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3 位作者 陈存根 贾生平 王晋堂 王永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67,共7页
2006年4~5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9条样带上的54个随机样方和54个栖息地利用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觅食期间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 2006年4~5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9条样带上的54个随机样方和54个栖息地利用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觅食期间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免针叶林和阔叶林;偏向于下坡位,避免上坡位和中坡位;偏向于中等坡度的山坡(10~20°),避免坡度较大和较小的山坡;对坡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对利用样方和随机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利用样方具有海拔较低、与林间小路和水源较近、乔木种类较少、乔木密度较小、乔木最大胸径较大、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种类较少、灌木密度较小、食物丰富度较大、灌木层植物盖度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较大、隐蔽级较小等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乔木密度、与水源距离、灌木密度、灌木种类、乔木最大高度、海拔具有重要作用,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繁殖季节觅食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7·22%。褐马鸡春季觅食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条件、隐蔽条件和水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黄龙山林区油松林封育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1 位作者 康博文 王得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165-1172,共8页
对黄龙山林区不同封育年限油松林内的高等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45a以前的油松林,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45a后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先增后减;不同封育年限的油松林,物... 对黄龙山林区不同封育年限油松林内的高等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45a以前的油松林,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45a后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先增后减;不同封育年限的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趋势,各层次的高等植物物种均匀度指数无相同的变化趋势,灌木层与草本层间各项多样性指数,乔木层与灌木层间,乔木层与草本层间的J和E存在显著差异;在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封育30a和封育75a的油松林差异显著;油松林在封育45a后,具有较高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但林内幼树密度大,形、质差,应进行卫生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山 油松林 封育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2-1085,共4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离最近水源距离、离林间道路的距离、离最近林缘的距离、离最近居民点距离等参数;对照样方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同样数目的对照样方,测定同样指标。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537+2.245×坡度+3.452×乔木盖度+2.001×乔木数量-2.903×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根据拟合出的资源选择函数,褐马鸡冬季对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可达到93.8%。模型表明,冬季褐马鸡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与坡度、乔木盖度和栖树数量呈正相关,与距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资源选择函数 黄龙山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陕西黄龙山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潜在分布区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宏群 牛常会 +6 位作者 袁晓青 霍安平 尚伟 刘江成 韩培士 张云朝 简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6-1622,共7页
研究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生境需求有重要意义。开展珍稀物种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axEnt模型对陕... 研究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生境需求有重要意义。开展珍稀物种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原麝潜在生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原麝在该区域的潜在分布范围和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原麝潜在分布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阈值为最干季平均温度<-3.6℃,到道路的距离>4100 m,坡度>71.5°,降水量变化方差为81.5~85.0,最适为83.5,昼夜温差月均值<11.6℃,最适为9.5℃。原麝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川县的东南部、黄龙县的东北部及与洛川交界处、韩城的西北部,中等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川县适宜区周边及县城的西南部、黄龙县适宜区周边及西北部和东部、洛川县的东北部、韩城的西北部适宜区周边。适宜区面积为677.75 km ^(2),中等适宜区为2797.75 km ^(2)。各县域适宜区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宜川、韩城、黄龙和洛川,中等适宜区为黄龙、宜川、洛川和韩城。建议加强原麝适宜区的重点保护以及中等适宜区的保护和管理,控制进山人员的数量并进行教育,减少对原麝的干扰和捕杀。同时,建议林业部门近期把宜川县的原麝适宜区调整到陕西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期在洛川、黄龙和宜川的交界处成立新的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MaxEnt模型 主要影响因子 适宜区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营巢生境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6-190,共5页
繁殖是鸟类生活史中一个异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繁殖成功率直接影响种群动态和物种延续。繁殖生态学是鸟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Luck,2002)。鸟巢是鸟类为生"儿"育"女"临时搭建的“家”,为鸟卵的发育和雏鸟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 繁殖是鸟类生活史中一个异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繁殖成功率直接影响种群动态和物种延续。繁殖生态学是鸟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Luck,2002)。鸟巢是鸟类为生"儿"育"女"临时搭建的“家”,为鸟卵的发育和雏鸟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张晓爱等,2006)。巢址质量的好坏可直接影响鸟类的繁殖成功率、雏鸟成活率,还可间接影响种群动态和群落组成(丁长青等,1997;王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巢址 判别式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106,共5页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0.3),再使用Spearman correlation对这些剩余差异显著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排除了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3个因子,以最后剩余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褐马鸡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作为因变量,采用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其模型为:π(x)=eg(x)/(1+eg(x)),g(x)=22.107-0.004×距最近林边距离+13.623×乔木盖度-0.021×海拔。模型表明,褐马鸡群体的栖息地选择与乔木盖度正相关,与距离林边最近距离和海拔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逻辑斯蒂 黄龙山
下载PDF
黄龙山林区油松毛虫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仁合 毕保忠 黄华 《陕西林业科技》 2011年第5期44-47,共4页
