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徽语的特点和分区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日新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9-286,共8页
本文讨论徽语的特点和分区。全文分为三节:壹,徽语的共同特点,一共提出12条共同的语音特征;贰,徽语的内部差别,也提出12项;叁,徽语的分片及各片的主要特点,本文根据语音特征把徽语分为五个方言片。
关键词 徽语 方言片 语音特征 分区 共同特点 分片
原文传递
徽语体系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群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裴逸飞 龚恺 冷嘉伟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1期25-37,共13页
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们会因为血缘关系、宗族意识、佃户制度等人文因素,以及山川河流、地域空间、承载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扩张、析出,其裂变与演进适应自然环境,并最终形成人、地、村和谐统一的、场所空间... 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们会因为血缘关系、宗族意识、佃户制度等人文因素,以及山川河流、地域空间、承载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扩张、析出,其裂变与演进适应自然环境,并最终形成人、地、村和谐统一的、场所空间有序的村落集聚形态,即村落群。文章以徽语体系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群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区分布、地域构成和村落集群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徽州传统村落群的发展演进、维系方式和空间结构原型,并分别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为建立基于徽州传统村落群保护与传承的自适应营造和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一些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语 徽州 徽州传统村落 村落群 演进 维系 空间结构原型
下载PDF
宋代徽语考 被引量:4
3
作者 丁治民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8,共6页
文章穷尽考察宋代徽籍诗人的用韵,参照清代的韵书,证之以现代方言,我们勾稽了四种徽语特征。从徽语特征的演变可以看出,徽语形成的历史较早,徽州方言应是清中叶以后包括徽语在内的众多方言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 诗韵 徽语 接触与融合
下载PDF
安徽黟县(宏村)方言的儿尾和儿化
4
作者 黄维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安徽黟县方言的小称形式主要是儿化。“儿”[■]尾也可以表示小称。黟县方言的儿尾和儿化具有不同的分布和功能。儿尾词数量较少,是一种正在消失的语言残存现象。
关键词 安徽 县方言 徽语 小称儿尾儿化
原文传递
徽语语法研究综述
5
作者 张明辉 丰凯鑫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把徽语独立为一个大方言区后,徽语受到了极大重视,徽语的语法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文章整理前人在徽语语法研究方面的成果,从词法、词类、句法和范畴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对徽语语法研究的未来发展进...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把徽语独立为一个大方言区后,徽语受到了极大重视,徽语的语法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文章整理前人在徽语语法研究方面的成果,从词法、词类、句法和范畴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对徽语语法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语 方言 语法 词类 句法
下载PDF
安徽休宁(东临溪)徽语的调值分韵——兼论中古去声的调值
6
作者 栗华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结合声调和韵母的声学数据,安徽休宁(东临溪)调值分韵的类型有:长调与非长调分韵,促调与非促调分韵。汉语方言调值分韵现象主要来自古去声,文章基于现有汉语方言材料,结合调值分韵现象及语音史研究,推测中古四声时期的去声是一个低降长调。
关键词 徽语 安徽休宁(东临溪) 调值分韵 去声
原文传递
谈明末徽州方音 被引量:4
7
作者 高永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8-215,共8页
本文利用《律古词曲赋叶韵统》等几种明末徽州音韵资料,考察明末徽州方音的特点。中古的章组、庄组、知组、精组在明代的徽州话里分为三个类型,而庄组在不同的方音点分别向知组和精组合并,全浊声母正处于清化的过程中;中古深摄与臻摄合... 本文利用《律古词曲赋叶韵统》等几种明末徽州音韵资料,考察明末徽州方音的特点。中古的章组、庄组、知组、精组在明代的徽州话里分为三个类型,而庄组在不同的方音点分别向知组和精组合并,全浊声母正处于清化的过程中;中古深摄与臻摄合并,咸摄与山摄合并,山咸摄有一些异常的表现,支思韵舌尖元音产生,蟹摄二等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汉语方言 徽州方音 律古词曲赋叶韵统
原文传递
徽语实词词汇特点初探——兼论汉语方言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被引量:2
8
作者 汪红艳 《黄山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2-45,共4页
徽语实词作为徽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词义、构词特点以及词源上与普通话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制订汉语方言词汇规范化的原则。徽语词汇作为徽文化的载体,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徽语 实词词汇 特点 词汇规范化
下载PDF
徽语祁门、婺源第一人称代词读音试释 被引量:3
9
作者 谢留文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本文根据其他徽语方言材料,论证徽语祁门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晓■"和婺源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刷=so■"其实都是"是我"的合音形式。
关键词 徽语 祁门 婺源 第一人称代词 合音
原文传递
安徽黟县碧阳方言同音字汇 被引量:3
10
作者 栗华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4,共12页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境内有徽语、军话等方言分布。本文记录安徽黟县碧阳方言的声韵调及同音字汇。
关键词 安徽 黟县碧阳 徽语 同音字汇
原文传递
黄山地名里的千古之谜--歙县八个村名里的“那” 被引量:2
11
作者 洪琳 王珏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0-75,共6页
古徽土著山越人与现在的壮侗语族诸民族都是古百越族的地域分支,他们的语言都是古百越语的地域变体。诸多外部和内部证据都说明,歙县8个村名的通名"那"一词是古山越语遗留在汉语里的底层词汇,其读音与壮侗语族里的[na^2]几乎... 古徽土著山越人与现在的壮侗语族诸民族都是古百越族的地域分支,他们的语言都是古百越语的地域变体。诸多外部和内部证据都说明,歙县8个村名的通名"那"一词是古山越语遗留在汉语里的底层词汇,其读音与壮侗语族里的[na^2]几乎一模一样,本义都是"水田",转指义都是"村庄"。历史上,徽州土著山越人与后来迁入的中原氏族在持续融合的过程中,山越文化和语言不断汉化以至整体衰亡,仅个别成分遗留下来成为汉文化、汉语的底层成分,歙县8个村名里的"那"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是古百越语保留在徽语地名里的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语 村名 百越语
