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抗晚霜冻害能力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春艳 李茂松 +2 位作者 胡新 王道龙 吉田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11-215,共5页
使用人工移动霜箱,对黄淮麦区小麦霜冻害的抗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幼穗的冰点来判定不同品种的抗霜能力,可以将小麦的抗霜冻能力分为4个等级:-4℃以上抗性弱,-4~-5℃抗性较弱,-5~-6℃抗性较强,-6℃以下抗性强。随着生育进程的... 使用人工移动霜箱,对黄淮麦区小麦霜冻害的抗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幼穗的冰点来判定不同品种的抗霜能力,可以将小麦的抗霜冻能力分为4个等级:-4℃以上抗性弱,-4~-5℃抗性较弱,-5~-6℃抗性较强,-6℃以下抗性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的冰点升高;随着茎高的增高,冰点升高,主茎和分蘖的受害率增大;随着细胞液浓度的升高,冰点降低,受害率降低。小麦在雌雄蕊末到药隔初的冰点温度较高。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幼穗的冻死率升高,而其冻伤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霜冻害 黄淮地区
下载PDF
黄淮地区降水极值统计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永领 程炳岩 丁裕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5,共6页
利用黄淮地区 2 2个台站 1 956— 2 0 0 0年逐日降水资料 ,用交叉理论和 EOF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黄淮地区日降水量≥ 2 5mm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 ,黄淮地区各极值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 ,黄淮地区降... 利用黄淮地区 2 2个台站 1 956— 2 0 0 0年逐日降水资料 ,用交叉理论和 EOF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黄淮地区日降水量≥ 2 5mm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 ,黄淮地区各极值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 ,黄淮地区降水极值频率及极值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都趋向于减少 ,大—暴雨的降水次数及每次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决定年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交叉理论 降水极值特征 降水资料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河南省黄淮气旋暴雨的天气特征及个例诊断 被引量:22
3
作者 梁钰 王新敏 +2 位作者 邵宇翔 代佩玲 徐泉丽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 通过对1990-2001年6-8月影响河南省的18个黄淮气旋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得知:影响河南省的黄淮气旋暴雨6月最多,7月次之,8月最少。黄淮气旋暴雨产生有两个源地,一个在河南省三花间略偏南一带,另一个在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的交界处,气旋的形成与两地向东开口的喇叭口地形有关。黄淮气旋暴雨发生前24-12 h,地面图上影响系统可分为西路冷空气影响型和倒槽顶部发展型两种;高空图上,河南多受高压脊控制,700 hPa影响系统有"人"字型切变和低槽型两种,但与地面影响系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机理,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2-15日黄淮气旋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暴雨的发生、发展是大气斜压性强烈发展的结果,5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涡的移动方向对地面气旋的移动有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气旋 产生源地 移动路径 500 hPa急流 700 hPa低涡 暴雨落区
下载PDF
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潘玉朋 李立群 +3 位作者 郑锦娟 王培 冯毅 李学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2,共6页
采用31对SSR引物对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25份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2530.889,... 采用31对SSR引物对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25份小麦品种进行微卫星标记位点扫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变异,变化范围为215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幅为0.2530.889,平均0.552。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D〉B〉A,遗传多样性指数为D〉A〉B。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1〉7〉2〉5〉3=4〉6,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3〉6〉4〉2〉1〉7。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0.340.85,平均为0.61,SSR标记能将25份小麦品种相互区分开,在遗传相似系数(GS)0.59处,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大类,其中80%的品种被聚在第Ⅰ类,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的品种大致聚在一个类群里。表明黄淮麦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小麦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路平 朱传杰 +2 位作者 简俊涛 张兆萍 孙道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8-1133,共6页
为了解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33对SSR引物对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区试42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3对引物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数2~... 为了解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33对SSR引物对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区试42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3对引物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数2~6个,平均3.88个;每个SSR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09~0.77,平均为0.53。(2)小麦新品种3个基因组的平均遗传丰富度不同,由高到低排序为A~B〉D,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A〉D。(3)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为0.15~0.88,平均为0.5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2个品种被聚为2大类,4个亚类,其中大部分品种聚集于前两个亚类。本研究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区试品种(系)中少数品种具有较大遗传差异,可为亲本利用提供参考,但参试品种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小麦新品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下载PDF
