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被引量:414
1
作者 费孝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有变化也有创新,个人可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不断创新中成为变体,经个人进入集体创造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使文化有了社会性。文化如果不为社会所接受就很难保留下来。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 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有变化也有创新,个人可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不断创新中成为变体,经个人进入集体创造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使文化有了社会性。文化如果不为社会所接受就很难保留下来。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造 历史性 社会性 文化自觉
下载PDF
论大众传播的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基于技术的知识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28
2
作者 胡翼青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早期传播学采取了自然科学的姿态为大众传播下了各种定义,然而这些定义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它们共同忽视大众传播所处的社会框架;其二是它们忽视大众传播更为抽象的技术座架。因而这些定义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具有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 早期传播学采取了自然科学的姿态为大众传播下了各种定义,然而这些定义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它们共同忽视大众传播所处的社会框架;其二是它们忽视大众传播更为抽象的技术座架。因而这些定义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具有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批判的社会学从各种角度生动地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大众传播的关系,但多少忽视了作为技术的大众传播为何能嵌入这种社会框架原因。采用技术的知识社会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时间、空间、权力关系等维度揭示大众传播的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知识社会学 历史性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论历史解释的历史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韩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7,共7页
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说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事情的总和。但是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 ,历史事实只是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历史性诠释。一般说来 ,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直接显露的 ,必须经过再现才能发现意义 ,再现就是理解。然而 ,当前的理解... 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说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事情的总和。但是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 ,历史事实只是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历史性诠释。一般说来 ,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直接显露的 ,必须经过再现才能发现意义 ,再现就是理解。然而 ,当前的理解都处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不断的形成的过程中。实际上 ,历史不仅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也只能历史性地加以理解。这就是说 ,只有历史性的诠释 ,才是关于历史的诠释。在历史的诠释性与诠释的历史性之间的张力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 诠释性 历史意义
下载PDF
《资本论》方法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晓明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1,共7页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首先是方法论性质的,而《资本论》无疑最为系统而深入地展现出马克思方法的本质特征。作为辩证法,《资本论》方法首先表现为历史的观点或历史批判的方法。由于历史进程是通过特定的实体性内容展开并具体化的,所以...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首先是方法论性质的,而《资本论》无疑最为系统而深入地展现出马克思方法的本质特征。作为辩证法,《资本论》方法首先表现为历史的观点或历史批判的方法。由于历史进程是通过特定的实体性内容展开并具体化的,所以辩证法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形式方法。《资本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是"实在主体"(即既定社会)的自我活动,正是这一基础拒绝各种形式的"外部反思",而要求面向既定社会的自我活动,并由之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之中。因此,这一方法在有助于把握当代世界之本质的同时,将从整体上极大地推进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历史性 实在主体 自我活动 《资本论》
原文传递
论知识与大学组织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阎凤桥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43,共12页
围绕着知识本身与知识组织形式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命题,采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知识系统在西方国家的表现形式。知识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专业化和综合化两种相反且相关的发展趋势。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qu... 围绕着知识本身与知识组织形式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命题,采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知识系统在西方国家的表现形式。知识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专业化和综合化两种相反且相关的发展趋势。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学系——学院"或"研究所——学部"和"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制度化。知识的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知识门类的不同社会属性、学科等级性、知识分布的非均衡性和多元知识观等方面。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学科组织形式的相对地位、西方大学模式的主导地位、多种大学组织模式以及多元知识观下教师学术行为之差异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大学 历史性 社会性 西方国家
下载PDF
地方性与族群性:客家民间信仰的文化图像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建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4,共5页
客家民间信仰是客家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取向进行了介绍与描述,而客家民间信仰兼有地域与族群的双重性已逐渐成为客家学界的一个共识。"地方性"与"族群性"既是分析客家民间信仰性质、特征的核... 客家民间信仰是客家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取向进行了介绍与描述,而客家民间信仰兼有地域与族群的双重性已逐渐成为客家学界的一个共识。"地方性"与"族群性"既是分析客家民间信仰性质、特征的核心概念,是客家民间信仰文化图像的最完整、最集中的展现,同时又是客家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运作逻辑的重要指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民间信仰 历史性 地方性 族群性
原文传递
试论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0
7
作者 邓敏杰 张一春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3,共8页
“数字原住民”是数字时代对儿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取向。准确把握数字原住民概念的内涵,就需要对人与技术的关系、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及儿童成长过程等进行深入考察。文章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伊德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相关论述... “数字原住民”是数字时代对儿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取向。准确把握数字原住民概念的内涵,就需要对人与技术的关系、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及儿童成长过程等进行深入考察。文章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伊德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相关论述可以作为认识数字原住民的重要参考;数字原住民也有其自身成长阶段,皮亚杰描述的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为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得到,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属性源自其丰富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及面对信息技术这一“原生物”的潜在具身性;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成因,可以从认识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三个时期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数字原住民 生活世界 人技关系 历史性 具身性 认识发展
下载PDF
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研究路径——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访谈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世文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75,共17页
