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龚胜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04-316,共13页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明清时期则以南岭为北界。历史时期瘴病的流行,是导致瘴病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瘴病 分布 地理环境 传染病 恶性疟
下载PDF
Lacustrine environment responses to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ast 300 years in Longgan Lake catchment, 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14
2
作者 羊向东 朱育新 +3 位作者 张振克 王苏民 沈吉 吴艳宏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8期709-718,共10页
The chronology of a gravity core sediment from Longgan Lake center was defined by 210Pb, combining with historic events recorded by document and sedi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soil erosion and lake nut... The chronology of a gravity core sediment from Longgan Lake center was defined by 210Pb, combining with historic events recorded by document and sedi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soil erosion and lake nutrient state was discussed based on pollen, magnetic parameters, diatoms, phosphorus and pig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ke has undergone twice obvious transformations from oligotrophic to mesotrophic condition. Two eutrophications occurring at about 1768AD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respectively were related to external nutrient loading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enhance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ake catchment. It is probable that strength of human actions in historic periods was influenced more or less by climatic changes. The lake eutrophication presented a more serious tendency because of the wid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 reclamation of wetland and wetland vegetation destruction around the lake in the last 4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 periods CATCHMENT of Longgan LAKE human activities LAKE eutrophication.
原文传递
简析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轨迹 被引量:4
3
作者 顾笑瑜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90-92,共3页
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接受外来钢琴文化这一种子,播种在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早期钢琴音乐的孕育与诞生,到四十年代多种题材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到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时代,经过几代作曲家辛勤... 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接受外来钢琴文化这一种子,播种在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早期钢琴音乐的孕育与诞生,到四十年代多种题材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到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时代,经过几代作曲家辛勤努力的创作实践,把西方音乐遗产同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相结合,从中国民族性的音韵中提炼出精华,从传统中演化出中国音乐的新语言,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超载传统音乐范畴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钢琴音乐 发展轨迹
下载PDF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关传友 《世界竹藤通讯》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经历了冷暖相间的几度波动变化,对竹林的生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西北地区竹林的分布范围也随气候的波动发生了变迁。竹林分布总体上来看是逐渐南移,汉唐时期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元代以后其经济作物的地位已变得不十分...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经历了冷暖相间的几度波动变化,对竹林的生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西北地区竹林的分布范围也随气候的波动发生了变迁。竹林分布总体上来看是逐渐南移,汉唐时期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元代以后其经济作物的地位已变得不十分重要。本文分仰韶温暖、先秦、秦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论述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 竹林 区域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北美汉学界宋诗研究百年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万燚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15,共8页
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有逾百年的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时代语境、研究视野、观照维度与方法路径均不尽相同。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传教士汉学,流于简单引介;二是20世... 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有逾百年的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时代语境、研究视野、观照维度与方法路径均不尽相同。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传教士汉学,流于简单引介;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冷战结束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进入专业汉学阶段,成果颇丰,但受国际政治影响较大;三是冷战结束至今的深化期,学者们多出于自身学术兴趣研究,视角独特,剖析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汉学界 宋诗研究 历史分期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满志敏 葛全胜 张丕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从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 1 2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四个历史实例出发 ,讨论了气候变冷变干时 ,农牧过渡带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现象。可以肯定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变迁的影响是存在的... 从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 1 2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四个历史实例出发 ,讨论了气候变冷变干时 ,农牧过渡带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现象。可以肯定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变迁的影响是存在的。同时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带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系统起作用的 ,不同的社会状态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农牧过渡带实况和相应的社会问题。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过渡带附近对峙时 ,气候向寒冷方向的变化常常成为社会动荡的触发因素 ,极端情况下可以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牧过渡带 历史时期 个例研究
下载PDF
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 被引量:59
7
作者 满志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8-35,共8页
光绪三年北方地区的大旱灾是清朝后期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旱灾。大旱灾形成的原因,在于在全球性的特强ENSO事件影响下,亚洲地区的季风显著减弱。东亚季风的减弱,使季风雨带的推进过程和降水特征发生变异,这是北方大旱灾的气候背景... 光绪三年北方地区的大旱灾是清朝后期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旱灾。大旱灾形成的原因,在于在全球性的特强ENSO事件影响下,亚洲地区的季风显著减弱。东亚季风的减弱,使季风雨带的推进过程和降水特征发生变异,这是北方大旱灾的气候背景。夏季风雨带北推比常年偏晚,而雨带在进入北方地区后,至少可以分辨出两条雨带,其南面一条出现于六月中旬,北面一条出现于在六月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历史气候 历史时期
下载PDF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37
8
