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市血液中心HBsAg阴性献血者HBV感染的确认与HBV核酸检出效率的评估 被引量:38
1
作者 安万新 邓雪莲 +5 位作者 梁晓华 臧亮 王东 陈辉 高慧卉 刘颖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通过对HBsAg阴性献血者的HBV感染及感染类别的确认来评估HBV核酸检出的效率。方法对2010年12月2日~2013年4月30日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和HBV/HCV/H... 目的通过对HBsAg阴性献血者的HBV感染及感染类别的确认来评估HBV核酸检出的效率。方法对2010年12月2日~2013年4月30日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和HBV/HCV/HIV3联核酸筛查,单纯核酸反应性标本需鉴别。依据跟踪或回溯检测的血清学变化确定HBV感染者及其感染类别。结果共筛查117427名献血者合计152739份血液标本,核酸联检初次反应性标本193份。确定HBsAg(-)的HBV感染献血者94名,其中窗口期5名,一过性感染15名,OBI51名。核酸检测假阳性率占初次反应性标本的50.3%。HBsAg(-)献血人群中窗口期、一过性感染和OBI的流行率分别为6.0/10万、18.9/10万和55.3/10万。结论核酸检测对于提高献血者HBV感染的检出有着重要的作用;OBI在HBV总检出中占比远高于一过性HBV感染及窗口期感染;HBV核酸检测存在相当比例的假阳性;多次重复检测有利于假阳性的排除;为保证血液安全,核酸检测初次反应性的血液应报废,而假阳性的献血者需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确认 核酸检测 效率
下载PDF
小柴胡汤对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患者肝功能与HBV-DNA拷贝数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夏莉 陈新瑜 +2 位作者 李小清 杨浦娟 刘华宝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7-830,共4页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对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拷贝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1月医院肝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患者96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保肝降酶治疗;试验...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对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拷贝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1月医院肝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患者96例,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保肝降酶治疗;试验组在上述治疗上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两组持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肝功能、HBV-DNA拷贝数、肝纤维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iL及HBV-DNA拷贝数降低,治疗后血清HA、ⅣC、PCⅢ及LN降低,治疗后血清CD_4^+、CD_4^+/CD_8^+升高,CD_8^+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试验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iL及HBV-DNA拷贝数较低,治疗后血清HA、ⅣC、PCⅢ及LN较低,治疗后血清CD_4^+、CD_4^+/CD_8^+较高,CD_8^+较低(P<0.05);对照组应答率77.08%低于试验组应答率91.67%(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有助于提高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及HBV-DNA拷贝数,且安全性较为理想,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感染性乙肝病毒肝炎 肝功能 肝纤维化 HbV-DNA拷贝数
原文传递
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联合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棉 张力 赵亚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5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联合检测HBV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水平将其分为3组,即大三阳组285例、小三阳组358例与其他模型组245例。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联合检测HBV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水平将其分为3组,即大三阳组285例、小三阳组358例与其他模型组245例。所有患者均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与HBV DNA定量检测。观察并分析HBV DNA对HBV感染的检测结果,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以及不同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模式与不同HBV DNA定量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3组对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三阳组HBV DNA检测的阳性率>小三组>其他模型组。3组HBV DNA定量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其他模型组。490例HBV DNA阳性样本中,HBe Ag检出率为48.98%(240/490),HBsAg检出率为96.94%(475/490)。HBV DNA水平>7 lg copies/m L时,以大三阳组居多,占77.24%;5~7 lg copies/m L时,以大三阳组居多,占66.04%;2.7~<5 lg copies/m L时,以小三阳组居多,占44.66%;<2.7 lg copies/m L时,以其他模型组居多,占55.83%。结论 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增强HBV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 HbV DNA定量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并乙肝病毒感染者肝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凌云涛 陶臻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将接受治疗的50例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和50例乙肝病毒阴性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分别设为阳性组和阴性组,2组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药物性肝...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将接受治疗的50例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和50例乙肝病毒阴性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分别设为阳性组和阴性组,2组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肝损伤发生时间、肝损伤恢复时间、肝功能指标、痰菌转阴率、病灶总吸收率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阳性组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且阳性组肝损伤发生时间早于阴性组(P<0.05),其肝损伤恢复时间晚于阴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增高,且阳性组肝功能指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和病灶总吸收率均不及阴性组(P<0.05)。2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且乙肝病毒感染还会对肺结核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故临床上在治疗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时应适当加用保肝药物,并严密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乙肝病毒感染 药物性肝损伤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谢泉琨 刘书真 +5 位作者 陈慧娜 曹宏敏 于芳 胡芳芳 李晓燕 党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特点。