在研究清楚油松毛虫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以黄龙山林区为例,分析了该林区油松毛虫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应重视松毛虫的监测与预报,积极采用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技术作为监测松毛虫发生的手段,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加强松树的抗性机制与分子机理、... 在研究清楚油松毛虫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以黄龙山林区为例,分析了该林区油松毛虫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应重视松毛虫的监测与预报,积极采用航天遥感与航空遥感技术作为监测松毛虫发生的手段,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加强松树的抗性机制与分子机理、抗性品种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松林对松毛虫为害的抵抗力;综合采取营林防治、生物防治、人工物理防治以及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将松毛虫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针叶林 综合防治 黄龙山林区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6,共5页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2-96,共5页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鸡(8.45±2.28)只.褐马鸡家族群偏向于阔叶林,避免针叶林;偏向于半阴半阳坡,避免阳坡和阴坡;偏向于下坡位和中坡位,避免上坡位;偏向于沟底,避免山脊和山坡;对坡度的利用没有选择性.对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育雏期取食地具有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近,乔木层盖度和种类大、灌丛和草本密度小,灌木层和草本植物盖度小,落叶厚和裸地比例大的特征.对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63%,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家族群觅食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家族群取食地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成鸡应急因子、小鸡应急因子、食物丰富度因子、隐蔽因子和逃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育雏 生境选择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集群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48,共4页
为了掌握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集群特征,课题组于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集群特征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核心区北寺山林区共有6群褐马鸡种群,平均大小为(7.17&... 为了掌握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集群特征,课题组于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集群特征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核心区北寺山林区共有6群褐马鸡种群,平均大小为(7.17±2.86)只/群.对各种栖息地类型的可利用率与利用率进行比较,得出冬季褐马鸡对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对针叶林以及灌丛和草地具有正选择性.这主要与隐蔽条件和及时逃避敌害有关.与山西鹿芽山褐马鸡种群大小相比,陕西黄龙山褐马鸡种群明显偏小,这主要是该保护区捕食压力较大以及针叶林面积较小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冬季 集群特征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冬季褐马鸡沙浴地选择
11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3-98,共6页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冬季沙浴地选择进行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带上测定54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褐马鸡沙浴地偏好利用下坡位、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山坡面和山脊,对中坡位是随机选...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冬季沙浴地选择进行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带上测定54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褐马鸡沙浴地偏好利用下坡位、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山坡面和山脊,对中坡位是随机选择,避免选择中上坡位、阴坡和山沟。对林型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比较,褐马鸡冬季通常选择水源距离、林边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较小的低海拔地方作为其沙浴地,且其沙浴地以乔木数量低及其盖度、高度和直径较小、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但盖度大、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以及可视度高为主要特征。褐马鸡也选择岩洞作为沙浴地,占总沙浴地的35.19%。对19个岩洞和35个非岩洞沙浴地进行比较,表明岩洞沙浴地具有人为干扰距离大、坡度大、可视度低、乔木数量和盖度较大而直径小、灌丛数量和盖度大、草本高度较高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人为干扰距离、坡位、林边距离、海拔、可视度、灌丛盖度和乔木数量具有重要作用,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冬季沙浴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沙浴地 逐步判别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4,共7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觅食地 休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鹏祥 赵臻 郝红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82,96,共7页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2年平均森林总碳储量为387 740 t,平均森林碳密度为17.7 t/hm2;1997年森林总碳储量比1986年减少9.65%,森林平均碳密度增长3.38%。各森林类型1986和1997年的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树林(28.06t/hm2)、油松林(24.35 t/hm2)、桦木林(21.04 t/hm2)、杂木林(11.86 t/hm2)、柏木林(11.03 t/hm2)和杨树林(10.04t/hm2);1986和1997年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近熟林(25.56 t/hm2)、幼龄林(25.49 t/hm2)、中龄林(24.77 t/hm2)、成熟林(13.53 t/hm2)、过熟林(12.84 t/hm2)。该林场柏木林、桦木林、栎树林、杨树林、杂木林的森林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油松林的平均碳密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2.0%。【结论】1986和1997年,该林场森林具有较好的碳汇能力,但这2年间森林碳汇能力变化不显著;森林类型不同或同期林分生长阶段不同,其所具有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保护和管理好栎树林、油松林、桦木林,并大力开展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经营抚育工程,对增加该林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山蔡家川林场 森林类型 碳储量 碳密度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8-212,共5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冬季褐马鸡取食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为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栖息地的特征,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取食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线上一共测定了42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 为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栖息地的特征,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取食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线上一共测定了42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多偏向针叶林、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中下坡位.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褐马鸡冬季的利用样方以海拔低、接近水源和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小、乔木高度较低、灌木盖度和高度较大和隐蔽级较小为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847%,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的生境特征.