作者 刘毅 杨宇 李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年-1911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 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年-1911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之间的关系明显;(2)对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灾害发生的频次与灾害带来损失的空间格局并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1)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是其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2)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空间格局 历史时期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36
9
作者 田小波 胡静 +3 位作者 徐欣 贾垚焱 吕丽 刘海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研究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文环... 研究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国保单位历经时间漫长,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三个时期。同一时期主体国保单位不尽相同,各类文物有相对集中的分布期。(2)从史前至近现代8个时期中,国保单位在数量、占比及出现频率等方面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初步发展阶段到衰退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至巅峰阶段,再至衰减阶段。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中度高,密集区长期位于长城—横断山东南侧,其中豫西、关中、晋南、长三角等地长期是国保单位核心分布区。(3)国保单位重心位于河南、陕西境内,呈现向西—东—南的转移趋势,方向分布呈现史前时期、宋元以后的西南—东北格局,先秦—隋唐五代时期的东西格局。历史时期国保单位总体表现出由集聚到分散的交替演变过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展。(4)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变迁、水文河流等自然因素,政府治理、经济发展、人口演变等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指向性规律和人类活动造成的人文指向性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时期 影响机理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分布100年数字重建——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33
10
作者 白淑英 张树文 张养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是开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等各项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早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特别是卫星遥感数据出现之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通常很难获取。利用TM、MSS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 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是开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等各项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早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特别是卫星遥感数据出现之前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通常很难获取。利用TM、MSS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背景图件以及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选择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作为典型案例区,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字重建模型,再现了典型研究区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分布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土地利用数字重建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采用逐个图斑跟踪记录的方法对研究区各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规律;②在定量、定位分析环境背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基础上,综合判断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布概率,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数字重建提供依据;③对1:10万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行性与可信度分析表明,地形图中土地利用信息完全能够达到一级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同时疏林地、灌木林、沼泽地、盐碱地、沙地等二级分类信息也能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历史时期 数字重建 大庆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网格化重建历史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以清代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柯 何凡能 张学珍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81-2288,共8页
建立具有准确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过程及其效应。本文基于我国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总体呈持续增加的特点,提出了历史时期耕地分布范围未超出现代耕地范围的合理假设,并以地表高程和坡度为影... 建立具有准确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过程及其效应。本文基于我国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总体呈持续增加的特点,提出了历史时期耕地分布范围未超出现代耕地范围的合理假设,并以地表高程和坡度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导因子,评估了MODIS土地覆被产品中现代耕地分布区域的宜垦程度,再按宜垦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将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订正的以行政单元为统计单位的耕地面积分配至网格。利用这一方法,重建了清代云南省1671年和1827年两个时间断面空间分辨率为90m的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将历史耕地统计数据转化为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数据,其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历史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耕地分布 网格化方法 土地覆被
原文传递
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1 位作者 张国梁 皮建高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初步得出以下规律 :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 ,气候组合为暖湿 (温湿 )与冷干 ;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 ,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 ;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为温湿与凉干交替 ,但 15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初步得出以下规律 :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 ,气候组合为暖湿 (温湿 )与冷干 ;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 ,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 ;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为温湿与凉干交替 ,但 15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凉湿期 ;15世纪以来 ,气候波动频繁 ,有愈来愈不稳定的趋向 ,进入 2 0世纪 ,旱涝灾害更加频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预计该区未来气候趋向于暖湿 ,但不排除暖干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洞庭湖区 第四纪 旱涝灾害 更新世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历史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芳 张小雷 +4 位作者 杨兆萍 栾福明 熊黑钢 王昭国 时卉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6-808,共13页
运用Arc 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 运用Arc 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至衰落阶段。②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转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人类活动空间重心发生了转移。③遗址主要分布在1~5级坡度上,其比重由春秋—秦时期的75%增至清—近现代时期的93.75%;而遗址集中分布高程则由春秋—秦和西汉—南北朝时期的4~8级转移到后3个时期的1~4级,且其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从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向低海拔平原、从高坡度向低坡度转移。④研究区遗址演变模式与典型干旱区遗址迁移模式相反,表现为特殊的"中上游→下游"迁移的"湿润模式"。⑤研究区文化遗址分布、时空演变受政治、经济、生产力等人文因素和地貌、海拔、坡度、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其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虽然遗址分布和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河谷谷地、阶地、平原、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指向性规律,但更突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商贸交通等"人文力量"指向性规律,这一点在中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历史时期 文化遗址 时空分布 驱动力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25
