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温法的《黄帝内经》溯源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晓明 鞠宝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3-745,共3页
中医温法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治法。文章从《黄帝内经》中有关经文的论述及温法的特点方面对中医温法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在《内经》中论述温法有两种适用症:寒证和劳损之证。后世医家对温法的发展和应用都不离《内经》的基本原理... 中医温法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治法。文章从《黄帝内经》中有关经文的论述及温法的特点方面对中医温法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在《内经》中论述温法有两种适用症:寒证和劳损之证。后世医家对温法的发展和应用都不离《内经》的基本原理。《内经》中论述的温法与清代之后医家的论述是略有差别的,《内经》强调的是对温药的使用,后者强调的是针对寒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要首先辨清虚实,在明辨虚实的基础上论治,不可偏执温法,须将《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治则灵活的应用于具体的病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温法 黄帝内经 中医八法
下载PDF
《黄帝内经》“心与脾胃相关”理论发微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程 范登脉 李先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920-923,共4页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心与脾胃之间生理上相互关联的论述,并引用《金匮要略》及医家有关脾胃功能失调与胸痹心痛的医案,阐述了心与脾胃相关。分析认为,心与脾胃相关表现在:(1)在生理方面,足阳明胃脉与心相通;胃之大络(虚里)通于心...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心与脾胃之间生理上相互关联的论述,并引用《金匮要略》及医家有关脾胃功能失调与胸痹心痛的医案,阐述了心与脾胃相关。分析认为,心与脾胃相关表现在:(1)在生理方面,足阳明胃脉与心相通;胃之大络(虚里)通于心;足太阴脾脉之支者亦与心相通;而血脉是将中焦化生之"气"输送至全身的通道。(2)温养推动脉中营血正常周行的"宗气"来源于胃,化生于脾;宗气进入心脏与脉中,温养推动脉中之营血,使其正常周行。(3)脾胃中的阳气将水谷之气化生为津液,内注五脏六腑,外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4)胃中水谷之气化生的"营"气,滋养心脏与血脉,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5)脾主思,思则气结,容易导致心脉痹塞。(6)足阳明胃经之主血不利所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胸痹 心痛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五行模式的情志相胜疗法探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霍磊 魏玲 梁媛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82-685,共4页
情志相胜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激起患者一种暂时的情志,去战胜、制止、克服另一种偏激的情志,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方法。情志相胜疗法是最具特色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机制目前有"五行相胜说"... 情志相胜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激起患者一种暂时的情志,去战胜、制止、克服另一种偏激的情志,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方法。情志相胜疗法是最具特色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机制目前有"五行相胜说""阴阳互制说""缓急相对说""气机互调说"4种观点。其中五行相胜为其立论基础,阴阳互制、缓急相对作为补充,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属于气机互调。临床中常见多种情志同时致病,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个脏器,即所谓"五志互病"之说。治疗宜辨证论治,整体调整。因此临床治疗不仅仅是单纯的五行相胜、阴阳互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志相胜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志相胜法 五行模式 黄帝内经 五行相胜说 阴阳互制说 缓急相对说 气机互调说
下载PDF
《内经》运气学说中的象数思维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玉燕 汤尔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5-448,共4页
《内经》运气学说提出的运气格局、对气候与物候的认识、对疾病发病的认识,乃至于对药物的认识与使用,均体现了象数思维的特征。其系统地将"数"赋予了"象",以独特的象数关系,通过复杂的"运数"过程构建了... 《内经》运气学说提出的运气格局、对气候与物候的认识、对疾病发病的认识,乃至于对药物的认识与使用,均体现了象数思维的特征。其系统地将"数"赋予了"象",以独特的象数关系,通过复杂的"运数"过程构建了复杂的运气格局,并以之推算相应的气候、物候、疾病发病情况,也可根据气候、物候"取象"反推当时的运气情况。象数思维还一直贯穿到运气学说对药物的认识与应用方面,与后世根据本草认识药物性味功效有所不同。因此从象数思维来认识运气学说,能够对其更好地掌握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运气学说 象数思维 火郁发之 疫病 苦味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顾护胃气思想探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仪凡 王诗源 《河南中医》 2018年第12期1787-1790,共4页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是脾胃理论已被仲景运用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有关胃气...