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蜀柏毒蛾两天敌Holling捕食模型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礼 蒋子良 何孝友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年第3期190-194,共5页
本文利用Holling模型分析了厉蝽(Cantheconidea concinna Walker)、广腹螳螂(Hierodula potellifera Serville)两捕食性天敌与蜀柏毒蛾幼虫之间的功能性反应.结果表明:厉蝽、广腹螳螂是蜀柏毒蛾的两种重要捕食性天敌,最大日捕食量每头可... 本文利用Holling模型分析了厉蝽(Cantheconidea concinna Walker)、广腹螳螂(Hierodula potellifera Serville)两捕食性天敌与蜀柏毒蛾幼虫之间的功能性反应.结果表明:厉蝽、广腹螳螂是蜀柏毒蛾的两种重要捕食性天敌,最大日捕食量每头可达22.42头和24.63头,两者在控制蜀柏毒蛾危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柏毒蛾 厉蝽 广腹螳螂
下载PDF
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玉洁 吴娇 +2 位作者 赵怡楠 黎荣欣 赵冬香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为明确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若虫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若虫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变化、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行为及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广斧螳7龄若... 为明确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若虫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若虫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变化、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行为及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广斧螳7龄若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广斧螳8龄若虫对荔枝蝽1~4龄若虫、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1~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攻击系数最高,分别为1.3617和1.2422;广斧螳8、10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最高,均为122.0头。捕食同一龄期荔枝蝽若虫时,广斧螳若虫的搜寻效应会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9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密度增加下降趋势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广斧螳可能具有作为有效天敌应用于荔枝蝽生物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斧螳 荔枝蝽 捕食功能反应 捕食行为 搜寻效应
原文传递
广斧螳室内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玉洁 吴娇 +2 位作者 黎荣欣 赵怡楠 赵冬香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共4页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了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广斧螳属于渐变态昆虫.1年完成1个世代.一生经历卵、若虫与成虫3个虫态.在室内通过人工饲养可完成1个世代,且无越冬现象.若虫一般经9...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了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广斧螳属于渐变态昆虫.1年完成1个世代.一生经历卵、若虫与成虫3个虫态.在室内通过人工饲养可完成1个世代,且无越冬现象.若虫一般经9~10个龄期后羽化为成虫.雌、雄成虫世代历期分别为352.7 d和299.9 d(P<0.01).1龄若虫的死亡率最高,为34.40%,6龄若虫的死亡率最低,为0.19%.雌、雄成虫体长之间呈极显著差异,与头壳宽度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3.207+1.013x1与y2=-6.405+1.502x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斧螳 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 发育历期
原文传递
天津地区广斧螳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的鉴定
4
作者 王浩 张丹丽 +4 位作者 韩佩瑾 运丽佳 焦克龙 崔新仪 胡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58-60,共3页
首次记录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1839)在天津地区的分布,并首次在Gen Bank上传正确的广斧螳线粒体基因COI序列片段(KR154223),也是国内首次提供广斧螳基于形态特征、测量数据和分子数据的鉴定依据.
关键词 广斧螳 形态特征 分子鉴定 天津新纪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