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疱疹病毒7 U41的表达时相及细胞内定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立伐 唐永煌 +1 位作者 邹平 山西弘一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7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 7(humanherpesvirus 7,HHV - 7)U4 1的表达时相及细胞内定位。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U4 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 ,RT -PCR检测U4 1RNA的表达时相。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 ,无论在HHV - 7感染细胞或HHV - 7U4 1转染细胞 ...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 7(humanherpesvirus 7,HHV - 7)U4 1的表达时相及细胞内定位。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U4 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 ,RT -PCR检测U4 1RNA的表达时相。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 ,无论在HHV - 7感染细胞或HHV - 7U4 1转染细胞 ,U4 1蛋白都是仅在其胞核中弥漫性的分布。在分别加入CHX(cycloheximide)和PFA(phosphomoformicacid)作为蛋白合成和核酸合成抑制剂感染细胞中 ,U4 1的表达时相检测结果显示U4 1蛋白在HHV - 7感染细胞中是一早期表达蛋白。结论 :HHV - 7U4 1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表达 ,并积聚于细胞核中 ,可能与调控病毒DNA模板延伸以及病毒DNA的合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 开放读枢 表达
下载PDF
北京地区儿童EB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13
2
作者 杜海军 周玲 +5 位作者 刘宏图 王琦 詹少兵 贾志远 毛乃颖 曾毅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EB病毒感染现状。方法选取北京地区0-14岁儿童的血清589份,应用微润赛润ELISA classic EBV VCA ISG试剂盒,在波长405nm下检测血清样品的吸光度值。参照试剂盒内专用的标准曲线和临界值判定血清样品EB病毒感染与...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EB病毒感染现状。方法选取北京地区0-14岁儿童的血清589份,应用微润赛润ELISA classic EBV VCA ISG试剂盒,在波长405nm下检测血清样品的吸光度值。参照试剂盒内专用的标准曲线和临界值判定血清样品EB病毒感染与否。根据专用公式计算EBV VCA IgG抗体活性。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比较北京城区和农村儿童EBV感染阳性百分率及EBV VCA ISG抗体强度。结果血清学检测显示北京地区0-14岁儿童EBV感染阳性率为83.6%,其中城市为80.8%,农村为86.2%。EBV感染高峰集中在3岁之前为71%,其中城市为67.7%低于农村75.3%,6岁之前为82.5%。统计学分析比较城市和农村儿童不同年龄的EBV感染阳性百分率和EBV VCA IgG抗体活性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北京城区儿童6岁之前EBV感染阳性百分率有所降低,部分儿童初次感染年龄向后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病毒壳体 免疫球蛋白G 病毒包膜蛋白质类 血清学试验
原文传递
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浩 蒋龙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8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3组,对这三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中,男女比例1.3∶1;<3岁35例(34.3%),3~6岁46例(45.1%),≥7岁21例(20.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是 IM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3.1%和75.5%;肝大、脾大、皮疹和眼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5.1%、37.3%、30.4%和16.7%,以上临床表现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结论 EBV-IM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测EBV-DNA、EBV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血管内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蒋镭 谢建兰 周小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89-69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NK细胞淋巴瘤(WNK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例IVNKL进行分析,对文献中的7例及该组2例患者进行临床病... 目的探讨血管内NK细胞淋巴瘤(WNK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例IVNKL进行分析,对文献中的7例及该组2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和预后比较。结果2例患者分别为68岁女性和22岁男性,均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皮疹伴发热,皮肤活检结果符合典型的血管内淋巴瘤,免疫表型证实为NK细胞来源,即CD3、CD56、颗粒酶B和EBV编码的小RNA探针(EBER)阳性。2例患者均于确诊2个月后死亡。汇总文献,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45.7岁,中位数47岁,红斑皮疹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7例患者病程中出现多系统受累,3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访时间2~17个月,9例中6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1年生存率为(35.6±18.6)%。多系统受累患者的死亡率(6/7)略高于单纯皮疹者(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结论IVNKL是一种罕见疾病,确诊需要依据典型组织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分析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该病预后较差,需尽早确诊、及时治疗,以避免多系统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血管 免疫表型分型 EB病毒 预后
