复杂,人为干扰度逐渐增加,从0.31%增加到0.6%;2从空间上看,1955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由西南向东北破碎化逐渐减弱,1986年后变为由西南向东北破碎化逐渐增加的格局。沼泽湿地斑块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和连接度指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北部。人为干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3 1955~2010年人为干扰对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邻近与连接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沼泽湿地边缘密度影响逐渐增强,人为干扰对沼泽湿地斑块密度的影响主要受沼泽湿地面积的影响,人为干扰对沼泽湿地斑块的形状影响较小,沼泽湿地的优势景观控制力逐渐下降,人为干扰是小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景观格局 人为干扰 小三江平原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78
10
作者 田昆 陆梅 +3 位作者 常凤来 莫剑锋 黎良才 杨永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原状土就地取样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云南西北高原的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的2年定位研究表明,纳帕海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表现为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沼泽类型改变,沼泽旱化、沙化,中旱生植物侵入,沼泽发生逆向生态演替,生... 利用原状土就地取样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云南西北高原的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的2年定位研究表明,纳帕海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表现为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沼泽类型改变,沼泽旱化、沙化,中旱生植物侵入,沼泽发生逆向生态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衰减退化,土壤酶活性降低,水质变劣.分析了引起纳帕海湿地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表明人为活动干扰是引起其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生态环境 驱动机制 退化 旱化 沙化 纳帕海
下载PDF
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75
11
作者 刘春艳 张科 刘吉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729-3740,共12页
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GIS和RS技术构建景观风险指数,结合网格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76—2013年三江平原... 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GIS和RS技术构建景观风险指数,结合网格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76—2013年三江平原农田、草地和湿地的景观损失度逐渐降低,林地和居民用地景观损失度不断升高,生态风险呈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上看,1976年以高风险区为主,2013年则以低风险区为主,1976—2013年低风险、较低风险和中风险区不断向三江平原西部和西南部扩张,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逐渐向北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及保护区退缩,生态风险整体向西南方向运移,风险质心向西南转移37.8 km;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变化受海拔、地貌、居民点、保护区距离和人为干扰度影响明显,其中人为干扰度、居民点以及保护区距离对景观生态风险解释力最为显著,1995年人为干扰度(71.2%)、居民点距离(64.6%)和保护区距离(43.7%)的因子解释力明显高于地貌类型(11.2%)和流域类型(8.9%),2013年地貌类型(23.5%)解释力大于保护区距离(23.3%)。该研究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指数 地理探测器 人为干扰度 三江平原
下载PDF
西双版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矿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54
12
作者 李明锐 沙丽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氮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中很重要,常把土壤氮矿化速率作为生态系统中氮有效性和氮损失的指标.在云南省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站周围,用顶盖埋管法,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季节雨林、橡胶林、受过严重干扰的季节雨林、鸡血藤次生林... 氮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中很重要,常把土壤氮矿化速率作为生态系统中氮有效性和氮损失的指标.在云南省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站周围,用顶盖埋管法,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季节雨林、橡胶林、受过严重干扰的季节雨林、鸡血藤次生林和旱谷地的氮矿化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受过严重干扰的季节雨林>鸡血藤次生林>季节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橡胶林>旱谷地.在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和旱谷地被认为是受人为干扰较严重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各种森林下土壤中的氮矿化速率和氮储量相比均低,达到显著水平.较低的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本底氮储量低有关,也与土壤中真菌数量较少有关.对西双版纳6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氮储量和氮循环速率的研究表明,受过严重干扰的季节雨林在恢复多年后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与原生林接近,而林地被转化为农业或经济林用地后氮储量和氮矿化速率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土地利用方式 人为干扰
下载PDF
生态退化的形成原因探讨 被引量:35
13
作者 章家恩 徐琪 《生态科学》 CSCD 1999年第3期27-32,共6页
生态退化由生态基质、内在的动能因素和外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两大驱动力。从自然的角度来讲, 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的异常变化是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和退化的自然成因。人为因素往往叠... 生态退化由生态基质、内在的动能因素和外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两大驱动力。从自然的角度来讲, 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的异常变化是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和退化的自然成因。人为因素往往叠加在自然因子之上,对生态退化起着加速和主导的作用,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工业与城市化活动、政治与战争、贫困、文化与旅游等, 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不确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化 形成原因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8
