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油页岩矿床沉积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永莉 刘招君 +2 位作者 荆惠林 张海龙 张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0-724,731,共6页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主干断裂的北侧,是一个半地堑式盆地.受同生控盆断裂的控制,含油页岩段厚度和油页岩单层厚度均由北缘向南缘断裂(F1)方向逐渐增厚.盆地内古近系(下第三系)桦甸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油页岩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和...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主干断裂的北侧,是一个半地堑式盆地.受同生控盆断裂的控制,含油页岩段厚度和油页岩单层厚度均由北缘向南缘断裂(F1)方向逐渐增厚.盆地内古近系(下第三系)桦甸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油页岩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浅湖-深湖环境中.共发育可采油页岩13层,含油率较高(一般8%~13%),质量较好,具有很好的工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桦甸组 油页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桦甸盆地古近纪充填特征及对油页岩成矿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孙平昌 刘招君 +3 位作者 孟庆涛 柳蓉 贾建亮 胡晓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0-1116,共7页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桦甸盆地西部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简称层序),在层序格架中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结合本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盆地初始沉降阶段和末期快速充填萎缩阶段,湖泊水体整体较浅,主要发育冲积扇、持续性...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桦甸盆地西部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简称层序),在层序格架中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结合本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盆地初始沉降阶段和末期快速充填萎缩阶段,湖泊水体整体较浅,主要发育冲积扇、持续性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半深湖-深湖沉积暗色泥岩厚度和规模较小;最大沉降阶段,水体较深且稳定,盆地东北部边缘发育间断性扇三角洲沉积,半深湖-深湖沉积暗色泥岩厚度和规模达到最大,在本阶段沉积多层高品质的油页岩。根据油页岩段砂地比、沉积相、油页岩厚度及油页岩含油率展布特征,发现油页岩品质最好且厚度最大的地区并非为水体最深且砂体沉积较少的区域,而是靠近盆地边缘扇三角洲沉积间断的深水区,在垂向上和扇三角洲前缘交互出现有助于陆相营养元素进入水中,形成高湖泊生产力。半深湖沉积时期,深水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提供绝佳的场所,易于形成高品质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古近纪 油页岩 成矿规律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16
3
作者 孟庆涛 刘招君 +3 位作者 胡菲 孙平昌 周人杰 甄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4,共7页
通过对桦甸盆地桦甸组泥岩和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有机碳法定性和定量恢复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生产力变化、水体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的演化由大到小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 通过对桦甸盆地桦甸组泥岩和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有机碳法定性和定量恢复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生产力变化、水体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的演化由大到小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中部油页岩段沉积时期湖泊生产力最高,最大值达1 033.09 g/(m2.a),为富营养湖,该时期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和细菌为主,湖泊水体环境为稳定缺氧的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反映了高的湖泊生产力与藻类勃发有关,直接影响有机质来源和丰度,湖水盐度的交替变化使底层水处于稳定的缺氧条件,是有机质保存的良好环境;上部含煤段和下部黄铁矿段沉积时期为明显的贫营养湖,水体均为缺氧的淡水环境,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153.26和143.82 g/(m2.a);高湖泊生产力是油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首要条件,高的湖泊生产力和稳定的底层水缺氧是有机质富集的最理想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古湖泊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油页岩:始新世
下载PDF
断陷和坳陷盆地富有机质泥岩测试参数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宝毅 王建鹏 +1 位作者 徐银波 孙平昌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78-784,共7页
以松辽盆地和桦甸盆地为例,对盆地中富有机质泥岩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表明,富有机质泥岩中含油率和TOC、气体损失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半焦、密度呈负相关;与全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富有机质泥岩中有机质主要来... 以松辽盆地和桦甸盆地为例,对盆地中富有机质泥岩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表明,富有机质泥岩中含油率和TOC、气体损失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半焦、密度呈负相关;与全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富有机质泥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自身生产物,沉积速率较慢,且成岩作用相对较强,此盆地油页岩适合低温干馏炼油,因干馏后半焦中残留有机质较少,适合烧砖、制作水泥等。桦甸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为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共同来源,沉积速率相对较快,成岩作用较弱,此盆地油页岩适合低温干馏炼油,干馏后半焦中残留有机质较多,适合发电和烧砖等,损失气体可以回收进行瓦斯发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桦甸盆地 测试参数 油页岩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桦甸油页岩的酸洗脱灰 被引量:13
5
作者 柏静儒 王擎 +1 位作者 魏艳珍 关晓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3,158,共5页
以吉林省桦甸市油页岩为研究对象、以正交试验为基础设计试验流程,采用酸洗化学脱灰方法对油页岩脱灰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酸洗脱灰工况,在此基础上考察油页岩粒度和固液比对油页岩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出的最佳脱灰工况下,矿... 以吉林省桦甸市油页岩为研究对象、以正交试验为基础设计试验流程,采用酸洗化学脱灰方法对油页岩脱灰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酸洗脱灰工况,在此基础上考察油页岩粒度和固液比对油页岩脱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出的最佳脱灰工况下,矿物质脱除率高达92.27%;大颗粒页岩脱灰效果较好,当固液比达到1:8.75g/mL时,脱灰率逐渐趋于平衡状态;油页岩经酸洗脱灰后热解速度明显加快,脱灰过程中孔隙比表面积的增大对热解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矿物成分对热解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油页岩 深度脱灰特性 粒度 固液比 热解特性