结果共39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60%;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总次数、肝炎病史、透析器复用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感染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低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低于非感染患者,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较为严重,危险因素较多,患者遭受感染后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营养状况下降、肝脏受损情况加剧、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病毒感染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HBV感染合并酒精性肝病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国顺 刘斌 +1 位作者 方正亚 孟冬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22期3422-3427,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合并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HBV感染与酒精性肝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合并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HBV感染与酒精性肝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0-01/2015-10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HBV感染合并ALD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单纯HBV感染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4例(乙型肝炎组)、单纯ALD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2例(酒精肝组)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3组的治疗效果,分析HBV感染与ALD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在乏力、腹胀、食欲不振、黄疸等常见临床表现较乙型肝炎组、酒精肝组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并发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碱脂酶、总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且观察组较乙型肝炎组、酒精肝组相比明显加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理指标,观察组炎症程度较乙型肝炎组、酒精肝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合并ALD对肝脏损伤具有协同作用,会加重肝功能损伤,促使病情恶化,降低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酒精性肝病 肝硬化
下载PDF
德宏地区HBsAg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HBV感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郭兆富 尹以靖 +6 位作者 王付能 尹以清 明帅 排木刀 付萍 王憬惺 刘鱼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研究德宏地区HBs Ag检测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的HBV感染特征。方法对2011年6月15日-2014年10月31日筛查献血者中,血清学阴性核酸联检反应性,鉴别HBV DNA阳性和鉴别无反应性的献血者62名,进行追踪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目的研究德宏地区HBs Ag检测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的HBV感染特征。方法对2011年6月15日-2014年10月31日筛查献血者中,血清学阴性核酸联检反应性,鉴别HBV DNA阳性和鉴别无反应性的献血者62名,进行追踪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对已追踪献血者的标本进行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化学发光检测,HBV DNA定性检测和高精度定量检测,对未追踪的献血者,对存留标本做补充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确定HBV感染率及感染特征。结果 62名献血者中,确定HBV感染48例(77.4%);其中窗口期感染1例(2.08%),一过性感染3例(6.25%),OBI 44例(91.7%)。本次筛查标本中,HBV窗口期、一过性感染率和OBI感染率分别为0.02‰,0.07‰,1.02‰。核酸联检假阳性14例(占22.6%)。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对降低输血相关HBV感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HBs Ag阴性核酸联检初次反应性的献血者,大多为隐匿性感染者,使用多项目重复检测能有效提高其检出率,献血者追踪可确定其真实感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 追踪
下载PDF
HBV高病毒载量孕妇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璐 代晶芳 张国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589,597,共5页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V-DNA定量测定,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者165例(A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者455例(B组),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53例(C组),HBsAg、HBeAg阳性者7例(D组),分析孕妇乙肝感染情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680例携带乙肝病毒单胎妊娠孕妇共发生新生儿感染64例,感染率为9.41%,A、B、C、D四组感染率分别为14.55%、6.15%、22.64%、0,其中C组感染率最高(P<0.05),但四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孕妇新生儿HBV-DNA阳性56例,阳性率为8.24%,A组阳性率为18.18%高于B组5.71%、C组1.87%、D组0(P<0.05);HBV-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孕妇的新生儿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5.74%、24.75%高于病毒载量103~105 copies/ml和<103 copies/ml的孕妇的新生儿(P<0.05);孕妇HBV-DNA病毒载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HBV病毒载量越高,新生儿宫内感染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宫内感染 传播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维阳 王珊珊 +2 位作者 熊学丽 习建冬 朱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371-4373,共3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2月医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7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2月医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72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则单用化疗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不良症状、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存活及HBV再激活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19例(55.88%)完全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6例(15.79%),且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肝损害程度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肝损害均为Ⅰ级,对照组中Ⅰ级损害1例、Ⅱ级损害3例、Ⅲ级损害1例,两组患者在各种程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72例患者3年的随访记录发现,观察组患者在1、2、3年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例(2.94%)患者HBV再激活,对照组中无HBV再激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的应用上不会加重患者不良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原文传递
Circulating predictive and diagnostic biomarkers for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4
10