14
作者 田昆 常凤来 +2 位作者 陆梅 莫剑锋 杨永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1-686,共6页
以纳帕海湿地原生沼泽作为参照 ,选择人为干扰下的沼泽化草甸 ,草甸和排干湿地开垦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人为干扰对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两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沼泽土壤C/N值较高 ;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土壤空间结构... 以纳帕海湿地原生沼泽作为参照 ,选择人为干扰下的沼泽化草甸 ,草甸和排干湿地开垦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人为干扰对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两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沼泽土壤C/N值较高 ;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土壤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质 0~ 2 0cm表层与 2 0~ 4 0cm下层相差 4倍 ,水平分布上则随人为干扰加强、沼泽化过程减弱而降低 ,下降幅度高达 2 2 .92 %~ 6 9.6 4 %;土壤全氮及其空间分布呈现与有机质相同趋势 ,两者相关系数r=0 .98;NH+ 4 N、NO-3 N与全氮和水解氮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74、r=- 0 .6 5 ,r=- 0 .81、r=- 0 .76。表明了纳帕海湿地沼泽土壤较低的矿化量和对碳的固定及较大的氮累积量 ,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后湿地土壤碳氮养分的释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活动 云南 纳帕海 湿地土壤 碳氮变化
下载PDF
海岛生态脆弱性的内涵、特征及成因探析 被引量:62
15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1 位作者 郭振 丁德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105,共13页
海岛生态系统拥有明显且独特的脆弱性,对海岛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构成威胁。准确把握和有效控制海岛生态脆弱性是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的根本前提,一套科学、统一且针对性强的概念体系是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基础。参考... 海岛生态系统拥有明显且独特的脆弱性,对海岛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构成威胁。准确把握和有效控制海岛生态脆弱性是维护海岛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的根本前提,一套科学、统一且针对性强的概念体系是海岛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基础。参考相关研究,以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为基点,以我国海岛为侧重点,通过梳理和分析大量海岛典型案例,提出并探析海岛生态脆弱性的内涵、特征和成因。海岛生态脆弱性是在独特的自身条件和复杂的系统干扰下海岛生态系统表现出的易受损性和难恢复性,具备长期性、分异性和可调控性的特征;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限的规模大小和明显的空间隔离使得海岛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海陆二相性、资源短缺性和独立完整性,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自然扰动和人为干扰相互作用,形成并加剧海岛生态脆弱性。概念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海岛生态脆弱性的深入分析与合理调控提供切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系统 海岛生态脆弱性 内涵 成因 人为干扰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9
16
作者 许中旗 闵庆文 +2 位作者 王英舜 李文华 许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42,共5页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人为干扰(包括放牧、开垦和禁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土壤,主要是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而开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禁牧会提高土壤各种...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人为干扰(包括放牧、开垦和禁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土壤,主要是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而开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禁牧会提高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而且随着禁牧时间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深层土壤养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全氮、速效氮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明显的负直线相关关系;速效K、速效P含量则与土壤深度的关系符合二次幂函数关系;全磷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微弱的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禁牧可以提高典型草原土壤养分元素的含量,有利于遏制草原土壤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典型草原 土壤养分 开垦 禁牧
下载PDF
湖北省五大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彭映辉 简永兴 +1 位作者 王建波 倪乐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4-470,共7页
