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总结相关特征,探讨其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7...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总结相关特征,探讨其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7例,女性13例,男性64例,其中直肠盲端距肛隐窝的距离<1.5 cm(低位)32例,≥1.5 cm(中高位)45例;术后6个月至1年排便功能Kelly评分:3~6分(功能优良)的72例,0~2分(功能差)的5例。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患儿分为低位组(32例)与中高位组(40例);45例中高位患儿又分为排便功能优良组(40例)和功能差组(5例)。分析各组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三维图像分析患儿肛门直肠压力。结果 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低位组与中高位组患儿的平均静息压(38.00±12.33 vs 32.27±11.86 mmHg)、最大静息压(42.65±14.23 vs 36.67±12.10 mmHg)、肛管有效长度(2.43±0.30 vs 2.18±0.3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恢复率分别为90.63%及17.5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高位患儿中,与排便功能优良组比较,排便功能差组平均静息压(26.08±2.36 mmHg)、最大静息压(29.96±2.55 mmHg)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三维图像分析,功能差组在三维图像上存在低压带或压力缺失带,其中4例低压带在后壁,1例低压带在前壁。结论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恢复率较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高,可通过三维图像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可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评估患儿排便功能的依据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109例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盆底肌锻炼组和生物反馈训练组,并采用高分...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109例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盆底肌锻炼组和生物反馈训练组,并采用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进行16个月共6次纵向追踪,同时采用中文版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肠道功能问卷评价患者的肠道功能.结果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和肛管高压带5个指标变化的主效应为时间(P>0.05);在干预结束时,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分别为(32.71±5.00)ml、(74.26±8.30)ml、(188.40±12.68)ml、(5.69±1.18)ml/kPa、(68.09±6.38)分.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在治疗后的各个测量时间点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F=7.691~26.826,P<0.05);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在根治术后1个月、造口回纳术围手术期及造口回纳术后3个月时显著高于盆底肌锻炼组(F=3.589~4.152,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感觉指标,促进其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总结相关特征,探讨其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胃肠新生儿外科治疗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7例,女性13例,男性64例,其中直肠盲端距肛隐窝的距离<1.5 cm(低位)32例,≥1.5 cm(中高位)45例;术后6个月至1年排便功能Kelly评分:3~6分(功能优良)的72例,0~2分(功能差)的5例。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患儿分为低位组(32例)与中高位组(40例);45例中高位患儿又分为排便功能优良组(40例)和功能差组(5例)。分析各组患儿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三维图像分析患儿肛门直肠压力。结果 72例排便功能优良的低位组与中高位组患儿的平均静息压(38.00±12.33 vs 32.27±11.86 mmHg)、最大静息压(42.65±14.23 vs 36.67±12.10 mmHg)、肛管有效长度(2.43±0.30 vs 2.18±0.3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恢复率分别为90.63%及17.5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高位患儿中,与排便功能优良组比较,排便功能差组平均静息压(26.08±2.36 mmHg)、最大静息压(29.96±2.55 mmHg)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三维图像分析,功能差组在三维图像上存在低压带或压力缺失带,其中4例低压带在后壁,1例低压带在前壁。结论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有效长度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恢复率较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高,可通过三维图像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可作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评估患儿排便功能的依据之一。
文摘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109例拟接受术前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术和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盆底肌锻炼组和生物反馈训练组,并采用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进行16个月共6次纵向追踪,同时采用中文版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肠道功能问卷评价患者的肠道功能.结果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和肛管高压带5个指标变化的主效应为时间(P>0.05);在干预结束时,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分别为(32.71±5.00)ml、(74.26±8.30)ml、(188.40±12.68)ml、(5.69±1.18)ml/kPa、(68.09±6.38)分.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在治疗后的各个测量时间点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F=7.691~26.826,P<0.05);生物反馈训练组患者直肠初始容量、直肠便意感觉容量、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肠道功能总分在根治术后1个月、造口回纳术围手术期及造口回纳术后3个月时显著高于盆底肌锻炼组(F=3.589~4.152,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感觉指标,促进其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