本文通过对杨国斌教授的学术访谈,探讨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分析路径。杨国斌教授认为,网页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记录、反映并改变社会。互联网历史研究可以从网页、网站的层面出发,重视历史叙事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性,并... 本文通过对杨国斌教授的学术访谈,探讨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分析路径。杨国斌教授认为,网页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记录、反映并改变社会。互联网历史研究可以从网页、网站的层面出发,重视历史叙事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性,并解决历史分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尤其是,互联网历史研究需要摆脱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历史研究的局限,从中观历史维度切入,通过研究案例或细小的现象,勾连大问题。针对社会科学重理论轻描述的倾向,互联网历史研究有必要强调描述性叙事的重要性,关注互联网中的鲜活个体及其使用经验,"深描"其网络生活与人的故事,并通过个体经验与个案研究来洞察整体的、大局的社会变迁。互联网历史学的写作,需要建设网络历史资料档案,包括网页、网站资料的档案,也需要口述史和网络自传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历史学 中观历史 地方性经验 网络自传 历史性 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两个维度--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谈起 被引量:9
9
作者 安启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9,共6页
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是全面理解其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途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 考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是全面理解其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途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用物质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刻分析,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些现象和物质生产力都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包括纵的和横的两个维度,既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唯物主义地说明了这些因素的历史发展。以往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纵的维度重视不够,对其历史性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历史性 唯物史观的两个维度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的文学事件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0,共10页
作为20世纪诗学的轴心概念,"作品/文本"承载着巨大的理论负荷并成为不同文艺观念和批评方法的试金石。21世纪以来,"事件"作为其替代表述与之构成一种"作品/文本/事件"的"三元辩证"关联。"... 作为20世纪诗学的轴心概念,"作品/文本"承载着巨大的理论负荷并成为不同文艺观念和批评方法的试金石。21世纪以来,"事件"作为其替代表述与之构成一种"作品/文本/事件"的"三元辩证"关联。"事件论"视作品/文本为话语行为事件、历史文化事件和社会能量事件,凸显出文学活动主体的具身性、行动过程的历史性以及事件本身的连通性和物质性。受马克思主义有关美学与史学、文艺与社会之间关系思想沾溉的学者参与了文学事件论的塑形过程,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文论中的回归和衍生。作为事件的文学不仅"解释世界"从而成为社会历史的"前景",同时也参与历史进程并成为实际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进而以特定方式"改变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事件论 连通性 物质性 具身性 历史性
原文传递
建构主义翻译观:理据与内涵——从翻译本质说起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以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2,127,共8页
建构主义翻译观是哲学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按照这种观念,翻译不只是一种符号性认同行为,也是一种主体建构行为,以及面向"他者"的社会性认同行为,具体表现在:首先,作为翻译的对象,文本的意义不具有先在... 建构主义翻译观是哲学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按照这种观念,翻译不只是一种符号性认同行为,也是一种主体建构行为,以及面向"他者"的社会性认同行为,具体表现在:首先,作为翻译的对象,文本的意义不具有先在性和确定性,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表象主义"不可取;其次,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不是通过遵守语言规则"发现"文本意义,而是通过意志与能动性"建构"文本意义;再次,翻译是"事件化"的话语行为,具有多重生产因素,并表现出历史化、语境化的知识生产模式。概言之,建构主义翻译观即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本质主义翻译观的拓展与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事件化 历时性 主体性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俞吾金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1年第1期15-28,352-355,共18页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遭到了某些研究者的严重误解,从而使它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蔽而不彰。本文考察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历史性,它是在马克思批判传统的、抽象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遭到了某些研究者的严重误解,从而使它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蔽而不彰。本文考察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历史性,它是在马克思批判传统的、抽象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第二个是实践性,它是在马克思批判传统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是人文性,它表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的重要传统;第四个是辩证性,文章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特征。通过这些论述,既阐明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学说的特殊性,也阐明了它在人类思想史领域中实现的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历史性 实践性 人文性 辩证性
下载PDF
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鸿保 王红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8,共4页
《最后的记忆》是近年口述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作者侧重文献导向的田野作业 ,而对口述历史应有的“口述特性”在文本化的叙事中的呈现关注不够。“叙事”与“分析”两种史学写作传统交替为主 ,却始终并存。反映出“叙事”手法在... 《最后的记忆》是近年口述史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作者侧重文献导向的田野作业 ,而对口述历史应有的“口述特性”在文本化的叙事中的呈现关注不够。“叙事”与“分析”两种史学写作传统交替为主 ,却始终并存。反映出“叙事”手法在历史编撰中的地位不容低估。口述材料在被整理改编为印刷文本时 ,被访人难免陷进尴尬的“他者”境地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为扭转口述田野关系中非对称的主客关系提供有效的物质保证 ,新的口述历史前景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特性 田野 文本 叙事 历史性 他者
下载PDF
The Possibility of Returning to Experience:The Essence of Philosophical History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Reflection
14
作者 Cheng Les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4年第2期49-64,共16页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of philosophy takes as its basic form 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The introduction into Chinese philosophy of the normative character of philosophy and its proble...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of philosophy takes as its basic form 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The introduction into Chinese philosophy of the normative character of philosophy and its problem framework via 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has to some extent enabled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to remain separate from the norm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Philosophical norms and problem frameworks from the West have changed the happenings of the historical world towards the eternal Dao of the classical world into intellectual texts,and have transformed the situationbased expressive strategy that develops the principles of things in the world of concrete experience into concepts and categories.As a consequence of these two positions,the ground of Chinese philosophy,based as it is 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may not only be separated from the everlasting world of experience of the classics,but may also be divorced from the present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If we start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ity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and its classical character,Chinese philosophy has obtained the possibility of returning to experience by means of parsing jishi yanli,a way of thinking that us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to fathom principles.The pathway of integrati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will enhance and stimulat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classics.More importantly,regarding the uniqu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ex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s a general philosophical approach can facilit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 philosophy oriented toward currentexper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philosophy historicity jishi yanli experiential world
