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供给、住房价格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 被引量:346
1
作者 陈斌开 杨汝岱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22,共13页
基于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2002—2007年的家户数据,本文研究土地供给、住房价格和居民储蓄的关系。研究表明,住房价格上涨使得居民不得不"为买房而储蓄",从而提高居民储蓄率:住房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 基于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2002—2007年的家户数据,本文研究土地供给、住房价格和居民储蓄的关系。研究表明,住房价格上涨使得居民不得不"为买房而储蓄",从而提高居民储蓄率:住房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升0.067个百分点,这解释了2002—2007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的45%。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价格上涨主要影响收入水平较低、没有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小的家庭;同时,住房价格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影响较大。以土地供给作为住房价格的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2SLS回归结果表明,土地供给越少,住房价格水平越高,居民储蓄率越高。本文的结论对于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等相关政策讨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S 住房价格 居民储蓄 土地供给
原文传递
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93
2
作者 万广华 史清华 汤树梅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2,共10页
本文运用大样本农户家庭调查资料 ,对决定中国农户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 ,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好解释力 ,且能对各种类型的变量均有所考虑的储蓄模型。研究发现 :(a)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工业化等对储蓄... 本文运用大样本农户家庭调查资料 ,对决定中国农户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 ,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好解释力 ,且能对各种类型的变量均有所考虑的储蓄模型。研究发现 :(a)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工业化等对储蓄率的上升贡献相当大 ,且为正值 ;(b)在解释区域间储蓄率的差异时 ,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c)家庭生命周期的“∪”型分布假说被拒绝 ,相反的“∩”型分布被发现 ;(d)当家庭财富与储蓄率的相关关系表现为负时 ,持久收入假说也被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农户储蓄行为 中国 农村 实证研究 流动性约束 预防性储蓄动机 工业化 储蓄率 文化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财富 持久收入假说 “∪”型分布假说
原文传递
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93
3
作者 何立新 封进 佐藤宏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7-130,共14页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中国对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企业职工...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中国对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企业职工养老金财富发生变化,这种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因而这项改革可以作为一项政策实验用来识别养老金财富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储蓄行为可以由生命周期模型解释;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效应平均为-0.4—-0.3左右;但不同家庭这种替代效应有明显差异,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家庭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金财富 家庭储蓄 生命周期假说
原文传递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动态——基于养老保险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石阳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192,共9页
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居民储蓄,养老保险在其中作用重要。本文将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纳入老龄化影响居民储蓄的作用机制中,根据世代交叠模型提出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存在着倒U型影响的命题,并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发现我国正... 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居民储蓄,养老保险在其中作用重要。本文将现收现付养老保险纳入老龄化影响居民储蓄的作用机制中,根据世代交叠模型提出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存在着倒U型影响的命题,并使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分析发现我国正在跨越储蓄由升至降的倒U型的拐点,养老保险制度是导致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异于生命周期假说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未来储蓄率很可能持续降低,政府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居民储蓄 养老保险 拐点
下载PDF
损失规避与家庭储蓄行为:基于CHFS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安全 凌晨 倪鹏飞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48,125,共8页
损失规避作为广泛存在于风险和非风险决策中的一种现象,近年来得到大量的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的微观数据,首次探讨并验证损失规避在我国家庭层面的存在性及其对我国家庭消费-储蓄行为可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家... 损失规避作为广泛存在于风险和非风险决策中的一种现象,近年来得到大量的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的微观数据,首次探讨并验证损失规避在我国家庭层面的存在性及其对我国家庭消费-储蓄行为可能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确实存在损失规避特征,家庭对正向和负向的收入冲击表现出不对称的储蓄行为。具体而言,当收入低于基准收入水平时,家庭进行储蓄的概率会显著降低,而当收入高于基准收入,家庭进行储蓄的概率则没有显著变化。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损失规避心理,以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认识、预测及干预由损失规避造成的消费储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景理论 损失规避 收入冲击 家庭储蓄行为 不对称性
下载PDF
中国未来“第二次人口红利”探讨——基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现苓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3期27-32,共6页
我国人口形势的新变化直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在人口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开展关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讨论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在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定位分析我国储蓄率的高水平特征,从人口变化、政策、社保等多... 我国人口形势的新变化直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在人口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开展关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讨论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在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定位分析我国储蓄率的高水平特征,从人口变化、政策、社保等多个角度探讨未来储蓄持续走高的可能性,并利用全国30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发现老年抚养比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章得出结论,"第二次人口红利"在我国难以实现,抓紧开发第一次人口红利、拉动经济增长才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抚养比 居民储蓄 第二次人口红利
下载PDF
“房奴效应”存在吗?——购房行为对我国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振翔 王亚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50,共14页
本文利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倾向评分-双重差分方法分析购房行为对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研究发现,购房前,家庭各项消费均会下降,耐用品消费下降程度最高,食品衣着消费下降程度最低;购房后,家庭各... 本文利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倾向评分-双重差分方法分析购房行为对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研究发现,购房前,家庭各项消费均会下降,耐用品消费下降程度最高,食品衣着消费下降程度最低;购房后,家庭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衣着消费均有所上升,耐用品和装修维修消费大幅上升,而教育文化支出有所下降。但长期内,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积累和储蓄的显著下降,购房对消费和储蓄的冲击有所缓和。因此,"房奴效应"对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是分阶段的,家庭计划购房时会降低消费同时增加储蓄,在购房后储蓄下降而消费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购房行为 家庭消费 家庭储蓄 倾向评分-双重差分
