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CXCL1、CXCL16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彭昱锦 杨琴 +2 位作者 廖德超 严英 郎清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34-839,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16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达州市中心医院肝病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70例纳入病例组,再根据肝衰竭...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16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达州市中心医院肝病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70例纳入病例组,再根据肝衰竭分期分为早期亚组(71例)、中期亚组(54例)、晚期亚组(45例),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死亡亚组(60例)和存活亚组(11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L1、CXCL16水平;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XCL1、CXCL16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血清CXCL1、CXCL16水平显著升高(t/P=30.816/<0.001,29.811/<0.001);早期亚组、中期亚组、晚期亚组血清CXCL1、CXCL16水平依次升高(F/P=317.656/<0.001,211.391/<0.001);与存活亚组比较,死亡亚组患者血清CXCL1、CXCL16水平显著升高(t/P=7.775/<0.001,7.137/<0.001);肝衰竭分期晚期和MELD评分高、CXCL1升高、CXCL16升高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5.069(1.322~19.441)、1.548(1.174~2.042)、1.914(1.162~3.153)、3.423(1.468~7.980)];血清CXCL1、CXCL16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大于血清CXCL1、CXCL16和MELD评分单独预测的0.786、0.781、0.784(Z=4.594、4.261、4.288,P均<0.001)。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CXCL1、CXCL16水平升高,与肝衰竭分期及短期不良预后有关,在MELD评分基础上联合血清CXCL1、CXCL16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进行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 肝衰竭分期 预后
下载PDF
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海兰 李凤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8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184例(观察组),经规范治疗临床好转出院,随访90天,其中预后不良65例、预后良好119例,同期选择体检... 目的探讨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184例(观察组),经规范治疗临床好转出院,随访90天,其中预后不良65例、预后良好119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57例(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Beclin1、白蛋白以及全血淋巴细胞计数,计算PNI。收集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eclin1水平和PNI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Beclin1水平高于对照组,PNI低于对照组(t/U分别为8.576、-9.785,P均<0.01)。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者血清Beclin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者,PNI低于预后良好者(t/U分别为7.817、-6.49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OR=1.185,95%CI:1.009~1.391)、Beclin1(OR=1.717,95%CI:1.378~2.139)升高为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OR=0.982,95%CI:0.965~0.998)、PNI(OR=0.771,95%CI:0.693~0.859)升高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Beclin1水平和PNI单独与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790、0.886,血清Beclin1水平联合PNI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二者单独(Z分别为3.744、3.630,P均<0.01)。结论血清Beclin1水平升高、PNI降低与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Beclin1水平和PNI对HBV-ACLF患者预后不良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bECLIN1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下载PDF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血糖综合护理干预防治肝源性低血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楚霞 许永华 +1 位作者 陈志华 李洁蓉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5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血糖综合护理干预对防治HBV-ACLF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病感染科2015年8月25日至2019年5月16日的住院患者数据。入组HBV-ACLF患者共68例,根据...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血糖综合护理干预对防治HBV-ACLF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病感染科2015年8月25日至2019年5月16日的住院患者数据。入组HBV-ACLF患者共68例,根据是否予重症肝炎血糖综合护理措施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HBV-ACLF综合治疗及传统护理,观察组则在给予标准综合治疗的情况下给予重症肝炎血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患者住院天数、TBIL、PT、ALB。结果观察组患者未发生低血糖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有改善。结论实施有效的针对性HBV-ACLF血糖综合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低血糖 血糖综合护理 肝源性低血糖
下载PDF
解毒凉血方加减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慧敏 王宪波 +9 位作者 侯艺鑫 高方媛 孙凤霞 江宇泳 杨志云 杜宏波 王晓静 周桂琴 杨玉英 王融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热毒瘀结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105例热毒瘀结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目的观察解毒凉血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热毒瘀结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105例热毒瘀结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64例,对照组41例。试验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方,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8周,随访40周。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至48周时的病死率、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的改善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在8周的治疗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总体病死率(15.63%vs 34.15%)、疾病处于中期患者的病死率(25.0%vs 64.7%)、第8周TBIL、第2及4周AST、第4及6周PTA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48周,试验组病死率(21.88%)较对照组病死率(39.02%)下降了1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解毒凉血方能够显著降低HBV-ACLF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凉血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MELD-Na、CLIF-C OFs、COSSH-ACLFs、NLR评分体系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苗静 郭丽颖 +5 位作者 王丽 崔换天 李秋伟 王静 朱波 贾建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96-1501,共6页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评分(MELD-Na)、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模型简化评分(CLIF-C OFs)、中国重型乙型肝炎(乙肝)研究组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COSSH-ACLF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分系统在乙...