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15
1
作者 章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2,共10页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问 历史记忆 中史 西史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刘三姐”多重文化意象的建构 被引量:12
2
作者 覃德清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6,共8页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刘三姐 文化意象 诗性传统
原文传递
论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马成俊 于晓陆 王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102,共6页
以撒拉族为视角,讨论历史上的撒拉族与丝绸之路的关联,特别是撒拉族与土库曼人在历史记忆、共同语言等方面的相同性与相似性,可以成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实现"民心相通"的潜在条件。充分发挥撒拉族的优势,疏通与中亚各国沟通的心... 以撒拉族为视角,讨论历史上的撒拉族与丝绸之路的关联,特别是撒拉族与土库曼人在历史记忆、共同语言等方面的相同性与相似性,可以成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实现"民心相通"的潜在条件。充分发挥撒拉族的优势,疏通与中亚各国沟通的心理和民间渠道,使之为国家战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撒拉族 历史记忆 民心相通
原文传递
论历史记忆的重构与台湾的“去华夏化”——兼论“文化台独”者的思维逻辑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相平 《台湾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12,共12页
李登辉主政后期以来,台湾的"文化台独"者借助于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政治台独"力量,或两种力量裹挟在一起,试图通过"寻找多元‘祖源记忆’"、"结构性失忆"、"‘重排照片’与‘了断... 李登辉主政后期以来,台湾的"文化台独"者借助于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政治台独"力量,或两种力量裹挟在一起,试图通过"寻找多元‘祖源记忆’"、"结构性失忆"、"‘重排照片’与‘了断’他族群之历史记忆"等方法,从多层次多管道解构和重构台湾的历史记忆,以达到在文化上"去华夏化"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华民族认同"根基"稳定、"中华民族史观"下的历史记忆不可能被"了断"、"中华传统"会持续发挥作用、城市建筑和空间承载的中华历史记忆难以磨灭以及大陆与台湾共同利益逐渐厚实、台湾的"资源"取得与分配过程无法摆脱大陆的影响等,台湾文化不可能"去华夏化",但可能走向"华夏边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去华夏化” “去中国化” “华夏边缘化” “文化台独”
原文传递
历史·地方·生态——《城堡之外》空间意象的多重表征
5
作者 唐小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城堡之外》聚焦于家族史的表述,作品呈现出多种解读路径。从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空间意象来看,这些空间意象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还呈现着地方性经验,同时也引发了生态反思。在作品的家族历史和时代叙事中,古罗村楸树坡城堡、辽阳沐家大... 《城堡之外》聚焦于家族史的表述,作品呈现出多种解读路径。从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空间意象来看,这些空间意象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还呈现着地方性经验,同时也引发了生态反思。在作品的家族历史和时代叙事中,古罗村楸树坡城堡、辽阳沐家大院和枫城清水湾工业区分别见证了古罗村的起源、中国的近现代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在承载思乡之情和表现地方性经验方面,古罗村、麦家祠堂、罗水湖、辽阳、文庙等都为作品增添了地方风情;此外,作者在清水湾工业区破坏生态环境和古罗村村史馆保护传统文化的对比中展现出了对于生态话题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堡之外》 空间意象 历史回忆 地方性经验 生态反思
下载PDF
历史英雄、记忆争夺与族群认同——基于湖南省绥宁县上堡侗寨的调查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晴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93,共6页
作为上堡侗族的历史英雄与民族符号,"武烈王"李天保渗透在当地的日常实践与神话传说之中。官方话语的暧昧与不自洽性赋予了民间记忆以极大的可塑性及创造性,使得民众对李天保及其武烈王国的集体记忆之建构得以可能。历史记忆... 作为上堡侗族的历史英雄与民族符号,"武烈王"李天保渗透在当地的日常实践与神话传说之中。官方话语的暧昧与不自洽性赋予了民间记忆以极大的可塑性及创造性,使得民众对李天保及其武烈王国的集体记忆之建构得以可能。历史记忆的时代错置、选择与重组、结构性失忆等折射出一个同质性社会中个体在理解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思维结构之间的微妙差异,它隐含着对民族意识、族群身份的渴望。与逻辑连贯、系统性的官方话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民间记忆作为一种反记忆构成了对支配性话语的挑战,这种巴赫金所说的"异质语"提供了另一种呈现失声的历史与经验的可选择性底层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历史英雄 集体记忆 反记忆 族群认同
下载PDF
方志叙事与“地方文学史”的新可能——《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自序 被引量:3
7
作者 段从学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31,共3页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采取后退一步的低姿态,抛开"国家文学史"的通行思路和写法,借鉴古代方志叙事的传统,将自身定位在"地方文学史"层面上,致力于处理"国家文学史"之外的"次一级"诗人... 《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采取后退一步的低姿态,抛开"国家文学史"的通行思路和写法,借鉴古代方志叙事的传统,将自身定位在"地方文学史"层面上,致力于处理"国家文学史"之外的"次一级"诗人,描述"现代新诗如何在抗战时期四川得以发生"的历史进程。在写法上,本书也尽可能摆脱"教材体"千篇一律的陈旧面孔,写得有"诗意"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方志叙事 抗战 新诗
原文传递
