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肝癌和无肝硬化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韩秀国 马宽生 +4 位作者 夏锋 闫军 冯晓彬 肖森林 李晓武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5-614,共10页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和无肝硬化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 08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HBsAg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和无肝硬化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 08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HBsAg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有无肝硬化,将633例合并肝硬化的HBsAg阳性肝癌患者设为肝硬化组,450例无肝硬化的HBsAg阳性肝癌患者设为无肝硬化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肝门阻断率。(2)术后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病死率。(3)纳入患者性别、年龄、ALT、AST、Alb、TBil、PLT、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肝门阻断、肝切除范围、肿瘤数目、肿瘤直径、癌栓、肝硬化指标,分析影响HBsAg阳性肝癌患者围术期肝衰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复查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 结果:(1)术中情况:肝硬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00 mL(30~7 000 mL),无肝硬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00 mL(50~8 0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9,P〈0.05)。肝硬化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率、肝门阻断率分别为250 min (82~715 min)、29.86%(189/633)、62.24%(394/633),无肝硬化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2 min(85~ 738 min)、27.11%(122/450)、66.67%(300/4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2, χ2=0.969,2.236,P〉0.05)。(2)术后情况:肝硬化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并发症 肝衰竭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肝癌介入治疗方法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4
2
作者 吕朋华 王杰 《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7-230,共4页
介入治疗被认为是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可分为经皮经血管治疗技术和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单纯动脉内灌注抗癌药效果差,各种肝动脉栓塞术尤其是使用同轴导管作超选节段性治疗是介入治疗的主流;一些非血管介入方... 介入治疗被认为是肝癌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法。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可分为经皮经血管治疗技术和经皮非血管治疗技术。单纯动脉内灌注抗癌药效果差,各种肝动脉栓塞术尤其是使用同轴导管作超选节段性治疗是介入治疗的主流;一些非血管介入方法如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等以及合理的综合治疗也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疗法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8
3
作者 翟仁友 王剑锋 +2 位作者 戴定可 于平 魏宝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进行介入减黄的技术和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从2000年6月-2005年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肝癌患者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1~87岁,中位年龄65岁;低位梗阻者3例,高位梗阻者19例。经右侧穿刺入路...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进行介入减黄的技术和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从2000年6月-2005年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肝癌患者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1~87岁,中位年龄65岁;低位梗阻者3例,高位梗阻者19例。经右侧穿刺入路7例,经剑突下穿刺入路6例,双侧胆管穿刺入路9例。引流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与术后3~7天、8~14天胆红素水平进行统计学方差分析。结果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3.6±10.7)mg/dl,引流后3~7天为(17.9±10.1)mg/dl,8~14天为(14.0±11.4)mg/dl。引流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与术后3~7天胆红素水平、术后8~14天胆红素水平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术后住院死亡人数5人,住院死亡率为22.7%。结论中晚期肝癌性胆道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管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胆管阻塞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艳滨 吴后男 +2 位作者 严昆 陈敏华 柯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根治性治疗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同期选择正常对照26名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RFA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清晨空腹静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B、NK、T、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及单细胞水平上Th1、Th2、Tc1、Tc2功能亚群。分析两组间免疫指标的差别、分析治疗组于RFA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K细胞计数下降、CD8^+T细胞中Tc1细胞的比例下降。射频治疗后Ⅰ类细胞比例增加,NK计数增多。其中男性、〉55岁、病理分级为Ⅰ~Ⅱ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及Child-Pugh分级为A/B的患者,射频治疗后其NK计数或Ⅰ类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增高的幅度分别大于女性、≤55岁患者、病理分级为Ⅲ~Ⅳ级、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Child-Pugh分级为C的患者。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FA治疗1个月后,HCC患者的免疫指标有所提高,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发生了变化,Ⅰ类细胞(Th1、Tc1)和NK逐渐增多,免疫抑制状态有所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射频消融 流式细胞仪 T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槲皮素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建勋 田宏伟 +4 位作者 李安强 苏河 马云涛 达明绪 郭天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1792-1795,共4页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体外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线粒体在诱导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10、30、60和100μmol/L槲皮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V/PI双染流...