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呼兰河传》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邵慧君
俞腾飞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4期126-128,共3页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民俗文化题材的翻译愈加受到瞩目,而在众多作品中,葛浩文的翻译最具代表性。同时,葛浩文也是较早开始研究萧红作品的翻译家,对萧红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该文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萧红的《呼兰河传》,对小说中最...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民俗文化题材的翻译愈加受到瞩目,而在众多作品中,葛浩文的翻译最具代表性。同时,葛浩文也是较早开始研究萧红作品的翻译家,对萧红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该文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萧红的《呼兰河传》,对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民俗叙事内容的翻译做研究,从而总结出此类作品的英译技巧以及其翻译作品所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民俗翻译
《呼兰河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翻译视域下《呼兰河传》的文本旅行
被引量:
1
2
作者
孙宇
王佳鑫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6-92,共7页
翻译是文本旅行的起点,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1979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呼兰河传》英译本出版,在西方学界受到一致好评,继而掀起了国内学界对萧红的研究热潮。...
翻译是文本旅行的起点,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1979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呼兰河传》英译本出版,在西方学界受到一致好评,继而掀起了国内学界对萧红的研究热潮。囿于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观等文化因素,《呼兰河传》的英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葛浩文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使萧红作品实现了由中国文学到世界文学的双向旅行。《呼兰河传》的英文译本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典型范例,为重塑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版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呼兰河传》
萧红
葛浩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城”与故乡的生死叙事——西西《我城》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生存观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倪绮琪
陈南先
《嘉应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63-68,共6页
作为香港纯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家西西一度被大陆学者忽视乃至边缘化,直到2010年,西西的简体字版本作品才在大陆出版。然而在随之引起的"西西"热中,学者们多强调西西作品中的"文本实验",尤其关注她对儿童视角、拉美...
作为香港纯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家西西一度被大陆学者忽视乃至边缘化,直到2010年,西西的简体字版本作品才在大陆出版。然而在随之引起的"西西"热中,学者们多强调西西作品中的"文本实验",尤其关注她对儿童视角、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叙述技巧的运用及"香港意识"的书写,却鲜有人将她与大陆作家进行内容上的"家园情结"或者"生存观""死亡观"的对比分析。在大陆作家中,萧红也是"童年""儿童视角"的拥护者。两位同样惯用儿童视角打量家园、同样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的女作家,她们的代表作《我城》《呼兰河传》体现出的生存观却相去甚远。香港与大陆、城市与乡村,两代人之间既同也异的生存观,放在今日仍值得追问与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
萧红
城乡
生死观
儿童视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
4
作者
韦钦
《陕西国防职教研究》
2020年第4期38-40,43,共4页
通过分析作家生平经历进一步解读《呼兰河传》的文学背景,把握全书主旋律,并对人物的形象予以解读,从中理解《呼兰河传》的时代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运用艺术理论对主线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分析名著中的人物特质与性格,以此...
通过分析作家生平经历进一步解读《呼兰河传》的文学背景,把握全书主旋律,并对人物的形象予以解读,从中理解《呼兰河传》的时代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运用艺术理论对主线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分析名著中的人物特质与性格,以此推动文本探索以及寻求文学与艺术共融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主线人物
形象
个性
共性
熟悉的陌生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乡土记忆与文学想象——论萧丽红小说创作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晓平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7,共5页
台湾作家萧丽红以其个人性的乡土体验和乡土民俗记忆创作了多部反映乡村女性的情感和命运的长篇小说。她在淡定从容的民间叙事中,表达了她对乡土民间的生存状态的想象,以及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呈现出舒缓从容的抒情风貌。
关键词
小说
萧丽红
乡土记忆
文学想象
文化心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岸“乡土”的守望——周啸虹小说阅读札记
6
作者
沈庆利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4,共6页
台湾当代作家周啸红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既深入刻画了上世纪中期从大陆离散到台湾的那批中下层普通民众,如何在离乱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又展示了他们如何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融入台湾本土力量的人生轨迹;既表现了他们为台...