对湖北省五大湖泊斧头湖、洪湖、梁子湖、长湖和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监测、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本文将断面法与GIS及GPS技术相结合 ,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前人的工作 ,揭示了五大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 5 0余年来的... 对湖北省五大湖泊斧头湖、洪湖、梁子湖、长湖和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监测、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本文将断面法与GIS及GPS技术相结合 ,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前人的工作 ,揭示了五大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 5 0余年来的变化 ,探讨了人为干扰强度与多样性丰富程度及丧失程度的关系 ,主要结论是 :(1) 2 0 0 1年斧头湖、洪湖、梁子湖、长湖和西凉湖各分布有水生植物 6 1种、94种、87种、92种和 77种 ,种数 /面积比值以重度干扰的斧头湖和洪湖最小 (分别为 0 .5 3与 0 .2 7种 /km2 ) ,以轻度干扰的西凉湖最大 (1.0 7种 /km2 )。 (2 )斧头湖、洪湖、梁子湖、长湖与西凉湖现各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 5、5、12、12和 13个 ,植被覆盖率分别是 16 .30 %、16 .4 3%、32 .5 6 %、4 5 .16 %和 6 2 .0 4 % ,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 (鲜重 )分别为 2 99.0g/m2 、76 4 .2g/m2 、80 8.6g/m2 、10 39.1g/m2 和1719.8g/m2 。(3)近 5 0余年来斧头湖、洪湖、梁子湖、长湖和西凉湖水生植被分布区严重缩小、覆盖率显著下降、生物量极大降低 ,分别有 9、8、5、3和 1种水生植物消失 ,消失的水生植物群丛类型数各为 7、8、4、2和 1个。 (4 )多样性的丰富程度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而下降 ,多样性的丧失程度随干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湖泊 水生植物 多样性 物种 群落 围网养殖 围垦
下载PDF
绿洲演变及其调控因素初析 被引量:44
18
作者 穆桂金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9-547,共9页
绿洲是荒漠区适宜多种生物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它通过人为干扰、气候波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调控而发生演变。构造活动对绿洲演变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气候波动则表现为区域相对一致性,随时间发展的渐变性和过程的... 绿洲是荒漠区适宜多种生物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它通过人为干扰、气候波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调控而发生演变。构造活动对绿洲演变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气候波动则表现为区域相对一致性,随时间发展的渐变性和过程的复杂性;人为干扰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段上都有很强的局限性,但其发展迅速和时空不稳定性(社会原因)成为影响绿洲演变的调控因素,同时也是人工干预绿洲演变,实施永序管理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演变 人为干扰 气候波动 构造活动 荒漠区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碧峰峡栲树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51
19
作者 郝建锋 李艳 +4 位作者 齐锦秋 裴曾莉 黄雨佳 蒋倩 陈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678-7688,共11页
为进一步了解人为干扰对碧峰峡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的影响,并为该区植物资源、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及旅游可持续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调查了人为干扰下碧峰峡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次生林物... 为进一步了解人为干扰对碧峰峡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及不同种群利用资源、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的影响,并为该区植物资源、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及旅游可持续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调查了人为干扰下碧峰峡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群生态位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7200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156个植物种,隶属于70科114属,其中乔木16科23属33种,灌木39科67属95种,草本38科42属47种;乔木层总体物种多样性水平在中度干扰下最低,在轻度及重度干扰下差异不大。灌木层总体物种多样性水平在中度干扰下最高,在轻度干扰下最低。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随着干扰强度的加深有明显降低趋势;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乔木层中优势种栲树的生态位宽度均为最大,与其他树种生态位重叠值在中度干扰下有所降低,枹栎(Quercus serrata)的生态位宽度会变小,山茶科(Theaceae)植物的生态位变宽,同时其生态位重叠值增大;在灌木层中,重度干扰下,菝葜(Smilax china)生态位宽度减小,栲树幼苗的生态适应范围也骤减,其他大多数物种在中度干扰下,生态位宽度最低;在草本层中,蕨类植物及皱叶狗尾草(Setaria plicata)在重度干扰下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值均增高,其适应范围变广,种间竞争加剧。综合分析表明,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水平对人为干扰的响应各不相同,其中人为干扰对灌木及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同时人为干扰会改变群落物种组成及种间原有的关系,特别是中度干扰会使群落间优势种地位增强,种间竞争关系加剧,导致其原有生境被破坏,不利于群落发展。因此强化景区保护及合理经营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栲树 人为干扰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高山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20
作者 刘洋 张健 杨万勤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6,共9页
高山带是指自然气候森林边界即林线到雪线之间的无林区域。受低温限制的高山生物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高山带被视为监测气候变化的理想试验场所。气候变暖加速了高山冰雪消融,也加剧了高山生物多样性的波动,因而高山生物多... 高山带是指自然气候森林边界即林线到雪线之间的无林区域。受低温限制的高山生物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高山带被视为监测气候变化的理想试验场所。气候变暖加速了高山冰雪消融,也加剧了高山生物多样性的波动,因而高山生物多样性变化对于指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高山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山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物种的分布格局和适宜生境的变化、林线交错带的位移、种间关系的变化等方面。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叠加效应为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效应相对于其他因素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高山带生物多样性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高山带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叠加效应对高山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高山带 物种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过程 人类干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