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rcetin)体外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线粒体在诱导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10、30、60和100μmol/L槲皮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时形态变化;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变化。结果:槲皮素体外能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P<0.01),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10、30、60和100μmol/L槲皮素作用72h引起的细胞抑制率(F=343.71,P<0.01)和凋亡率(F=234.17,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槲皮素作用48h后,AO染色图片可见细胞膜呈泡状膨出和凋亡小体等。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论:槲皮素体外能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肝肿瘤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大黄素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高俊霞 刘爽 +1 位作者 任公平 吕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4-170,共7页
目的大黄素可促进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然而其是否可抑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管生成及其机制罕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大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血管生成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 目的大黄素可促进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然而其是否可抑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管生成及其机制罕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大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血管生成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以及大黄素体内抗肝癌机制。方法采用体内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实验,实验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大黄素低剂量组(10μmol/L)、大黄素高剂量(20μmol/L)和阳性对照组(0.15mg/mL地塞米松),每组各10只,每24h每组追加同样等量药物,共72h,观察大黄素对CAM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氯化钴(CoCl2)模拟化学缺氧,设立缺氧未处理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缺氧大黄素低剂量组(10μmol/L)、缺氧大黄素高剂量组(20μmol/L)和缺氧阳性对照组〔10μmol/L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每组设6个复孔,处理24h。采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大黄素对HepG2细胞相对小管数目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检测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的表达,Real-Time PCR分析检测HIF-1α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采用Graphpad 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采用one-way-ANOWA和Bonferroni检验。结果 CAM实验显示,实验组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减少,与阴性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74,P=0.002。阴性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为(31.47±1.81)个。给药后CAM血管生成减少,大黄素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9.48±0.66)、(10.33±1.04)和(9.89±0.57)个,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04和0.003;大黄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39和1.000。小管形成实验显示,实验组相对小管数目明显减少,与阴性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29,P<0.001。阴性对照组相对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肝肿瘤 血管生成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IL-18基因增强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特异性杀伤肝癌细胞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静悦 曹大勇 +1 位作者 刘文超 斯小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转染能否使肿瘤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在体外诱导出更强的抗肝癌免疫反应。方法:携IL-18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经肝癌细胞株HepG2冻融抗原致敏的DC(AdIL-18-HepG2/DC),F...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转染能否使肿瘤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在体外诱导出更强的抗肝癌免疫反应。方法:携IL-18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经肝癌细胞株HepG2冻融抗原致敏的DC(AdIL-18-HepG2/DC),FACS分析AdIL-18-HepG2/DC表面分子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18的分泌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MTT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效应。结果:AdIL-18-HepG2/DC较未转染DC能高水平地表达CD1a、CD11c、CD80、CD86以及HLA-DR;较未经IL-18转染的DC分泌较高水平的IL-18。AdIL-18-HepG2/DC能非常有效地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CPM值为228 018±1 079),其刺激强度显著强于AdIL-18DC、HepG2/DC、AdlzcZ/DC及DC(均P<0.05)。当靶细胞为HepG2时,AdIL-18-HepG2/DC诱导的CTL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并且其杀伤能力与效应细胞数量成正比。