下载PDF
安徽祁门方言的后附性成分“个[·ko/·ka]”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瑶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9,共6页
安徽祁门方言后附性成分"个"有两种用法,"个_(1)[·ko/·ka]"是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个_(2)[·ko/·ka]"是重叠式后缀,强调描写性,保留了果摄较早的读音形式。&qu... 安徽祁门方言后附性成分"个"有两种用法,"个_(1)[·ko/·ka]"是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个_(2)[·ko/·ka]"是重叠式后缀,强调描写性,保留了果摄较早的读音形式。"个_(2)[·ko/·ka]"和表示领属关系的"家[·ko/·ka]"同音,意义和用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祁门方言 徽语 后附性成分 个[·ko/·ka]
原文传递
惠安方言特殊兼语句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曼君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1-77,共7页
福建惠安方言有两种特殊兼语句,一种是普通话以两个表述与之相对应的兼语句,一种是普通话以"把"字句或动补宾句与之相对应的兼语句。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考察了这两种兼语句的内部各个成分及其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闽南方言 惠安方言 特殊兼语句
下载PDF
惠安方言粘合式动补短语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曼君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2-67,共6页
惠安方言粘合式动补短语与普通话相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也以粘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有带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以组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是带数量补语、状态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里没有的,称得上... 惠安方言粘合式动补短语与普通话相比,有三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也以粘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有带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以组合式与其相对应,主要是带数量补语、状态补语的动补短语;一是普通话里没有的,称得上是最有特色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惠安方言 粘合式 动补短语
下载PDF
惠安方言单音动词重叠谓语句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曼君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惠安方言单音动词重叠谓语句主要有四类。每一类的内部结构、语义特征及其语法意义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 惠安方言 谓语句 重叠式 语义特征 语法意义
下载PDF
半个多世纪前的休宁方言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常培 邵荣芬 张洁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本文根据罗常培先生1934年记录、邵荣芬先生1955至1961年增补修订的休宁地区(城区片)方言语音资料,整理、分析并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前安徽休宁方言(城区片)的语音系统,包括方言概况、声韵调系统、音韵特点和同音字汇。
关键词 徽语 休宁方言 音韵特点 同音字汇
原文传递
“■箜”源流考——兼谈方言名物词的探源问题
17
作者 黄沚青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182-191,共10页
吴语、徽语中多称针线筐为“■箜(篮)”,写法不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明清以来的方言文献材料和古今音义关系,发现该词本字为“■■”。“■”指绩好的苎麻线,又写作“■”。“■”指竹篮,该义项来源于“■笼”。“■■”如... 吴语、徽语中多称针线筐为“■箜(篮)”,写法不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明清以来的方言文献材料和古今音义关系,发现该词本字为“■■”。“■”指绩好的苎麻线,又写作“■”。“■”指竹篮,该义项来源于“■笼”。“■■”如今主要保留在吴语、徽语、闽北方言中。在考辨方言名物词源流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语音规律、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等多重证据,方能将中断的词源重新接续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 徽语 ■箜 ■■ 词源
原文传递
安徽祁门方言完成体标记“着”“失”“掉”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瑶 陈泽平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徽语祁门方言的完成体标记有"着""失""掉"三个。它们在某些语境中可以互相交替,还可以有规律地互相重叠,但在其他一些语境中则存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差异。本文对比性地描写它们的共时表现,分析其语... 徽语祁门方言的完成体标记有"着""失""掉"三个。它们在某些语境中可以互相交替,还可以有规律地互相重叠,但在其他一些语境中则存在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差异。本文对比性地描写它们的共时表现,分析其语法化程度差异,最后讨论它们的来源以及语法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语 祁门方言 完成体标记 语法化等级 语法化过程
原文传递
从近义虚词叠加和分工看官话对徽语的渗透
19
作者 陈瑶 叶璇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89,127,128,共9页
徽语中存在近义虚词叠加和语义分工现象。这些现象与语言接触密切相关,是来自不同系统的同义或近义的虚词并存于一个系统中竞争并处于相持阶段出现的结果。这些不同来源的虚词在徽语内部的使用情况呈现一定程度的南北差异,显示出官话对... 徽语中存在近义虚词叠加和语义分工现象。这些现象与语言接触密切相关,是来自不同系统的同义或近义的虚词并存于一个系统中竞争并处于相持阶段出现的结果。这些不同来源的虚词在徽语内部的使用情况呈现一定程度的南北差异,显示出官话对徽语的渗透具有渐进性,反映了语言接触条件下方言语法演化的过程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 分工 渗透 徽语 官话
原文传递
江西浮梁方言代词“渠”的复指用法
20
作者 方清明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58,共5页
江西浮梁方言“渠”类复指处置式有六个类型;“渠”还能用于“替”类介词句、“让”字句、连动句、兼语句、给予句等。此外,“渠”还有虚化的非复指用法。
关键词 江西浮梁方言 徽语 代词 复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