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观遗传修饰与肿瘤 被引量:29
1
作者 陆嵘 房静远 《生命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10-14,共5页
肿瘤的形成受遗传学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突变参与肿瘤的形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进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调控可以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而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 肿瘤的形成受遗传学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基因突变参与肿瘤的形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进展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调控可以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而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本文介绍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以及通过干预表观遗传修饰治疗肿瘤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表观遗传修饰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玲 盛树力 秦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03,共7页
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有研究并批准上市的表观遗传学药物主要针对DNA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的异常修饰。潜在的药物有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赖氨酸去甲基化酶抑制剂、蛋白质甲基转移... 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有研究并批准上市的表观遗传学药物主要针对DNA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的异常修饰。潜在的药物有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赖氨酸去甲基化酶抑制剂、蛋白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含溴结构域蛋白抑制剂及甲基化组蛋白结合蛋白的抑制剂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治疗在药理学上的进展,以期为疾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乙酰化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组蛋白甲基化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化与癌症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春艳 孙海晶 +1 位作者 陆军 黄百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3,共5页
由于组蛋白被修饰所引起的染色质结构的改变 ,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修饰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 ,其中组蛋白乙酰化尤为重要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参与决定... 由于组蛋白被修饰所引起的染色质结构的改变 ,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修饰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 ,其中组蛋白乙酰化尤为重要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参与决定组蛋白乙酰化状态 .HAT通常作为多亚基辅激活物复合体的一部分 ,催化组蛋白乙酰化 ,导致染色质结构的松散、激活转录 ;而HDAC是多亚基辅抑制物复合体的一部分 ,使组蛋白去乙酰化 ,导致染色质集缩 ,并抑制基因的转录 .编码这些酶的基因染色体易位易于导致急性白血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 ,已经确定了一些乙酰化修饰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它们尤其倾向定位于染色体的断裂处 .综述了HAT和HDAC参与的组蛋白乙酰化与癌症发生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 ,以期进一步阐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它们在癌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癌症 肿瘤发生
下载PDF
组蛋白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想 张飞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4-248,共5页
通过阐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类型,组蛋白H3中第9位赖氨酸甲基化与异染色质的形成、常染色体中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与DNA甲基化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组蛋白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磷酸化的相互关系,指出组蛋白甲基化对维持细胞各种状态的平... 通过阐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类型,组蛋白H3中第9位赖氨酸甲基化与异染色质的形成、常染色体中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与DNA甲基化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组蛋白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磷酸化的相互关系,指出组蛋白甲基化对维持细胞各种状态的平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组蛋白磷酸化 组蛋白乙酰化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结构及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端方 杨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8-993,共16页
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之一,在染色质重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修饰在体内受到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的高度动态调控.除了以组蛋白为底物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还可以催化... 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之一,在染色质重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修饰在体内受到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的高度动态调控.除了以组蛋白为底物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还可以催化多种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参与多种生命过程的调节.本文围绕四类人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综述了其分类依据、结构与功能特点、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针对这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抑制剂和激动剂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SIRTUIN 结构与功能 催化机制 抑制剂 激动剂
下载PDF
RNA干扰沉默HDAC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庄涵虚 马旭东 +2 位作者 赖亚栋 许向农 王小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HDAC1基因对人类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HDAC1基因小干扰RNA片段,经脂质体转染入MGC803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其干扰效果;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UNEL分析细胞调...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HDAC1基因对人类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HDAC1基因小干扰RNA片段,经脂质体转染入MGC803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其干扰效果;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UNEL分析细胞调亡,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H3、H4乙酰化、组蛋白H3K9甲基化的影响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C-myc蛋白表达。结果 HDAC1 siRNA转染MGC803细胞后,HDAC1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60、120、240 nmol/L HDAC1 siRNA处理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5±3.5)%、(41.4±4.3)%、(59.2±5.5)%,而对照组仅为(4.8±2.7)%,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下调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c-Myc的表达;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21的表达;干扰HDAC1基因可上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下调H3K9甲基化水平。结论干扰HDAC1基因表达后可能通过上调与基因转录激活有关的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下调与基因转录抑制有关H3K9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蛋白乙酰化 HDAC1 RNA干扰 HDAC1
下载PDF