结论:IL-18基因转染且肝癌抗原致敏的DC可以显著增强DC的特异性抗肝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肝癌 白细胞介素-18 肿瘤抗原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高志芹 燕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的意义 ,及其调控因素 p5 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经手术治疗的HCC 6 0例 ,分别进行HE染色和 p5 3、VEGF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的意义 ,及其调控因素 p5 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经手术治疗的HCC 6 0例 ,分别进行HE染色和 p5 3、VEGF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记录HCC患者的手术及临床病理特征如AFP结果、包膜情况、肝内转移、病理分级汇管区癌栓等资料 ,并将 p5 3、VEGF和MVD结果分别与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MVD值在汇管区癌栓组 (2 2 0 76± 89 84 )和肝内转移组 (2 2 5 31± 87 17)高于无汇管区癌栓组 (16 8 79± 87 5 7)和无肝内转移组 (173 0 5± 89 4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VEGF表达的阳性率在汇管区癌栓组 (71 4 3% )、肝内转移组 (75 % )和包膜完整组 (75 % )中均高于无汇管区癌栓组 (4 1 0 3% )、无肝内转移组 (4 3 18% )和无包膜 (4 0 % )或包膜不完整组 (35 2 9%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5 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汇管区癌栓组 (5 7 14 % )、肝内转移组 (6 2 5 0 % )和中低分化组 (4 1 30 % )中均高于无汇管区癌栓组(2 0 5 1% )、无肝内转移组 (2 2 75 % )和高分化组 (7 14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当 p5 3蛋白表达阳性时 ,MVD值增高(2 2 1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肿瘤 血管生成 病理学 HC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下载PDF
miR-21通过PDCD4调控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被引量:12
9
作者 印滇 杨莉 +3 位作者 张亮 缪亚军 冯秀 王以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miR-2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方法检测miR-21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使用miR-21抑制剂后,观察HCC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 目的探讨miR-2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可能调控的靶基因。方法检测miR-21在HC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使用miR-21抑制剂后,观察HCC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的变化;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21可能的靶基因。应用miR-21抑制剂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其对靶基因活性的影响。结果HCC组织中miR-2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HCC细胞中miR-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细胞(P<0.01)。抑制miR-21后,HCC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降低(P<0.01)。抑癌基因程序性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肝细胞(P<0.01)。干扰PDCD4后,肝癌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提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使用miR-21抑制剂后,PDCD4表达上调(P<0.01),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能力降低(P<0.01)。干扰PDCD4后,肝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能力升高(P<0.001)。结论miR-21可通过PDCD4调控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MIR-21 PDCD4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凡 刘春伟 +1 位作者 忻晓洁 张晟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59-967,共9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组(96例)和HCC组(70例)。全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SMI检查,分析患者的Adler′s半定量分级(0~3级)和血管形态特征(a~f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MI和CDFI血流特点对HCC的检测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CC组患者VI与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VI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HCC组中,SMI检测出高级别血流(Adler′s半定量分级2~3级)50例,高于CDFI(22例,P=0.033)。HCC组中,SMI检测出富血供模式(e、f模式)52例,高于CDFI(18例,P<0.001)。非HCC组中,CDFI与SMI检测出血流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HCC组中SMI检测富血供模式52例,高于非HCC组(14例,P<0.001)。以富血供模式作为HCC诊断标准时,S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5.4%),SMI富血供模式对HCC的诊断效果最佳。HCC组中,VI与MVD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8和0.669,均P<0.05)。结论SMI对HCC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优于CDFI,HCC较非HCC具有更多的富血供模式;在HCC中,VI与MVD和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原文传递
广西地区人群gstM1和gstT1编码基因型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龙喜带 马韵 +1 位作者 韦义萍 邓卓霖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解毒酶基因gstM1和gstT1的空白基因型(null)与黄曲霉毒素B1(AFB1) 相关肝细胞癌(HCC)的易感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广西地区AFB1高污染区140例HCC患者和536例对照人群的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进行以医院为基... 目的探讨解毒酶基因gstM1和gstT1的空白基因型(null)与黄曲霉毒素B1(AFB1) 相关肝细胞癌(HCC)的易感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广西地区AFB1高污染区140例HCC患者和536例对照人群的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gstM1-present基因型和gstT1-present基因型为HCC保护基因型,而二者的null基因型为HCC风险基因型,其校正OR值(95%CI)分别为2.07(1.20-3.57)和1.44(0.85-2.45);②在同时有gstM1和.gstT1两个基因缺失的个体中其患癌风险比单一缺失者大(校正OR=2.43,95% CI:1.19-4.97);③gstM1-和gstT1-null基因型与AFB1暴露程度在HCC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从中低度至高度AFB1暴露时,其校正OR值(95%CI)分别升高达12.76(5.38-30.24)和7.82(3.61- 16.90)。结论解毒酶基因gstM1和gstT1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相关,二者的null基因型均增加患HCC风险,二者同时出现时患HCC风险更为明显;gstM1和gstT1的null基因型在HCC发病中与AFB1暴露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空白基因型 黄曲霉毒素B1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组织中IMP3与IGF2表达对预后评估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林黎娟 张锦辉 +2 位作者 王研 刘树森 林贞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探讨癌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表达的预后意... 