下载PDF
空气质量改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硕 王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34,共11页
居民消费在宏观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去10年间中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对居民消费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却少有研究。该研究首先基于包含消费、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家户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空气质量变化对居民消费决策... 居民消费在宏观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去10年间中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对居民消费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却少有研究。该研究首先基于包含消费、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家户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空气质量变化对居民消费决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说。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0—2018年间共5期的家户微观调查数据以及每个家户被调查的具体日期信息,该研究将每个家户的年度家庭消费信息与同时期的PM2.5浓度和气象变量进行匹配,进而实证考察空气质量变化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利用逆温作为空气污染的工具变量,该研究的面板固定效应工具变量回归结果表明,空气污染上升会显著抑制家庭年人均消费,而且一年内重污染天数越多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人们对空气污染采取的防护性行为限制了其消费场景和消费能力,可能是空气污染影响居民家庭消费的最主要机制。此外,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发现,空气污染上升在年度层面对家庭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家庭储蓄率。异质性研究发现相比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对空气污染更为敏感。由于空气污染主要由城市经济活动造成,空气污染上升所产生的城乡地理空间上收益和成本分布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城乡福利差距问题。考虑到消费已取代投资和贸易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该研究结论表明近年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福利分配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逆温 居民消费 居民储蓄
下载PDF
劳动要素报酬、人口结构与中国居民储蓄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诺扬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4-57,共4页
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出发点,分析劳动要素报酬、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对劳动要素报酬、老人赡养比、儿童抚养比与中国居民储蓄率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经济转型以来的劳动要素报酬高速增长... 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出发点,分析劳动要素报酬、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对劳动要素报酬、老人赡养比、儿童抚养比与中国居民储蓄率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经济转型以来的劳动要素报酬高速增长、老人赡养比上升以及儿童抚养比的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升高,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要素报酬 人口结构 居民储蓄
下载PDF
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数理关系及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107,共13页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通货膨胀与家庭储蓄的作用关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家庭储蓄数理模型,由此建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因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利用所建模型在数学上严格证明家庭储蓄率与通货膨胀率为正向关系;利用1978-2013年统...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通货膨胀与家庭储蓄的作用关系。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家庭储蓄数理模型,由此建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因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利用所建模型在数学上严格证明家庭储蓄率与通货膨胀率为正向关系;利用1978-2013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通货膨胀因素与中国家庭储蓄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家庭储蓄与通货膨胀为正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储蓄 通货膨胀 生命周期 数理模型
原文传递
“笼中虎”:一个金融制度变迁故事的解读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杰 《金融评论》 2011年第2期22-39,123,共18页
中国既有的经济改革过程曾经出现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制度变迁现象,"笼中虎"便属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种现象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伊始的特殊时期并贯穿于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过程;它一直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 中国既有的经济改革过程曾经出现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制度变迁现象,"笼中虎"便属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种现象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伊始的特殊时期并贯穿于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过程;它一直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却长期被人们视作偶或发作的短期金融"症状"而等闲视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初步描述与解读,本文发现,"笼中虎"的产生机制深藏于由"放权让利"改革所触发的财政与银行体系汲取能力的相向变化过程。由于国家无力在短期内修复与重建残缺的内源融资制度,最终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倚重以国有银行体系为核心的外源融资机制。作为这一过程合乎逻辑的制度后果,居民储蓄存款被迫承担起了支持长期经济增长的责任,而为了确保在银行体系账面上迅速积累的居民储蓄存款的稳定,国家又不得不慷慨兜揽了与此相关的几乎全部金融风险。尽管在既有的改革过程中"笼中虎"罕有发作甚至长期表现平稳,但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与防范却牢牢钳制着金融改革路径的选择。当随后的金融制度演进需要市场因素的成长时,才发觉金融市场化的空间已被既有的改革逻辑"挤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从此便注定长期遭受"市场化悖论"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中虎” 制度变迁 居民储蓄存款 国有银行体系 金融制度困局
原文传递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孟庆平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2,共5页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养老保险会影响和改变居民的储蓄与消费模式,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储蓄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之间也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不足是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养老保险会影响和改变居民的储蓄与消费模式,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储蓄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之间也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不足是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持续走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既然居民储蓄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养老准备的,政府就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发掘居民养老储蓄的公共价值。将其转化为强制性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这既能缓解政府社会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资金困境,也能保证居民退休后有较高的收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储蓄 社会养老保险 公共价值
原文传递
当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特征及其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燕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第12期25-28,共4页
