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9
1
作者 韦兰英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40-3748,共9页
研究了黄土区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直径和比根长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一般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 研究了黄土区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草地植被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直径和比根长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一般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且集中分布于0-40cm土层;随着演替的进行,除20a弃耕地外,0—80cm土层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逐渐增加;除25a弃耕地外,细根直径随演替进行逐渐减小。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演替进行而增加,不同演替阶段深层土壤水分较表层稳定。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9〈4〈15〈20〈25a弃耕地,根系对表层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较大,而对深层土壤水分与容重影响较少。不同演替阶段细根各参数和土壤水分、容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弃耕地细根参数之间,细根参数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在草本植被的不同演替阶段均是影响其细根垂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容重在演替早期对草本植被根系的影响较小,随着演替进行其影响作用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植被 细根特征 垂直分布 演替 土壤环境 黄土区
下载PDF
伊洛河河岸带生态系统草本植物功能群划分 被引量:30
2
作者 郭屹立 卢训令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434-4442,共9页
植物功能群是对环境有相同响应和对主要生态系统过程有相似作用的组合。伊洛河是黄河中游南岸的一条重要水系,其河岸带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类型中草本植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能较好地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出现次数... 植物功能群是对环境有相同响应和对主要生态系统过程有相似作用的组合。伊洛河是黄河中游南岸的一条重要水系,其河岸带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类型中草本植物优势种变化明显,能较好地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出现次数和重要值,选取27种优势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层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异同,以优势种为主体划分伊洛河河岸带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对27种草本植物优势种共划分了5组功能群:"广布型"、"湿生型"、"中旱生型"、"农田逃逸型"和"入侵型"。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伊洛河河岸带生态系统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高,有较强的代表性。同一功能群物种间表现出显著正联结性,一起出现在同一生境下的几率较大,在长期的生长演化过程中,能够适应相似的资源环境且对干扰有相似的响应。伊洛河河岸带生态系统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干扰,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优势种 种间关联 草本植物 伊洛河河岸带
下载PDF
草地植被覆盖度坡度及雨强对坡面径流含沙量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栋栋 王占礼 +2 位作者 张庆玮 张琪琳 田娜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19-125,共7页
为研究植被修复状态下径流含沙量变化。该试验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了径流含沙量草被调控效益变化。结果:1)不同降雨强度或坡度下,平均径流含沙量随草被盖度的增大而减小,草被盖度从30%~70%,含沙量分别降低约10或5 kg/m3,可用... 为研究植被修复状态下径流含沙量变化。该试验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了径流含沙量草被调控效益变化。结果:1)不同降雨强度或坡度下,平均径流含沙量随草被盖度的增大而减小,草被盖度从30%~70%,含沙量分别降低约10或5 kg/m3,可用线性方程显著描述。草被消减雨强对径流含沙量影响大于草被消减坡度的。平均径流含沙量随降雨强度或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可用幂函数或指数函数方程显著描述,决定系数在0.5或0.8以上。2)基于单位水流功率建立幂函数模型决定系数为0.940,模型有效系数为0.986,说明模型模拟精度都较高。3)基于坡度、雨强和盖度建立指数函数模型决定系数为0.937,模型有效系数为0.894,说明模型模拟精度都较高。该研究可以预测草地坡面含沙量,为生态建设和流域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径流 径流含沙量 草地植被 水力学参数 土壤侵蚀模型 盖度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量动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邹莉 于洋 +4 位作者 孙婷婷 唐庆明 郭静 张国权 任清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以小兴安岭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群落学调查方法、氯仿熏蒸浸提法及土壤理化性质常规测定方法对原始红松林草本植被及其土壤微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型内共有的草本植被优势种为尖齿蹄盖蕨(Athyrium spinu... 以小兴安岭红松林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群落学调查方法、氯仿熏蒸浸提法及土壤理化性质常规测定方法对原始红松林草本植被及其土壤微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型内共有的草本植被优势种为尖齿蹄盖蕨(Athyrium spinulosum)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随季节的变化表现为:春季到秋季一直减少,冬季有所增加;并且3种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量要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在微生物量动态与土壤的关系中,微生物量与土壤pH值、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含水量、土温、有效磷也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被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草本植物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洋楠 宫传刚 +1 位作者 杨剑 朱国庆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1-849,共9页
边坡浅层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草本植物的边坡稳定性提升效果与潜力,从对生境的影响和根系参数方面讨论了草本植物的固坡机理;总结了生态边坡工程中草本植物在物种配置与管理措施方面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 边坡浅层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草本植物的边坡稳定性提升效果与潜力,从对生境的影响和根系参数方面讨论了草本植物的固坡机理;总结了生态边坡工程中草本植物在物种配置与管理措施方面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草本植物固坡研究的方向:完善草本植物的边坡稳定性提升概念,探清草本植物的具体固坡机理,建立生态过程和定量化模型,提升特定生境下的物种配置模式、空间布局策略与可持续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生态固坡 边坡浅层破坏 植物根系 生物多样性 边坡工程