曲古菌素A对HL-60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和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维凯 陈燕 +1 位作者 谷俊侠 崔国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4-328,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A ,TSA)高效低毒的抗癌机理。应用细胞培养、MTT法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Annexin V FITC PI双标流式细胞术观察TSA对HL 6 0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normal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 本研究旨在探讨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A ,TSA)高效低毒的抗癌机理。应用细胞培养、MTT法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Annexin V FITC PI双标流式细胞术观察TSA对HL 6 0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normal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NPBMNC)的生长抑制 ,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以及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 :TSA能够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HL 6 0细胞增殖 ,36小时IC50 为 10 0ng ml。TSA能够诱导HL 6 0细胞凋亡 ,其作用也呈时间、剂量依赖性。TSA在显著诱导HL 6 0细胞凋亡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对NPBMNC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TSA处理 4小时后 ,HL 6 0细胞和NPBMNC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上调显著高于未用TSA各组 (P<0 .0 5 ) ,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TSA对HL 6 0细胞有明确的抑制增殖能力 ;TSA有明确的诱导HL 6 0细胞凋亡的能力 ,这可能是TSA体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 6 0生长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 ;与NPBMNC相比较 ,TSA能够选择性诱导HL 6 0细胞凋亡 ;TSA选择性抑制HL 6 0细胞的机理与TSA调控HL 6 0细胞和NPBMNC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差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菌素A 组蛋白乙酰化 细胞凋亡 HL-60细胞
下载PDF
DADS体内诱导人胃癌细胞分化作用中组蛋白乙酰化的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向姝霖 肖晓岚 +5 位作者 苏琦 赵洁 黄琛 解娜 周秀田 周建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二烯丙基二硫(DADS)在体内诱导胃癌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对人胃癌细胞移植瘤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方法裸鼠皮下注入人胃癌细胞MGC803建立人胃癌异种移植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瘤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光度术和W estern b lot... 目的观察二烯丙基二硫(DADS)在体内诱导胃癌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对人胃癌细胞移植瘤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方法裸鼠皮下注入人胃癌细胞MGC803建立人胃癌异种移植模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瘤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光度术和W estern b lot分析DADS对MGC803细胞移植瘤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组蛋白H3、H4乙酰化的表达情况。结果腹腔注射DADS剂量为100、200 mg.kg-1时对移植瘤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光学显微镜显示经DADS处理后瘤细胞密度及异型性明显减小。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DADS呈浓度依赖性将移植瘤细胞阻滞在G2/M期。DADS浓度为100 mg.kg-1和200 mg.kg-1作用瘤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可使G2/M期细胞增加2.22和3.37倍。W estern b lot分析表明在G2/M期阻滞同时有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增加,但组蛋白H4乙酰化表达水平不受DADS作用的影响;瘤组织中的p21WAF1蛋白表达量也随DADS浓度升高而上升。结论DADS对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这种抑制可能与其阻滞移植瘤细胞周期、上调瘤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及p21WAF1蛋白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烯丙基二硫 胃肿瘤 BALB/C裸鼠 组蛋白乙酰化 细胞周期 P21^WAF1蛋白
下载PDF
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葛少钦 李建忠 张晓静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9-946,共8页
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这一高度复杂的独特分化过程包括精原细胞发育为精母细胞、单倍体精细胞的形成和精子成熟,并以阶段特异性和睾丸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及组蛋白向鱼精蛋白的转变为特征。表观遗传修饰在减数... 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这一高度复杂的独特分化过程包括精原细胞发育为精母细胞、单倍体精细胞的形成和精子成熟,并以阶段特异性和睾丸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及组蛋白向鱼精蛋白的转变为特征。表观遗传修饰在减数分裂重组、联会复合物的形成、姊妹染色体的结合、减数分裂后精子的变态、基因表达阻遏和异染色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具有一定组成形式、起抑制作用和/或激活作用的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标记,不仅保证了正确的染色体配对和二价染色体的成功分离,并且精确调节减数分裂特异性基因的适时表达。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甲基化和/或乙酰化错误会直接影响表观遗传修饰的建立和维持,导致生精细胞异常甚至引发不育。文章旨在对精子发生过程中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表观遗传修饰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酶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精子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预防男性不育疾病的发生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发生 组蛋白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表观遗传调控
下载PDF
核辅激活因子PGC-1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亮 金锋 +1 位作者 王沥 杨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2-308,共7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 1(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coactivator 1,PGC 1)通过结合下游转录因子广泛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肝糖异生等重要代谢通路调节,对于维持生物体能量动态平衡有重要生理意...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 1(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coactivator 1,PGC 1)通过结合下游转录因子广泛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肝糖异生等重要代谢通路调节,对于维持生物体能量动态平衡有重要生理意义。文章着重综述了基于PGC 1基因及蛋白结构基础的分子对接、组蛋白乙酰化、RNA加工等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初步探讨了其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应用展望。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 1(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coactivator 1,PGC 1)通过结合下游转录因子广泛参与线粒体生物合成、肝糖异生等重要代谢通路调节,对于维持生物体能量动态平衡有重要生理意义。文章着重综述了基于PGC 1基因及蛋白结构基础的分子对接、组蛋白乙酰化、RNA加工等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初步探讨了其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应用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1 辅激活因子 转录调节 组蛋白乙酰化 P38 MAPK
下载PDF
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Resetting of Stress, Induced Loss of Epigenetic Gene Silencing in Arabidopsis 被引量:11
11
作者 Christina Lang-Mladek Olga Popova +6 位作者 Kathrin Kiok Marc Berlinger Branislava Rakic Werner Aufsatz Claudia Jonak Marie-Theres Hauser Christian Luschni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94-602,共9页