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是脾胃理论已被仲景运用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有关胃气旨意,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不论外感内伤,抑或杂病,均时时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并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的先河,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杂病论》顾护胃气的思想有三层深意,即保胃阳,护胃阴,补胃气,防止攻伐过度伤及胃气,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胃气为要,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也有重要作用,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胃气 《黄帝内经》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再论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经验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小愚 王世东 +3 位作者 南赫 陈宇 车彪 李娜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766-768,共3页
吕仁和教授强调临床实践应与经典学习相结合,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提倡"源于《黄帝内经》,本于临床"。糖尿病肾脏病病机复杂,病情多变,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时,吕仁和教授注重常症与变症的分辨,主张在病情稳定时,... 吕仁和教授强调临床实践应与经典学习相结合,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提倡"源于《黄帝内经》,本于临床"。糖尿病肾脏病病机复杂,病情多变,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时,吕仁和教授注重常症与变症的分辨,主张在病情稳定时,应整体把握病情,治疗应标本兼顾、虚实结合;而在病情变化时,应着眼于变症,治疗应标重治标,本重治本。这种根据标本缓急灵活确定治则治法的临证经验颇合《黄帝内经》"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之意。文章试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经验加以阐述,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经验传承 名老中医经验 黄帝内经 治则 治法 吕仁和
下载PDF
《黄帝内经》对水肿病机的探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范晓燕 任红艳 《河南中医》 2018年第10期1473-1475,共3页
《黄帝内经》对水肿病机的探析,可归结为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但若再进一步分析总结,可知水肿的发生最本质的机理在于气,如阴阳不合之"五脏阳以竭"者,或因阳气虚衰不能气化,或因阳气阻遏不能布散;其本在肾者,不过肾虚不能气化;... 《黄帝内经》对水肿病机的探析,可归结为阴阳不和,脏腑失调,但若再进一步分析总结,可知水肿的发生最本质的机理在于气,如阴阳不合之"五脏阳以竭"者,或因阳气虚衰不能气化,或因阳气阻遏不能布散;其本在肾者,不过肾虚不能气化;其标在肺者,无非肺气失于宣降;其制在脾者,皆因脾气失于运化;关于三焦及肝者,气机阻滞,水道不畅;关于瘀血者,瘀阻气滞而气不行水。故而水肿之疗贵在温阳利水,但绝非仅此一法,还可从肺发汗,如仲景之大青龙汤,从脾健脾消肿,如严用和之实脾饮,从瘀加活血化瘀之品等其他之法,而具体可责之于肾、肺、脾、肝、三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水肿 病机 阴阳 脏腑
下载PDF
论阴阳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登本 孙理军 李翠娟 《河南中医》 2006年第7期1-6,共6页
阴阳理论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内涵及其变化规律,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阴阳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用于揭示与人体... 阴阳理论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内涵及其变化规律,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阴阳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用于揭示与人体生命相关事物或生命活动本身的奥秘,形成了独特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模式,并渗透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医学的所有领域和各个层面,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理论 《黄帝内经》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中医治未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10
9
作者 先小乐 肖相如 《河南中医》 2016年第6期957-959,共3页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吕氏春秋》 张从正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从肺论治皮肤病的思路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弓铭 田丙坤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94-96,共3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为中医治疗皮肤病提供了多种思路及理论指导,从肺论治皮肤病即其中之一。从肺论治皮肤病不外补肺、宣肺、润肺、清肺,兼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从肺与皮毛的功能,肺...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为中医治疗皮肤病提供了多种思路及理论指导,从肺论治皮肤病即其中之一。从肺论治皮肤病不外补肺、宣肺、润肺、清肺,兼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从肺与皮毛的功能,肺与皮毛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从肺论治皮肤病的方法,为临床应用内经理论治疗皮肤病提供了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皮肤病 肺主皮毛 从肺论治