下载PDF
不同降水对荒漠灌丛土壤理化性质和地表植被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郭志霞 刘任涛 +2 位作者 冯永宏 王文帆 蒋嘉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5,共10页
[目的]揭示荒漠灌丛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草本分布特征对降水分布变化的响应,为干旱风沙区人工植被建设模式选择、沙漠化防治及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榆林市榆阳区、盐池县、沙坡头保护区,以共有人工栽植灌丛柠条(Caragana k... [目的]揭示荒漠灌丛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草本分布特征对降水分布变化的响应,为干旱风沙区人工植被建设模式选择、沙漠化防治及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榆林市榆阳区、盐池县、沙坡头保护区,以共有人工栽植灌丛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以灌丛外裸地为对照,测定了灌丛内外微生境中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电导率、全碳、全氮及土壤粒径含量,并调查了灌丛内外微生境地表草本植被分布特征。[结果]①榆阳研究区柠条灌丛显著提高土壤粗沙粒含量、草本植物个体数,降低土壤容重、土壤pH值;油蒿灌丛显著提高土壤黏粉粒含量、全碳、全氮(p<0.05),降低草本植物物种数。盐池研究区柠条灌丛增加土壤全碳、全氮、草本植物高度,降低土壤细沙粒含量、土壤容重、草本植物物种数;油蒿灌丛降低土壤黏粉粒含量、草本植物物种数。沙坡头研究区柠条灌丛降低土壤电导率;油蒿灌丛下无草本植物。②从沙坡头到榆阳区,随降水量增加,灌丛微生境土壤细沙粒含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电导率降低,而土壤养分相对增加,草本植物物种数、个体数、高度均相对增加。[结论]荒漠区造林策略取决于灌丛种类和降水分布。榆阳研究区栽植柠条和油蒿灌丛、盐池研究区栽植柠条灌丛、沙坡头研究区栽植柠条灌丛更有利于促进沙漠化治理与固沙林地土壤-植被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灌丛 土壤理化性质 地表草本植被 降水
下载PDF
施肥对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苏洁琼 李新荣 +2 位作者 杨昊天 张珂 杨小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6-702,共7页
通过外源施加N肥、P肥和N-P混合肥的试验,研究了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对不同肥料的响应,3种肥料均设置了0(对照)、5、10g.m-2和20g.m-2 4个投加水平。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在3种肥料作用下均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大呈... 通过外源施加N肥、P肥和N-P混合肥的试验,研究了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对不同肥料的响应,3种肥料均设置了0(对照)、5、10g.m-2和20g.m-2 4个投加水平。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在3种肥料作用下均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在高的N肥(20g.m-2)处理下,优势种草本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和冠芒草(Enneapogon brachystachyus)的密度及总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地上部及根部生物量在3种肥料处理下的响应同种群密度,即地上和根部生物量均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大而减小,其中,3种优势种草本植物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总的地上部生物量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大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的关系,其决定系数(R2)均在0.80以上。可见,在荒漠区较低的降水条件下(年降水<180mm),施肥会抑制荒漠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且其抑制作用与肥料种类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草原 草本植物 氮肥 磷肥 生物量
原文传递
温性荒漠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对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苏洁琼 李新荣 鲍婧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3-689,共7页
采用野外人工外源施加氮素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0、1.75、3.50、7.00、14.00 g/m^2 5个氮素添加水平,研究荒漠化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生产力及养分质量分数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植物(AS)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 采用野外人工外源施加氮素模拟氮沉降的方式,设置0、1.75、3.50、7.00、14.00 g/m^2 5个氮素添加水平,研究荒漠化草原不同功能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生产力及养分质量分数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植物(AS)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量均在低的氮素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而高的氮素添加水平对AS的影响则不显著.多年生禾本科(PG)和非禾本科(PF)植物的丰富度、多度和生物量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其中高氮水平对PG和PF的抑制作用最显著.AS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在所有氮素添加水平下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氮素的对照;PG和PF根部和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对外源氮素添加的响应一致,即根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均是在7.00、14.00 g/m^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地上部的氮素质量分数均是在14.00 g/m^2的添加水平下显著高于对照.在极端干旱和氮素水平低下的荒漠化草原,氮沉降增加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其中PG和PF有更强的缓冲能力,而.AS则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和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荒漠化草原 植物功能型 草本植物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因子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婉怡 余新晓 +3 位作者 贾国栋 王旭 孟君 牛云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7,共7页