目的探讨癌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表达的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2例HCC及其癌旁良性组织中IMP3及IGF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生物学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IMP3和IGF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IMP3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转移、ACJJ分期、门脉癌栓及Ki-67表达均密切相关;IGF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Ki-67蛋白表达相关(P均<0.05)。IMP3与IGF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265,P<0.05)。生存分析显示,IMP3阳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不表达的患者(Log-rank=16.854,P=0.000);IMP3和IGF2同时表达与二者单独表达的患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08)。进一步分析证明IMP3是HCC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73,95%CI:0.270~0.829,P=0.009)。结论联合检测HCC组织中IMP3和IGF2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二者可能成为HCC生物标记中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IMP3 IGF2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分析 预后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中COX-2、VEGF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斌 陈孝平 +3 位作者 朱鹏 关剑 朱虹 侍作亮 《肝胆外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50-152,160,共4页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OX-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形成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 4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的COX- 2、VEGF的蛋白表达,抗CD34单...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OX-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形成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 4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的COX- 2、VEGF的蛋白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高分化HCC中COX-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HCC(P<0 .0 5 ) ;转移组COX- 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 .0 1)。转移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 .0 1) ;无包膜HCC中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有包膜HCC(P<0 . 0 5 )。转移组MVD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 .0 1)。COX- 2和VEGF及VEGF和MVD之间表达的强弱呈强正相关(分别r=0 .6 2 6 1,r=0 .6 0 97;均P<0 .0 0 1) ;COX- 2和MVD之间无相关性(r=1.30 4 ,P>0 .0 5 )。结论 COX- 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高分化HCC致癌有关;COX- 2及VEGF均与肝癌的转移相关;COX- 2表达与VEGF表达可能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肿瘤血管形成
下载PDF
血清VEGFR-2浓度变化预测肝癌患者TACE近期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丹 王凯冰 +1 位作者 李加桩 隋红 《中国肿瘤》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76-481,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VEGFR-2浓度变化与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4例晚期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VEGFR-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VEGFR-2浓度变化与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 [目的]研究血清VEGFR-2浓度变化与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4例晚期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清VEGFR-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VEGFR-2浓度变化与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血清VEGFR-2浓度与肿瘤数目、肝硬化病史有关(P<0.05);PFS与肿瘤数目、门脉癌栓、肿瘤大小、肝硬化有关(P<0.05)。治疗1个月后疾病缓解5例,疾病稳定14例,疾病进展5例,m PFS分别为7.84、4.78、3.68个月(P<0.05)。[结论]TACE术后1个月血清VEGFR-2浓度变化与PFS有关,血清VEGFR-2浓度变化可能成为肝癌TACE治疗潜在的近期疗效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TACE VEGFR-2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文传递
同感心心理沟通对肝癌介入治疗疼痛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郝亚莉 蔡东亚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年第11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探讨同感心心理沟通在肝癌介入治疗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实施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和同感心心理沟通的45... 目的探讨同感心心理沟通在肝癌介入治疗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6例实施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和同感心心理沟通的4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及疼痛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68±0.35)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2±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感心心理沟通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疼痛状况,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治疗 同感心心理沟通 疼痛
原文传递
射频毁损术与再手术切除治疗复发性小肝癌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任正刚 干育红 +10 位作者 樊嘉 陈漪 吴志全 钦伦秀 葛宁灵 周俭 夏景林 王艳红 叶青海 王鲁 叶胜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614-1616,共3页
目的研究射频毁损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疗效以及其与再手术切除效果的比较。方法病例为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治疗的213例复发性小肝癌(肿瘤结节直径≤3cm,结节数≤3个),包括射频毁损术68例,再手术切除145例。... 目的研究射频毁损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疗效以及其与再手术切除效果的比较。方法病例为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治疗的213例复发性小肝癌(肿瘤结节直径≤3cm,结节数≤3个),包括射频毁损术68例,再手术切除145例。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期,Log—rank分析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别,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从接受射频毁损术或再手术切除治疗时计算。结果射频毁损术治疗的患者和再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7%、65.1%、37.3%和88.1%、62.6%、41.0%,其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别(P=0.693)。但射频毁损术的1、3、5年无瘤生存率低于再手术切除组,分别为58.0%、27.8%、12.4%和79.4%、48.1%、34.4%(P=0.001)。首次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间期超过2年的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虽然射频毁损治疗的无瘤生存率低于再手术切除,但其远期总体生存率类似于再手术切除,可作为复发性小肝癌再切除术的替代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复发 治疗 射频毁损术
