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卢百关 杜永 +6 位作者 李筠 王宝祥 周振玲 孙中伟 杨波 秦德荣 徐大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51,共9页
为探讨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000 kg·hm^-2)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以该区域推广面积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连麦6号’、‘济麦22’和‘烟农19’为材料,在试验总结出包括基本苗调控和氮肥运筹等一套适宜黄淮地区稻茬麦超高产... 为探讨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000 kg·hm^-2)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以该区域推广面积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连麦6号’、‘济麦22’和‘烟农19’为材料,在试验总结出包括基本苗调控和氮肥运筹等一套适宜黄淮地区稻茬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稻茬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群体,对其系列生育、生理特性以及产量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小麦群体(产量为7380-7889 kg·hm^-2)相比,超高产(〉9000 kg·hm^-2)小麦群体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超高产小麦抽穗前茎蘖数较高产群体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群体小麦的叶面积指数,生育前期较高产群体低,抽穗后则显著高于高产群体,两者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无明显差异;超高产小麦抽穗期、乳熟期与蜡熟期的根冠比、根系伤流量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小麦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高于高产群体。因此,本文提出了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000 kg·hm^-2)群体的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单位面积穗数(700±20)×104·hm?2,每穗实粒数〉32,千粒重〉42 g,茎蘖成穗率〉4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6.5-7.0;成熟期总干重〉20700 kg·hm^-2,粒叶比〉14 mg·cm^-2;抽穗期根冠比〉0.28,根系伤流量〉7.1 g·m?2·h^-1;收获指数〉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稻茬小麦 超高产栽培 群体特征 产量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汪宝卿 张礼凤 +3 位作者 戴海英 王彩洁 李伟 徐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2,共5页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夏大豆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商丘地区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史本林 朱新玉 +1 位作者 胡云川 刘晓满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77-1284,共8页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507、0.587、0.545及0.541;玉米生育期内光照适宜度较好,降水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差,温度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近40a以来,温度适宜度以0.003/1Oa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49/10a线性趋势下降,降水适宜度以0.006/1Oa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对玉米的生长不利。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玉米播种及出苗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一出苗期气候因子综合匹配效果较差。温度的明显升高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降低幅度较大,导致玉米出苗一拔节期对各气候因子的适宜性较差。玉米拔节一抽穗期降水和温度的适宜性较高,降水和温度的有效匹配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及抽穗。抽穗一乳熟期温度、光照和降水组合效果趋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量的积累;乳熟一成熟期光照适宜性较强,温度和降水适宜性较差,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玉米 气候适宜性 黄淮地区
下载PDF
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尚莹 霍治国 +6 位作者 张蕾 李建勇 吴立 范雨娴 邬定荣 王纯枝 刘宏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低湿型冬小麦干热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逐日逐时气象资料、分层土壤水分资料、灾情资料等,采用历史灾情反演、独立t检验等方法,将灾情记录中无明确记载和有明确记载土壤相对湿度影响干热风灾害的样本分为A类和B类,... 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低湿型冬小麦干热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逐日逐时气象资料、分层土壤水分资料、灾情资料等,采用历史灾情反演、独立t检验等方法,将灾情记录中无明确记载和有明确记载土壤相对湿度影响干热风灾害的样本分为A类和B类,基于两类样本相互独立,厘定各土层对干热风灾害有影响的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利用随机预留样本验证阈值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分层和整层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整层阈值平均值近似60%;独立样本检验符合率在80%左右。为便于业务应用,选取10~20 cm土层相对湿度60%为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的临界阈值。当土壤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显著;当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较小,独立样本检验符合率达82.5%。该文为量化评估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黄淮地区 冬小麦干热风灾害 土壤相对湿度 影响阈值
下载PDF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段国辉 田文仲 +6 位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株高、穗下节、倒2节和倒3节增加显著,以穗下节增幅最大,而基部节间变化不显著,W_(2)较W_(1)株高增高,各节间有增加但不显著。相对于W_(0),W_(2)处理下‘周麦18’和‘洛麦28’株高增幅最大,分别增加36.49%和35.30%;W_(1)、W_(2)处理下‘郑麦129’基部节间长最大,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肥水管理防止倒伏;(2)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显著,千粒重降低显著,产量增加显著。而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千粒重和产量增加显著,其他差异不显著;(3)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且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W_(1),仍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模式 黄淮地区 冬小麦 株高构成 产量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淮地区主推小麦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胡艳峰 王利民 +5 位作者 张一凡 贺小伦 袁虹霞 邢小平 丁胜利 李洪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71,共6页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在室内盆栽接种鉴定中,仅郑麦9962表现为抗病,平安8号和周麦24表现为中抗,淮川916、西农919等33个品种表现感病,平安3号、济麦23等53个品种表现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12%、2.25%、37.08%和59.55%;在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中,洛麦22、泛麦5号表现为抗病,郑麦9962、阜麦936等19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周麦27、济麦20等3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兰考906、石麦12等3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5%、21.35%、39.33%和37.08%。可见,黄淮麦区主推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整体抗性较差,需要尽快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小麦品种 麦根腐离蠕孢 根腐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从史前用龟现象看黄淮、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被引量:5