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评分(MELD-Na)、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模型简化评分(CLIF-C OFs)、中国重型乙型肝炎(乙肝)研究组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COSSH-ACLF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分系统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疾病分期)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钠(N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以入院8周为观察时间节点,根据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90例)和死亡组(73例)。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MELD-Na、CLIF-C OFs、COSSH-ACLFs评分及NLR差异,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BV-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倾向匹配分析,验证独立危险因素的准确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独立危险因素的临床价值。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入院时性别、疾病分期、ALB、BUN、Cr、Na、NEU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年龄、ALT、AST、TBil、INR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年龄(岁):43.00(34.00,53.00)比50.00(42.50,55.00),ALT(U/L):252.90(61.43,613.33)比359.10(115.15,784.70),AST(U/L):146.15(90.88,449.30)比237.80(10^(9).00,635.05),TBil(μmol/L):265.10(183.10,347.60)比307.50(229.90,405.55),INR:2.13(1.91,2.46)比2.29(2.02,2.94)〕,PTA和LYM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TA(%):34.00(28.00,38.00)比31.00(24.00,36.00),LYM(×10^(9)/L):1.37(0.72,1.79)比0.85(0.51,1.39),均P<0.05〕;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MELD-Na、CLIF-C OFs、COSSH-ACLFs评分及NLR均更低〔MELD-Na评分(分):17.99(16.60,19.63)比19.16(17.43,20.80),CLIF-C OFs评分(分):9.00(8.00,9.00)比9.00(9.00,10.00),COSSH-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评分 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模型简化评分 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原文传递
血清AFP、FT3联合NLR对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耿华 徐曼曼 +2 位作者 周丽华 孙梦瑶 陈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1期2076-208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HBV-ACLF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HBV-ACLF患者,均成功实施人工肝治疗,作为人工肝治疗组。将人工肝治疗组的患者根据入院后90 d是否生存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28例。同期选取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AFP、FT3、NLR。对比生存组和死亡组血清AFP、FT3、NL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预测概率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FP、FT3联合NLR比值对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人工肝治疗组AFP、NLR高于对照组,FT3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AFP、NLR高于生存组,FT3低于生存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与感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总胆红素(TBIL)、肌酐(Cr)、血清钠、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AFP、INR、NLR、TBIL均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而FT3则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AFP、FT3、NLR联合预测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FP、FT3、NLR的单独预测。结论:RDW、AFP、INR、FT3、NLR、TBIL均为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且AFP、FT3、NLR联合预测此类患者短期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P FT3 NLR 人工肝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短期预后 评估价值
原文传递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阳黄-阴阳黄-阴黄”不同证候分型患者Treg/Th17的表达 被引量:9
7
作者 谭年花 陈斌 +4 位作者 彭杰 朱文芳 张涛 周意 王若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8,共6页
目的:检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阳黄-阴阳黄-阴黄"不同证候分型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探讨肝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的细胞免疫学特征。方法:选择早期、中... 目的:检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阳黄-阴阳黄-阴黄"不同证候分型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探讨肝衰竭不同中医证候分型的细胞免疫学特征。方法:选择早期、中期、晚期各32例HBV-ACLF并符合"阳黄-阴阳黄-阴黄"中医证候分型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Th17细胞频数表达,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3(IL-23)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叉状头(或)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 mRNA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分型HBV-ACLF患者的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特点。