黄淮麦区若干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丁位华 陈向东 +5 位作者 冯素伟 胡铁柱 王丹 杨艳艳 李笑慧 茹振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4-139,共6页
为了解黄淮麦区几种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豫麦49和周麦18为试材,研究了其穗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颖壳横切面结构及产量性状变... 为了解黄淮麦区几种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矮抗58、百农418、百农419、豫麦49和周麦18为试材,研究了其穗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颖壳横切面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农419穗部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特性。在开花期、花后7 d及花后15 d其光合速率分别比矮抗58高14.12%,42.86%,6.11%,比百农418高2.69%,4.65%,4.50%,比豫麦49高11.45%,12.08%,16.24%,比周麦18高22.92%,6.35%,10.64%;其颖壳叶绿素a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较高,Chla/Chlb分别比矮抗58高22.47%,20.04%,0.41%,比百农418高5.72%,18.63%,3.21%,比豫麦49高6.14%,25.68%,0.56%,比周麦18高12.35%,21.26%,2.49%,具有较强的光能捕获能力;Fv/Fm在4个测定时期均最高;此外,百农419颖壳细胞组织较厚,维管束数目较多,大维管束的周长与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的"流"能力。产量结果显示,百农419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出矮抗58 25.22%和14.05%、高出百农418 17.15%和10.82%、高出豫麦49 23.74%和19.28%、高出周麦18 8.55%和8.57%,差异显著。综合试验结果认为,百农419穗部光合能力较强,产量较高,具有作为绿穗灌浆高光效育种亲本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高产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性状
下载PDF
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前期光合生理特性及物质积累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丁位华 冯素伟 +3 位作者 姜小苓 宋欣密 王丹 茹振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主推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干物质积累变化特点,且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温麦6号、周麦18、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为试材,研究了其生育前期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主推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干物质积累变化特点,且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温麦6号、周麦18、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为试材,研究了其生育前期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百农419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特点,其SPAD值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月1日分别比温麦6号高出2.75%,3.55%,1.43%,20.50%,比周麦18高出8.76%,10.82%,15.80%,16.44%,比矮抗58高出14.19%,16.16%,2.05%,13.74%,比百农418高出14.67%,10.63%,6.01%,13.55%;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在4个测定时期均最高,显著高于温麦6号,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个时期显著高于周麦18;光合速率比温麦6号高出20.75%,14.08%,2.91%和13.40%,比周麦18高出44.49%,31.67%,14.96%和20.10%,比矮抗58高出76.11%,28.30%,9.43%和17.51%,比百农418高出49.95%,82.29%,31.40%和20.35%;LAI明显高于其他品种,最终表现为生育前期百农419干物质积累较多。不同小麦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百农419具有作为高光效育种亲本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地区 生育前期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 The case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永强 龙花楼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515-530,共16页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including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particular region over a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various factors. Recently, issues related to...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including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particular region over a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various factors. Recently, issues related to land use transition in China have attracted interest among a wide variety of research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ttern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during 2000-2010. First,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eir character- istics and the laws governing them were analyzed. Second,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con- 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land use transition, a spatial econometric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ive types of major land use transition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at the county level. Land use pattern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water body and forested land, along with a decrease in farmland, unused land and grassland. The changes during 2000-2005 we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during 2005-2010. In terms of factors affecting land use transitions, natural factors form the basis, and they have long-term effects.