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吴芳 董乐妹 +1 位作者 陈小微 吴伟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 目的探讨中药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化肝解毒汤,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评价肝功能,对比两组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分析肝纤维化功能,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观察组治疗后胸肋不适、情绪抑郁、胃脘胀满、倦怠乏力、口淡乏味、便溏不爽、乳房胀痛、舌质淡红等中医症候积分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35.28±1.35)U/L、HA(165.25±1.44)mg/L、LN(123.17±1.96)μg/L、Ⅳ-C(110.24±1.94)μg/L、PCⅢ(125.36±1.35)μg/L较对照组下降,而其血清TBil(30.44±1.59)μmol/L、Alb(48.32±1.33)g/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6.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化肝解毒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有效治疗慢性乙肝,改善其血清肝炎相关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肝解毒汤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乙肝 肝炎相关因子
下载PDF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新 许才绂 +3 位作者 赵国宁 陈岳祥 黄裕新 王庆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5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2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51例肝炎后肝硬变(LC)患者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2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51例肝炎后肝硬变(LC)患者血清中TNF-α的含量.结果:CAH和LC患者血清TNF-α含量(1.11±0.59μg/L,0.92±0.66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6±0.08μg/L(P<0.01,P<0.05)].肝病中TNF-α的含量与其胆红质(BIL)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呈正相关(r=0.9791,P<0.05).LC组中,按Child肝功分级标准,A,B,C各组血清TNF-α含量依次递增,且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LC合并感染者血清TNF-α含量(1.88±0.87μg/L)显著高于未合并感染者[0.89±0.43μg/L(P<0.01)],且易发生肝-肾综合征(P<0.05).结论:TNF-α可能参与慢性肝病肝细胞损害过程,其含量越高,肝功能损害就越重.同时,血清中高浓度的TNF-α可能是LC患者发生合并症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乙型肝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肝硬变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VEGF、AFU水平与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晓荣 李微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2期3294-3297,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岩藻糖苷酶(AFU)水平及与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该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235例,根据是否发生MVI分为MVI组...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岩藻糖苷酶(AFU)水平及与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该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235例,根据是否发生MVI分为MVI组(108例)和无MVI组(127例),同时根据MVI病理特征将MVI组患者分为低危组(M1期,20例)、中危组(M2期,31例)和高危组(M3期,57例),检测血清AFP、VEGF、AFU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VEGF、AFU水平与MVI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VEGF、AFU诊断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MVI的效能。结果MVI组患者血清AFP、VEGF、AFU水平明显高于无MVI组患者(P<0.05);高危组患者血清AFP、VEGF、AFU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中危组患者,中危组患者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VEGF、AFU水平与MVI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FP、VEGF、AFU诊断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发生M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7、0.924和0.904,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58,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VEGF、AFU水平明显上升,其水平与MVI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AFP、VEGF、AFU对于诊断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MVI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岩藻糖苷酶
下载PDF
血清Sema4D、BMP-4、AFU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桂玲 王治海 +1 位作者 张香玲 尹生兰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研究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骨形成蛋白4(BMP-4)、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青海省海西自治州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乙肝相关PHC患者... 目的研究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骨形成蛋白4(BMP-4)、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青海省海西自治州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乙肝相关PHC患者1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慢性乙肝患者60例及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4组的血清Sema4D、BMP-4、AFU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ema4D、BMP-4、AFU诊断乙肝相关PHC的临界值,分析血清Sema4D、BMP-4、AFU水平与乙肝相关PH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慢性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相关PHC组的血清Sema4D、AFU水平呈逐级升高趋势(P<0.05);对照组的BMP-4水平高于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相关PHC组,低于慢性乙肝组,乙肝相关PHC组的BMP-4水平低于乙肝肝硬化组(P<0.05)。ROC曲线显示,Sema4D、BMP-4、AFU诊断乙肝相关PHC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根据Sema4D、BMP-4、AFU诊断乙肝相关PHC的临界值9.5 ng/ml、31.4 pg/ml及67.2 U/L,将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两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数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M分期、Child-Pugh分级、是否侵犯血管、有无腹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数目、HBsAg阳性乙肝相关PH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Child-Pugh分级、是否侵犯血管、有无腹水及血清Sema4D、BMP-4、AFU水平乙肝相关PHC患者的M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Child-Pugh分级B级、侵犯血管、血清Sema4D、AFU水平异常升高及BMP-4水平异常降低为乙肝相关PH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HC患者血清Sema4D、AFU水平升高、BMP-4水平降低,Sema4D、BMP-4、AFU与肿瘤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肝癌 轴突导向因子4D 骨形成蛋白4 Α-L-岩藻糖苷酶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汪艳 陈乐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163-2165,共3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患者生存率,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患者生存率,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1)15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存活64例,死亡86例,3年生存率为42.67%,死亡率为57.33%。