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的抑郁与文化的抑郁——《黑犬》的创伤叙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先进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2,共8页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黑犬》以1946年到1989年的欧洲社会为叙事背景,以不同视角勾勒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各色人物的创伤遭遇。小说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杀戮和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际新纳粹幽灵的暴行...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黑犬》以1946年到1989年的欧洲社会为叙事背景,以不同视角勾勒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各色人物的创伤遭遇。小说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杀戮和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际新纳粹幽灵的暴行。麦克尤恩揭示出在个人内心深处和欧洲社会潜伏着邪恶的欲念或抑郁,将"个人抑郁"和"文化抑郁"象征性地用"黑犬"形象来表达。这反映了作家力求揭示和批判当代欧洲政治文化中的致命症结,表达对生命存在和人类命运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黑犬》 个人创伤 历史创伤
原文传递
论帕特·巴克战争小说中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胡敏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4,共7页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是当代英国为数不多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层在一战、二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心灵创伤的书写,巴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审视了战争蹂躏下的英国在文化、社会...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是当代英国为数不多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层在一战、二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心灵创伤的书写,巴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审视了战争蹂躏下的英国在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她的作品暗示了个体创伤记忆将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并且无法被历史所抹去。本文将从历史书写、创伤记忆以及创伤传递这几个视角来分析巴克战争小说中的战争创伤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巴克 历史书写 创伤记忆 创伤传递
原文传递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小说中的负面情感书写与社会正义
3
作者 冯军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后殖民情感研究是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和科尔曼的《无主之地》叙述了欧洲殖民统治给澳洲原住民所带来的历史创伤。从后殖民研究和文学情感研究的交叉视角来看,这些叙事作品不仅对澳大利亚白人官... 后殖民情感研究是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和科尔曼的《无主之地》叙述了欧洲殖民统治给澳洲原住民所带来的历史创伤。从后殖民研究和文学情感研究的交叉视角来看,这些叙事作品不仅对澳大利亚白人官方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主义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试图借助策略性的情感叙事达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小说中对历史创伤、悲伤和脆弱自我的文学表征,有望引起非土著读者的羞耻和内疚等负面情感。这种道德情感被认为与更强大的文学移情有关,并对社会和个体具有建设性意义。结合两部当代澳大利亚土著女性作家的小说,本文指出,在后殖民叙事语境下,负面情感作为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能够促进社会正义,这与欧美传统观念中对负面情感的贬低形成了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土著文学 后殖民小说 历史创伤 负面情感 社会正义
原文传递
创伤书写与自我拯救——析《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华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75-81,共7页
《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是美国著名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列克谢在2007年写的第一部青少年作品,也是同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图书。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诺德为了追求梦想、改变命运而离开印第安人保留地到白人学校求... 《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绝对真实的日记》是美国著名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列克谢在2007年写的第一部青少年作品,也是同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图书。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诺德为了追求梦想、改变命运而离开印第安人保留地到白人学校求学的经历。该书是对阿诺德及其印第安人族群遭受的个人及群体创伤的书写,揭示了引起个人以及群体创伤的不同社会及历史原因。主人公个人的寻梦之旅,不仅拯救、重构了的自己的既定命运,也给整个印第安人族群例证了一个改变不幸命运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书写 群体创伤 历史创伤 自我拯救
下载PDF
奴隶制度的“后遗症”和历史创伤的愈合——托尼·莫里森《宠儿》简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洁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05-106,共2页
《宠儿》是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 ,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 ,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宠儿》 奴隶制度 历史创伤
下载PDF
菲利普斯历史小说中的边缘叙事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德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75-80,共6页
