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WEQ模型的典型沙区风蚀治理成效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寒冰 高阳 崔艳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2-350,共9页
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左后旗)为研究区,通过修正的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计算科左后旗2010—2016年的风蚀强度时空变化,评价通辽市开展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的风沙治理效果。研究结... 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左后旗)为研究区,通过修正的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计算科左后旗2010—2016年的风蚀强度时空变化,评价通辽市开展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的风沙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科左后旗风蚀强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总风蚀量从2010年的3893.87万t下降到2016年的1883.56万t,降幅为51.63%;2)工程实施区内平均风蚀强度高于全旗平均风蚀强度,且相对风蚀系数在2016年明显下降,说明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地削弱了风蚀较高的项目区内的侵蚀;3)项目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域外效应,范围在3 km左右,项目实施后,不同距离缓冲区的相对风蚀系数均明显下降,且越靠近项目区下降越明显,从而减小了缓冲区之间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 修正的风蚀方程(RWEQ) "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视角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宜耕性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1 位作者 徐艳 邱孟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260,共8页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土地宜耕性对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科尔沁...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土地宜耕性对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基于生态、生产、生活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宜耕性进行评价,表明,现状耕地中不适宜耕作的耕地面积为15 996.8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39%,因生态、生产、生活因素使得耕地不适宜耕作的面积分别为7 519.23、9 337.23、6 039.99 hm^2。建议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优先对该部分耕地进行退耕。适宜耕作的草地面积为197 195.9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32.18%,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草地可以开发利用为耕地。但是,从土壤适宜性和地形条件两方面对适宜耕作的草地进行分析,揭示出适宜耕作的优质草地面积比例很小。为避免土地开发利用导致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荒漠化的扩张,建议在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中应当优先开发利用质量较高的耕地后备资源,且需始终坚持国家统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宜耕性评价 生产 生活 北方农牧交错区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基于风沙防治的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寒冰 高阳 崔艳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089,共9页
作为典型的半干旱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土地退化严重,土壤风蚀程度较强,有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农牧交错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WEQ)模拟科左后旗的风蚀状况,并结合C... 作为典型的半干旱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土地退化严重,土壤风蚀程度较强,有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农牧交错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修正风蚀方程(RWEQ)模拟科左后旗的风蚀状况,并结合CA-Markov模型和当地风蚀状况及区域相关规划,设定了延续现有发展态势的历史发展情景、在全区域内开展风蚀治理的全域治理情景和依照区域风蚀特征实施治理的分区治理情景3种未来可能的发展情景,基于Dyna-CLUE模型模拟各情景下科左后旗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①2010年科左后旗的平均风蚀量为33. 86 t/(hm^2·a),风蚀程度较为严重,并且具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空间差异.②采用Dyna-CLUE模型模拟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果的Kappa指数达0. 921,模拟效果良好.③与2010年相比,历史发展情景下,2020年科左后旗荒漠化趋势更加严重,未利用地面积将增加33. 76%,草地退化明显;全域治理情景下,风沙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70. 30%的未利用地得到治理,其中分别有32. 32%和32. 52%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水域也得到一定恢复,面积将增加5. 01%;相比于全域治理情景,分区治理情景下高风蚀地区有更多的未利用地得到治理,低风蚀地区耕地面积将增加4. 68%,进行风沙治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耕地.研究显示,Dyna-CLUE模型在我国农牧交错区具有较好的土地利用格局的模拟能力,采取积极的风沙防治措施可以大幅提高当地的林地和草地面积,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区域治理政策在进行风沙治理的同时也可有效地保护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CLUE模型 风蚀防治 土地利用模拟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基于NDVI遥感反演的半干旱沙区耕地地表温度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2 位作者 徐艳 邱孟龙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3-149,共7页