(2)单因素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数目多、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论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循环血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刘娇 王川林 +2 位作者 赵川 谢巍 李毅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循环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sPD-1)、CXCL-10、CXCL-11水平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PD-1,CXCL-10、CXCL-11,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循环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sPD-1)、CXCL-10、CXCL-11水平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PD-1,CXCL-10、CXCL-11,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及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最低,与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及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进展,外周血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重型乙型肝炎组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相关性肝病循环血中总体sPD-1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ALT、AST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HBV相关性肝病循环血中总体CXCL-10、CXCL-11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ALT、AST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P<0.05);HBV相关性肝病各组循环血中sPD-1表达水平与CXCL-10、CXCL-11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同时各组循环血中CXCL-10表达水平与CXCL-11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结论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潜在反应肝组织损伤、病毒复制水平、病情变化、治疗新靶点的指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肝相关性肝病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 趋化因子 CXCL-10 CXCL-11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替比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逊 刘海滨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12期1963-1966,共4页
目的:探讨替前列地尔联合替比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替比夫定组(49例)和联合组(49例)。在... 目的:探讨替前列地尔联合替比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替比夫定组(49例)和联合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组在替比夫定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替比夫定组(89.30%VS.63.89%,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ST、ALT、Tbil、IL-6、IL-22、hs-CRP的水平低于治疗前,而且联合组血清AST、ALT、Tbil、IL-6、IL-22、hs-CRP的水平明显低于替比夫定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替比夫定可以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的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和缓解炎症反应,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替比夫定 乙型肝炎肝硬化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浩洋 曹毅 +3 位作者 徐玥 杨远航 刘昊 吕立志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46-1649,共4页
目的了解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肝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3年12月—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426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每2~4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 目的了解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提高肝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3年12月—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426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每2~4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其预后情况;应用R 3.1.2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的426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2.06±26.7)个月,其中第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15%、73.71%、66.67%、61.27%、58.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有血液转移、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甲胎蛋白(AFP)含量>400 ng/m L、Topo IIα高表达和饮酒是影响行根治性切除术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有肿瘤包膜和Edmonson病理分级I级是影响行根治性切除术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肿瘤包膜情况、血液转移情况、Edmonson病理分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FP含量、Topo IIα表达和饮酒情况是影响行根治性切除术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 根治性切除术 预后 影响因素 COX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VEGF、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慧平 侯宝洲 +3 位作者 魏思忱 穆宗玮 李丽娟 田树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HBV相关性肝病病人188例,其中单纯乙型肝炎(乙肝)52例,肝纤维化40例,肝硬化56例,肝癌40...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HBV相关性肝病病人188例,其中单纯乙型肝炎(乙肝)52例,肝纤维化40例,肝硬化56例,肝癌40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PCR法检测HBV-DNA负荷量,常规生化法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VEGF和TK-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和CD4^(+)/CD8^(+)。结果:单纯乙肝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HBV-DNA负荷量及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纤维化组、单纯乙肝组、对照组VEGF和TK-1、CD4^(+)/CD8^(+)水平逐渐降低;各组CD3^(+)、CD4^(+)和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相关性肝病病人血清中VEGF与TK-1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745,P<0.01),VEGF与CD4^(+)/CD8^(+)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217,P<0.01),TK-1与CD4^(+)/CD8^(+)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208,P<0.01)。结论:HBV相关性肝病病人血清中VEGF、TK-1和CD4^(+)/CD8^(+)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相关,VEGF和TK-1表达升高、CD4^(+)/CD8^(+)下降可能参与了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可溶性胸苷激酶-1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TRAIL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典颜 林丹 刘三都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导致肝硬化的过程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 TRAIL)介导的免疫损伤及恩替卡韦通过影响s TRAIL及抑制HBV-DNA复制,延缓或阻止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 目的:探讨HBV感染导致肝硬化的过程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 TRAIL)介导的免疫损伤及恩替卡韦通过影响s TRAIL及抑制HBV-DNA复制,延缓或阻止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为治疗组,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予恩替卡韦(0.5 mg,每日一次)口服,疗程48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48周使用ELISA检测血清中s TRAIL水平,RT-PCR检测血清中HBV-DNA载量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同时在治疗组中随机选取16例患者,Child-Pugh分级分别为A级6例,B级5例,C级5例,于恩替卡韦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进行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前s TRAIL、HBV DNA及AL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分析,治疗组患者血清s TRAI与ALT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6,P=0.000),血清s TRAIL与HBV-DNA载量无相关性(r=-0.0127,P=0.382)。恩替卡韦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 TRAIL水平下降,ALT恢复正常,HBV-DNA载量降低,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 TRAIL介导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免疫损伤过程。经恩替卡韦治疗后s TRAIL与ALT降低,HBV-DNA复制抑制,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从而延缓或阻止肝硬化的发展。在恩替卡韦抗病毒过程中动态监测s TRAIL的变化有助于肝硬化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可溶性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 TRAIL) 恩替卡韦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维 黄广优 +5 位作者 陈坚贤 张富亿 邱丽芳 李书桢 李书有 赵爱峡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恩替卡韦分... 