以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工程营造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土壤因子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并通过搭建结构方程模型评估林分类型、土壤因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工程营造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土壤因子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并通过搭建结构方程模型评估林分类型、土壤因子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混交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土壤理化性质指数均高于纯林(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分布均具有决定性作用(P<0.01)。其中,林分类型可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分布,土壤化学性质也可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调节,间接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半干旱地区 草本植被 土壤性质 生态效益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微地形变化对人工柠条林草本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子婷 杨磊 +3 位作者 李广 柴春山 张洋东 刘冬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本研究在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龙滩小流域内,以水平阶整地方式栽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坡位柠条林下水平阶内和阶间坡面草本群落组成及生物量,确定微地形及土壤环境变化对草本分布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率。结... 本研究在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龙滩小流域内,以水平阶整地方式栽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坡位柠条林下水平阶内和阶间坡面草本群落组成及生物量,确定微地形及土壤环境变化对草本分布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草本地上生物量及含水量均表现为水平阶内>阶间坡面,不同坡位水平阶内和阶间坡面草本组成的相异性为上坡位(75.2%)>中坡位(60.0%)>下坡位(50.7%)。pRDA排序表明:土壤含水量、微生境和坡位解释了35.8%的坡面草本群落变异,是影响草本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重要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束伞亚菊(Ajania parviflora)呈显著正相关;草本地上生物量与草本物种丰富度、长芒草等草本重要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茵陈蒿等草本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下坡位草本地上生物量的降低促进了长芒草等地带性草本的恢复。综上所述,水平阶整地提高了林下草本地上生物量,降低了草本的物种丰富度,这在中、上坡位表现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人工柠条林 水平阶 阶间坡面 草本
下载PDF
黄土区草地坡面片流阻力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娜玲 王占礼 +2 位作者 张琪琳 王栋栋 张庆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1,共5页
阻力系数是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之一,是反映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的重要特征值。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0.7,1.0,1.5,2.0,2.5mm/min)和坡度(7°,10°,15°,20°,25°)下,黄土区草地坡面片流阻力系数... 阻力系数是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之一,是反映坡面流水力学特性的重要特征值。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0.7,1.0,1.5,2.0,2.5mm/min)和坡度(7°,10°,15°,20°,25°)下,黄土区草地坡面片流阻力系数随雨强和坡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雨强和坡度下,草地坡面片流阻力系数随降雨历时的变化均呈先波动减小,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变化过程均可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描述,相关性显著,决定系数0.5以上。(2)草地坡面片流阻力系数随雨强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可用指数方程描述,决定系数0.8以上;而片流阻力系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可用对数方程描述,决定系数0.6以上。(3)草地坡面次降雨平均片流阻力系数对雨强及坡度的综合响应关系可用二元指数函数描述,决定系数0.923,且雨强对草地坡面片流平均阻力系数的影响大于坡度对阻力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草地坡面水流动力学特性及草地植被的阻流机制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对于深刻认识黄土区草地坡面侵蚀动力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草地植被 片流阻力系数 雨强 坡度
下载PDF
基于放水冲刷草本形态变化对石漠化坡地产流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晨阳 戴全厚 +3 位作者 甘贤民 徐小金 周红 张心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坡度条件下,草本形态变化所对石漠化坡面径流时空转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用土槽模拟石漠化坡耕地,设置三种草本凋亡后的坡面覆被情况(全株坡面、根系坡面和裸地坡面),以及三... [目的]探究不同坡度条件下,草本形态变化所对石漠化坡面径流时空转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用土槽模拟石漠化坡耕地,设置三种草本凋亡后的坡面覆被情况(全株坡面、根系坡面和裸地坡面),以及三种坡度(5°,15°和25°),一个地下裂隙度0.5%,一个冲刷流量6 L/min,采用冲刷试验,探索草本形态变化对石漠化坡地产流的影响。[结果]全株形态是延缓坡面径流形成的最佳草本形态,当坡度升至25°时草本形态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不再有显著影响。裸地的平均地表径流模数最大,全株形态坡面产流过程最为复杂,并且全株形态坡面对裂隙流影响最为明显。坡度是坡面径流分配比例的关键因子,而全株植被形态在固定坡度下仍能对坡面径流的分配比例产生影响。草本形态的变化对坡面产流过程有显著影响,最大可改变15%的径流分配比例。[结论]全株形态坡面能有效分散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降低侵蚀风险;而根系坡面则能增加径流入渗,从而降低坡面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坡地 产流过程 草本形态 冲刷试验
下载PDF
侵蚀坡地草被快速恢复与控制水土流失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宏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0,共3页
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其土壤侵蚀量仅为140 kg,比整地但无种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249和670 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 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其土壤侵蚀量仅为140 kg,比整地但无种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249和670 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的土壤侵蚀为1 500 t/km2,比整地但无种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 591,3 514和7 760 t/km2;第2 a以后,条沟—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t/km2以下。治理3 a后侵蚀坡地的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在侵蚀坡地治理当年,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就可达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坡地 水土流失 快速恢复 草本植被
下载PDF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roductivity of herbaceous plants in desert steppe 被引量:1
