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田野、文本与历史记忆——以滇西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明珂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 "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文本结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任何能被观察、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表相来分析情境本相。滇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产生非常特殊且多元的历史记忆。借助以往羌、藏族地区田野经验,在解读滇西文本时,呈现各种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叙述,分析相关的历史社会情境,以及个人在其间的情感、意图与作为,即可提出一种反思性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文本 田野 滇西 反思性研究
下载PDF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被引量:18
2
作者 科大卫 程美宝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7,共4页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不只为了收集文献,更重要的目的,是在田野的经验下去了解文献。田野的经验,令他们知道历史上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所以需要应用文献以外的办法去了解没有文献的人的历史。这些办法包括口述传说、物质文化以及尤其...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不只为了收集文献,更重要的目的,是在田野的经验下去了解文献。田野的经验,令他们知道历史上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所以需要应用文献以外的办法去了解没有文献的人的历史。这些办法包括口述传说、物质文化以及尤其重要的礼仪演绎。通过诸多途径重构的制度史,不单是皇朝的法令,还包括民间怎样利用和引申皇朝的法令而建立的种种关系。但是,历史人类学不能停留在个别乡村的考察,需要通过不同地点、不同环境的地方比较,才可以得到广阔的视野。历史人类学也不应该只关注皇朝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很多地方值得利用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去补充。历史人类学需要让历史学者知道文献之外有活的社会,让人类学者知道社会有活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田野 仪式标记 进村找庙 二十世纪
原文传递
由现今小震资料研究琼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新东 王晓山 +3 位作者 沈繁銮 张小涛 孙晴 桂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利用2000年以来海南地震台网记录的琼北地区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法对103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采用振幅比方法测定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反演了琼北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由震源位置拟合出两个震源断层面,并且计算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滑动方式... 利用2000年以来海南地震台网记录的琼北地区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法对103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采用振幅比方法测定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反演了琼北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由震源位置拟合出两个震源断层面,并且计算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滑动方式.对照历史大震的等震线,WNW走向的震源断层位于极震区中部稍偏东的地方,与等震线长轴方向相同,表明该震源断层是1605年琼山大震的发震构造;高倾角震源断层的北东盘向东南斜下方滑动,对于该盘NNW象限产生强烈拉张,以致出现罕见的陆陷成海现象.另外一条NS向震源断层恰好位于第四系火山岩和第四系盆地交界处,是区域升降运动最为强烈的地方,正断层类型的震源断层东盘下降,与沉积盆地一致.研究表明由现今小震反演的两条震源断层分别与历史大震及构造运动有关,而与浅表断裂并不重合,存在深浅构造不协调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大震 震源断层拟合 现今小震 应力场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5
4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地域文脉传承视角下历史街区建筑风貌更新的类型化策略浅析——以浚县历史文化名城南北大街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丁少平 孙明胜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54,共8页
探讨了基于地域主义、文脉主义视角下的“环境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地域文脉”理念在历史街区风貌更新、秩序重构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以河南省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北大街的更新设计为例,从“街区整体风貌的控制性策略”“建筑细节... 探讨了基于地域主义、文脉主义视角下的“环境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地域文脉”理念在历史街区风貌更新、秩序重构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以河南省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北大街的更新设计为例,从“街区整体风貌的控制性策略”“建筑细节更新的类型化策略”两个层面,归纳了“地域文脉”之“环境观”在街区更新建设中的实施策略,为国内相关更新改造项目提供策略性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环境观 地域文脉 类型化策略 场域文化
原文传递
让历史人类学的田野有认识论 被引量:4
6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1,共8页
历史人类学被实践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两种路径,两者都面临着在田野中思考"历史"问题。个人认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主张是回不去的,只能看到历史来到现在,并与现在共处于现在之中。即便如此,由于前见... 历史人类学被实践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两种路径,两者都面临着在田野中思考"历史"问题。个人认为,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主张是回不去的,只能看到历史来到现在,并与现在共处于现在之中。即便如此,由于前见或参考理论框架等的制约,即使人类学的田野也是有限进入,甚至有错入。历史学家认为,自己能够走向或走进历史的现场。本文认为,历史学家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即使能回去,也只是在精神意义上,而肉体仍撇在了当下。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高度依赖文字并相信文字,而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对文字保持了适度警惕。在田野中,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擅长关注背景信息,并认为主体信息和背景信息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彼此表述的语言结构,而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则认为文字可以独立生产意义。但无论存在怎样分歧,田野是个语义场,这一点可为两者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田野调查 语义场 认识论
