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州唐罗城形制与运河的关系——兼谈隋唐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位置 被引量:8
1
作者 汪勃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9,共14页
扬州唐罗城因河而市、因市而城,既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池,也是一座因地制宜规划而成的城市。本文介绍了扬州唐罗城的城墙和城壕、中轴线、城内格局以及相关运河概况,探讨了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认为扬州唐罗城四至范... 扬州唐罗城因河而市、因市而城,既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池,也是一座因地制宜规划而成的城市。本文介绍了扬州唐罗城的城墙和城壕、中轴线、城内格局以及相关运河概况,探讨了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认为扬州唐罗城四至范围和中轴线与隋唐及其以前开凿的运河有关,扬州唐罗城的形成与其周边水系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隋唐时期扬州城的形制既受当时两京形制影响,又具有以运河为中心围筑城池、交通水陆并行等诸多南方城市的特色,还带有从中古封建封闭型里坊制城市,向以近世经济生活为主的开放式城市格局过渡的特征;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或即在扬州唐罗城中轴线的汶河一线,然尚不能排除在汶河西侧二道河一线的可能性。唐扬州城因其处运河咽颐的特殊地理位置,随着水运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城 唐罗城 四至范围 中轴线 运河 淮南运河
原文传递
北宋汴河、淮南运河的通航能力与漕粮定额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同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4,共13页
北宋时期,汴河、淮南运河是东南漕粮北运的主要交通线。为提高通航效率,北宋政权于淮南运河推动改堰为闸。但受开闸频率、过闸船只量、船只载重限制,运河的通航能力仍不乐观,全年北上总货运量在730万石以内。通航能力的局限,是制约北宋... 北宋时期,汴河、淮南运河是东南漕粮北运的主要交通线。为提高通航效率,北宋政权于淮南运河推动改堰为闸。但受开闸频率、过闸船只量、船只载重限制,运河的通航能力仍不乐观,全年北上总货运量在730万石以内。通航能力的局限,是制约北宋财政调拨与民间商货运输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景德三年(1006)漕运600万石上供斛斗的立额,应是当时北宋政权倾尽其运输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此后漕运立额再未有提高,北宋前期发运司转般仓一度贮存上千万石上供米而难以将其北运,朝廷亦难以再额外刬刷东南廪粟,均反映出运河通航能力对漕运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汴河 淮南运河 通航能力 漕运定额
原文传递
水情、工程与市镇:论唐宋时代的邵伯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旭 陈航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64-71,共8页
唐开元年以前,邵伯段运河是由海潮顶托的江水补给,而之后则改由周边的湖陂补给,这一变化使运河水量不足之弊更加严重,航运艰难,水质也表现出浊、污、垢的特征。除了地形、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外,邵伯段运河水情还受到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唐开元年以前,邵伯段运河是由海潮顶托的江水补给,而之后则改由周边的湖陂补给,这一变化使运河水量不足之弊更加严重,航运艰难,水质也表现出浊、污、垢的特征。除了地形、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外,邵伯段运河水情还受到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沿岸居民为抗旱保田,多拥塞河道。唐代邵伯埭扩建为南、北两埭,北宋时又先后有设堰和置闸的工程措施,另有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修筑陂塘等举措。南宋时,淮南运河航运地位下降,沿线水利工程疏于修缮和管理,邵伯闸虽仍在发挥作用,但已远不及北宋时期。宋代邵伯的经济经历了一个高开低走的过程,康定元年时已经设镇,熙宁年间政府在此设场收税,此后经济发展迅速。南宋时,受到战争、水利失修及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经济滑坡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邵伯镇 淮南运河 水利工程
下载PDF
宋代大运河和淮南东部“阶梯式”的水利构建
4
作者 袁慧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175-180,共6页
宋代是淮南东部农田水利发展的高峰。淮南运河运堤闸坝体系形成后,运西水流受到运堤拦截积水成湖,运东洼地沼泽得以涸出,避免了东西一片的积水环境,为淮南东部的整体开发提供了契机。淮南运堤与陂塘、范公堤捍海堰一起构成了"阶梯... 宋代是淮南东部农田水利发展的高峰。淮南运河运堤闸坝体系形成后,运西水流受到运堤拦截积水成湖,运东洼地沼泽得以涸出,避免了东西一片的积水环境,为淮南东部的整体开发提供了契机。淮南运堤与陂塘、范公堤捍海堰一起构成了"阶梯式"的水利格局,形成蓄泄有度、上下联动的水流环境,促成了区域农田开发。在运河水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运河兼顾漕运和农田灌溉功用,中央和地方兼享运河之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运河 陂塘 范公堤 漕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