原文传递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伴发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闫东 曾辉英 +2 位作者 史仲华 李肖 李槐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8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伴发乙肝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中晚期肝细胞癌伴发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4个月以上,...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伴发乙肝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中晚期肝细胞癌伴发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4个月以上,观察不良反应,计算总存活率及临床受益率。结果患者存活率为90.0%,2例患者部分缓解,4例患者稳定,4例患者进展,临床受益率为60.0%。全组发生4级不良反应1例,为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及手足皮肤反应3级各1例。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伴有乙肝后肝硬化的肝细胞癌患者,建议起始剂量为250mg/d,其不良反应可控,且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乙肝后肝硬化 中晚期 肝细胞肿瘤
原文传递
辣椒素通过氧化应激诱导HepG2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谢智钦 李弘夏 +2 位作者 唐才喜 陈迅 陈栋良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0-475,共6页
[目的]观察辣椒素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辣椒素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JC-1探针检测辣椒素对HepG2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DCFH-DA探针联合高内涵分析仪检测氧化应激... [目的]观察辣椒素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辣椒素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JC-1探针检测辣椒素对HepG2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DCFH-DA探针联合高内涵分析仪检测氧化应激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辣椒素可剂量依赖性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200μmol/L辣椒素作用24h可引起HepG2细胞明显坏死、脱落和漂浮。相比对照组,200μmol/L辣椒素明显降低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红绿荧光表达量比值(8.39±0.12 vs 4.23±0.04)。200μmol/L辣椒素可引起HepG2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上调1.78倍。使用还原剂维生素C抗氧化可恢复细胞活力,减轻凋亡。[结论]辣椒素剂量依赖性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氧化应激水平过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肝肿瘤 氧化应激 凋亡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研究: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树森 陈峻 +5 位作者 王伟林 张珉 沈岩 吴健 徐骁 严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609-1613,共5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95例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随访期内,42例(43.2%)患者被诊断为肝癌复发。复发部位最多见于...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95例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随访期内,42例(43.2%)患者被诊断为肝癌复发。复发部位最多见于移植肝(32例)、肺(21例)、骨(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分布、肝硬化背景、术前甲胎蛋白浓度、组织学分期、大血管侵犯6项因素对肝移植术后生存和(或)肝癌复发有明显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布、组织学分期、大血管侵犯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率和肝癌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复发后的介入治疗及内放疗可延缓肿瘤进展,选择合适病例行复发灶手术切除可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结论合理选择接受肝移植的肝癌患者可能可以大幅度降低移植术后肝癌的复发率。在现阶段,外科治疗应是目前移植术后复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移植 肿瘤复发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红树莓提取物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浩鹏 李国东 +5 位作者 魏九峰 王云峰 党树伟 方瑄 刘家仁 刘明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目的]探讨红树莓提取物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具体机制,为红树莓提取物预防并治疗肝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SMMC-7721细胞,应用CCK8方法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红树莓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通... [目的]探讨红树莓提取物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具体机制,为红树莓提取物预防并治疗肝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SMMC-7721细胞,应用CCK8方法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红树莓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红树莓提取物作用72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红树莓提取物处理SMMC-7721细胞72h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红树莓提取物对肝癌细胞AKT通路的影响。[结果]红树莓提取物能够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活性;不同浓度红树莓提取物处理SMMC-7721细胞72h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浓度的增高,G_0/G_1期细胞数比例降低(P<0.05),S期细胞数比例升高(P<0.05);红树莓提取物能够降低周期相关蛋白cyclinA及CDK2的表达(P<0.01);同时使P-AKT(Ser473)表达下降(P<0.01)。[结论]红树莓提取物能够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AKT通路调控的cyclinA-CDK2介导的S期阻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提取物 肝肿瘤 细胞周期阻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