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慧皎《高僧传》的学术价值
1
作者 周海平 《常熟高专学报》 2004年第5期70-73,共4页
南朝梁慧皎所撰《高僧传》是我国宗教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是六朝众僧传中仅存的垂则后世的完整僧史。他的作品取得不凡成就,实有赖于他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这在他的作品,尤其是论赞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突出表现:一是对佛教史有独... 南朝梁慧皎所撰《高僧传》是我国宗教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是六朝众僧传中仅存的垂则后世的完整僧史。他的作品取得不凡成就,实有赖于他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这在他的作品,尤其是论赞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突出表现:一是对佛教史有独到精湛的识见;二是对宗教有比较客观的态度和理性的认识;三是对有关佛教的许多问题有深识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传记文学 简论 南朝 六朝 典范 学术价值 《高僧传》 佛教史 宗教
下载PDF
信仰建构与历史书写——惠皎《高僧传》叙述意图分析
2
作者 周骅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4期107-121,156,157,共17页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的心路历程,再现了当时佛门内部不同思想交锋的情况。惠皎改变了早期僧传作品倚重史料收集,不重细节刻画的倾向。《高僧传》的记述,不仅在篇幅字数上有大量的增加,为高僧形象的"立体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高僧传》的文本在注重史料的同时,更具文学性。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不是完全的故事虚构,而是通过冲突性的情节,对手形象的塑造,着力再现高僧的"精神本真",呈现时代的"内在精神"。惠皎自如地穿梭在文学与史学之间,一方面更好地贯彻作者弘法传教的著述意图,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佛教内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慧皎突破了传统高僧传记的撰写观念,运用"出文入史"手法,着力探寻历史人物与时代思想背后之"真实",对后世高僧传记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叙述方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纪传体"史学观念与创作手法的影响,亦是佛教传记文学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皎 《高僧传》 信仰建构 历史书写 叙述意图
下载PDF
简析《高僧传》与《续高僧传》成书目的及作传理念之异同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海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6-90,共5页
梁慧皎的《高僧传》,以弘扬僧人的理想人格,达到传教护法为目的;道宣的《续高僧传》以弘通佛法要义为首任,重在"会正解而树言"。二者虽在写作过程中都具有史家的眼光和"实录"的精神,但在成书目的及作传理念上却存... 梁慧皎的《高僧传》,以弘扬僧人的理想人格,达到传教护法为目的;道宣的《续高僧传》以弘通佛法要义为首任,重在"会正解而树言"。二者虽在写作过程中都具有史家的眼光和"实录"的精神,但在成书目的及作传理念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深入了解慧皎和道宣为僧人立传的意图和价值取向,从体例结构、成书目的及作传理念等维度探析二者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慧皎 《高僧传》 道宣 《续高僧传》
下载PDF
章次公生平和崇尚“革新源于继承”理念 被引量:1
4
作者 骆莹滨 赵凡尘 陈东林 《河南中医》 2016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章次公先生治学严谨,务求实据真理,崇尚"革新源于继承,真知出自实践"理念。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学术思想,倡导科学发展中医、振兴民族文化。在上海,为振兴中医学术及培养众多中医后继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章次公先生治学严谨,务求实据真理,崇尚"革新源于继承,真知出自实践"理念。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学术思想,倡导科学发展中医、振兴民族文化。在上海,为振兴中医学术及培养众多中医后继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海派中医丁甘仁学术流派奠定了基础,为发扬我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次公 “革新源于继承” 丁甘仁 曹颖甫 恽铁樵
下载PDF
管仲的社会救助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长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28,共6页
管仲的社会救助思想以民本主义为思想基础。为了实现社会救助反贫困的目标,管仲提出君主应有"六兴之德",行"九惠之教"。另外,管仲重新规划行政区域、重视和发展农业、要求君主对民财取之有度、辩证地对待节俭与奢... 管仲的社会救助思想以民本主义为思想基础。为了实现社会救助反贫困的目标,管仲提出君主应有"六兴之德",行"九惠之教"。另外,管仲重新规划行政区域、重视和发展农业、要求君主对民财取之有度、辩证地对待节俭与奢侈之间的关系等治国措施,也与社会救助关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观的社会救助策略。管仲要求社会救助实现专职化、法制化、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特征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仲 社会救助 六兴之德 九惠之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