14
作者 JieQiong Su XinRong Li HaoTian Y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3期219-225,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fertilization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roductivity on herbaceous plants in desert steppe,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N-P addi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Each f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fertilization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roductivity on herbaceous plants in desert steppe,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N-P addi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Each fertilizer treatment included four addition levels, i.e., 0, 5, 10, and 20 g/m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 density decreased as fertilization levels increased regardless of the sort of fertilizer. More specifically, total density as well as density ofArtemisia capillaris, Allium polyrhizum, and Enneapogon brachystachyu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 g/m2 treated plot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lots.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aboveground and root biomasses were extremely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population density; that is, both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es for A. capillaris, A. polyrhizum, and E. brachystachyu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fertilization levels, with all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R2) greater than 0.80. Therefore, in the case of desert regions (annual precipitation 〈180 mm), fertilization would inhibi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roductivity of herbaceous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steppe herbaceous vegetation nitrogen fertilizer phosphorus fertilizer BIOMASS
下载PDF
草原化荒漠草本植物对人工施加磷素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洁琼 李新荣 +2 位作者 冯丽 回嵘 黄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100,共8页
利用人工外源施加磷素的野外试验研究了荒漠区草本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生物量、优势种株高等生态学特征对不同磷素水平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肥充足的施肥当年,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而下降,50 g/m2的... 利用人工外源施加磷素的野外试验研究了荒漠区草本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生物量、优势种株高等生态学特征对不同磷素水平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肥充足的施肥当年,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而下降,50 g/m2的高肥处理下二者均显著低于不施肥的对照(P<0.05)。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在施肥当年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50g/m2的高肥处理下二者与对照相比其增幅分别达到了47.59%和360.49%(P<0.05)。而在干旱的年份,即施肥后第2年,物种丰富度、多度、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在不同磷素水平下其和对照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另外,外源磷素的施加会降低荒漠区草本植物的地下部生物量;而优势种草本植物茵陈蒿、多根葱、无芒隐子草和锋芒草株高对不同水肥耦合模式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可见,在湿润的年份,外源磷素的施加会降低荒漠区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但会提高其种群生产力;而在干旱的年份,水分的缺乏抑制了磷肥残效的作用,外源磷素施加后对荒漠区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群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水分为荒漠区草本植物生长的第一非生物限制性因子,水、肥可共为限制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化荒漠 草本层片 磷肥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Assessing Biogeomorphological State of the Teesta River Flood Plain: A Study on Gangachara Upazila, Rangpur, Bangladesh
16
作者 Sahidul Islam Subaran Chandra Sark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7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Teesta river flood plai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landscapes in Bangladesh. The main them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present biogeomorphological state (biomass, herbaceous vegetation species, density of... Teesta river flood plai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landscapes in Bangladesh. The main them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present biogeomorphological state (biomass, herbaceous vegetation species, density of all vegetation species, flood plain extension mapping) of Teesta river flood plain under Gangachara upazila. The research work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objectives to prepare a map of Teesta river flood plain extension area, to estimate herbaceous vegetation (biomass, species types), and to find out the vegetation density to assess the present biogeomorphological state of study area. To present the flood plain area of Teesta river in the Gangachara upazila, base map has been used;herbaceous vegetation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through quadrat method to estimate biomass (both in dry and before dry condition) using digital weight machine;vegetation density has been shown through NDVI of satellite image (Landsat-8) using red and NIR band in ArcGIS 10.1 software.