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and GDP, however, tend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structure, size and layout of land use transition over shorter time periods. Land law and policy factors play a mandatory guiding and restraining role in land use transi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land use. Land engineer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to control land use transitions. In general, the five types of major land use transition were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various phys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which traffic condition and location condition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i.e. they were the common factors in all land use transitions. Understa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proces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transition dynamic mechanism farming area huang-huai-Hai Plain
原文传递
基于SPEI的黄淮地区夏季干旱时空异常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1
9
作者 安迪 李栋梁 +3 位作者 王自强 武艳 吕翔 杨绚 《干旱气象》 2018年第4期544-553,共10页
选取黄淮流域及周边地区147个气象站1962—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地区近54 a夏季干旱变化及其异常成因。结果表明:黄淮地区近54 a... 选取黄淮流域及周边地区147个气象站1962—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地区近54 a夏季干旱变化及其异常成因。结果表明:黄淮地区近54 a夏季呈稳定略偏旱趋势,1990年代起该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的演变。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黄淮地区夏季SPEI的前3个模态为一致旱涝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该地区夏季偏旱年份为Ⅰ类或Ⅲ类雨型且夏季各月干旱成因有所不同,其中6月亚洲区极涡强度偏弱时,同期黄淮地区降水偏少,干旱频发;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位于129°E以东),黄淮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8月副高强度越弱,干旱风险越大。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时,中高纬冷空气势力较弱难以影响到黄淮地区,同时,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偏西,导致该地区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SPEI 黄淮地区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
下载PDF
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暴雨落区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阎丽凤 孙兴池 周雪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9-1445,共7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山东两次春季黄淮气旋暴雨落区异同点。发现春季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暴雨区集中出现在气旋中心北侧的偏东风中,且主要位于东北气流中。暴雨区偏北的程度,与影响系统的后倾程度及我国东北地...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山东两次春季黄淮气旋暴雨落区异同点。发现春季影响山东的黄淮气旋暴雨区集中出现在气旋中心北侧的偏东风中,且主要位于东北气流中。暴雨区偏北的程度,与影响系统的后倾程度及我国东北地区是否存在高压有关。当系统明显后倾时,锋面坡度小,暖湿气流沿锋面向北爬升的更远,暴雨区更偏北;当我国东北地区存在高压时,其南侧东北气流经渤海侵入850 hPa低涡后部,与低涡前东南气流在风向上渐近辐合,在低涡北侧产生辐合中心,从而产生暴雨区。此外,地面东北风形成的冷垫,有利于南方暖湿气流向北爬升。实际暴雨落区预报中,需综合分析系统的空间结构、周围系统的影响及温度场的配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气旋 暴雨落区 850 hPa低涡 东北高压 系统空间结构
下载PDF
越冬期低温胁迫对黄淮地区不同品种小麦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余卫东 伍露 +1 位作者 冯利平 胡程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31-2440,共10页
冻害是冬小麦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气候变暖和冬季气温升高并没有明显减轻冬小麦越冬期冻害风险。本研究通过大田盆栽和室内低温箱处理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冬性(农大211,ND)、半冬性(郑麦366,ZM)和弱春性(偃展4110,YZ)品种进行1 d... 冻害是冬小麦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气候变暖和冬季气温升高并没有明显减轻冬小麦越冬期冻害风险。本研究通过大田盆栽和室内低温箱处理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冬性(农大211,ND)、半冬性(郑麦366,ZM)和弱春性(偃展4110,YZ)品种进行1 d的低温处理试验,其中ND和ZM的处理温度分别为-8、-9、-10、-12和-15℃,YZ的处理温度为-6、-9、-10、-12和-15℃。结果表明:当处理温度≥-15℃时,ND没有植株死亡,ZM和YZ在-12℃和-15℃时出现植株死亡,死株率分别为58.3%~66.7%和100%;ND和YZ茎相对死亡率在-10℃时显著增加,ZM则是在-9℃时显著增加,当茎相对死亡率达50%时,3个品种对应的临界温度值分别为-14.6℃(ND)、-11.3℃(ZM)和-10.0℃(YZ),茎相对死亡率可以作为黄淮麦区冬小麦抗寒性评价参考指标;-12℃及以下低温条件下,乳熟期单株干物质质量均显著降低,而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温度下3个品种均表现出减产趋势,且产量损失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增加;相同处理温度条件下,产量损失率和茎相对死亡率都表现为ND<ZM<YZ;对产量损失率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是造成减产的主导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低温胁迫 产量损失 黄淮地区 LOGISTIC方程