下载PDF
古湖泊学研究——以桦甸断陷盆地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招君 孟庆涛 +2 位作者 柳蓉 胡菲 周人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7-925,共9页
古湖泊学是研究湖泊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本文综述了古湖泊学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吉林桦甸古近纪断陷含油页岩湖盆为例进行了应用。桦甸盆地为小型半地堑盆地,盆地南缘F1断裂控制了古近... 古湖泊学是研究湖泊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本文综述了古湖泊学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吉林桦甸古近纪断陷含油页岩湖盆为例进行了应用。桦甸盆地为小型半地堑盆地,盆地南缘F1断裂控制了古近系湖泊演化特征。桦甸盆地富含油页岩资源,具有开展古湖泊学研究的优势条件。桦甸油页岩具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双层结构特征,有机质条带和陆源碎屑颗粒呈现良好的韵律互层,有机质呈现褐色或黑色条带,夹杂石英、长石颗粒的粘土矿物呈白色条带。根据泥岩和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垂向变化特征,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演化趋势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反映油页岩沉积时,湖盆古湖泊生产力最高。根据油页岩岩石学特征、V/(V+Ni)、Sr/Ba和B/Ga等元素比值分析,中部含油页岩段时期,表现出一种淡水与半咸水—咸水交替变化的沉积演变过程,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盐度分层,使底层水处于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随着古湖泊学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理论及方法问题需要湖泊地质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古湖泊学 桦甸盆地 油页岩
下载PDF
桦甸油页岩有机岩相特征及其富集特性 被引量:7
7
作者 王越 高燕 +1 位作者 白向飞 武琳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1-327,共7页
为了研究油页岩中有机组分结合特性对有机质分离富集的影响,利用薄片透射光、反射单偏光、反射荧光等煤岩学研究手段研究桦甸油页岩中有机组分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利用两种密度分离手段研究油页岩中有机质的解离特性。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油页岩中有机组分结合特性对有机质分离富集的影响,利用薄片透射光、反射单偏光、反射荧光等煤岩学研究手段研究桦甸油页岩中有机组分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利用两种密度分离手段研究油页岩中有机质的解离特性。结果表明,桦甸油页岩有机质的变质程度较低,有机显微组分以沥青质体为主,占85.8%,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有机质与矿物结合紧密,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密度分离方法对有机质与矿物质分离效果有限;浮沉实验小于1.40 g/cm3密度级样品的热解失重量及失重速率均低于较高密度级产物,这与颗粒状镜质组、惰质组与矿物质结合程度相对较差,在较低密度级产物中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油页岩 矿物沥青基质 分离富集
下载PDF
油页岩在流化床锅炉内着火和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恩辉 王擎 +2 位作者 郝志金 孙冬红 孙键 《洁净煤技术》 CAS 2001年第4期41-45,共5页
介绍了在自行设计的电加热流化床小型试验台上进行的桦甸油页岩着火、燃烧特性的试验结果 ,研究了床层温度、燃料粒径对桦甸油页岩着火指数的影响 ,并结合油页岩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燃用油页岩流化... 介绍了在自行设计的电加热流化床小型试验台上进行的桦甸油页岩着火、燃烧特性的试验结果 ,研究了床层温度、燃料粒径对桦甸油页岩着火指数的影响 ,并结合油页岩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燃用油页岩流化床锅炉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流化床锅炉 着火 燃烧特性 床层温度 燃料粒径
下载PDF
桦甸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热膨胀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越 孙南翔 +1 位作者 高燕 白向飞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0-806,共7页
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法(TMA)分别测定三种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桦甸油页岩平行层理面和垂直层理面室温到600℃温度范围内的热膨胀特性,并对影响热膨胀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页岩中水分和有机质在热解过程中析出是油页岩膨胀的内在... 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法(TMA)分别测定三种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桦甸油页岩平行层理面和垂直层理面室温到600℃温度范围内的热膨胀特性,并对影响热膨胀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页岩中水分和有机质在热解过程中析出是油页岩膨胀的内在动力,有机质含量越高,油页岩的热膨胀度越大;油页岩中发达的孔隙结构会减缓气液释放造成的压力;垂直层理面的热膨胀度比对应的平行层理面的热膨胀度大。桦甸油页岩低温热膨胀主要对应水分析出,平均热膨胀度介于2.44×10^(-6)~24.42×10^(-6)K^(-1);中温热膨胀主要对应热解油气析出,平均热膨胀度介于1.83×10^(-6)~47.81×10^(-6)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膨胀 桦甸油页岩 TMA
原文传递
不同粒径分布条件下桦甸油页岩颗粒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保民 王恭 +3 位作者 朱明亮 张立栋 刘朝青 张进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2,共5页
油页岩颗粒的物性参数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油页岩在回转式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反应器内的干馏效果。本文以桦甸大城子四层油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粒径分布对油页岩的滑动角、安息角、堆积密度、Wadell球形度、含油率等物性参数的影... 油页岩颗粒的物性参数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油页岩在回转式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反应器内的干馏效果。本文以桦甸大城子四层油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粒径分布对油页岩的滑动角、安息角、堆积密度、Wadell球形度、含油率等物性参数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较小粒径的颗粒滑动角小、安息角大,易于流动,但过细则会加大摩擦力使流动性变差;破碎后颗粒的Wadell球形度较好,平均值在0.775左右;较大粒径颗粒在铝甄干馏中测定时因弥散传热和边壁效应的影响,测得的含油率较高。实验数据将为研究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运行特性及提高干馏反应器干馏效率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油页岩 颗粒特性 粒径分布 Wadell球形度 含油率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Geochemistry Study of Several Oil Shale-Bearing Intervals in the Paleogene Huadian Formation,Huadian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Yu Song Zhaojun Liu +2 位作者 Pingchang Sun Qingtao Meng Rong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45-655,共11页