土地荒漠化是半干旱沙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是导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荒漠化呈整体逆转、局部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地块尺度研究半干旱沙区耕地利用特征,对进一步防治荒漠化、实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 土地荒漠化是半干旱沙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是导致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荒漠化呈整体逆转、局部扩张的背景下,基于地块尺度研究半干旱沙区耕地利用特征,对进一步防治荒漠化、实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分析耕地地块的地表温度特征,并分析形成该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耕地地表温度总体分布范围较大;在耕地地块温差方面,地块温差较大,遥感影像的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20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0 K之间,行编号条带号为030/119部分的耕地地块温差在0~11 K之间,且地块温差大的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大;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平均温度高于地块平均温度。科左后旗自然降水量的空间分异使得耕地地表温度范围较大。坨甸微地形导致自然降水重新分配和耕地地块存在一定高差造成耕地地块温差较大。微地形条件、土壤质量及农业管理措施共同导致了耕地地块边缘的地表温度较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在半干旱沙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评价单元的确定宜采用网格法;建议对耕地地块边缘的耕地进行退耕,以进一步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恢复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耕地 地表温度 非均质性 边缘效应 半干旱沙区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基于不同降水年型玉米生长差异的半干旱沙区耕地稳定性分类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3 位作者 徐艳 高阳 邱孟龙 李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5-241,共7页
为研究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半干旱沙区不同降水条件下农作物生长状况并识别不稳定耕地,该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旱地玉米为例,依照1980-2013年各年份玉米生长期降水丰沛程度对其进行降水类型的划分,并研究不同降水型下旱地玉米的生长状况... 为研究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半干旱沙区不同降水条件下农作物生长状况并识别不稳定耕地,该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旱地玉米为例,依照1980-2013年各年份玉米生长期降水丰沛程度对其进行降水类型的划分,并研究不同降水型下旱地玉米的生长状况,基于玉米生长状况的差异识别半干旱沙区的不稳定耕地。结果表明,丰水型、偏丰水型、平水型、偏欠水型、欠水型年份所占比例分别为8.82%、32.35%、17.65%、29.41%、11.77%,反映出科左后旗玉米生长期降水波动大。偏欠水型(2001年)、平水型(2013年)、偏丰水型(2008年、2012年)玉米生长期耕地NDVI指数的加和(NDVI_(sum))分别主要分布在[4,4.5]、[4.5,5.5]、[4,5],表明不同降水型下玉米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种植业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且干旱对种植业的影响大于沥涝对种植业的影响。根据不同降水型玉米生长差异,将耕地类型划分为极不稳定、不稳定、相对稳定、稳定4种类型,极不稳定与不稳定耕地面积分别为68.75、33918.75 hm^2。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半干旱沙区应在地形低洼处修建集雨、储水设施,以避免沥涝对种植业造成影响;极不稳定耕地与不稳定耕地应当进行退耕以恢复半干旱沙区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作物 降水 生长差异 不稳定耕地 半干旱沙区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沙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1 位作者 晨光 徐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8-464,共7页
本文在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对1990-2010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沙地面积与人类活动因素、自然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沙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类活动因素与沙地面积变化存在负相关性,说明耕... 本文在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对1990-2010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沙地面积与人类活动因素、自然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沙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类活动因素与沙地面积变化存在负相关性,说明耕地和牲畜数量的增加并未对沙地面积变化造成很大的影响;秋冬季节的最大风速起沙风天数、夏季的最小相对湿度总和、夏秋季节的平均相对湿度总和是沙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认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在治理和利用沙地过程中,固沙植被的选择应当以耐干旱且耗水量较少的草本或沙柳等灌木植被为主;维持现有的禁止放牧、牲畜圈养、禁止砍伐等政策措施以对人类活动进行约束。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巩固沙地治理效果、合理利用沙地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面积 影响因素 科尔沁左翼后旗
原文传递
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乌吉斯古楞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年第2期81-83,共3页
本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2009-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分析了该旗将近九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耕... 本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2009-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分析了该旗将近九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及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地面积下降,而园地和水域用地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左翼后旗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