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陕北汉画像圣树符号的宇宙论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倩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5-22,共8页
作为汉代思想的物质载体,刻有圣树符号的陕北汉画像石造型多呈竖立型,反映了宇宙划分为天堂与人间,圣树为连接天堂与人间的唯一通道这样一种二分的垂直宇宙论。圣树图像并非为汉陕北汉画像石所独有,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与仪式中... 作为汉代思想的物质载体,刻有圣树符号的陕北汉画像石造型多呈竖立型,反映了宇宙划分为天堂与人间,圣树为连接天堂与人间的唯一通道这样一种二分的垂直宇宙论。圣树图像并非为汉陕北汉画像石所独有,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与仪式中,其原型为史前时代的宇宙树。圣树符号的史前图像探源表明,陕北汉画像石中的圣树图像并不是汉代升仙与厚葬思想的产物,其构图范式源自史前口传时代大传统以圣树为中心的神话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圣树 垂直宇宙论 大传统
下载PDF
古印度大乘佛教艺术的圣树图像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9,162,共7页
本文对大乘佛教盛行时期在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秣菟罗、萨尔纳特和阿旃陀,以及南部阿玛拉瓦蒂所见的圣树图像做了全面的研究。首先,归纳了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以及圣树与人像组合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文本辨析不同题材中圣树的名称... 本文对大乘佛教盛行时期在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秣菟罗、萨尔纳特和阿旃陀,以及南部阿玛拉瓦蒂所见的圣树图像做了全面的研究。首先,归纳了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以及圣树与人像组合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文本辨析不同题材中圣树的名称。其次,根据圣树图像中叶片形状和排列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圣树图像做了细致地分类。此外,文章还提出印度本土文化对圣树图像的形成影响深远;除个别种类外,大部分圣树图像与名称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圣树图像在地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佛教 圣树 菩提树 犍陀罗 图像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的本土化途径——以圣树与人像组合模式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芊 陶思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文章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中圣树与人像的组合模式为切入点,考察此时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途径。研究发现,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大致经历了以北魏分裂作为分界点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北魏分裂以前,佛教艺术锐意... 文章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中圣树与人像的组合模式为切入点,考察此时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途径。研究发现,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大致经历了以北魏分裂作为分界点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北魏分裂以前,佛教艺术锐意变革、多方探索,通过调整、重塑、开创等多种途径,使北朝前期石刻佛教艺术中圣树与人像的组合模式逐渐脱离古印度佛教艺术的固有表现模式;北魏分裂以后,"双树"组合方式盛行于多种佛教艺术题材之中,对前期的变革成果进行了再改造,成为这一阶段佛教艺术构图的标志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佛教艺术 本土化 圣树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楚国丝绸中“扶桑凤鸟纹”造型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庆 方敏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64,共4页
针对当前学术界中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纹样时出现的"重视动物纹,轻视植物纹"及将植物纹与动物纹割裂的现象,将扶桑与凤鸟合体共生的图形看作一个完整的纹样,提出"扶桑凤鸟纹"的概念,立足于楚人的文化、哲学等因素... 针对当前学术界中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纹样时出现的"重视动物纹,轻视植物纹"及将植物纹与动物纹割裂的现象,将扶桑与凤鸟合体共生的图形看作一个完整的纹样,提出"扶桑凤鸟纹"的概念,立足于楚人的文化、哲学等因素,一方面要从现代象征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艺术中"形而上"的精神进行还原、理解,进一步探寻、还原楚人当时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另外一方面要在现代设计中将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象征思维方式进行拓展、发扬,为开创新的"中国风"而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丝绸 扶桑凤鸟纹 造型特征 象征意义
下载PDF
古代蜀人的通天神树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剑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2-80,共9页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蜀人通天观念、人神交往观念的精彩体现。文章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此作了探讨。并对其流传和影响,作了论述,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 三星堆 古代蜀人 青铜神树 人神交往 通天观念 考古研究
下载PDF
湖南省通道县孟冲侗族村寨赤皮青冈神树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陆松全 吴和意 +4 位作者 陆安信 杨利勋 朱大兴 李建华 杨昌岩 《绿色科技》 2014年第8期31-33,共3页
指出了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村寨周围的古树林木,并继而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至今侗族聚居的村寨仍然保留其民俗。根据所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长期深入侗族村寨调... 指出了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村寨周围的古树林木,并继而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至今侗族聚居的村寨仍然保留其民俗。根据所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长期深入侗族村寨调查、访问、采集等进行的项目研究,收集了有关侗族民间利用植物保护生物资源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对通道侗族自治县溪口镇孟冲侗族村寨赤皮青冈神树作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村寨尊崇风水林的赤皮青冈神树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赤皮青冈 神树调查 通道
下载PDF
西南马桑树传说与楚文化太阳神树(扶桑)关系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权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马桑树自古是一种灌木,但中国西南地区却流传着马桑树过去是高大乔木,且通天的传说。笔者认为此传说产生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各地古老神话传说交流融合的结果。可能是荆楚地区的楚辞神话中扶桑(太阳神树)在现实中将马桑树当作原型,是华夏... 马桑树自古是一种灌木,但中国西南地区却流传着马桑树过去是高大乔木,且通天的传说。笔者认为此传说产生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各地古老神话传说交流融合的结果。可能是荆楚地区的楚辞神话中扶桑(太阳神树)在现实中将马桑树当作原型,是华夏多元一体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在传承过程中互相交融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桑树 通天 太阳神树 文化交融
下载PDF
秦神树纹瓦当考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新全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7-104,共8页
秦代一些大型宫殿或礼制建筑址常出土一种体量很大的大半圆瓦当。因其形体巨大、当面图案造型奇特而与常见的秦代瓦当图案差异较大,加之报告者对其称谓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混乱,所以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除了称之为“夔纹”... 秦代一些大型宫殿或礼制建筑址常出土一种体量很大的大半圆瓦当。因其形体巨大、当面图案造型奇特而与常见的秦代瓦当图案差异较大,加之报告者对其称谓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混乱,所以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除了称之为“夔纹”、“夔凤纹”外,有学者认为该瓦当的当面图案应是“宾连纹”,还有学者认为是兽面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当 神树纹 夔纹 夔凤纹 秦代
原文传递
基于共时研究的树木崇拜类型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瑞雄 李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6-19,共4页
基于共时研究方法,从崇拜对象的角度,将树木崇拜分为3大类,即树神崇拜、林神崇拜与神树崇拜。在树神崇拜中,作为崇拜对象的树木被拟人化,树神是拥有灵魂的树木。在林神崇拜中,树木作为林神寄居的场所而存在,林神是树神的进一步抽象化。... 基于共时研究方法,从崇拜对象的角度,将树木崇拜分为3大类,即树神崇拜、林神崇拜与神树崇拜。在树神崇拜中,作为崇拜对象的树木被拟人化,树神是拥有灵魂的树木。在林神崇拜中,树木作为林神寄居的场所而存在,林神是树神的进一步抽象化。在神树崇拜中,树木作为神异或神圣的工具而存在。在倡导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今天,树木和森林既不应被视为人格性的神而加以崇拜,也不应被视为工具性的物而加以滥用,而应当被视为生态共同体中的生命存在而加以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崇拜 树神 林神 神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