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昌市南部的新建县广泛分布着由沙丘砂-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的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新建县南部的厚田剖面进行工作,其沉积序列由3层沙丘砂和3层砂质古土壤组成,顶部与底部的光释光(OSL)年代分别为14.9 ka BP和77 k...位于南昌市南部的新建县广泛分布着由沙丘砂-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的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新建县南部的厚田剖面进行工作,其沉积序列由3层沙丘砂和3层砂质古土壤组成,顶部与底部的光释光(OSL)年代分别为14.9 ka BP和77 ka BP,为末次冰期的产物。结果表明:(1)厚田剖面的末次冰期地层可划分为HTS4 (77~57.1 ka BP)、HTS3c (57.1~49.7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3a(36.8~26.5 ka BP)、HTS2 (26.5~14.9 ka BP) 5个阶段。(2)以粒级-标准偏差法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敏感粒度,12.619~20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正相关,400~563.667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负相关,反映冬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400~563.667μm,反映夏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12.619~20μm。(3)平均粒径、黏粒含量、敏感粒度在剖面上呈现明显的峰谷交替变化,暖阶段基本同步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高峰,揭示出HTS3c、HTS3a、HTS2早期为温暖期,砂质古土壤发育;冷阶段对应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低值,揭示出HTS4、HTS3b、HTS2晚期为寒冷期,沙丘砂发育。厚田剖面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存在万年尺度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总量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展开更多
以鄱阳湖南部的厚田剖面为例,构建了OSL年代框架,采用端元模型分析粒度组成,得出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砂质古土壤;EM2与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沙丘砂,其峰谷交替特征揭示了末次冰期万年尺度的季风演变规律。HTS...以鄱阳湖南部的厚田剖面为例,构建了OSL年代框架,采用端元模型分析粒度组成,得出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砂质古土壤;EM2与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沙丘砂,其峰谷交替特征揭示了末次冰期万年尺度的季风演变规律。HTS4(77.0—57.1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2(26.5—14.9 ka B.P.)主要发育沙丘砂,EM1和磁化率为谷值,EM2、EM3和CaCO3质量分数为峰值,指示了寒冷干燥大风的冬季风强盛期,分别对应于MIS4、MIS3b和MIS2阶段。HTS3c(57.1—49.7 ka B.P.)、HTS3a(36.8—26.5 ka B.P.)主要发育砂质古土壤,EM1和磁化率为峰值,EM2、EM3和CaCO3质量分数为谷值,指示了温暖湿润的冬季风减弱期,分别对应于MIS3c和MIS3a,这些事件同步于亚热带石笋、黄土高原黄土等载体揭示的变化规律,外在驱动因素是太阳辐射量变化,内部因素是季风强度和河水涨落引起的物源变化。展开更多
文摘位于南昌市南部的新建县广泛分布着由沙丘砂-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的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新建县南部的厚田剖面进行工作,其沉积序列由3层沙丘砂和3层砂质古土壤组成,顶部与底部的光释光(OSL)年代分别为14.9 ka BP和77 ka BP,为末次冰期的产物。结果表明:(1)厚田剖面的末次冰期地层可划分为HTS4 (77~57.1 ka BP)、HTS3c (57.1~49.7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3a(36.8~26.5 ka BP)、HTS2 (26.5~14.9 ka BP) 5个阶段。(2)以粒级-标准偏差法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敏感粒度,12.619~20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正相关,400~563.667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负相关,反映冬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400~563.667μm,反映夏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12.619~20μm。(3)平均粒径、黏粒含量、敏感粒度在剖面上呈现明显的峰谷交替变化,暖阶段基本同步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高峰,揭示出HTS3c、HTS3a、HTS2早期为温暖期,砂质古土壤发育;冷阶段对应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低值,揭示出HTS4、HTS3b、HTS2晚期为寒冷期,沙丘砂发育。厚田剖面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存在万年尺度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总量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文摘以鄱阳湖南部的厚田剖面为例,构建了OSL年代框架,采用端元模型分析粒度组成,得出EM1代表粉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砂质古土壤;EM2与EM3代表中砂-粗砂端元组分,峰值对应于沙丘砂,其峰谷交替特征揭示了末次冰期万年尺度的季风演变规律。HTS4(77.0—57.1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2(26.5—14.9 ka B.P.)主要发育沙丘砂,EM1和磁化率为谷值,EM2、EM3和CaCO3质量分数为峰值,指示了寒冷干燥大风的冬季风强盛期,分别对应于MIS4、MIS3b和MIS2阶段。HTS3c(57.1—49.7 ka B.P.)、HTS3a(36.8—26.5 ka B.P.)主要发育砂质古土壤,EM1和磁化率为峰值,EM2、EM3和CaCO3质量分数为谷值,指示了温暖湿润的冬季风减弱期,分别对应于MIS3c和MIS3a,这些事件同步于亚热带石笋、黄土高原黄土等载体揭示的变化规律,外在驱动因素是太阳辐射量变化,内部因素是季风强度和河水涨落引起的物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