The Huadian Basin is an oil shale-bearing basin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irteen oil shale layers deposited in this bas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are different among these oil shale layers. Based ... The Huadian Basin is an oil shale-bearing basin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irteen oil shale layers deposited in this bas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are different among these oil shale layers. Based on the core observation and microscope identification, using the organic and inor- ganic data from borehole HD3 and outcrop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grade oil shale have been evaluated. Based on measuring oil yield (OY in short) of an oil shale to determine its grade,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oil shale as high grade (OY〉10%), medium grade (10%〉OY〉5%) and low grade (5%〉OY〉3.5%). The high grade oil shale is mainly in brown or dark brown, and the bulk density ranges from 1.59 to 1.81 g/cm3.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indicate the content of carbonate min- erals is 28.0%. The HI (hydrogen index)-Tmax, HI-OI (oxygen index) and S2-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diagrams indicate the kerogen types are I and II1. The high grade oil shal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rela- tively arid paleoclimate, deposited in the brackish water, dysoxic environment, when the bioprodctivity is extremely high, and the information is mainly from the inorganic parameters diagrams of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Sr/Ba and V/(V+Ni). The medium grade oil shale mainly shows grey-black or black-brown color and the bulk density ranges from 1.87 to 2.08 g/cm^3.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arbon- ate minerals is 16.4%, far less than high grade oil shale and the kerogen type is mainly IIm. The inor- ganic parameters diagrams reflect the medium grade oil shal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less humid pa- leoclimate, deposited in the brackish water, dysoxic to anoxic environment, when the bioproductivity is medium. The color of low grade oil shale is major in grey-black or dark grey and the bulk density ranges from 2.00 to 2.15 g/cm^3.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arbonate minerals is sharply decreased and the kerogen type is mainly II1. The inorganic parameters diagrams indicate the 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shale grade formation conditions controlling factors huadian Basin China.
原文传递
吉林省桦甸地区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能及裂隙开启压力的确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鑫鹏 陈晨 +1 位作者 严轩辰 张飞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5,96,共4页
通过对吉林省桦甸地区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的研究,总结出该地区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的大致范围。计算得到了毕奥特系数、油藏平均压力和最小主应力等参数,进而确定了水力压裂技术开采桦甸地区不同深度油页岩的裂隙开启压力参数。
关键词 桦甸地区 油页岩 物理力学性能 毕奥特系数 裂隙开启压力
下载PDF
汪清、农安和桦甸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质及裂缝起裂压力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晨 沈国军 +3 位作者 张颖 高帅 张晗 王亚斐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主要探究了吉林省汪清、农安和桦甸地区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关键参数和裂缝起裂压力的取值范围及其分布特点。首先对汪清、农安、桦甸三地油页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参数取值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三地油页... 本文主要探究了吉林省汪清、农安和桦甸地区油页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关键参数和裂缝起裂压力的取值范围及其分布特点。首先对汪清、农安、桦甸三地油页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参数取值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三地油页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范围是相近的,由此得到吉林省油页岩抗压强度的范围是9~30 MPa,均值是15.35 MPa;抗拉强度的范围是0.3~3 MPa,均值是0.95 MPa;弹性模量的范围是0.22~9.9 GPa,均值是3.1 GPa;泊松比的范围是0.2~0.5,均值是0.33。随后,计算了三地油页岩在不同埋藏深度下的裂缝起裂压力,发现在相同埋藏深度下,汪清、农安、桦甸三地油页岩裂缝起裂压力是依次减小的;并且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裂缝起裂压力近似线性增大。最后,得到吉林省油页岩在不同埋藏深度下的裂缝起裂压力:当埋藏深度d=200 m时,起裂压力范围是0.5~2.3 MPa;当d=400 m时,起裂压力范围是1.0~4.5 MPa;当d=600 m时,起裂压力范围是1.6~6.8 MPa;当d=800 m时,起裂压力范围是2.1~9.0 MPa;因此,对吉林省油页岩进行水力压裂开采时,建议压力范围控制在0.5~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清、农安、桦甸油页岩 物理力学性质 裂缝起裂压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