7
作者 范方芳 张居中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5,49,共8页
黄淮、江淮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后世的灿烂文化受史前该地区的先民活动和生活习俗影响很大。本文从史前用龟现象这一侧面出发,依据考古资料,试分析了史前黄淮、江淮地区社会制度、原始崇拜、礼制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传承和演变... 黄淮、江淮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后世的灿烂文化受史前该地区的先民活动和生活习俗影响很大。本文从史前用龟现象这一侧面出发,依据考古资料,试分析了史前黄淮、江淮地区社会制度、原始崇拜、礼制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传承和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用龟现象 黄淮 江淮 文明化
原文传递
印度洋海面温度对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顾伟宗 陈丽娟 伯忠凯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4期89-96,共8页
利用1961—2016年我国400个气象台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面温度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后),前期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 利用1961—2016年我国400个气象台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面温度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后),前期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厄尔尼诺时,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前期冬季印度洋海面温度全区一致型模态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关系较弱,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前期印度洋海面温度一致偏高时,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这种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明显强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海平面气压场上,高相关区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呈现明显的南方涛动模态,印度洋海面温度通过影响决定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关键区域,使得其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随着年代际变化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夏季降水 海面温度 年代际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郑丽娜 张子涵 +1 位作者 王旭 贾小芹 《气象科技》 2019年第1期62-69,共8页
本文选取最适当的夏季风指数确定黄淮地区的强弱夏季风年,并结合近55年该地区夏季日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在强弱夏季风年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强夏季风年,该区域东半部降水偏多,西半部降水偏少;弱夏季风年反之。②1979... 本文选取最适当的夏季风指数确定黄淮地区的强弱夏季风年,并结合近55年该地区夏季日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在强弱夏季风年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强夏季风年,该区域东半部降水偏多,西半部降水偏少;弱夏季风年反之。②1979年之前,该区域降水存在周期3~5年的年际变化,之后周期演变为15年。③该区域降水存在低频振荡特征。在强夏季风年,7~14天周期最显著;在弱夏季风年,10~18天与25~30天的周期最显著。④强夏季风年,黄淮地区有2段雨季,分别出现在7月初与8月中下旬;但在弱夏季风年,主雨季不明显。⑤强弱年降水的诸多差异,主要归因于欧亚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的波列不同及偏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差异。⑥春季海温异常对当年黄淮地区的降水有指示作用。在拉尼娜年,黄淮地区东部降水偏多,西部降水偏少;在厄尔尼诺年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异常 黄淮地区 年代际变化 主雨季 低频振荡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评估黄淮区小麦品种蛋白质组成与流变学特性的关系
10
作者 王天姣 刘远晓 +4 位作者 杨玉玲 卢朝银 李萌萌 关二旗 卞科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0-178,共9页
以黄淮麦区3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小麦样品的蛋白质组成和面团流变特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不同品种小麦育种以及面制品品质改良提供基础理论信息。结果表明,黄淮麦区33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 以黄淮麦区3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小麦样品的蛋白质组成和面团流变特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不同品种小麦育种以及面制品品质改良提供基础理论信息。结果表明,黄淮麦区33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为11.02%~16.01%,湿面筋含量为22.85%~37.95%,面筋指数为6.08%~99.09%,沉降值为38.75~81.00 mL,4种蛋白质组分含量为麦谷蛋白>麦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因此,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蛋白质变幅较广,适用于面条、面包、馒头等多种面制品的生产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IG可以很好地反映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相较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能够更好地反映小麦蛋白质质量。因此,在小麦面制品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对SIG和弱化度的选择。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小麦品质性状综合为4个主成分因子,即蛋白质质量因子、湿面筋含量因子、色泽因子和麦醇溶蛋白因子,可以解释该试验80.018%的性状信息。同时,通过R型聚类分析,将小麦品质性状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第Ⅲ类和第Ⅳ类性状和主成分分析中的3个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蛋白质特性 流变学特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黄淮地区辐射模型适用性评价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东 曹雯 +2 位作者 伍琼 岳伟 段春锋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5-252,共8页