第1和2主成分具有较大的信息荷载量,说明海拔、坡位、乔木密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灌丛盖度和灌丛高度等生态因子在生境选择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取食生境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2-555,共4页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木、草本、灌丛的盖度及草本高度较小,可视度较大;选择卧息地具有坡度较小,半阳坡,离道路较远,乔木盖度较大,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草本高度较小和可视度小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地理性、乔木数量、灌丛种类和数量及草本盖度等5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5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08%,可以较好地将取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坡度、坡向、道路距离和乔木盖度等4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4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75.64%,可以较好地将卧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取食地 卧息地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Tree-ring-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April to 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since 1826 AD for north-central Shaanx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10
17
作者 CAI QiuFang LIU Yu +1 位作者 SONG HuiMing SUN JunY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8期1099-1106,共8页
Long-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mperature record from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rare. An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1826-2004)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north-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Chin... Long-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mperature record from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rare. An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1826-2004)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north-central Shaanxi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tree-ring width analysis. The reconstruction captures 39.3% (p<0.001) of the variance in the instrumental data ove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from 1951 to 2002. The reconstruction shows a high temperature period of 1928-1933,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timing of the extreme drought event in 1920s in 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The two low temperature periods in reconstruction are 1883-1888 and 1938-1942.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in study area has also increased since the 1970s, but has not exceeded the temperature in 1928-1933. Besid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construction is also verified by the local dryness/wetness index and other dendroclimatolog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long mountain SHAANXI PINUS tabulaeformis TREE-RING width April-September mean TEMPERATURE
原文传递
完全封育方式对天然油松林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8-295,共8页
基于敏感性分析,选择了12个反映封育天然油松林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指标,建立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等间距法,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封山育林措施在不同封育... 基于敏感性分析,选择了12个反映封育天然油松林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指标,建立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等间距法,将封山育林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封山育林措施在不同封育年限天然次生油松林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封育16,25,30,45,60a和75a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封育措施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值分别为7.25,6.88,7.82,5.51,4.78和2.79,随着封育年限增加,完全封育方式实施效果逐渐变差,本区天然林完全封育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5a。封育45a后,应采取适宜树种混交、择伐等培育和经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山 天然次生油松林 封山育林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不同取样尺度的油松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邓宏兼 李卫忠 +2 位作者 曹铸 王庆 王广儒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5,共9页
物种多样性是描述群落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其空间格局及成因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利用陕西省黄龙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阔混交林1 hm2样地数据,对物种多样性随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尺度下各功能层物种多样性特征... 物种多样性是描述群落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其空间格局及成因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利用陕西省黄龙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阔混交林1 hm2样地数据,对物种多样性随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尺度下各功能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乔木层结构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尺度增大先快速增大后趋于平缓,丰富度指数空间变异呈现为不规则变化,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变异则随尺度增大先减小后趋于稳定,Pielou均匀度指数随尺度增大先急剧减小后趋于稳定,其空间变异则随尺度增大而逐步减小。2各功能层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5 000 m2及更大尺度上保持一致,灌木层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较乔木层低,其物种分布均匀度则比乔木层高。3通过对乔木层密度及混交度与灌草层多样性各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乔木层结构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油松林 物种多样性 取样尺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 混交度 黄龙山林区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3 位作者 陈存根 贾生平 王晋堂 王永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02-1406,共5页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避阔叶林、山坡、阴坡和阳坡。对中午卧息地坡位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褐马鸡中午卧息地具有坡度小、与林间道路与居民点的距离远、灌丛平均高度较低、灌木密度较小、草本均高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以及草本层植物盖度较大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05%,可较好地反映褐马鸡中午卧息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中午休息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隐蔽度因子、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和灌丛密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陕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