当代英国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在其所创作的历史小说中对奴隶贸易、二战中的屠犹事件以及战后加勒比海人民的移民经历进行了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全景再现。他以区别于西方主流作家的视角记录了边缘群体的创伤历史。菲利普斯笔下的黑... 当代英国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在其所创作的历史小说中对奴隶贸易、二战中的屠犹事件以及战后加勒比海人民的移民经历进行了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全景再现。他以区别于西方主流作家的视角记录了边缘群体的创伤历史。菲利普斯笔下的黑人形象完全颠覆了白人文学中对黑人的类型化塑造,揭示了种族屠杀给犹太人带来的巨大创伤,所刻画的女性人物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意识对于女性形象的设定。菲利普斯将边缘群体的经历置于叙事中心,让失语状态下的他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将自己的故事写入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尔·菲利普斯 历史叙事 创伤 边缘群体 受难者
下载PDF
历史之重演与消解——探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创伤治愈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婉莉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3期217-218,共2页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创作的一部最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超越传统黑人小说所表现的对非洲裔黑人受奴役的历史记忆的悲悼。《宠儿》不仅讲述了奴隶制压迫下黑人肉体和精神所遭受的苦难,而且还着重再现了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残留...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创作的一部最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超越传统黑人小说所表现的对非洲裔黑人受奴役的历史记忆的悲悼。《宠儿》不仅讲述了奴隶制压迫下黑人肉体和精神所遭受的苦难,而且还着重再现了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残留的精神创伤。该文通过讲述小说中人物角色的惨痛遭遇,并借助于相关创伤理论揭示出黑人民族只有直面过去,对历史进行的勇敢追忆和主动忘却,才能够最终摆脱"后殖民主义"的统治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伤 记忆 重演 消解 创伤治愈
下载PDF
二战后德国史学家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以约恩·吕森“三代人”理论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尉佩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恩·吕森 “三代人”理论 纳粹大屠杀 民族认同 历史创伤
下载PDF
转折年代的和声与沉声——新时期之初的伤痕电影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宇英 《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166-180,共15页
伤痕电影是中国电影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的产物。1970年代末,电影人的主体性日益觉醒,他们高举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的大旗,创作的电影数量激增,推动了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但与此同时,关于伤痕电影如何处理好... 伤痕电影是中国电影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的产物。1970年代末,电影人的主体性日益觉醒,他们高举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的大旗,创作的电影数量激增,推动了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但与此同时,关于伤痕电影如何处理好创痛与信心、个体与集体、人性与党性等主题的争论也一直存在着。进入1980年代后,以历史创伤为主题的伤痕电影必须要昭示光明、不能因真实性而偏离倾向性等主张成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性意见。《苦恋》之后,伤痕电影数量迅速减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伤痕电影因表现内容紧扣时代痛点,表现手法极富感染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塑造了共和国历史的集体记忆。但在记录、反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问题之时,伤痕电影往往流于个体控诉、政治批判、情感宣泄、人性探查,控诉消解了责任,批判代替了反思,宣泄被导向遗忘,人性疏离了政治性,既未能完成真实的伤痕再现,也未能有效地抚平历史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电影 历史反思 创伤书写 电影批评
下载PDF
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最蓝的眼睛》
10
作者 邱钰茗 张弛 《考试与评价》 2022年第5期46-49,共4页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讲述了黑人幼童佩科拉在家庭和社会的摧残下变得极度惶恐和焦虑直至崩溃的悲惨故事。本文借助拉卡普拉的创伤理论,从历史性创伤、结构性创伤和作者意图三个方面解读佩科拉的创伤,...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讲述了黑人幼童佩科拉在家庭和社会的摧残下变得极度惶恐和焦虑直至崩溃的悲惨故事。本文借助拉卡普拉的创伤理论,从历史性创伤、结构性创伤和作者意图三个方面解读佩科拉的创伤,并结合实际探索莫里森书写创伤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黑人幼童 历史性创伤 结构性创伤 书写创伤
下载PDF
历史语境中人的复苏与人文呼唤——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审美流变之一
11
作者 张瑷 《学术探索》 2004年第6期102-106,共5页
积极探讨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流变 ,既是对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面貌及发展态势的最好把握 ,也是对文学经验的最好积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人物形象其深刻的审美嬗变不仅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学高度实现了“人学”意义 ,也向当代文... 积极探讨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流变 ,既是对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面貌及发展态势的最好把握 ,也是对文学经验的最好积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人物形象其深刻的审美嬗变不仅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学高度实现了“人学”意义 ,也向当代文学强大的主流意识显示出最初的反叛姿态 ,从单一苍白化向多元丰富化发展 ,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拓进。