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度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何文秀 石云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6-152,共7页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度难以准确量化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区统计的评价方法,采用地形分析方法提取坡度、地势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应用区统计法、变异系数法对研究区地形复杂度进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彭阳...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度难以准确量化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区统计的评价方法,采用地形分析方法提取坡度、地势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应用区统计法、变异系数法对研究区地形复杂度进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彭阳县地形复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坡度、地势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的变化规律相似,中复杂区域和高复杂区域所占面积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分异规律;基于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地形复杂度提取与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研究区地形地貌信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土地规划、地形及景观格局的分区和尺度推绎等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黄土丘陵 沟壑区 地形复杂度 彭阳县
原文传递
陕北旱作农业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钰 王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3,共6页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旱作农业 农村 人居环境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邹亚东 张晓萍 +8 位作者 何亮 薛帆 许小明 易海杰 王妙倩 王浩嘉 贺洁 田起隆 吕渡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7-224,238,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演变趋势,对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状态及耦合度演变趋势。[结果] 1990—2019年,吴起县农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指数经历较快速上升—稳定发展—快速上升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指数由0.29上升至0.63,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水平;耦合度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系统由耗损发展阶段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说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不断趋于协调发展的态势。[结论]在丘陵沟壑区,我们应该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耦合度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协调发展 丘陵沟壑区 陕西省吴起县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模式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朝霞 张俊义 张二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6-509,共4页
根据准格尔旗的自然环境特点 ,社会经济状况 ,以及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灾害的特点 ,总结出适用上述条件下的退耕还林 (草 )的几种模式 ,恢复生态 。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草 模式 准格尔旗
下载PDF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 in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in Hilly-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5
作者 CHEN Weiliang LI Zongshan +3 位作者 JIAO Lei WANG Cong GAO Guangyao FU Bo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427-445,共19页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supplies that suppor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ustaining large-scale artificial plan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specially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 Precip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ter supplies that suppor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sustaining large-scale artificial plant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specially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 plantations(RP plantations), which are widely planted due to R. pseudoacacia being an excellent pioneer species. Characterizing the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toration is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storation in RP plantations. In this study, we quantified the response of soil moisture to rainfall events at different years of restoration(15, 20 and 30 yr) representing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in RP plantations in a typical hilly-gully area, i.e., the Yangjuangou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Over the growing season(June to September) of 2017, smart probes were placed at nine depths(10, 20, 40, 60, 80, 100, 120, 150, and 180 c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to obtain volumetric soil water information at 30-min intervals in the three RP plantations. The advance of the wetting front was depicted, and the total cumulative water infiltration was measured. Soil moisture was mainly replenished by eight heavy rainfall events(mean rainfall amount = 46.3 mm), accounting for 88.7% of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mean soil moisture content profiles of RP plantations at the three restoration stages were ordered as 30-yr(14.07%) > 20-yr(10.12%) > 15-yr(8.03%), and this relationship displayed temporal stability. Soil moisture was primarily replenished by rainfall at the 0-60 cm soil depth, and soil moisture remained stable below the 100-cm soil depth. The rainfall regime influence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etting front. Here, a single rainfall event of 30 mm was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infiltration into the 60-cm soil layer. The total infiltration time ranged from 310.5-322.0 h,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RP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Young and old RP plantations had more total infil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forest ecosystem hilly-gully area restoration stages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rainfall regimes rainfall event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勘察的探索与实践