利用1961—2015年黄淮地区8个辐射站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资料,分别评价6种常用的太阳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估算模型在黄淮地区的适用性,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迭代等方法,对辐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辐射最优化估... 利用1961—2015年黄淮地区8个辐射站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等常规气象资料,分别评价6种常用的太阳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估算模型在黄淮地区的适用性,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迭代等方法,对辐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建立了适合本地区的辐射最优化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童宏良公式和邓根云公式分别在估算太阳总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时的误差最小,相比其余的辐射估算模型,两者在黄淮地区适用性最好。另外太阳总辐射本地化修正模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value of Absolute Relative Error,AR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为16.28%和1.730 MJ·m^(-2)·d^(-1),优于童宏良公式等常用太阳辐射估算模型;有效辐射本地化修正模型的ARE和RMSE分别为23.19%和1.404 MJ·m^(-2)·d^(-1),优于邓根云公式等常用有效辐射估算模型;因此黄淮地区本地化辐射修正模型适用于当地地表净辐射估算,且具有较好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辐射模型 适用性评估 参数优化
下载PDF
2018年黄淮区阜阳夏芝麻新品种产量区域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保田 《园艺与种苗》 CAS 2019年第3期66-67,75,共3页
[目的]筛选出适合黄淮区域种植的芝麻新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黄淮区域内各育种单位选育的芝麻新品种进行产量鉴定。[结果]参试的21个品种(系)中有13个品种(系)在产量上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结果为我国芝麻新品... [目的]筛选出适合黄淮区域种植的芝麻新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黄淮区域内各育种单位选育的芝麻新品种进行产量鉴定。[结果]参试的21个品种(系)中有13个品种(系)在产量上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结果为我国芝麻新品种的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芝麻 新品种 区域试验 产量 黄淮区
下载PDF
2000-2015年黄淮地区城市扩展的地表辐射调节作用研究
13
作者 周生辉 李汶莉 +5 位作者 王珂 张宇轩 杨仕琪 张斌 崔耀平 王黎俊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能够改变地表反照率从而可以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为分析和验证地表反照率变化导致的年际辐射强迫作用,本研究选取了2000-2015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同时区域差异明显的黄淮地区7个省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及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能够改变地表反照率从而可以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为分析和验证地表反照率变化导致的年际辐射强迫作用,本研究选取了2000-2015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同时区域差异明显的黄淮地区7个省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及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地表反照率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及城市扩展导致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7省市城区土地面积均明显增加,从2000年的12447 km^(2)增长到2015年的19987 km^(2),扩展面积为原有的1.61倍;(2)7省市的老城区与扩展城区平均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差异程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太阳辐射总体亦呈下降态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年际变化差异较大;(3)2000-2015年的对比结果显示,黄淮7省市城区平均辐射强迫为正值,增加达0.3986 W·m^(-2),整体表现为增温效应,但安徽省、江苏省却表现出降温效应.本研究从辐射平衡角度探讨城市扩展对温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出2000年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区绿化和植被管护方面带来的辐射强迫作用和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反照率 辐射强迫 黄淮地区 气候效应
原文传递
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峰奇 韩德俊 +3 位作者 魏国荣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060-3069,共10页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分别用Yr(91B/1R)、Yr5、Yr10、Yr15和Yr26基因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在参试品种(系)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在126个供试材料中,对CY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只有11个,占8.73%;携带Yr9基因的小麦-黑麦1B/1R易位系的频率仍高达41.6%;分子检测表明,14份抗CY32的小麦品种(系)中,6份可能含有Yr5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0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5基因,3份可能含有Yr26基因;周麦17、0020-332和N19等3份材料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对CYR32的抗性可能是受其它未知基因控制。【结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特别是主栽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较低,对新小种具有良好抗性的Yr5、Yr10、Yr15和Yr26基因在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很低,亟待将这些抗条锈病基因转育至小麦品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1B/1R Yr5 Yr10 Yr15 Yr26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研究初探 被引量:23
15
作者 欧行奇 王玉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0-566,共7页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等的育种实践,提出判断小麦品种耐倒春寒的4条基本原则:(1)在相同地区相同年份,发生倒春寒时,不同栽培条件下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2)在相同地区不同年份,无论任何生育时期发生倒春寒均未造成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3)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发生倒春寒时,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4)在低温敏感期(穗分化时期)鉴定时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本文还分析了与小麦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密切关联的冬春性和抽穗期、光温反应特性、植株健壮度、越冬期抗寒性、穗部结实性和受害后恢复能力等6类性状,拟定了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片麦区 小麦 倒春寒 育种
