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兰凤利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从192 5年到2 0 0 3年近80年间,出现了9种《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本。在探讨了“谁在翻译《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译者的译入语(英语)医学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素问》英译的影响... 从192 5年到2 0 0 3年近80年间,出现了9种《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本。在探讨了“谁在翻译《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译者的译入语(英语)医学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素问》英译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帝内经素问》的译者所应具备的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 翻译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素问》四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接受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冰 张莹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3期101-112,共12页
《黄帝内经》因其丰富的内涵很难在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传达,各个英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采用翻译策略描述性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译者前言、翻译方法、译文版式等尝试描述《黄帝内经·素问》的四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各自... 《黄帝内经》因其丰富的内涵很难在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传达,各个英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采用翻译策略描述性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译者前言、翻译方法、译文版式等尝试描述《黄帝内经·素问》的四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各自独特的翻译策略,并且调查了书评网站和学术引用情况等来研究四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研究发现,注重忠实传达中医内涵的译本反响不大,但是根据读者群体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翻译策略的译本接受情况较好。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探寻能让中医典籍译介在西方读者中更有效传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 翻译策略 读者接受
原文传递
中医西传第三方译者研究——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
3
作者 俞森林 雷佳豪 《译苑新谭》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第三方译者(母语既非源语也非目的语)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结合第三方译者文树德的自身素养及翻译目的,分析第三方译者身份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及其翻译... 第三方译者(母语既非源语也非目的语)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结合第三方译者文树德的自身素养及翻译目的,分析第三方译者身份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及其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医西传过程中,第三方译者所采取的以“中”译“中”、以“古”译“古”及“中西”结合的翻译策略,以及采用的“中西合璧”和“宏观—微观”翻译模式,对于医药典籍的翻译实践有着启迪作用。同时,这种翻译策略的选取和翻译模式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医西传的传播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西传 第三方译者 文树德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
原文传递
“肝为罢极之本”刍议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瑾 郭朋 +1 位作者 田园硕 严海艺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713-716,共4页
"肝为罢极之本"这一概念是对肝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罢极之本"应与肺的"气之本"、心的"生之本"、脾胃的"仓廪之本"、肾的"封藏之本"成并列关... "肝为罢极之本"这一概念是对肝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罢极之本"应与肺的"气之本"、心的"生之本"、脾胃的"仓廪之本"、肾的"封藏之本"成并列关系。肝体阴而用阳,同时蕴含了阴阳两个属性。罢极之本中的"罢"可作"消散"讲,其性属阴;"极"可作"增长"讲,其性属阳。"罢极"实为一种"阴阳消长运动交替调节的状态"。"肝为罢极之本"则可具体解释为肝实为调节机体阴阳消长、交感和合以达到动态平衡的功能阀,是维持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秩序的活力源泉,是机体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阴阳达到协调平衡状态的内在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为罢极之本” 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多维度研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例
5
作者 张媛媛 管兴忠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典籍外译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翻译批评关注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质量得不到改善。《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翻译批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哲学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威斯译本和李照国译本为例,从... 典籍外译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翻译批评关注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质量得不到改善。《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翻译批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哲学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威斯译本和李照国译本为例,从文本、译者、接受三个维度探讨《黄帝内经·素问》的翻译批评研究,从而推动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形成一个深层、多元、动态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中医典籍 翻译批评 《黄帝内经·素问》 多维度
下载PDF
吕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思想翻译伦理论辩
6
作者 梅阳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3-29,共7页
吕译《黄帝内经·素问》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个英译全本。该译本采用如下策略翻译《素问》中一切医理阐释的基础——“阴”“阳”思想:在翻译涵义指虚的“阴”“阳”时,如果该类“阴”“阳”第一次出现,吕译本采用音译... 吕译《黄帝内经·素问》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个英译全本。该译本采用如下策略翻译《素问》中一切医理阐释的基础——“阴”“阳”思想:在翻译涵义指虚的“阴”“阳”时,如果该类“阴”“阳”第一次出现,吕译本采用音译加增译的策略,对于随后出现的同性质的“阴”“阳”,该译本则只采用音译;在翻译涵义指实的“阴”“阳”时,吕译本主要采用音译加增译或具体化的策略;在翻译涵义介乎虚实之间的“阴”“阳”时,吕译本采用音译或音译加增译的策略。译者之所以选择上述策略是因为其在《素问》“阴”“阳”思想翻译中秉承了翻译的规范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吕译本 翻译策略 翻译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