结果:HBV-ACLF阳黄证患者主要分布在肝衰竭病程的早期,阴阳黄证主要分布于中期,阴黄证主要分布于晚期;从阳黄证、阴阳黄证到阴黄证Treg,Th17细胞频数逐渐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阳黄证、阴阳黄证到阴黄证,Treg型细胞因子IL-10,TGF-β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型细胞因子IL-17A,TNF-α,IL-23逐渐升高,其中IL-17A阳黄组与阴黄组、阴阳黄组与阴黄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从阳黄证、阴阳黄证到阴黄证,FoxP3表达逐渐下降,ROR-γt表达逐渐升高,二者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V-ACLF患者早、中、晚期不同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Treg,Th17细胞频数及IL-17A,TGF-β,IL-10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提示Treg,Th17细胞对HBVACLF患者所处病期及中医证候分型辨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TREG细胞 Th17细胞 中医证型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细菌感染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斌 张丽 +4 位作者 彭杰 王若宇 周意 朱文芳 张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44,共6页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阐述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从而为中医药诊治HBV-ACLF继发细菌感染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阐述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从而为中医药诊治HBV-ACLF继发细菌感染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制定统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307例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住院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然后按照有无合并细菌感染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与未合并细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主要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从而得出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比,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腹胀、便溏、舌质紫暗、腹露青筋、皮下瘀斑瘀点、舌边齿痕明显增多;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比,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身目鲜黄、舌苔黄腻、口干明显增多(P<0.05,P<0.01)。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以兼夹证候为主(93.6%),且多兼夹脾虚证(81.6%);而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单一证候为主(53.5%),且多为湿热证(51.9%);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兼夹证候中又以虚实夹杂证为主(94.4%),且明显高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虚实夹杂证(58.9%)。结论:HBV-ACLF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湿热症状体征为主,随着合并细菌感染后,脾虚血瘀症状体征逐渐加重;HBV-ACLF并细菌感染患者以脾虚血瘀兼夹证候为主,而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湿热单一证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细菌感染 中医证候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其动态变化在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雪 张亮 汤善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341-2345,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其动态变化对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人工肝支持(artificial liv...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其动态变化对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人工肝支持(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90 d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组间差异,分析NLR及其动态变化水平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其中男88例(83.02%),女18例(16.98%),中位年龄为48岁(41.75,56)。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NLR是ALSS术后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组NLR水平[3.94(2.90,5.47)]显著低于死亡组[5.35(4.12,7.59),P<0.05]。基线NLR水平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基线、术前1 d、术后3 d NLR水平判断HBV⁃ACLF患者90 d死亡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712、0.72。生存分析显示低NLR组90 d生存率明显高于高NLR组(P<0.05),NLR变化率(ΔNLR)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NLR水平可作为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潜在的预后判断指标,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工肝 动态变化
下载PDF
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疾病分期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意 孙克伟 +3 位作者 阳航 黄裕红 张涛 朱文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 目的:观察HBV相关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医症候群积分与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素研究为理论基础,以湿热、脾虚、血瘀症候群各自中医症候量化表为标准,观察124例HBV-ACLF患者3种症候群积分差异与病情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中/晚期肝衰竭患者比较,早期患者湿热症候群积分较高,血瘀症候群积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早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脾虚症候群积分为肝衰竭中/晚期患者预后影响因素(OR>1)。结论 HBV-ACLF早期以湿热症候群表现为主,中晚期以血瘀、脾虚症候群表现为主;血瘀、脾虚症候群积分为预后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中医 分期 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MELD评分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葛孝定 刘斐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3期15-18,共4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41)和死亡组(n=33)。比较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MELD评分、AFP、CHE、Lac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AFP、CHE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D评分增加、AFP水平降低、CHE水平降低、Lac水平升高均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ELD评分、AFP、CHE、Lac均可有效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989、0.729、0.753。结论HBV-ACLF死亡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升高,AFP、CHE水平降低,MELD评分、AFP、CHE、Lac均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可作为预后转归评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 甲胎蛋白 胆碱酯酶 乳酸 预后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判作用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磐 杨爽 周彧来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875-878,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甲胎蛋白(serum alpha-fetoproteins,AFP)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0例,检测其血清... 目的研究血清甲胎蛋白(serum alpha-fetoproteins,AFP)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0例,检测其血清AFP并进行MELD评分,分层比较两者与病死率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 MELD评分与病死率之间呈正相关性(r=0.939,P=0.006);血清AFP与MELD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r=-0.261,P=0.038);血清AFP与病死率之间呈负相关性(r=-0.983,P=0.003);MELD<20分和20分≤MELD<30分的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30分≤MELD<40分和MELD≥40分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对评判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MELD评分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原文传递