但因典型理论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主体创造性” ,使人物形象在历史的期待中无法减轻过重的“思想”承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历史语境 伤痕 反思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述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立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9,共7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创新哲学和史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克施密特精心构建了一套旨在超越叙述主义的"历史经验"理论。"历史经验"是反再现主义的,它排斥语言和叙事,先于主客二分。对安克施密特来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创新哲学和史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克施密特精心构建了一套旨在超越叙述主义的"历史经验"理论。"历史经验"是反再现主义的,它排斥语言和叙事,先于主客二分。对安克施密特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形式是"崇高的历史经验"。"崇高"与"创伤"紧密相连,"创伤"可以被看作是"崇高"在心理学上的对应物,而"崇高"则可以被看作是"创伤"在哲学上的对应物。由于"历史经验"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特征,它已经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但是,我们不妨谨慎地预期,"经验"概念如果不能独立构筑一个新的史学理论范式,起码也会成为新范式或新话语中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再现 历史经验 崇高 创伤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电影书写历史创伤研究
13
作者 储双月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4-79,共6页
客观叙述历史创伤需要超党派视角、时间间距以及对话性等要求。为了达到对历史创伤的正确理解,必须要克服与历史之间的时间间距的障碍。相反,时间间距对历史理解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可能性,我们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永无穷尽的发现就是... 客观叙述历史创伤需要超党派视角、时间间距以及对话性等要求。为了达到对历史创伤的正确理解,必须要克服与历史之间的时间间距的障碍。相反,时间间距对历史理解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可能性,我们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永无穷尽的发现就是借助它实现的。无论采取怎样的叙述视角,提供怎样的新思考和新认知,都要紧紧抓住人类终极关怀的观照,并给以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信仰承诺。只有对那些给民族国家造成心灵创伤的历史事件赋予人类终极之追问,并给出一个合理或者合乎情感的诠释,才能让观众走出历史创痛,更好地面对自己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伤 时间间距阐释 历史叙事 英雄主义
下载PDF
Sorrow for the Fall of the Ming: Wartim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te Ming on Stage and on Screen
14
作者 Yuqian Y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9年第3期475-506,共32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 and affect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in wartime Chinese theater and cinema,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media.With the burgeoning of late Ming stories on stage and on 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ffect and affect of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s in wartime Chinese theater and cinema,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media.With the burgeoning of late Ming stories on stage and on screen,the fall of the Ming became a“chosen trauma”that connects the nation's past with its historical present.However the traumatic fate of the nation was never the actual subject of representation,but served to enhance the affective power of tragic-heroic figures.Focusing on A Ying's Sorrow for the Fall of the Ming,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artime historical plays,the paper studi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performance style and adaptation strategy of the play to demonstrate how patriotic spirit was foregrounded as the key to national survival.It was through the audience's reso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s'passionate speech on stage and on screen that individuals,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 nation was consolidated,both horizontally across space and vertically throug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chosen trauma affective space LATE Ming national defense THEATRE and cinema SORROW for the FALL of the Ming
原文传递
《村庄秘史》:弥合历史创伤的艰难尝试
15
作者 庞秀慧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9,共4页
《村庄秘史》是作者王青伟历经多年思考的结晶。作者在文本中试图全方位理解历史人物,并试图以怜悯之心去弥合历史创伤,但是,由于作者缺乏对史实的全面了解,缺乏超越性视野,使得作品对历史的叙述呈现出神秘主义倾向,其弥合历史创伤的努... 《村庄秘史》是作者王青伟历经多年思考的结晶。作者在文本中试图全方位理解历史人物,并试图以怜悯之心去弥合历史创伤,但是,由于作者缺乏对史实的全面了解,缺乏超越性视野,使得作品对历史的叙述呈现出神秘主义倾向,其弥合历史创伤的努力最终落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秘史》 阶级话语 神秘主义 历史创伤