Plants, as sessile organisms, need to sense and adapt to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and have developed sophisticated responses by changing their cellular physiology, gene regulation, and genome stability. Recent work ... Plants, as sessile organisms, need to sense and adapt to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and have developed sophisticated responses by changing their cellular physiology, gene regulation, and genome stability. Recent work dem- onstrated heritable stress effects on the control of genome stability in plants--a phenomenon that was suggested to be of epigenetic nature. Here, we show that temperature and UV-B stress cause immediate and heritable changes in the epi- genetic control of a silent reporter gene in Arabidopsis. This stress-mediated release of gene silencing correlated with pronounced alterations in histone occupancy and in histone H3 acetylation but did not involve adjustments in DNA meth- ylation. We observed transmission of stress effects on reporter gene silencing to non-stressed progeny, but this effect was restricted to areas consisting of a small number of cells and limited to a few non-stressed progeny generations. Further- more, stress-induced release of gene silencing was antagonized and reset during seed aging.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this phenomenon highlights the ability of plants to restrict stress-induced relaxation of epigenetic control mechanisms, which likely contributes to safeguarding genome integ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stress epigenome stability histone acetylation gene silencing.
原文传递
地中海贫血致病机制及基因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杜萌 朱宝生 吕涛 《医学动物防制》 2017年第1期58-61,共4页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相应的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致使血红蛋白组分改变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该病可分为α、β、δβ、δ等类型,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等。由于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近年来研...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相应的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致使血红蛋白组分改变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该病可分为α、β、δβ、δ等类型,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等。由于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近年来研究热点逐渐转移到探索影响其临床异质性的因素方面,例如顺式作用元件、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及microRNA等对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地中海贫血的发病及临床异质性相关机制,并对相应的基因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旨在为重型及中间型地中海贫血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珠蛋白基因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MICRORNA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p300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hPTTG) 被引量:9
13
作者 Tian Li Hui Huang +2 位作者 Binlu Huang Baiqu Huang Jun Lu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335-342,共8页
The human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hPTTG) serves as a marker for malignancy grading in several cancers, hPTTG is involved in multiple cellular pathways including cell transformation, apoptosis, DNA repair,... The human 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 (hPTTG) serves as a marker for malignancy grading in several cancers, hPTTG is involved in multiple cellular pathways including cell transformation, apoptosis, DNA repair, genomic instability, mitotic control and angiogenesis induction.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hPTTG regulation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 p300 upregulated hPTTG at the levels of promoter activity,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Moreover, the HAT activity of p300 was critical for its regulatory function.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p300 elevated the level of histone H3 acetylation on the hPTTG promoter. Additionally, the NF-Y sites at the hPTTG promoter exhibite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upregulation of hPTTG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p300. We also found that treatment of 293T cells with the histone deacetylase (HDAC) inhibitor Tfichostatin A (TSA) increased hPTTG promoter activity. Meanwhile, w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HDAC3 decreased hPTTG promoter activity. These data implicate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histone acetylafion modification in the regulation of hPT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TTG histone acetylation P300 NF-Y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原文传递
γ-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鞠君毅 赵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9-444,共16页
成人体内的血红蛋白是由2个α-珠蛋白和2个β-珠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负责氧气的运输。珠蛋白基因在基因组中成簇分布,其表达受到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共同调控,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发育时序性。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 成人体内的血红蛋白是由2个α-珠蛋白和2个β-珠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负责氧气的运输。珠蛋白基因在基因组中成簇分布,其表达受到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共同调控,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发育时序性。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是两种最常见的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γ-珠蛋白是一种主要在胎儿时期表达的类β-珠蛋白,同样具有载氧功能,但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在上述贫血患者中却保持完好。因此,临床上优选的治疗方案之一是重新激活患者体内沉默的γ-珠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弥补缺损的β-珠蛋白,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目前已有多种能提高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随着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两种贫血的精准基因治疗研究也在进行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参与γ-珠蛋白基因调控的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分子,以及目前相关的β-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的临床治疗药物和手段,以期为深入阐明γ-珠蛋白基因的转录表达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蛋白 转录因子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Β-地中海贫血 镰刀型细胞贫血
下载PDF