目的探讨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总生存及复发情况,并分析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无瘤生存时间及术后1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总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性别、抗病毒治疗、术前HBV-DNA水平、HBe Ag水平、镜下微血管癌栓、肝硬化均是影响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其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 根治性肝切除 术后 抗病毒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清TNF-α和IL-6含量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巧玲 杨秀云 《社区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7-8,11,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对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确诊的乙肝后肝癌患者血清、HBV携带者血清及正常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各80份。...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对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确诊的乙肝后肝癌患者血清、HBV携带者血清及正常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各8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血清样本中TNF-α和IL-6含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乙肝后肝癌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群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织分型乙肝后肝癌血清TNF-α和IL-6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NF-α和IL-6参与了乙肝后肝癌和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检测乙肝后肝癌患者血清TNF-α和IL-6含量,可以为乙肝后肝癌患者提供新的临床诊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后肝癌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及对外周血NF-κB、TNF-α、LXA4和LPS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峥 童旭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21期2315-2318,2387,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氧素A4(LXA4)和内毒素(LPS)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氧素A4(LXA4)和内毒素(LPS)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抗病毒+保肝+营养支持+血浆置换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营养状态、凝血功能情况,记录MELD评分、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浆NF-κB、TNF-α、LXA4和LPS水平,并记录2组临床结局。结果 2组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腹水、黄疸、乏力、食欲减退、尿少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Bil、AST、ALT、GGT、ALB、PA、Plt、PTA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MELD评分、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NF-κB、TNF-α、LPS水平显著降低而LXA4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能够显著改善HBV-ACLF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营养和凝血功能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NF-κB、TNF-α、LXA4和LPS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复方甘草酸苷 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氧素A4 内毒素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卿 王鲁文 龚作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338-340,384,I0006,共5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能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非创伤性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出尿素氮(BUN),肌酐(Cr)、脾静脉内径(SVD)、胆囊壁的厚度(GBWT)与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P<0.05);经过多元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BUN、GBWT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球蛋白比值(A/G)、BUN、Cr、SVD、GBWT等5个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取临界点曲线8.5时,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95.6%。结论:BUN、GBWT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评分系统可用于初步筛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出血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内髓样分化因子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龙建云 訾晓渊 +3 位作者 李静 黄亮 曹杰 严以群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62-2265,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内髓样分化因子(MyD88)及其下游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内髓样分化因子(MyD88)及其下游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表达水平对病毒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21例经手术治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外周血,免疫磁珠分选出pDCs,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DCs内MyD88及其下游分子(IRAK1、TRAF6、TAK1、IRF7)表达水平.随访1个月后,根据病毒激活与否分为激活组和未激活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分子表达差异.结果 随访1个月后,7例(33.3%)患者发生病毒激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与乙型肝炎病毒激活有关(P<0.05);激活组患者MYD88、IRAK1、TRAF6、TAK1、IRF7相对表达水平较未激活组减少,提示MyD88分子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3 6,0.0114比0.0174,0.013 7,P<0.05).结论 术前TB及ALT、AST含量与病毒激活有关;病毒激活可能与患者pDCs中MyD88有关,与体内pDCs功能缺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 病毒激活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髓样分化 因子
原文传递
HBV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GPR和FIB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陈石 蔡鸿宇 +2 位作者 马春阳 殷燮灵 吴宏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36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platelet ratio,GPR)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platelet ratio,GPR)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0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分组。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清GPR和FIB检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组情况,比较两组术前GPR、FIB水平。分析GPR、FIB及联合检测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对HBV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没有失访者出现。120例患者术后有69例(57.50%)患者出现预后不良,包括49例复发、9例转移(淋巴结转移4例,肝内转移3例,肺转移2例),死亡11例,纳入预后不良组;51例(42.50%)未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纳入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术前GPR、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PR、FIB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明显高于单独预测(P<0.05);且GPR、FIB预测患者预后的截断值分别为0.39、4.32 g/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有血管侵犯、术前GPR≥0.39、术前FIB≥4.32 g/L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血管侵犯、术前GPR≥0.39和FIB水平≥4.32 g/L是HBV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管侵犯、术前GPR≥0.39和FIB水平≥4.32 g/L是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GPR和FIB联合检测对于HBV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 肝切除术 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 纤维蛋白原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