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资产价值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家庭不得不直面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图认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在了解各类人群金融投资需求并剖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路径选... 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提升资产价值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家庭不得不直面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图认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在了解各类人群金融投资需求并剖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路径选择,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认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也可以在完善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理论的同时,为金融投资工具创新指明方向,并为政府和金融中介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投资提供一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家庭储蓄 金融中介
下载PDF
我国资产价格变动对居民储蓄的资产保值效应: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玲玲 孙海霞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16,共5页
本文从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动机出发,提出资产价格对居民储蓄存在资产保值效应,并根据费雪关系式分析其作用机理,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了资产保值效应在我国资产市场上的存在性。研究表明,资产保值效应同时存在于股票和房地产市... 本文从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动机出发,提出资产价格对居民储蓄存在资产保值效应,并根据费雪关系式分析其作用机理,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了资产保值效应在我国资产市场上的存在性。研究表明,资产保值效应同时存在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应继续扩大和加强资产保值效应,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价格 居民储蓄 资产保值效应
下载PDF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和投资资本的影响--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炜 杨连生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4期21-26,163,共6页
文章致力于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和投资资本的长远影响。在理论分析和建模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1983~2013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上升对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贡献率分别达到20.... 文章致力于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和投资资本的长远影响。在理论分析和建模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1983~2013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上升对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贡献率分别达到20.82%和31.72%。研究还表明:就业率的上升也能明显增加居民储蓄率,政府支出和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抚养比 人口预期寿命 居民储蓄 投资资本
下载PDF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信息的反应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文娟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92-96,共5页
在我国,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占据居民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比例。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是我国高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低迷。居民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落脚点,我国中央银行... 在我国,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占据居民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比例。居民储蓄率的居高不下是我国高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低迷。居民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落脚点,我国中央银行在对居民储蓄行为信息的发觉、处理以及对策制定上的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居民的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信息的反应迟钝,削弱了货币政策对公众预期的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储蓄 货币政策信息 宏观调控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英居民储蓄观的变迁及比较——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实证分析
17
作者 季伟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7年第4期73-87,共15页
在回顾中英两国居民储蓄理念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居民储蓄悖论,突出表现为高储蓄率和负储蓄并存,高的储蓄率是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规律。而英国国民的储蓄意识和行为较为淡漠,储蓄率... 在回顾中英两国居民储蓄理念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居民储蓄悖论,突出表现为高储蓄率和负储蓄并存,高的储蓄率是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规律。而英国国民的储蓄意识和行为较为淡漠,储蓄率持续低迷。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中英两国的储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对中英两国储蓄增加额的影响较大。股票交易额等证券市场价格指标与我国居民储蓄负相关,它对英国国民储蓄的影响也较显著。我国储蓄存款对利率的变动反应不敏感。CPI、PPI和利率对英国国民储蓄的统计意义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储蓄 经济新常态 储蓄观
下载PDF
家庭代际关系是否影响家庭储蓄率?——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18
作者 邱旭容 李超凡 《未来与发展》 2021年第9期55-62,48,共9页
高储蓄率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被称为"中国储蓄率之谜"。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家庭储蓄率的相关因素,研究将视角聚焦到家庭个体层面,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高储蓄率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被称为"中国储蓄率之谜"。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家庭储蓄率的相关因素,研究将视角聚焦到家庭个体层面,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父母视角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对家庭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与孩子的关系越好,越有可能增加孩子的经常性支出,从而影响储蓄率。从成年子女的角度来看,家庭关系与家庭储蓄率的关系并不显著,即无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都不会影响当前的家庭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储蓄率之谜 家庭代际关系 家庭储蓄率 家庭追踪调查
下载PDF
经济转型期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19
作者 汪洋 罗军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6-19,共4页
文章结合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及现状列出了三个相关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了相关模型,研究了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关... 文章结合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及现状列出了三个相关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了相关模型,研究了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支配收入 居民储蓄 消费价格指数
下载PDF
居民储蓄研究的拓展路径
20
作者 鲁政委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68-75,共8页
本文以“标准模型”为出发点,基于模型前提的逐步放松,系统而清晰地刻画了19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研究的拓展路径及与之相应的经验事实。主要的发现是:生命周期理论仍然是最基本的参照系和出发点;为解释理论与经验现象的不一致,诸多新的... 本文以“标准模型”为出发点,基于模型前提的逐步放松,系统而清晰地刻画了1990年代以来居民储蓄研究的拓展路径及与之相应的经验事实。主要的发现是:生命周期理论仍然是最基本的参照系和出发点;为解释理论与经验现象的不一致,诸多新的储蓄影响因素和经验假说被引入,微观数据处理方法也得到重视;一个满足一致性、一般性和易处理性要求的储蓄理论模型尚未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储蓄 生命周期 拓展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