电针调控前额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乐文 杨敏光 +4 位作者 戴雅玲 何肖君 贾微微 林华伟 柳维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3-930,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穴干预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行为学、前额叶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以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8...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穴干预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行为学、前额叶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以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2-VO(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电针组采用电针百会、神庭穴干预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工作记忆能力,新物体识别测试干预后物体识别记忆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前额叶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1(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 receptor 1,AMPAR1)、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1,NMDAR1)、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2B,NMDAR2B),以及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相关蛋白CBP(CREB-binding protein,CREB结合蛋白)、E1A结合蛋白P300(E1A binding protein P300,P300)、组蛋白去乙酰基转移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Morris水迷宫工作记忆测试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后两组间逃避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Morris水迷宫工作记忆测试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电针组新物体识别指数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前额叶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NMDAR1和NMDAR2B表达上升(P<0.05),AMPAR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水平升高(P<0.05),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CBP(P<0.05)和P300(P<0.05)表达上升,而组蛋白去乙酰基转移酶HDAC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百会、神庭穴干预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可能与调控前额叶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提高突触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突触可塑性 血管性痴呆 组蛋白乙酰化
下载PDF
阿尔兹海默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郭敏 李树民 +1 位作者 张弘 李刚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本文简述阿尔兹海默病(AD)的研究概况及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以Aβ假说为中心展开对AD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进行探讨,为认识AD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原文传递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differentiation in rubber tree is induced by trichostatin A, an inhibitor of histone acetylation 被引量:9
17
作者 Shixin ZHANG Shaohua WU Weimin TIAN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年第4期357-362,共6页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a specific tissue in the secondary phloem of rubber tree, i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vascular cambia. The number of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in the trunk bark of rubber tree is positively corre...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a specific tissue in the secondary phloem of rubber tree, is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vascular cambia. The number of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in the trunk bark of rubber tre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ubber yield. Although jasmonat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crucial in the regulation of secondary laticifer differentiati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jasmonate-induced secondary laticifer differentiation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By using an experimental morphological technique,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ed that trichostatin A(TSA), an inhibitor of histone deacetylation, could induce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differentiation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istone acetyl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secondary laticifer differentiation in rubber t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vea brasiliensis histone acetylation laticifer differentiation TRICHOSTATIN vascular cambia
原文传递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调节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机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咏 李电东 何琪杨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295-1297,1302,共4页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往往导致化疗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外排抗肿瘤药物的ABC蛋白过度表达所致。文中以研究较多的mdr-1基因的表达调控为例,综述从表观遗传修饰方面克服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往往导致化疗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外排抗肿瘤药物的ABC蛋白过度表达所致。文中以研究较多的mdr-1基因的表达调控为例,综述从表观遗传修饰方面克服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对肿瘤耐药细胞也无交叉耐药性,通过诱导耐药细胞凋亡而起作用。在mdr-1基因的活化表达过程中,需要其启动子区域DNA的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协同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以表观遗传修饰为药物靶标,发展克服多药耐药性药物具有诱人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组蛋白乙酰化 表观遗传修饰
下载PDF
凉血消风汤对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乙酰化内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房慧媚 贾瑞璇 +3 位作者 李凤迪 王亚翠 王文欢 王红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关系;研究凉血消风汤对HATs和HDACs平衡的影响,从而揭示银屑病乙酰化内稳态的变化。方法收集寻常性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设立中药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 目的探讨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关系;研究凉血消风汤对HATs和HDACs平衡的影响,从而揭示银屑病乙酰化内稳态的变化。方法收集寻常性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设立中药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凉血消风汤6g,2次/d,治疗4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TNF-α含量,PBMC提取组蛋白后应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和去乙酰化酶活性试剂盒测定组蛋白HATs和HDACs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HATs表达上升(P<0.05),HDACs表达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凉血消风汤能够降低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从而治疗银屑病,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乙酰化内稳态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银屑病 TNF-α 组蛋白乙酰化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下载PDF
西达本胺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艳莹 王艳芳 +1 位作者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3-89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西达本胺可抑制这3种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尤其能较早较快地抑制Z-138细胞的增殖;另外,西达本胺还可诱导3种B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aver及Z-138细胞对西达本胺较Raji细胞更为敏感;西达本胺可以提高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及Maver和Z-138细胞的caspase-3活性。结论:西达本胺能够抑制B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西达本胺上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及活化caspase-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西达本胺 B淋巴瘤细胞株 线粒体膜电位 组蛋白乙酰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