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 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邵叶飞
陈哲
+1 位作者
周传明
袁训来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Hiemalora...
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Hiemalora与茎干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叶状体呈卵形,可见一级分枝与二级分枝,顶部有呈"牛角状"的尖刺,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但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emalora
stellaris
固着器
石板滩生物群
灯影组
湖北
原文传递
埃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唐烽
金幸生
+3 位作者
王约
丁明
赵元龙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9-1018,共10页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类的碳膜化石——革辛娜藻Gesinella,具有完整的须状固着构造。这一须状构造的形态和大小与Hiemalora非常相似,致密加厚的基部及其周围辐射状分布的丝状或须根状构造,可以分别和后者的中央盘以及周缘突起的"触须"相比较。陡山沱组的这一类碳膜化石同时保存有明显巨大的形同藻类的叶片和固着器,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底栖印痕化石提供了新的认识,即:盘状的Hiemalora可能是多细胞藻类的固着器官,而不一定是最初解释的似水母动物或其它叶状体生物的固着构造。不过,证实这一点尚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的保存方式和埋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生物群/伊迪卡拉生物群
陡山沱组宏体藻类
Gesinella
固着器官
hiemalor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 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邵叶飞
陈哲
周传明
袁训来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18000000
XDB26000000)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QYZDJ-SSW-DQC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009)联合资助
文摘
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Hiemalora与茎干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叶状体呈卵形,可见一级分枝与二级分枝,顶部有呈"牛角状"的尖刺,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但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
关键词
hiemalora
stellaris
固着器
石板滩生物群
灯影组
湖北
Keywords
hiemalora
stellaris
holdfast
Shibantan biota
Dengying Formation
Hubei Province
分类号
Q91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埃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唐烽
金幸生
王约
丁明
赵元龙
高林志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9-1018,共10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40779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172002
41162003)成果
文摘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纪(震旦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或触须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类的碳膜化石——革辛娜藻Gesinella,具有完整的须状固着构造。这一须状构造的形态和大小与Hiemalora非常相似,致密加厚的基部及其周围辐射状分布的丝状或须根状构造,可以分别和后者的中央盘以及周缘突起的"触须"相比较。陡山沱组的这一类碳膜化石同时保存有明显巨大的形同藻类的叶片和固着器,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底栖印痕化石提供了新的认识,即:盘状的Hiemalora可能是多细胞藻类的固着器官,而不一定是最初解释的似水母动物或其它叶状体生物的固着构造。不过,证实这一点尚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的保存方式和埋藏环境。
关键词
埃迪卡拉生物群/伊迪卡拉生物群
陡山沱组宏体藻类
Gesinella
固着器官
hiemalora
Keywords
Ediacara biota
Doushantuo macroalgae
Gesinella
holdfast
hiemalora
分类号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 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
邵叶飞
陈哲
周传明
袁训来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原文传递
2
埃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唐烽
金幸生
王约
丁明
赵元龙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