原文传递
Exploration on Management Measures of Onion Production in Eastern Henan Province
12
作者 Zhaojie XIAO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24年第2期5-7,共3页
In this paper, the management points and cultivation difficulties of onion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onion cultivation seasons, cultivation methods, sowing and seedling raising, ... In this paper, the management points and cultivation difficulties of onion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onion cultivation seasons, cultivation methods, sowing and seedling raising, proper planting, field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stalk removal period, pest control, timely harvest and so o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of onion in Huang-Huai area and data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high-yielding on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ION CULTIVATION huang-huai area
下载PDF
清至民国黄淮地区中产缺失与社会衰变
13
作者 马俊亚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在中国皇朝时代,清代的“盛世”持续时间最长,清代君主的执政能力也被誉超越前代。历史上,黄淮之间的豫、鲁、皖、苏长期是中国政治核心区及文化最繁荣地区,但清代以后,这里却成为盗匪渊薮,根源就在于皇权的独大及官权的寻租。有权者极... 在中国皇朝时代,清代的“盛世”持续时间最长,清代君主的执政能力也被誉超越前代。历史上,黄淮之间的豫、鲁、皖、苏长期是中国政治核心区及文化最繁荣地区,但清代以后,这里却成为盗匪渊薮,根源就在于皇权的独大及官权的寻租。有权者极易上升为富贵的顶层,无权者基本上沦为贫困的底层,从而消灭了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中产阶层。通过权力寻租造就的社会上层是国家破坏性的力量,使传统体制更加不公正;底层民众为了对抗不公的体制,要么趋向于“江湖”式的拉帮结会,要么体现为搏命式的“剽疾轻死”。即便民国开启共和法治之路,由于中产的缺乏,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上层群体非常容易地对新政、新法进行狙击和破坏,使共和政制被抹黑并背上恶名,民众并不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利益代言人,无以摆脱对传统上层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权力异化 剽疾 哑铃型社会结构 利益代言人
下载PDF
2013年我国黄淮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的品质特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纪鹏 王亚丽 +2 位作者 路辉丽 尹成华 张红云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5年第7期9-15,共7页
共选取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省黄淮麦区2013年产高产强筋小麦样品326份,对其籽粒感官性状、质量指标、品质性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33.7%,分别是7516、84380、安农127... 共选取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省黄淮麦区2013年产高产强筋小麦样品326份,对其籽粒感官性状、质量指标、品质性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33.7%,分别是7516、84380、安农1274、宝丰1082、存麦5号、藁优9415、邯麦14、淮麦20、济麦20、济南17、连麦2号、洛麦3、山农21、师栾02-1、泰山4173、泰山6426、皖麦38、西农979、新麦0208、新麦19、新麦2111、新麦26、新乡060221、宿553、徐麦30、徐麦31、徐麦33、烟农19、郑麦3596、郑麦366、郑麦7698、郑育麦518、中洛08-1、周麦24、周麦26、洲元9369。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品种 品质特性 黄淮地区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Mechanism in Huang-Huai-Hai Area of China 被引量:1
15
作者 CHENG Mingyang CHEN Huil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51-68,共18页
The problem of rural development arises from the evolution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It is urgent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However,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 The problem of rural development arises from the evolution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It is urgent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However,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driving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Therefore,this study took Huang-Huai-Hai Area for example,started with the systematicness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 evolution,and further summarized and refine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The methods of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d geographical detection were adop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were often dominated by one factor and produc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many factors.Factors such as county urbanization,county economy,county public service,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surrounding cities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will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s.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lements in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the evolution types of rural regional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decline type,equilibrium type and growth type.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rise and fall and can also guid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evolution rural regional system population-land-industry evolution mechanism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huai-Hai area(HHHA)
