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胡超美 朱传耿 车冰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2,共7页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淮海经济区在1995—2006年间区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和淮海经济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大板块及所辖20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协...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淮海经济区在1995—2006年间区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和淮海经济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大板块及所辖20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协调度多处于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类型;(2)区域协调发展类型呈阶段式演进;(3)市域协调发展类型分化明显;(4)板块协调发展度呈东高西低格局;(5)协同作用决定区域系统协调度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系统 协调度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怡 方斌 +2 位作者 李裕瑞 璩路路 李冬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4-254,共11页
城镇化进程中中国耕地利用功能变化深刻,探究影响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的城镇化因素更是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选取2000—2018年连续年份时间,从耕地生产、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分析耕... 城镇化进程中中国耕地利用功能变化深刻,探究影响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的城镇化因素更是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选取2000—2018年连续年份时间,从耕地生产、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分析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演化,运用调节效应模型定量剖析权衡与协同演化的城镇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生产功能整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社会功能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生态功能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耕地生产与社会功能整体呈弱权衡向弱协同转变,且大部分地市内部的两功能权衡关系有所缓解,协同区域逐渐向东部转移。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整体呈权衡增长趋势,但部分地市内部的两功能关系趋向协同发展,主要分布在鲁南和苏北地区。3)耕地生产与社会功能相互关系主要受城乡收入差距、人口城镇化率以及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耕地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关系则受居民消费能力的显著影响。同一驱动因子在不同水平下对耕地多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作用程度不同。为此提出促进淮海经济区耕地多功能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权衡 协同 演变 驱动机制 城镇化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浅析淮海经济区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必成 汪应宏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2期57-62,共6页
本文首先界定了淮海经济区的范围,从经济、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构建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省的可能性与条件,最后提出了加速淮海经济区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经济 发展思路 构想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在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4
作者 方刚 李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7-90,79,共5页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借助于SPSS11.5软件,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各市在淮海经济区中的经济地位.旨在为其他地区进行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淮海经济区 经济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