下载PDF
Psychotherapy with American Indians
16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7期367-372,共6页
American Indians are a substantial minority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nd present with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mental health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blems. Whil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native popula... American Indians are a substantial minority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nd present with a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mental health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blems. Whil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native population resides on reservations that are self-managed and have few non-Indian residents, professional health services are mostly provided by clinicians from the dominant culture. The essay tries to highlight specific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and cultural variables the clinician must be aware of to work effectively in this setting.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using a flexible, eclectic approach, and a case vignette is included to illustrate the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dominant culture historical trauma ECLECTICISM therapeutic flexibility
下载PDF
历史创伤与现实隐忧中的民族精魂——评哈萨克斯坦作家热合木江·沃塔尔巴耶夫的中短篇小说
17
作者 权绘锦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热合木江的中短篇小说,既真实记录了哈萨克民族在沙俄帝国和前苏联时期所经受的历史创伤,也真切表达着他对国家独立之后境内哈萨克民众心灵迷茫的现实隐忧,当然,也寄寓着他对哈萨克民族传统精神弘扬的未来期许,具有历史镜鉴和现实参照... 热合木江的中短篇小说,既真实记录了哈萨克民族在沙俄帝国和前苏联时期所经受的历史创伤,也真切表达着他对国家独立之后境内哈萨克民众心灵迷茫的现实隐忧,当然,也寄寓着他对哈萨克民族传统精神弘扬的未来期许,具有历史镜鉴和现实参照的多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合木江 小说创作 历史创伤 现实隐忧 未来期许
下载PDF
韩国电影的南北想象:在民族-国家与世界史的框架中
18
作者 郝延斌 《媒介批评》 2022年第1期221-237,共17页
南北故事在韩国电影中的一再重述形成了理解民族-国家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寻找一种介于南北之间的调停的空间或作为他者的第三方,想象性地治愈历史的创伤并重建民族共同体。第二种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支配之下重述南北之... 南北故事在韩国电影中的一再重述形成了理解民族-国家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寻找一种介于南北之间的调停的空间或作为他者的第三方,想象性地治愈历史的创伤并重建民族共同体。第二种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支配之下重述南北之间的历史与彼此僵持的现实,民族的分离被转译为国家之间的较量。这两种叙事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之内展开,不同于此的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将南北关系置于20世纪后半期的冷战背景,从而将半岛的状况视为世界史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电影 南北关系 民族-国家 历史创伤
下载PDF
苏童新历史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创伤
19
作者 廖雪霞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21-26,共6页
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身上都具有共有的精神创伤:仇恨、暴虐、冷漠、茫然。这类精神创伤不仅困扰着小说中的人物,更通过生殖的遗传与后天的血缘认知错乱不断扩散。苏童采用了家族志式的书写和... 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身上都具有共有的精神创伤:仇恨、暴虐、冷漠、茫然。这类精神创伤不仅困扰着小说中的人物,更通过生殖的遗传与后天的血缘认知错乱不断扩散。苏童采用了家族志式的书写和回忆的视角,将这类精神创伤进行了完整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新历史小说 精神创伤 遗传
下载PDF
故乡与异乡: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读《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
20
作者 吕鹤颖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51-165,共15页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以故乡与异乡的对举阐释了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问题。该文本以典型的空间意识聚焦于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给历史的非亲历者带来的个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描述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状态,探讨创伤记忆如... 《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以故乡与异乡的对举阐释了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问题。该文本以典型的空间意识聚焦于历史创伤的代际传递给历史的非亲历者带来的个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描述他们在心理与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状态,探讨创伤记忆如何在历史的碎片中变得观念化、不及物化,并提请思考当历史的非亲历者主动斩断与过去的代际联系,与历史保持足够的距离来建构自身的认同时,记忆又何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历史创伤 代际传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