14
作者 胡宁科 李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8-768,共11页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但可以认识和理解陆地表层景观环境在过去的变化过程,而且对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或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但可以认识和理解陆地表层景观环境在过去的变化过程,而且对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或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使用的主要数据源、处理方法和研究思路,从历史文档资料、古地图、考察/调查报告、模型模拟与综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知识的方法等5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的现状。根据不同数据源的特性,探讨分析利用不同方法开展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优缺点及其不确定性:①历史文档资料种类繁多,包含的信息量巨大,但存在很多噪音和遗漏,且缺乏直观的空间信息;②古地图可以提供比较直观的空间位置信息,但是历史时期的绘图技术落后,且土地利用类别划分较粗;③过去的野外考察/调查资料记录比较规范,但时空尺度较小,难以满足较早时期的研究需要;④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可选择的时空尺度范围较大,但模型的选择和建立比较复杂,对驱动数据和初始值要求较高。最后,提出只有综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融合多源信息和多学科知识的方法将是今后进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主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历史时期 时空尺度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 被引量:21
15
作者 蓝勇 黄权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42,共12页
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 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工业燃料,但直到清代才逐渐在川东、川南部分地区盐业中广泛使用,而在生活中较多使用天然气等液化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煤炭在中国也是早在汉代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的使用早在唐宋就出现,但很长时期内不论是在生产中或是在生活中都是煤炭与木材、木炭并用。近代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煤炭使用范围扩大,但农村受多方面的制约,煤的使用程度并不十分普及,直到今天,农村生物质燃料仍为主体。由于人口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燃料换代不能实现,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是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顶峰。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烹熟可食用品增多,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长江上游 燃料换代 森林分布
原文传递
研究季风区历史时期湖泊环境演化的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苏民 薛滨 张振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共4页
本文首先讨论了历史时期季风区湖泊环境演化研究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及其意义,着重强调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研究以及进行定量研究是该领域的关键所在.综合中国近年来在湖泊沉积与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提出在该领域研究... 本文首先讨论了历史时期季风区湖泊环境演化研究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及其意义,着重强调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研究以及进行定量研究是该领域的关键所在.综合中国近年来在湖泊沉积与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提出在该领域研究的一些新的认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区 历史时期 湖泊记录 环境演化 湖泊
下载PDF
湖北瘟疫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770BC~AD1911 被引量:17
17
作者 龚胜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1-417,共7页
瘟疫灾害是由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危害的顶级灾害.770BC~AD1911间,湖北至少有136年发生过疫灾,其中15~19世纪和3~5世纪为疫灾高峰期,总体上疫灾频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这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趋干趋冷和湖北... 瘟疫灾害是由传染病大规模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危害的顶级灾害.770BC~AD1911间,湖北至少有136年发生过疫灾,其中15~19世纪和3~5世纪为疫灾高峰期,总体上疫灾频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这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趋干趋冷和湖北人口的日趋稠密有密切关系.AD1000以前,湖北的疫灾主要分布在荆州至襄樊一线,AD1000以后则主要分布在安陆至沔阳一线以东,整个历史时期疫灾重心表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趋势,鄂东地区是疫灾的主要流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疫灾害 时间序列 疫灾分布 湖北地区 历史时期
下载PDF
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东渐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宋豫秦 张力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2-635,共4页
对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发生的特点进行初步总结的结果显示 :自汉代之后 ,沙尘暴发生的范围开始向东扩展 ,至元明清时期 ,其发生范围扩展到几乎整个华北地区。这一发展趋势虽与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密切相关 ,但农业经济开发活动向西北地区... 对历史时期我国沙尘暴发生的特点进行初步总结的结果显示 :自汉代之后 ,沙尘暴发生的范围开始向东扩展 ,至元明清时期 ,其发生范围扩展到几乎整个华北地区。这一发展趋势虽与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密切相关 ,但农业经济开发活动向西北地区的转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历史时期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何凡能 李士成 张学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基于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全球潜在植被数据,确定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并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和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与农林地分布间的关系,构建了土地宜垦性评估模型和历史森林面积网格化分... 基于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全球潜在植被数据,确定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并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和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与农林地分布间的关系,构建了土地宜垦性评估模型和历史森林面积网格化分配模型,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5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森林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本文设计的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森林变迁历史过程的基本特征;②西南地区森林覆被率从雍正二年(1724年)的54.7%下降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27.8%,其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云南中南部以及贵州大部;③从网格占比的变化趋势看,1724-1911年,西南地区森林覆被率小于10%的网格占比上升了约31个百分点,而覆被率大于80%的网格占比则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空间格局 网格化重建 西南地区 历史时期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疏勒河水系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景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30,共16页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时期各阶段疏勒河流域水系分布状况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讨论,订正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明显错误,并就其中涉及到的部分古代地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 历史时期 水系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