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river flood plain area is found 68.5 sq. km;total 31 types of herbaceous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here Pouzolzia indica is the most dominated species covering 11.59% of the total area;maximum DNs value of NDVI is found +0.475242 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vegetation density covering an area of 78 sq. km of the total area. The research may assist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river flood plain biogeomorpholog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FLOOD PLAIN Biomass NDVI herbaceous vegetation QUADRAT
下载PDF
侵蚀坡地草被快速恢复与控制水土流失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宏荣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年第4期14-16,共3页
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土壤侵蚀量仅为140kg,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kg、249kg和670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土壤侵... 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土壤侵蚀量仅为140kg,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kg、249kg和670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土壤侵蚀为1 500 t/km2,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 591t/km2、3 514t/km2和7 760t/km2;第2年以后,条沟-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 t/km2以下,严重侵蚀区减轻为轻度流失区。治理当年,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治理3年后坡地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促进了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坡地 水土流失 快速恢复 草本植被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巽他大陆北部草本植被扩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莹 田军 黄恩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3,共9页
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球低海平面时,巽他陆架大面积暴露,其上的植被类型对于生物多样性演化和全球陆地碳储库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LGM时巽他陆架主要分布稀树草原植被,雨林只... 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球低海平面时,巽他陆架大面积暴露,其上的植被类型对于生物多样性演化和全球陆地碳储库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LGM时巽他陆架主要分布稀树草原植被,雨林只零星存在于少数区域;而一些数值模拟结果和沉积记录显示巽他陆架上不存在大面积跨赤道的稀树草原,雨林植被仍占主导。LGM时巽他大陆北部可靠的植被记录十分有限。本研究依据靠近巽他陆架北部古河流入海口的沉积物岩芯,利用叶蜡烷烃含量和正构烷烃平均链长指标重建LGM时北巽他大陆的植被信息,结果显示平均链长在22~14.5 kaBP期间出现最大值,推测相对于全新世,冰期时巽他大陆北部草本成分增加。海平面降低使得冰期太平洋沃克环流减弱,呈现类厄尔尼诺状态,导致巽他大陆地区干旱加重,特别是赤道外围区域(南北纬7°以外)降水季节性增强,这种气候状态可能是草本植被成分增多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被 长链烷烃 末次盛冰期 巽他陆架 南海
下载PDF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运营对周边草本植物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藏磊 罗东宁 贺贤伟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7期46-47,13,共3页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排放一定量的SO2,因而研究其对周边草本植被的影响意义重大。论文选取某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通过采集其周边典型草本植被(慈竹和白酒草)叶片,分析其pH、叶绿素含量和含硫量,并现场分析周边草本...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排放一定量的SO2,因而研究其对周边草本植被的影响意义重大。论文选取某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通过采集其周边典型草本植被(慈竹和白酒草)叶片,分析其pH、叶绿素含量和含硫量,并现场分析周边草本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叶片pH值在运营前后总体无明显的酸碱性变化;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季节特征,即夏季高、冬季低,净化厂运营对周边草本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并无明显影响;净化厂短期运营时导致了慈竹和白酒草叶片含硫量的升高,但长期运营后,其影响甚微;此外,净化厂运营前后,周边草本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呈波动变化趋势,且略有升高现象。考虑到净化厂每年均会排放一定量的SO2,建议多栽种吸硫能力强的抗性草本植物,同时持续对周边植被进行监测,以减弱其生态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 草本植被 生物多样性 二氧化硫
下载PDF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功能群研究
20
作者 陈卉 徐弘毅 +4 位作者 张怀胜 陈中义 魏淑东 李鹏飞 朱建强 《湖北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6-10,共5页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栖息地,也是长江中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湿地。本研究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垂直于故道选取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草本优势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在不同生境中的变化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以优势种为主体对石首麋鹿保护区草本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可行性较高。对12种草本植物优势种共划分了3组植物功能群:“阳性湿生型”、“阳性湿中生型”和“阴性湿中生型”。每组植物功能群都有其特定的优势种和分布区,较好地反映了水、热生态因子与植被的关系。研究石首麋鹿保护区的草本植物功能群,不仅有助于揭示保护区植被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可为保护区正在开展的湿地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群 种间联结 草本植物 优势种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