6
作者 梁谊 于永堂 唐浩 《西北水电》 2024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为保证类似工程建设的安全,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依托某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实践,归纳了挖填造地工程前原场地勘察要点、研究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为保证类似工程建设的安全,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依托某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实践,归纳了挖填造地工程前原场地勘察要点、研究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给出了建议措施。结果表明:填方区勘察重点为湿陷性黄土和其它覆盖土层的分布以及在高压力条件下工程性质,挖方区勘察重点为土石材料工程性质和土石比;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涉及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高填方场地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填挖边坡稳定性、湿陷性黄土地基增湿变形、软弱淤积土地基问题、不良地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丘陵沟壑区 挖填造地工程 工程地质问题 原场地勘察
下载PDF
陕北丘陵区农田蒸散规律及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开宝 刘国彬 +1 位作者 李景林 高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96,共6页
 为了探讨陕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蒸散规律及水分环境现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TDR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对陕北峁状丘陵区旱梯田裸露地、作物地以及农田覆盖地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监测,并结合野外自动气象哨资料,分析了该区农田土壤水分...  为了探讨陕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蒸散规律及水分环境现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TDR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对陕北峁状丘陵区旱梯田裸露地、作物地以及农田覆盖地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监测,并结合野外自动气象哨资料,分析了该区农田土壤水分蒸散规律。结果表明,裸露地周年存在两个蒸发高峰期,年蒸发量占降水量的74.4%;土地空闲期对恢复土壤水分亏缺贡献很大;地面采取部分覆盖(地膜覆盖,覆盖率60%)有利于土壤水分环境的恢复与保护,而采取全覆盖(组合覆盖和秸秆覆盖,覆盖率100%)有利于土壤水分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该区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技术最大限度地抑制裸露地表的无效蒸发,草粮轮作、避免耕地荒芜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峁状丘陵区 农田蒸散 水分环境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丘陵沟壑区煤矸石填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廷会 李小刚 +2 位作者 贺卫中 郝业 侯怀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为有效降低煤矸石对矿区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丘陵沟壑区煤矸石的填埋技术及应用,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地形条件填埋煤矸石,是矿山废弃物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既减轻了煤矸石露天堆放造成占地、扬尘和自燃等环境问题,又具... 为有效降低煤矸石对矿区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丘陵沟壑区煤矸石的填埋技术及应用,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地形条件填埋煤矸石,是矿山废弃物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既减轻了煤矸石露天堆放造成占地、扬尘和自燃等环境问题,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矿山煤矸石的治理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填埋 环境保护 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叶表皮的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苗芳 杜华栋 +1 位作者 秦翠萍 焦菊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55-2662,共8页
采用叶表皮临时装片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壤侵蚀环境沟间地、沟谷地和沟间人工刺槐林地6种抗侵蚀植物叶表皮组成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沟间地抗侵蚀植物叶的上表皮气孔开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宽比可塑性、... 采用叶表皮临时装片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壤侵蚀环境沟间地、沟谷地和沟间人工刺槐林地6种抗侵蚀植物叶表皮组成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沟间地抗侵蚀植物叶的上表皮气孔开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宽比可塑性、气孔器面积可塑性、表皮毛密度和表皮细胞密度分别比沟谷地提高93.8%、66.8%、17.9%、36.4%、42.3%、199.4%和46.5%,下表皮分别提高90.4%、76.6%、9.8%、47.1%、43.9%、98.2%和50.1%;沟间人工刺槐林地叶上表皮各形态指标分别比沟谷地提高66.7%、20.5%、11.9%、37.9%、19.8%、113.1%和10.8%,叶下表皮分别提高106.7%、45.8%、11.9%、41.3%、21.2%、52.2%和28.1%.沟间地植物叶上、下叶表皮毛长度分别比沟谷地缩短58.8%和29.7%,表皮细胞面积分别比沟谷地减少40.3%和37.0%.沟间人工刺槐林地叶上、下表皮毛长度分别比沟谷地缩短25.0%和23.6%,表皮细胞面积分别比沟谷地减少22.2%和19.2%.抗侵蚀植物通过增加叶表皮气孔开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宽比可塑性、气孔器面积可塑性、表皮毛密度、表皮细胞密度和减少表皮毛长度、表皮细胞面积来适应较强的土壤侵蚀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抗侵蚀植物 叶表皮 气孔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改梯土壤质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欣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78,共5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严峻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粮食产能的提高。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坡改梯项目为例,研究了该项目实施1,3,5 a及10 a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情况。