台湾当代作家周啸红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既深入刻画了上世纪中期从大陆离散到台湾的那批中下层普通民众,如何在离乱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又展示了他们如何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融入台湾本土力量的人生轨迹;既表现了他们为台湾贡献一腔热血,又无时不牵挂着海峡对岸的故土与亲人,以及与亲人团聚的内心衷曲。他的作品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人民的离散与聚合、争斗与和解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啸虹
台湾乡土小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呼兰河传》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邵慧君
俞腾飞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
出处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4期126-128,共3页
文摘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民俗文化题材的翻译愈加受到瞩目,而在众多作品中,葛浩文的翻译最具代表性。同时,葛浩文也是较早开始研究萧红作品的翻译家,对萧红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该文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萧红的《呼兰河传》,对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民俗叙事内容的翻译做研究,从而总结出此类作品的英译技巧以及其翻译作品所有的价值。
关键词
萧红
民俗翻译
《呼兰河传》
Keywords
hsiao
hung
folklore
translation
The
Tales
of
Hulan
River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翻译视域下《呼兰河传》的文本旅行
被引量:
1
2
作者
孙宇
王佳鑫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6-92,共7页
基金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WY2022003-A)。
文摘
翻译是文本旅行的起点,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有效路径。1979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呼兰河传》英译本出版,在西方学界受到一致好评,继而掀起了国内学界对萧红的研究热潮。囿于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观等文化因素,《呼兰河传》的英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葛浩文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使萧红作品实现了由中国文学到世界文学的双向旅行。《呼兰河传》的英文译本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典型范例,为重塑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版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文化翻译
《呼兰河传》
萧红
葛浩文
Keywords
culture
translation
Tales
of
Hulan
River
hsiao
hung
Howard
Goldblatt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城”与故乡的生死叙事——西西《我城》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生存观对比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倪绮琪
陈南先
机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嘉应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63-68,共6页
文摘
作为香港纯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家西西一度被大陆学者忽视乃至边缘化,直到2010年,西西的简体字版本作品才在大陆出版。然而在随之引起的"西西"热中,学者们多强调西西作品中的"文本实验",尤其关注她对儿童视角、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叙述技巧的运用及"香港意识"的书写,却鲜有人将她与大陆作家进行内容上的"家园情结"或者"生存观""死亡观"的对比分析。在大陆作家中,萧红也是"童年""儿童视角"的拥护者。两位同样惯用儿童视角打量家园、同样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的女作家,她们的代表作《我城》《呼兰河传》体现出的生存观却相去甚远。香港与大陆、城市与乡村,两代人之间既同也异的生存观,放在今日仍值得追问与深思。
关键词
西西
萧红
城乡
生死观
儿童视角
Keywords
Xi-xi
hsiao
hung
city
and
country
attitude
of
life
and
death
children
perspective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
4
作者
韦钦
机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出处
《陕西国防职教研究》
2020年第4期38-40,43,共4页
文摘
通过分析作家生平经历进一步解读《呼兰河传》的文学背景,把握全书主旋律,并对人物的形象予以解读,从中理解《呼兰河传》的时代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运用艺术理论对主线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分析名著中的人物特质与性格,以此推动文本探索以及寻求文学与艺术共融的一面。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主线人物
形象
个性
共性
熟悉的陌生人
Keywords
the
Tales
of
Hulan
River
hsiao
hung
The
main
character
Image
Individuality
Commonness
A
familiar
stranger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土记忆与文学想象——论萧丽红小说创作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晓平
机构
韶关学院文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7,共5页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台湾乡土作家文化心态研究"
项目号:GD13XZW15
文摘
台湾作家萧丽红以其个人性的乡土体验和乡土民俗记忆创作了多部反映乡村女性的情感和命运的长篇小说。她在淡定从容的民间叙事中,表达了她对乡土民间的生存状态的想象,以及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呈现出舒缓从容的抒情风貌。
关键词
小说
萧丽红
乡土记忆
文学想象
文化心态
Keywords
Fiction
hsiao
Li-
hung
rural
memories
literary
imagination
cultural
state
of
mind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岸“乡土”的守望——周啸虹小说阅读札记
6
作者
沈庆利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4,共6页
文摘
台湾当代作家周啸红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既深入刻画了上世纪中期从大陆离散到台湾的那批中下层普通民众,如何在离乱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又展示了他们如何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融入台湾本土力量的人生轨迹;既表现了他们为台湾贡献一腔热血,又无时不牵挂着海峡对岸的故土与亲人,以及与亲人团聚的内心衷曲。他的作品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人民的离散与聚合、争斗与和解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写照。
关键词
周啸虹
台湾乡土小说
Keywords
Chou
hsiao
-
hung
,
native
soil
fiction
of
Taiwan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呼兰河传》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邵慧君
俞腾飞
《海外英语》
201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文化翻译视域下《呼兰河传》的文本旅行
孙宇
王佳鑫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我城”与故乡的生死叙事——西西《我城》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生存观对比分析
倪绮琪
陈南先
《嘉应学院学报》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
韦钦
《陕西国防职教研究》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乡土记忆与文学想象——论萧丽红小说创作的文化心态
张晓平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两岸“乡土”的守望——周啸虹小说阅读札记
沈庆利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