原文传递
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以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燕 朱道萸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5,共5页
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在设计中力求处理好历史名园的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追求园林风貌的和谐统一,实现一种风格的摹建,因地制宜,因境而变。工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原瞻园北面的园林景观的营造,通过原... 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在设计中力求处理好历史名园的保护与传承的关系,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追求园林风貌的和谐统一,实现一种风格的摹建,因地制宜,因境而变。工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原瞻园北面的园林景观的营造,通过原水系的北延,形成以水为主的原瞻园景观的延续和补充;二是原清代江宁布政使衙署附属建筑的恢复。北扩园林延续了瞻园"南秀"与"北雄"兼容并蓄的设计风格,主要以袁江《瞻园图》为蓝本。衙署附属建筑设计则以《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碑等史料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瞻园扩建 历史性 真实性 完整性
下载PDF
哲学阐释学对变译的解释 被引量:6
16
作者 文玲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的问题,其理论的一些方面已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条重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为基础强调翻译总是在特...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的问题,其理论的一些方面已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条重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为基础强调翻译总是在特定历史片断中进行;不同时代的译者(阐释者)对文本意义的解读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翻译是译者个体视域与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伽达默尔 历史性 未完成性 视域 重译
下载PDF
细部的缘起和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镌 陈昕昉 《新建筑》 1999年第4期82-84,共3页
从细部的功能出发,提出功能决定细部的产生,进而分析并探讨了细部的缘起。
关键词 细部 尺度感 历史性 象征性 关联性 建筑设计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Rights of Modern Individuals—Revisiting Habermas’s Dual Critiqu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18
作者 杨畅 PAN Yingzhao(Translated)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2期420-475,共56页
Human rights are not only pivotal in depi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but also a focal point of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concerns oriented towards reality. The inseparability of human righ... Human rights are not only pivotal in depi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but also a focal point of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concerns oriented towards reality. The inseparability of human rights from individual self-identity reveal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acticality and historicity in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as highlighted in the debate between liberalism and communitarianism. In order to reconcile this contradiction, Habermas,drawing from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examines practicality and historicity separately: while Fichte intertwines objectivity in self-identity, revealing the practicality of individuals but neglecting their real elements, Hegel interprets self-ident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ty,examining individuals from a historical dimension but letting rational rules dominate reality. Ultimately, Habermas reconstructs the process of modern individual self-identity from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y critiquing the shackles of subjective philosophy. He not only reconcile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practicality and historicity in self-identity, but also elucidates the intersubjective core inherent in human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ights SELF-IDENTITY PRACTICALITY historicity INTERSUBJECTIVITY
下载PDF
史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价值与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自近代以来,史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已有近200年。史学理论作为一种反思,有助于研究者培养自我的历史意识。史学理论以历史学实践中的主体即史家与读者作为反思的对象,也以融入主体之中的经验与结构作为理论探讨的对象。史学理论的... 自近代以来,史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已有近200年。史学理论作为一种反思,有助于研究者培养自我的历史意识。史学理论以历史学实践中的主体即史家与读者作为反思的对象,也以融入主体之中的经验与结构作为理论探讨的对象。史学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训练史家的历史思维模式,从而提升历史研究与阐释的效率。为此,其实现方法除了通过学术史积淀与基于情境的文本分析法之外,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一般经验进行反思性训练,也是史家可以获得历史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历史思维 历史性 历史认识论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20
作者 杨畅 《人权》 2024年第2期148-164,共17页
人权不仅是展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要点,也是面向现实的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权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不可分,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却揭示了,对个体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实践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哈贝马斯从德国古典... 人权不仅是展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要点,也是面向现实的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权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不可分,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却揭示了,对个体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实践性与历史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哈贝马斯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分别对实践性和历史性作出了考察:费希特把对象性思维融贯在了自我认同中,他揭示出了个体的实践性,却忽略了个体的现实要素;黑格尔在同一性思维下阐释了自我认同,他从历史性维度考察了个体,却让理性法则统治了现实。最终,哈贝马斯通过批判主体性哲学的桎梏,从交往理论重构了现代个体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不仅调和了自我认同中实践性与历史性的分歧,也阐释了人权蕴含着的主体间性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自我认同 实践性 历史性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