下载PDF
《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机制探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9-12,共4页
在归纳《黄帝内经》颇具争议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的诸家之见基础上,认为有两解可互参互补。其一,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以时节论脏腑的天人背景,同意以胆气应春,具生、升之气为解,此偏"气"之"取决&quo... 在归纳《黄帝内经》颇具争议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的诸家之见基础上,认为有两解可互参互补。其一,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以时节论脏腑的天人背景,同意以胆气应春,具生、升之气为解,此偏"气"之"取决";其二,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亦具意义,此偏"神"之"取决"。鉴于历来持后见者之释常语焉不详,笔者着重就中正与决断、决断与取决关系作了机制探析,或存启示。"神"与"气",本就气能生神,神能驭气关系,两种见解,自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正之官 决断 取决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内经》食养食疗的十点认识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晓生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2,共3页
《内经》是首次记载食养食疗理论的经典著作。笔者从养生的角度,全面收集其中食养食疗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归纳,阐述其分类方法、性味阴阳以及作用趋势等,探讨通过平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的方法,辨证施膳以改善机体的体质,以此达到养生防... 《内经》是首次记载食养食疗理论的经典著作。笔者从养生的角度,全面收集其中食养食疗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归纳,阐述其分类方法、性味阴阳以及作用趋势等,探讨通过平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的方法,辨证施膳以改善机体的体质,以此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 食养 食疗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浅解《黄帝内经》的补泻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晓明 鞠宝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7-1159,共3页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经》中补泻理论的原始内涵和核心思想。《内经》中补泻有两种内涵,而以"调均有无"为多见。在此内涵中,补的含义是"移气于不足",泻的含义是"去此注彼"。补泻即"调均有无"。"调均有无"的含义大多被后世医家所忽略了。针刺和药物只是治疗手段的区别,其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虚泻实,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补泻 五味补泻 针刺补泻
下载PDF
“天癸”辨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易黎 武润哲 白玲玲 《河南中医》 2019年第5期665-667,共3页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天癸极少涉及相关疾病,可以推测,天癸的功能较肾的功能更加稳定,不会因妊娠、胎产、哺乳情况而受本质影响或者停止,其作用会一直延续至天癸竭时。天癸是能代表"真元之气"在"肾中癸水"作用的物...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天癸极少涉及相关疾病,可以推测,天癸的功能较肾的功能更加稳定,不会因妊娠、胎产、哺乳情况而受本质影响或者停止,其作用会一直延续至天癸竭时。天癸是能代表"真元之气"在"肾中癸水"作用的物质,属于器官层次,主要作用是主导生殖系统功能,在先天物质化生阶段也发挥一定作用,其主导的以月经周期为核心的生理活动较为稳定,开阖有度,有术数规律。影响因素上,短期的饮食失序、劳逸不当、情志不遂不会影响到天癸的稳定活动,时间是目前所认识到的唯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癸 《黄帝内经》 补肾药
下载PDF
《黄帝内经》养生学中和思想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晓辉 刘兴兴 +1 位作者 张媛 唐宋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698-1700,共3页
《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习惯对养生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求五味不能太偏,应以中和为原则。养生亦与起居有很大关系,起居生活亦不能出偏,应以适中为原则,就当今而言,保证睡眠时间而不必在意起居时间早晚者,亦是不明中和... 《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习惯对养生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求五味不能太偏,应以中和为原则。养生亦与起居有很大关系,起居生活亦不能出偏,应以适中为原则,就当今而言,保证睡眠时间而不必在意起居时间早晚者,亦是不明中和思想者。不论是神劳还是形劳,皆不能太过。人体要"形劳而不倦",也即中和思想所指的"过犹不及"。养生也重在保持七情中和。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常情,便是含中和之义,无太过或不及。养生之道,纵欲是其大忌,适度的房事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过度的房事则有损于人的生命。在《黄帝内经》养生学中,强调中和的基本思想,但并不是说要强求中和而不进取,中和不是被动而求之术,而是主动应得之法。能"中和"者,未有不会养生者。求养生者,必以"中和"为目的。"中和思想"贯穿于《黄帝内经》中养生、生理、病理、治疗、七情、房事等的各个方面,这些即是中和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做行为的反映,使人们的行为逐渐中和,最终来影响养生者的思想,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最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养生 中和思想 饮食养生 起居生活 劳作 七情 房事