原文传递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侍效春 范洪伟 +1 位作者 吕玮 刘晓清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年第4期283-285,共3页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28岁;均无明确免疫缺陷的基础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辅助检查多为肝功能和血液学异常等。所有患者均有外周...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28岁;均无明确免疫缺陷的基础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等。辅助检查多为肝功能和血液学异常等。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EB病毒载量的明显增高[(1.7×10^3 -3.5×10^7)copies/ug DNA]。12例中5例死亡,2例失访,1例发生T细胞淋巴瘤。提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感染
原文传递
人类疱疹病毒6,7型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学君 刘忠民 +3 位作者 詹乾钢 叶飞 钟永根 傅佳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1期67-69,共3页
目的 了解人类疱疹病毒 (HHV) 6型、7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HHV6 -DNA和HHV7-DNA ,缺铁性贫血组和健康体检组为对照。结果 ... 目的 了解人类疱疹病毒 (HHV) 6型、7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HHV6 -DNA和HHV7-DNA ,缺铁性贫血组和健康体检组为对照。结果  31例ITP患者、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 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 ,HHV6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2 5 .8% (8/ 31) ,10 % (1/ 10 )和 3.33% (1/ 30 ) ;ITP组与健康体检组间 ,HHV6的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HHV7-DNA阳性的 6例中 ,有 5例与HHV6是合并阳性 ;健康体检组与缺铁性贫血组 ,HHV7与HHV6合并阳性分别为 0和 1例 ;两种病毒合并阳性 ,在ITP组与健康体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ITP组与缺铁性贫血组间 ,HHV6阳性率、HHV7阳性率、HHV6与HHV7合并感染率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 ,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HHV6感染与ITP发生相关 ,HHV7可能通过激活HHV6引发IT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类疱疹病毒7型 特发性 血小板 紫癜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双重PCR方法检测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 被引量:3
7
作者 蒋文明 侯广宇 +3 位作者 李金平 陈杰 刘朔 陈继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8期36-37,54,共3页
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是鹦鹉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疾病由于临床症状相似,所以在临床上难以区分且诊断困难。本研究建立了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的PCR诊断方法,对发病鹦鹉进行了诊断。随后,建立了一种双重PCR诊断方法,用于快速诊断鹦鹉疱疹... 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是鹦鹉常见的病原体,这些疾病由于临床症状相似,所以在临床上难以区分且诊断困难。本研究建立了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的PCR诊断方法,对发病鹦鹉进行了诊断。随后,建立了一种双重PCR诊断方法,用于快速诊断鹦鹉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疱疹病毒 腺病毒 双重PCR 诊断
下载PDF
重组免疫优势肽段为抗原的ELISA法在检测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涛 斯国静 +2 位作者 俞骅 胡俊 李钧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表达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糖蛋白G免疫优势片段gG321-580,探讨重组gG321-580作为检测HSV-2特异性IgG诊断抗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发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方法整合有sG32l-5踟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接种s19昆虫细胞,NTA-Ni^2+... 目的表达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糖蛋白G免疫优势片段gG321-580,探讨重组gG321-580作为检测HSV-2特异性IgG诊断抗原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发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方法整合有sG32l-5踟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接种s19昆虫细胞,NTA-Ni^2+纯化表达His-gG32M80融合蛋白。应用HSV-2感染Vero细胞,制备HSV-2病毒抗原。将gG321-580蛋白和HSV-2病毒抗原分别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法(gG321-580-ELISA和病毒抗原-ELISA)。分别用gG32M80-ELISA和病毒抗原-ELISA检测105份临床样本,两者的检测结果以HerpeSelect 2 ELISA IgG试剂盒作为金标准,在特异性、灵敏性和符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SDS-PAGE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表达的gG321-580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000,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与HerpeSelect 2 ELISA IgG试剂盒相比,gG321-580-ELISA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83.3%、81.8%、82.9%,病毒抗原-ELIS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20.8%、93.9%、43-8%。gG321-580-ELISA敏感度和符合率高于病毒抗原-ELISA。结论表达的HSV-2重组gG32M80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ELISA法是一种敏感、特异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2型 免疫优势片段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