下载PDF
古建筑木构件现场分类及其无损检测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勇平 黎冬青 +2 位作者 李华 张涛 刘秀英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43,共3页
介绍了古建筑勘查中木构件的现场分类,阐述了点探测技术、线探测技术、面探测技术等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古建筑木构件勘查中的应用。
关键词 古建筑 木构件 现场分类 无损检测
下载PDF
土司遗产田野调查的多维度探索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世愉 李良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22-128,共7页
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现存土司遗产进行田野调查,既有助于各类人才培养,促进原土司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土司遗产田野调查可以通过对土司遗产涉及的"人""事""产""境&quo... 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现存土司遗产进行田野调查,既有助于各类人才培养,促进原土司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土司遗产田野调查可以通过对土司遗产涉及的"人""事""产""境""文""史""值"等七个维度进行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不仅能深度认知与理解我国土司遗产的文化本质,而且能将土司遗产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纳入"文化制衡"的"民族生境"中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遗产 历史人类学 田野调查
下载PDF
与人民同行 与历史共叙 与科技融合--国家形象展示设计探索
9
作者 吴诗中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2,共5页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语义结构与价值框架在历史题材展览中能够得到充分阐释。在国家形象展示设计中,既有内容要求,又有形式追求。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叙事主体,又要尊重历史,以大历史观和新时代站位,设计叙事情景;还应... 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语义结构与价值框架在历史题材展览中能够得到充分阐释。在国家形象展示设计中,既有内容要求,又有形式追求。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叙事主体,又要尊重历史,以大历史观和新时代站位,设计叙事情景;还应融合科学技术,大胆创新,运用特殊的时空形式,探索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展览叙事场域设计需要准确把握叙事性设计的五大要素:事件、人物、时间、空间、细部特征,更形象地凝聚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历史场景,讴歌历史事件,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叙事性展览设计 人民 历史题材 叙事场域
原文传递
田野与文本:人类学家李安宅的史学研究
10
作者 汪洪亮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6,M0004,共14页
李安宅在中国藏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人类学、史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李安宅的代表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分别是其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作,事实上也是其基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 李安宅在中国藏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人类学、史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李安宅的代表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分别是其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作,事实上也是其基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方法的社会史著作。李安宅具有较强的史学意识,在相关论述中注意以史为证和以史为鉴。李安宅的学术实践,体现了田野与文本的不可偏废,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宅 人类学史学研究 田野文本
原文传递
论顾颉刚《诗经》研究的方法与贡献
11
作者 王以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1-35,共5页
顾颉刚的《诗经》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古文献资料作辨伪求真的考核,并进而研究《诗经》学术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观念和治学方法。他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求是精神与考辨方法,又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不仅客观地描述了《诗经》真... 顾颉刚的《诗经》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古文献资料作辨伪求真的考核,并进而研究《诗经》学术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观念和治学方法。他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求是精神与考辨方法,又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不仅客观地描述了《诗经》真相,而且对古今学术流派的历史价值作了公正的评论。他对《诗经》的资料辑录,是其有目的地进行学术史研究的基础。其研究成果无论是在考察角度、考辨方法上,还是在学术结论上,均对后世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他编辑《古史辨》,并非是为形成某种学术派别,其目的在于开辟学术论争的园地,形成自由批评之风,进而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角度 辨伪求真 研究性文献整理 《古史辨》 论争园地
下载PDF
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与在场形而上学的终结——从《贫困的哲学》到《哲学的贫困》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琳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哲学的贫困》传承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历史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走向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在追问中,马克思解开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误解,揭示了黑格尔辩... 《哲学的贫困》传承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历史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走向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在追问中,马克思解开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误解,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自身所包含的缺陷。在解构中,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起点错误、逻辑错误和演绎错误进行了批判。在重构中,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把握住了历史的本质维度,终结了一切在场形而上学。