下载PDF
阴阳理论与《内经》十二经脉命名初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叶庆莲 《河南中医》 2007年第3期14-16,共3页
十二经脉名称命定与中医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经”、“脉”及十二之数均受阴阳应象思维的启发,又由于经脉“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分类命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十二经脉依表里上下前后的对应定位命名,还体现了人体阴阳的整体协... 十二经脉名称命定与中医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经”、“脉”及十二之数均受阴阳应象思维的启发,又由于经脉“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分类命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十二经脉依表里上下前后的对应定位命名,还体现了人体阴阳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经脉 阴阳理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黄帝内经》“揣穴”的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芳 张贵锋 刘耀岽 《河南中医》 2018年第2期192-194,共3页
"揣穴"的目的是探明穴位,寻找具有疼痛、酸楚、快感等感觉的穴位。通过"审切循扪按"有利于分辨经络的虚实情况,有利于医生辨病情、定疗法,有利于医生"治神""守机",有利于医生判断针刺浅深。&qu... "揣穴"的目的是探明穴位,寻找具有疼痛、酸楚、快感等感觉的穴位。通过"审切循扪按"有利于分辨经络的虚实情况,有利于医生辨病情、定疗法,有利于医生"治神""守机",有利于医生判断针刺浅深。"揣穴"可以减轻进针疼痛,若医者入针手法不娴熟导致患者疼痛,惊则气乱,不利于针刺调气。《黄帝内经》中要求针灸医生应具备"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的素养;知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的持针之道;灵活运用"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治疗原则;进针手法娴熟近乎无痛,患者感觉"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做到以上这些,需要针灸医生注重左右手配合,尤其是押手对穴位的审、切、循、扪、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揣穴” “治神” “守机”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论《内经》应用五行学说的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吉全 黎敬波 《山东中医杂志》 2011年第5期291-292,295,共3页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功能时不受四时五行性质的局限;包含了五行五藏的思想的萌芽;五行同行间灵活的"通应思想";灵活的疾病传变思想;提出了五行乘侮、五行胜复的思想。《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而不拘于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械应用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五行 五行学说 五藏 五行生克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禁忌看中医养生之道 被引量:6
19
作者 夏婧 李洋 王志红 《河南中医》 2018年第6期821-824,共4页
中医禁忌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治未病"的重要措施。养生之时,要"法于阴阳",宜忌关系正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还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忌"。禁忌所限定的一些行为方... 中医禁忌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治未病"的重要措施。养生之时,要"法于阴阳",宜忌关系正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还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忌"。禁忌所限定的一些行为方式,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黄帝内经》中的禁忌理论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从治病防病、养生延年的角度,教导人们什么不该做、不能做,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和体验,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忌 《黄帝内经》 养生之道 天地之忌 岁时之忌 年忌 饮食之忌 行为之忌 情志之忌 起居之忌
下载PDF
基于河图学说探讨《灵枢》四象体质理论在中风辨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楠 孙广仁 +4 位作者 王红霞 刘易博 赵任杰 杨梦琦 于少泓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基于河图学说及《灵枢》太少阴阳体系的四象体质理论,以阴阳为基点,以人的生理、病理特性为依据,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类。中风为临床中常见的危重症,且目前临床存在着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高等问题,与患者体质特... 基于河图学说及《灵枢》太少阴阳体系的四象体质理论,以阴阳为基点,以人的生理、病理特性为依据,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类。中风为临床中常见的危重症,且目前临床存在着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高等问题,与患者体质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四象体质特点及其阴阳盛衰,浅析了四象体质与中风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调节阴阳诊治中风之道,为临床辨治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 四象体质理论 河图学说 中风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