常用血液学指标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安宝燕 冯明洋 +4 位作者 王筱寅 曹竹君 蔡伟 谢青 王晖 《上海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用血液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HBV-ACLF患者137例。根据... 目的本研究探讨常用血液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HBV-ACLF患者137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是否生存,将其分为死亡组(69例)与生存组(68例)。收集患者基线与入院后14 d的生物化学指标、血常规、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计算并比较入院后14 d的各项指标与基线的差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入院后14 d,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CRP、PCT、血清肌酐(sCr)和INR的增高值均显著大于生存组患者(P值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Bil、WBC、NE%、sCr、PCT和INR增高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患者入院后14 d血清TBil、WBC、NE%、sCr、PCT、INR较基线增高的程度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值均<0.001)。结论患者入院后14 d的血清TBil、WBC、NE%、sCr、PCT、INR较基线增高程度对HBV-ACLF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王宪波从湿、热、毒、瘀、虚分型辨治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经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斌 王宪波(指导)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388-2392,共5页
总结王宪波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证经验。认为HBV-ACLF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提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的治疗观点。临证分型辨治HBV-ACLF,瘀热毒结证治以解毒凉血为法... 总结王宪波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证经验。认为HBV-ACLF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提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的治疗观点。临证分型辨治HBV-ACLF,瘀热毒结证治以解毒凉血为法,常用解毒凉血方;湿热毒蕴证治以解毒凉血、健脾化湿为法,常用解毒凉血利湿方;脾虚湿热证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法,常用解毒凉血健脾方(又称重肝2号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解毒凉血 健脾化湿 名医经验 王宪波
原文传递
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15
作者 涂雨落 孙克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目的分析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干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短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湖南中医药... 目的分析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干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短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项目(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对乙性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干预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的10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OSSH研究诊断标准对100例患者重新分组,非头对头比较两个队列患者的28、90 d病死率;同时对100例患者进行长期疗效随访,通过生存分析及临床数据比较探究临床特征和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①中医干预组患者28、90 d病死率分别为12.19%、29.27%,与COSSH研究比较,本队列患者短期病死率更低;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存活超过11周后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度过高死亡风险期的患者远期(7~10年)生存率达77.40%,存活384周后无患者死亡;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LT、总胆红素(TBIL)、低钠血症为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PLT越低、TBIL水平越高、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预后越差。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干预HBV-ACLF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且早期干预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高。高年龄、低水平PLT、高水平TBIL、并发低钠血症是HBV-ACLF的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中医药 阴阳黄 预后 疗效
原文传递
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爱华 管世鹤 +5 位作者 杨凯 王琴 周强 陈礼文 张浩 孙蓓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Ⅲ活性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能否作为影响HBV-ACLF临床预后的潜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与CHB患者相比,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降低,其它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除ALB和PTA减少外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与TBIL、PT-INR、PTA均具有相关性,HBV-ACLF患者预后分组中AT-Ⅲ活性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采用AT-Ⅲ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6,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52.9%,界值为16.4%;采用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敏感性76.5%,特异性55.9%,界值为28.5;AT-Ⅲ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8.2%,界值为AT-Ⅲ:20.1%,MELD评分:25。结论AT-Ⅲ与HBV-ACLF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相关,临床联合MELD评分在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Ⅲ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及对外周血NF-κB、TNF-α、LXA4和LPS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峥 童旭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21期2315-2318,2387,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氧素A4(LXA4)和内毒素(LPS)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的疗效及对外周血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氧素A4(LXA4)和内毒素(LPS)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抗病毒+保肝+营养支持+血浆置换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营养状态、凝血功能情况,记录MELD评分、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浆NF-κB、TNF-α、LXA4和LPS水平,并记录2组临床结局。