历史辩证法是场域中不断出场的交往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批判了永恒抽象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辩证法 场域 交往实践 否定之否定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历史场中文学伦理道德的回归——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欧阳美和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2-46,共5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旨在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中获取伦理选择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所给予读者的道德教诲与警示,以及对于今天文明建设和价值重构的启发意义。这种文学批评方法囿于历史场,并非以今鉴古的道德批评,而重在以古鉴今的伦理启迪。文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旨在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中获取伦理选择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所给予读者的道德教诲与警示,以及对于今天文明建设和价值重构的启发意义。这种文学批评方法囿于历史场,并非以今鉴古的道德批评,而重在以古鉴今的伦理启迪。文学伦理学批评从2004年出世以来,经历了创建、发展、繁荣的过程,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后来的理论完善,从最初的小说戏剧分析到现在的多国别、多文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呈现出研究视野的开阔性、研究方法的兼容性、研究种类的多样性、研究效果的创新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道德 回归 历史场
下载PDF
基于参考文献出版年图谱的全民健康覆盖历史根源与研究演化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灿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02-205,共4页
参考文献出版年图谱(RPYS)作为一种前沿的引文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参考文献出版年和该年度文献被引总频次,帮助学者探析学科领域的根源文献。利用这一方法对全民健康覆盖研究领域的起源和演化进行探析,结果发现有15篇文献在全民健康覆盖... 参考文献出版年图谱(RPYS)作为一种前沿的引文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参考文献出版年和该年度文献被引总频次,帮助学者探析学科领域的根源文献。利用这一方法对全民健康覆盖研究领域的起源和演化进行探析,结果发现有15篇文献在全民健康覆盖研究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研究演化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康覆盖 参考文献出版年图谱 历史根源 研究演化
下载PDF
农村教育研究再思考——基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世贤 《当代教育论坛》 2017年第5期10-17,共8页
"局外人"立场占据优势,"发展主义"逻辑大行其道,以及"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向等,导致农村教育研究中"人"的空场。历史人类学的文化观及方法论等为农村教育研究中"人"的回归提供了诸多... "局外人"立场占据优势,"发展主义"逻辑大行其道,以及"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向等,导致农村教育研究中"人"的空场。历史人类学的文化观及方法论等为农村教育研究中"人"的回归提供了诸多启示。具体到实践中,转移视角,充分发挥口述史的优势,让农村教育当事者开口说话;转换立场,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以"局内人"的身份深入到当事者的生活中,有助于农村教育研究走出当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研究 历史人类学 田野研究
下载PDF
文献与田野的融合:历史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乡村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家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在当代中国乡村研究这一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历史人类学抑或田野历史学作为正在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趋向,既是历史学与人类学学科相互融合与渗透的结果,又有力地推动着这两大学科的发展。我们需要在学科本位意识与学科融合趋势的张力中... 在当代中国乡村研究这一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历史人类学抑或田野历史学作为正在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趋向,既是历史学与人类学学科相互融合与渗透的结果,又有力地推动着这两大学科的发展。我们需要在学科本位意识与学科融合趋势的张力中,推动文献与田野研究方法相融合、历史与现实解读视野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的发展。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注重对乡村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度理解,实现当代中国乡村研究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研究 历史人类学 田野历史学 文献 田野
下载PDF
土家“过赶年”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伟权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6-69,共4页
一段时间以来,曾有土家族"过赶年"的说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田野调查,土家族过年习俗复杂纷纭,没有"过赶年"的说法。
关键词 土家族 过年 民俗 历史资料 田野调查
下载PDF
胶济铁路历史遗存田野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慕启鹏 姜波 +1 位作者 江海涛 崔燕宇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8-53,共6页
为了更加准确详细地掌握胶济铁路历史遗存的现状和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的普查统计,历时两年对胶济铁路沿线做了铁路工业遗产的田野调查。统计和梳理了胶济铁路的沿线站点更迭和沿线历史铁路遗产两个方面的调查成果,并在此基础... 为了更加准确详细地掌握胶济铁路历史遗存的现状和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的普查统计,历时两年对胶济铁路沿线做了铁路工业遗产的田野调查。统计和梳理了胶济铁路的沿线站点更迭和沿线历史铁路遗产两个方面的调查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此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济铁路 历史遗存 田野调查
原文传递
历史学科必须面对现实拓展研究领域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渭滨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35,109,共3页
历史学家应该而且必需对现实深切关怀,注意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并不断从现实的挑战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形成学科的新的理论生长点,以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历史学科 历史学家 现实 研究领域
下载PDF
历史题材获奖作品与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国英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 历史题材 文学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