下载PDF
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胡国玉 张丽亚 +3 位作者 黄志平 李杰坤 胡晨 张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 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与单株总荚数(r=0.714**)、单株有效荚数(r=0.712**)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结荚高度(r=0.593**)、主茎节数(r=0.450**)等也呈显著正相关;每荚粒数与生育期(r=-0.586**)、百粒重(r=-0.437**)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百粒重(r=-0.445**)呈显著负相关。在黄淮夏大豆生态类型内对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夏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夏大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评价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淼平 姚金保 +4 位作者 张平平 张鹏 杨学明 余桂红 马鸿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种质 标记辅助选择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主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邹少奎 殷贵鸿 +4 位作者 唐建卫 王俊生 韩玉林 李顺成 李楠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0-738,共9页
为明确黄淮麦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了济麦22、周麦22、矮抗58、西农979等8个小麦新品种9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有效穗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 为明确黄淮麦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规律,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了济麦22、周麦22、矮抗58、西农979等8个小麦新品种9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有效穗数、单株生物学产量、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单株粒重)的遗传力和配合力。结果表明,矮抗58、西农979和郑麦366株高的一般配合力较低,济麦22和矮抗58有效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烟农19和郑麦366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周麦22和济麦22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周麦22和烟农19的单株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和单穗重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新麦26和周麦22主茎穗长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周麦22/烟农19、济麦22/西农979、济麦22/郑麦366、矮抗58/烟农19四个组合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向效应。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差别较大,变化范围为2.83%~97.39%,其中,株高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达97.39%,其次为主茎穗长(72.07%)、千粒重(40.64%),这三者在杂交育种时以低世代选择效果较好;株高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受加性效应(24.4、6.8)和显性效应(6.1、14.67)共同作用,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生物学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有效小穗数、千粒重和主茎穗长受加性效应(0.22、3.09、0.27)控制,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受显性效应(8.88、6.29)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黄淮麦区主推品种 配合力 遗传效应 农艺性状
下载PDF
黄淮地区国家油菜区域试验点评价和品种生态区划分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振兰 郑磊 +2 位作者 李永红 李建厂 郭徐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9-55,共7页
【目的】解析和评价黄淮区油菜各试验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为油菜品种评价、试验点选择或生态区划分提供参考。【方法】用GGE双标图法对2010-2015年度油菜黄淮区试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基因与环境互作结果对试验点进行分类,并按照区分能... 【目的】解析和评价黄淮区油菜各试验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为油菜品种评价、试验点选择或生态区划分提供参考。【方法】用GGE双标图法对2010-2015年度油菜黄淮区试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基因与环境互作结果对试验点进行分类,并按照区分能力和代表性对各试验点进行评价。【结果】油菜黄淮区试11个试验点聚为3类,河南省的3个试验点(郑州、遂平和信阳)聚为一类,陕西省的4个试验点(杨凌、宝鸡、富平和大荔)、甘肃省的成县、山西省的运城和江苏省的淮安共7个试验点聚为一类,安徽省的宿州单独为一类。各试验点年季间没有固定的关系。从区分能力和代表性来分析,杨凌区试点是最理想的试验点,该试点的产量与平均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整个黄淮区不能划分为多个品种生态区。杨凌区试点的区试结果最能反映整个黄淮区试的平均结果,因此在安排多点试验时,杨凌试验点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黄淮地区区域试验 GGE双标图 品种与环境互作 品种生态区
下载PDF
黄淮南片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谢科军 朱保磊 +7 位作者 孙家柱 刘冬成 陈树林 任妍 程西永 薛辉 常向楠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5-602,共8页
为了解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对177份黄淮南片地区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及其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77份材料在Glu-A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N、1、2*),在Glu-B1位点上有5种亚基类型(7+8、7+9、14... 为了解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对177份黄淮南片地区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及其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77份材料在Glu-A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N、1、2*),在Glu-B1位点上有5种亚基类型(7+8、7+9、14+15、17+18、13+16),在Glu-D1位点上有3种亚基类型(2+12、5+10、5+12),1、14+15、5+10亚基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3.45%、11.86%和48.02%。1、7+8、17+18、5+10亚基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峰值曲线面积、峰高、SDS沉淀值、8min带高、8min曲线面积、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都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共检测到19种不同的亚基组合类型,其中1/7+8/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系)各项品质指标均较优,其次是1/7+8/2+12亚基组合品种(系),N/7+9/2+12和N/14+15/5+10亚基组合类型小麦的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片地区 小麦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