下载PDF
江苏盱眙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怡 周杉杉 +1 位作者 陈刚 李则斌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63,共8页
黄淮地区是传统粟稻混作区,西汉时麦作推广进入关键时期,但小麦在这一过程中对黄淮地区原有粟稻混作格局的影响并不明确。对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9例人骨骨胶原δ13C值的范围为-20.0‰^-18.4‰... 黄淮地区是传统粟稻混作区,西汉时麦作推广进入关键时期,但小麦在这一过程中对黄淮地区原有粟稻混作格局的影响并不明确。对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9例人骨骨胶原δ13C值的范围为-20.0‰^-18.4‰,均值-19.4±0.6‰(n=9),表明西汉时期盱眙先民主要以稻、麦等C3类植物为食,已经不再将粟作为主要粮食,结合该地区西汉以前的农业格局,可推测西汉时期苏北淮河流域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稻粟混作模式向稻麦混作模式转变。将本文数据与我国同时期其他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后发现,在原有稻粟混作区内,粟在先民饮食结构中的地位呈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小麦种植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关中地区小麦的推广普及明显晚于东部近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庄汉墓碳 氮稳定同位素食物结构 黄淮地区
原文传递
黄淮地区小麦精确定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葛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5期29-30,共2页
小麦生育各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的管理技术,才能保证其后期的优质丰产,但在现实生产中切实存在技术不配套、不合理的情况。为此,本文结合黄淮麦区冬小麦种植情况,针对冬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难题,从品种选择、精细整地、... 小麦生育各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的管理技术,才能保证其后期的优质丰产,但在现实生产中切实存在技术不配套、不合理的情况。为此,本文结合黄淮麦区冬小麦种植情况,针对冬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难题,从品种选择、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方面介绍黄淮地区小麦精确定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黄淮地区的小麦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精确定量 高产 栽培技术 黄淮地区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淮地区水上交通的拓展与利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兴兆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上交通较之秦汉有很大发展,黄淮地区尤为突出,在自然水道通运的基础上,经过人工修渠浚治,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黄河、淮河是南北两条东西向的大动脉,东西两线水路将黄淮沟通。在南北政权漕运及军事行动中,黄淮地区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上交通较之秦汉有很大发展,黄淮地区尤为突出,在自然水道通运的基础上,经过人工修渠浚治,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黄河、淮河是南北两条东西向的大动脉,东西两线水路将黄淮沟通。在南北政权漕运及军事行动中,黄淮地区的水上交通被不断地拓展、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黄淮地区 黄河 淮河 水上交通
下载PDF
唐代黄淮地区蚕桑丝织业的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8-93,共6页
唐代前期黄淮地区属于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的丝织业重心。中唐以后,黄淮平原的丝织业发展虽然受到战争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传统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蚕桑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州县,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丝织品的质量精纯,位居全... 唐代前期黄淮地区属于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的丝织业重心。中唐以后,黄淮平原的丝织业发展虽然受到战争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传统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蚕桑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州县,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丝织品的质量精纯,位居全国首位,生产的数量丰厚,仍为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黄淮地区 丝织业
下载PDF
黄淮地区小麦品系(种)HMW-GS组成和品质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倩 谢三刚 +1 位作者 许琦 任文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1576-1578,共3页
为了解近几年黄淮地区小麦品系(种)品质,选取了21个近几年参加黄淮地区小麦区试品系(种)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结果表明,21个参加小麦区试的品种中共检测出8种HMW-GS,其中,Glu-A1位点上有2种亚基类型,亚基1占52.3... 为了解近几年黄淮地区小麦品系(种)品质,选取了21个近几年参加黄淮地区小麦区试品系(种)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结果表明,21个参加小麦区试的品种中共检测出8种HMW-GS,其中,Glu-A1位点上有2种亚基类型,亚基1占52.38%,亚基Null占47.62%;Glu-B1位点出现4种亚基类型,以亚基7+9(57.14%)为主;Glu-D1位点出现2种亚基类型,即亚基5+10(57.14%)和亚基2+12(42.86%)。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21个小麦品系(种)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2.05%~16.62%,湿面筋含量介于27.84%~38.86%,沉淀值介于20.84~43.87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品质 黄淮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