被历史和记忆缠绕的“过去”——古南街改造更新中的3个案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为 沈旸 俞海洋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通过对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中水龙宫便民设施、西街民宿、练泥池茶室3个案例的解读,探讨了在该类型的保存工作中援引历史原型的思路,并由此指出,作为一种策略,将其与社会需求、文化传统、标准建造、地方工艺等不同主体经验进行... 通过对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中水龙宫便民设施、西街民宿、练泥池茶室3个案例的解读,探讨了在该类型的保存工作中援引历史原型的思路,并由此指出,作为一种策略,将其与社会需求、文化传统、标准建造、地方工艺等不同主体经验进行接合的可能。最后,试图以物质文化和生活空间的视角,探讨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街区改造更新 历史原型 历史与记忆 地方营造
原文传递
纱灯巴巴故事:北京回族对于明时与朝廷关系的曲折记忆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东平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91,共6页
纱灯巴巴的故事是北京回族社会中筛海传说之一,纱灯巴巴故事与明朝英宗相关联。本文梳理了纱灯巴巴故事的流布情况,并将其与皇姑寺的传说进行了对比,认为纱灯巴巴故事本身虽史料依据不足,但它反映的明时北京回族与朝廷的密切关系确是客... 纱灯巴巴的故事是北京回族社会中筛海传说之一,纱灯巴巴故事与明朝英宗相关联。本文梳理了纱灯巴巴故事的流布情况,并将其与皇姑寺的传说进行了对比,认为纱灯巴巴故事本身虽史料依据不足,但它反映的明时北京回族与朝廷的密切关系确是客观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纱灯巴巴 皇姑寺 明英宗 历史记忆
原文传递
论慕雅德对于保存杭州历史记忆的贡献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弘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4期78-90,共13页
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慕雅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在华传教生涯中勤于笔耕,相当翔实地记录下了自己在华的传教经历,其中包括他于1865年首次来杭州时的最初印象和所见所闻。除此之外,他还采用了一些杭州的老照片作为其书中的插图。这些拍摄于19世... 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慕雅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在华传教生涯中勤于笔耕,相当翔实地记录下了自己在华的传教经历,其中包括他于1865年首次来杭州时的最初印象和所见所闻。除此之外,他还采用了一些杭州的老照片作为其书中的插图。这些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照片属于目前已知时间较早的一批杭州老照片。这些照片所表现的西湖景色跟现在的场景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它们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恢复和保存有关杭州的历史记忆,并且可以对目前杭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雅德 杭州 英国圣公会 老照片 历史记忆
下载PDF
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继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民间文学包含丰富的历史记忆内容,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依托民间文学的艺术叙事,与不同的制度及文化价值或观念相连结。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常常被社会支配性文化价值或观念塑造、选择。民间文学中的"过去"不只是历史记忆的本... 民间文学包含丰富的历史记忆内容,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依托民间文学的艺术叙事,与不同的制度及文化价值或观念相连结。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常常被社会支配性文化价值或观念塑造、选择。民间文学中的"过去"不只是历史记忆的本性,更是民间文学讲唱现在与未来生活的媒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历史记忆 传承人
下载PDF
延边地区多元历史记忆的共享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春日 安百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7,共7页
延边地区历史文化具有以汉、朝两民族为主体,“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特点。延边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民族互动、情感沟通,强化社会凝聚力,形成共同内群体认同的重大动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把社会中“内群... 延边地区历史文化具有以汉、朝两民族为主体,“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特点。延边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民族互动、情感沟通,强化社会凝聚力,形成共同内群体认同的重大动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把社会中“内群体和外群体”二元对立转换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的融合思维,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不谋而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七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各民族历史记忆的共同性和相似性,是加快民族心理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民族心理融合 共同内群体认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下载PDF