结...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严峻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粮食产能的提高。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坡改梯项目为例,研究了该项目实施1,3,5 a及10 a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坡改梯工程实施对土壤质量影响显著。在实施坡改梯1 a后,受土壤推翻和水土流失影响,土壤质量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提高,而随着坡改梯年限的延长,土壤质量显著提高。在坡改梯实施10 a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坡耕地高出108.45%,土壤的结构破坏率较坡耕地降低了21.67%;全氮、有机质及有机碳分别较坡耕地提高了144.68%,155.35%以及104.23%,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坡耕地提高了125.65%及56.42%;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有机碳含量较坡耕地分别提高了95.16%,83.32%以及2.90%。土壤呼吸强度与坡改梯年限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坡改梯10 a后较坡耕地增幅达90.10%。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性特性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壤抗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改梯 土壤质量 质量效应 土地整治 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9个苹果新品种在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的引种表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成 刘浪 +2 位作者 路飞雄 石汶汶 贺艳娥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66-70,共5页
为进一步筛选适宜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栽植的优质苹果新品种,试验以长富2号为对照,通过对烟富系列、响富、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秦脆、玉华早富等9个中晚熟苹果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烟富1... 为进一步筛选适宜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栽植的优质苹果新品种,试验以长富2号为对照,通过对烟富系列、响富、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秦脆、玉华早富等9个中晚熟苹果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烟富10、烟富6、响富、秦脆四个中晚熟红色品种和维纳斯·黄金、瑞雪两个晚熟黄色品种适宜于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新品种 丘陵沟壑区 引种 栽培表现
下载PDF
基于FD和ESM法的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宇涛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鹏 肖列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为准确估算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基于网格法在王茂沟流域挖掘202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基于固定深度法(FD)和等效质量法(ESM)分析了王茂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为准确估算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基于网格法在王茂沟流域挖掘202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基于固定深度法(FD)和等效质量法(ESM)分析了王茂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坡耕地转变为梯田、林地和草地后,0~20 cm土层SOC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坝地各土层SOC含量略小于坡耕地,但20~100 cm各土层TN含量显著高于坡耕地。基于FD法和ESM法的计算结果均表明,坡耕地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后,SOC和TN储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坝地SOC储量与坡耕地无显著差异,TN储量显著高于坡耕地。FD法计算的王茂沟流域总SOC和TN储量分别为694.97 Mg和24.18 Mg,而ESM法计算的流域总SOC和TN储量分别为665.03 Mg和23.30 Mg,FD法高估了流域总SOC和TN储量。该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SOC和TN储量,坝地具有较高的土壤SOC和TN储量,尤其是TN储量。未来估算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储量时,应考虑计算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建设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全氮储量
下载PDF
晋南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小玲 周佳佳 +3 位作者 张咪咪 吴洁 张粉果 王永吉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10,115,共7页
选取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年限为17,13,9和4年的人工刺槐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pH总体呈降低趋势。2)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其土壤氨氮含量... 选取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年限为17,13,9和4年的人工刺槐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pH总体呈降低趋势。2)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其土壤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总体表现为差异显著;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同一土层深度下比较,土壤氨氮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有显著降低的趋势。3)不同退耕年限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的速效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随年限增加均有所增加。4)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的硝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种植刺槐林可有效改良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改善与养分保持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退耕年限 刺槐林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改善
下载PDF
黄土峁状丘陵区天然草场类型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14
作者 张海 张国云 高鹏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4-487,共4页
以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为对象 ,研究了该区各类草场生境特点及生态条件 ,探讨了该地区草场草种组成及生产力变化因素 ,根据典型样区草场物种及生境 ,将本区草场资源划分为低湿地草甸草场、农田隙地草场、干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及人工... 以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为对象 ,研究了该区各类草场生境特点及生态条件 ,探讨了该地区草场草种组成及生产力变化因素 ,根据典型样区草场物种及生境 ,将本区草场资源划分为低湿地草甸草场、农田隙地草场、干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及人工灌木草丛草场 5个类型 ,并对其产量及载畜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低湿地草甸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最高 ,牧草质量好 ,但仅占总土地面积的 0 .5 %左右 ,只能作为辅助草场 ;干草原草场面积最大 ,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5 .1%左右 ,但单位面积产草量较低 ;而人工灌木草丛草场群落总盖度 70 %左右 ,产草量35 0 0 kg/ hm2 ,载畜量最大 ,是该区主要草场 .同时本文对天然草场的更新能力及人工改良技术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适草补种、轮封轮牧、固定草场使用权等草场复壮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峁状丘陵区 可持续利用 天然草场 类型 生境 生产力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与演变 被引量:35