结果 2组治疗后恶心呕吐、腹胀、腹水、黄疸、乏力、食欲减退、尿少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Bil、AST、ALT、GGT、ALB、PA、Plt、PTA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MELD评分、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NF-κB、TNF-α、LPS水平显著降低而LXA4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能够显著改善HBV-ACLF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营养和凝血功能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NF-κB、TNF-α、LXA4和LPS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复方甘草酸苷 HbV感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氧素A4 内毒素
下载PDF
血清p62及LC3-Ⅱ联合检测对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铁峰 许澍妮 吴姗姗 《肝脏》 2020年第6期582-584,5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自噬相关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联合检测在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HBV-ACLF患者78例(A... 目的探讨血清自噬相关蛋白[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联合检测在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HBV-ACLF患者78例(ACLF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值;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p62和LC3-Ⅱ水平;记录患者入院后3个月内临床结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62、LC3-Ⅱ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效力。结果ACLF组血清LC3-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8.35±16.07)ng/mL比(37.96±11.50)ng/mL],p62水平低于对照组[(2.30±1.45)ng/mL比(4.63±2.3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62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83,P<0.05),血清LC3-Ⅱ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458,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p62、LC3-Ⅱ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1 ng/mL、80.74 ng/mL,二者联合预测的AUC[0.813(95%CI:0.710~0.892)]分别大于p62[0.727(95%CI:0.616~0.821)],LC3-Ⅱ[0.736(95%CI:0.626~0.828)]单项预测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62与LC3-Ⅱ预测HBV-ACLF预后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62与LC3-Ⅱ在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价值,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预后预测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2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下载PDF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7
19
作者 彭文婷 顾慧敏 +3 位作者 蒋川 刘槿晴 张暕 傅蕾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 ACLF)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病死率很高。早期快速降低HBV-DNA载量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核苷(酸)类似...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 ACLF)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病死率很高。早期快速降低HBV-DNA载量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诺福韦等。新上市的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以其更强效的抗病毒作用、更高的转氨酶复常率、更好的骨肾安全性及零耐药等优点,得到临床医师的极大关注。但关于TAF治疗中国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数据较少,且缺乏药物经济学评价。本研究旨在比较TAF与ETV治疗HBV-ACLF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196例,其中前期66例、早期57例、中期43例和晚期30例。根据用药情况分为TAF组80例,ETV组116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的生化及病毒学指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的肝移植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比较2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值,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时,2组疗效(肝功能、病毒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ETV组相比,TAF组的血肌酐水平更低[(80.35±18.77)μmol/L vs(105.59±82.32)μmol/L,P<0.0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更高[(95.65±23.21)mL/(min·1.73 m^(2))vs(82.68±26.32)mL/(min·1.73 m^(2)),P<0.05]。治疗12周时,2组的总体肝移植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F组肝衰竭前期患者的肝移植率+病死率低于ETV组(0 vs 13.89%,P<0.05)。在肝衰竭早期、中期、晚期,2组的肝移植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04%vs 17.65%、37.50%vs 37.04%、54.55%vs 68.42%,均P>0.05)。在12周的观察期内,2组均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TAF组的成本-效果比值较低,治疗成本较低。结论:TAF与ETV在改善HBV-ACLF患者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恩替卡韦 疗效 安全性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20
作者 曹慧 谭善忠 +4 位作者 孙薇薇 沈建军 肖倩 梁重锋 蒋淑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9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名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名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CD4+和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比值、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35.48±23.44)%]、CD8+T淋巴细胞[(37.66±13.28)%]、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0.72±1.07)%]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42.05±9.26)%、(2.93±1.31)%]和慢乙肝组[分别为(49.72±20.11)%、(41.95±8.63)%、(3.47±2.29)%]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有别于慢性乙型肝炎时期,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等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