冲突下的民族意识形态——论台湾传记文本《里程碑》和《无花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计璧瑞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4期90-96,共7页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 《里程碑》和《无花果》为回忆与记录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生存挣扎及精神困惑的有代表性的自传体文本,均涉及殖民社会及战争状态下的民族冲突及国家认同问题,《无花果》并将这一问题导致的困惑延续到战后初期。两部文本在时间上共同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对战争及冲突过程的回顾;空间上亦涉及台湾、大陆和日本,以及从台湾立场出发对三者复杂纠葛的观照。本文拟引入对民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成果说明上述文本呈现的民族意识的多重面向和变化,包括:在对抗和冲突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个人体验和台湾独特的历史境遇;这种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抵御异族压迫的精神动力,也可能在民族内部政治文化冲突中被削弱;台湾殖民社会复杂性导致民族内部“他者”的形成;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状态,在民族冲突下形成的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发展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可能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改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程碑》与《无花果》 民族意识 “我们”和“他们”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史实·记忆·事迹:中国科学家口述的定位与功能
14
作者 王慧斌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112,共6页
中国科学家口述具有史实、记忆、事迹等相互联系的定位与功能。作为史实的科学家口述是现当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但口述过程及整理方式对历史还原度有所影响。而在口述史学“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下,科学家关于个体经历和历史进... 中国科学家口述具有史实、记忆、事迹等相互联系的定位与功能。作为史实的科学家口述是现当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但口述过程及整理方式对历史还原度有所影响。而在口述史学“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下,科学家关于个体经历和历史进程的记忆是在社会框架中不断调整的。中国科学家口述呈现出的集体记忆,使得科技人物研究能够在提供细节的同时,更成为趋近历史的研究方法。此外,中国科学家口述还被挖掘为模范事迹,在沉淀为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实现着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价值规范与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中国科学家 史实 记忆 事迹
原文传递
论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勇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9,共6页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引导历史记忆有助于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民族 历史记忆 族际关系 社会建构
下载PDF
“泛阿拉伯主义”在美国媒体的“帝国”意象
16
作者 白云天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56,160,共21页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阿拉伯主义 “阿拉伯帝国” 历史记忆 美阿关系 东方主义
下载PDF
历史记忆的诗学
17
作者 耿占春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0-83,88,共5页
孟明的《大记忆书》与作者的他乡经验和身份意识有关,对传统、母语的意识、对于母语文化的记忆的强调使该诗成为诗人历史记忆的诗学尝试,表达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回归。在这首大诗里,抒情主人公一方面寻求记忆的物质证据,一方面体... 孟明的《大记忆书》与作者的他乡经验和身份意识有关,对传统、母语的意识、对于母语文化的记忆的强调使该诗成为诗人历史记忆的诗学尝试,表达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回归。在这首大诗里,抒情主人公一方面寻求记忆的物质证据,一方面体验着记忆已经被物质世界所改写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诗学 孟明 《大记忆书》
下载PDF
《河湾》:后殖民经验的身份书写
18
作者 马建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0-84,共5页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 作为当代英语文学世界最杰出的移民作家之一,奈保尔在欧美批评界广受赞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的非洲叙事却不断受到后殖民批评家的激烈批判。针对不同文化的阐释差异和对位性阅读,运用当代后殖民文化理论,以文化身份的视角重新解读《河湾》,分析作品中历史记忆与身份写作的隐性关系,在身份困惑和非洲叙事两层面揭示身份写作的表征内涵,在对奈保尔文学经验的总结中探讨后殖民批评中政治性阅读的某种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奈保尔 《河湾》 后殖民主义 历史记忆 身份书写
下载PDF
民间文学的功能性记忆
19
作者 王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47,共6页
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心性。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在特定时空关系中以生活性、场景性,通过情节、母题、人物和地点等要素呈现"社会情景"。民间文学历史记忆的功能性源于传承人、受众组成的共同体的生活需要。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心性。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在特定时空关系中以生活性、场景性,通过情节、母题、人物和地点等要素呈现"社会情景"。民间文学历史记忆的功能性源于传承人、受众组成的共同体的生活需要。民间文学包含不同性质的符号,均是有意义的历史记忆中的事件和人物,他们成为人们历史记忆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功能性 历史记忆
下载PDF
清代浦市梓潼阁碑刻铭文的历史记忆
20
作者 石慧琳 陆群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30-34,共5页
梓潼阁又称文昌阁,清代在湘西地区广泛分布。泸溪县浦市地区遗存的三通清代重修梓潼阁的碑文,为我们研究浦市梓潼阁提供了重要依据。三通碑文详细记载了梓潼阁重修事宜,呈现出碑记撰写都为地方乡绅、复修物资多为同乡及亲友等捐助、官... 梓潼阁又称文昌阁,清代在湘西地区广泛分布。泸溪县浦市地区遗存的三通清代重修梓潼阁的碑文,为我们研究浦市梓潼阁提供了重要依据。三通碑文详细记载了梓潼阁重修事宜,呈现出碑记撰写都为地方乡绅、复修物资多为同乡及亲友等捐助、官民共同认可文昌神三个共同特征。结合史料及碑文,可窥视浦市当地道教的发展及信众生活。而改土归流后,梓潼阁作为浦市官方与民众对话的平台成为清政府“王化”浦市、推行儒家文化的信仰载体。地方文人则成为官府推行儒家文教的代言人,浦市多元信仰在此过程中得到重新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浦市 梓潼阁 碑刻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