15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曲东 赵伟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5,共4页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年限的响应不明显。植被封育的前23年中,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增加明显,23年后基本趋于稳定,增加不明显。封育78年的大针茅群落下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转化酶)活性最强,其土壤中碳素和氮素营养循环强度最大。脲酶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在促进土壤有机物转化中存在共性关系。这几种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群落的演替和植被的恢复程度,自然封育对提高土壤生物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69,共4页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个水文站点的6,7,8,9月平均径流量、含沙量和侵蚀模数的数据,选择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等12个地形因子,进行了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不同,而且不同...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个水文站点的6,7,8,9月平均径流量、含沙量和侵蚀模数的数据,选择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等12个地形因子,进行了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不同,而且不同月份之间相关程度也不一致。基于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中,径流量、7月含沙量和7月侵蚀模数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6,8,9月侵蚀模数和8,9月含沙量的模型拟合效果一般,6月含沙量的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形因子 水土流失 相关性 流域尺度
下载PDF
宁南宽谷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及其评价 被引量:19
17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刘梦云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 就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自然恢复不同演替阶段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农地和果园土壤酶活性较低,而且变异性较大。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变化不大,在各用地类型内部及各土样剖面层次上差异也不明显。封禁条件下各种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0~20cm大于表下层20~40cm,表层0~20cm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长芒草+大针茅>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为铁杆蒿>长芒草+大针茅>长芒草>百里香。长芒草群落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中性磷酸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差别不大。铁杆蒿群落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高于封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宁南宽谷丘陵区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常庆瑞 刘京 +1 位作者 杨勤科 张晓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187-2190,共4页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园面积显著增加 ,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监测 黄土丘陵沟壑区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特征与季节动态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宁 贾燕锋 +2 位作者 白文娟 张振国 焦菊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52,共10页
采用野外样线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种子库的组成、密度、分布特征、季节动态、种子库类型。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中共发现50种植物的种子,隶属15个科,39个属,主要物种组成与密度季节间差异不显著;... 采用野外样线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种子库的组成、密度、分布特征、季节动态、种子库类型。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中共发现50种植物的种子,隶属15个科,39个属,主要物种组成与密度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在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数量与密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同时阳坡种子库密度波动较阴坡剧烈;土壤种子库密度年内变化范围为1 067-14 717粒/m^2,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是夏季〉秋季〉春季;研究区域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类型属于以猪毛蒿为优势种,并具有其他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灌丛种子的没有显著的季节动态的持久种子库,是物种适应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有生态环境条件的繁殖更新策略;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类型来看,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物种组成 种子库密度 种子库动态 土壤种子库类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谷网络节点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军锋 李天文 +2 位作者 陈正江 刘学军 汤国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6-391,共6页
选择黄土高原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沟谷网络与沟谷网络节点自动提取技术,得到了各样区沟谷网络节点,并从地貌形态学、沟谷成因学以及水文学原理出发,对不同级别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选择黄土高原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沟谷网络与沟谷网络节点自动提取技术,得到了各样区沟谷网络节点,并从地貌形态学、沟谷成因学以及水文学原理出发,对不同级别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获得了:(1)同一沟谷系统不同分辨率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量均值分级统计规律;(2)不同地貌类型样区相同分辨率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量均值分级统计规律。该结论能够有效解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各级沟谷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同时能够合理地说明沟谷系统发育与地表侵蚀、切割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沟谷网络节点 水流累积量 分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