作者 Stijn Van Hees Peter Michielsen Thomas Vanwolleghem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37期8271-8282,共12页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ed patients have an almost 100-fold increased risk to develop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HCC is the fifth most common and third most deadly cancer worldwide. Up to 50% of newly...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ed patients have an almost 100-fold increased risk to develop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HCC is the fifth most common and third most deadly cancer worldwide. Up to 50% of newly diagnosed HCC cases are attributed to HBV infection. Early detection improves survival and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regular screening. Six-monthly abdominal ultrasound,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fetoprotein serum levels, has been widely endorsed for this purpose. Both techniques however yield limited diagnostic accuracy, which is not improved when they are combined. Alternative circulating or histological markers to predict or diagnose HCC are therefore urgently needed. Recent advances in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new putative circulating biomarkers. Although results from studies assessing combinations of these biomarkers are promising, evidence for their clinical utility remains low. In addition, most of the studies conducted so far show limitations in design. Attention must be paid for instance to different ethnicities and different etiologies when studying bio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s and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diagnostic and predictive circulating bio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ally infected HBV patients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iomarkers PREDICTIVE DIAGNOSTIC Alphafetoprotein Validation Limitations MicroR NA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邓超 郝潇 《临床研究》 2018年第1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析采用两种不同的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院内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集的16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 目的探析采用两种不同的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院内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集的16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后的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诊断准确率。结果检测后发现,观察组HBV表面抗原阳性率、HBVe抗原阳性率、HBV表面抗体阳性率、HBVe抗体阳性率以及HBV核心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使用电化学发光法的免疫检验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下载PDF
团队资源管理在乙肝母亲的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竑 沈敏 +3 位作者 郑雅宁 张媛媛 王芬 徐凤娟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16期1508-1512,共5页
目的探讨团队资源管理(TRM)在乙肝母亲的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预防接种的200例乙肝母亲的新生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将2020年1-6月的10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20年7-12月的100例... 目的探讨团队资源管理(TRM)在乙肝母亲的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预防接种的200例乙肝母亲的新生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将2020年1-6月的10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20年7-12月的1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TRM模式进行护理。比较2组新生儿预防接种操作规程的时效指标(接收接种者有效信息、疫苗领取、预防接种前准备和预防接种等各环节所用时间)及抗乙肝病毒感染保护率,以及干预前后医护人员安全态度。结果观察组接收接种者有效信息、疫苗领取、预防接种前准备和预防接种所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抗乙肝病毒感染保护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安全态度调查问卷总分及6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M在乙肝母亲的新生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其预防接种操作规程各环节用时,提高乙肝母亲的新生儿抗乙肝病毒感染保护率,同时提升医护人员安全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母亲的新生儿 预防接种 团队资源管理 乙肝病毒感染 儿科护理
下载PDF
病毒载量动态检测在乙型肝炎治疗和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洪卫国 王福生 陈菊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与人体基因作用动态过程的具体细节还不清楚.但随着核酸定量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同时监测病毒在体内复制、表达的过程和人体基因表达谱的变化[1].
关键词 病毒载量 动态检测 乙型肝炎 治疗 研究
原文传递
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苏通 李春霞 +5 位作者 王君 陈卿 冯永亮 石璟 王素萍 梁晓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BV感染现状,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山西省范围内16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524名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可能的HBV感染危险因素等,检测乙型肝...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BV感染现状,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山西省范围内16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524名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可能的HBV感染危险因素等,检测乙型肝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5项。用SAS9.3软件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感染影响因素。结果1524名MHD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5.25%,HBV感染率为38.85%,不同医院之间感染率不同(t=2.33,P=0.034)。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零模型分析得到组内相关系数(ICC)=0.1064,约10.64%的总变异是由医院不同引起。引入解释变量后的结果显示,MHD患者50~65岁组的HBV感染率高于0—35岁组(OR=1.560,95%CI:1.061~2.293);有拔牙史(OR=1.267,95%CI:1.009—1.591)和乙肝家族史(OR=2.052,95%CI:1.176~3.582)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接种是HBV感染的保护因素(OR=O.734,95%CI:0.541—0.996)。结论不同医院间MHD患者HBV感染存在差异,年龄组(50~65岁)、乙肝家族史及拔牙史为MHD患者HBV感染危险因素,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多水平模型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董敏 周厚清 +1 位作者 吴瑾滨 陈碧婷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374-375,共2页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20例HBV感染者、82名正常对照者的ANA。结果 120例HBV感染者中ANA阳性率为3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HBV感染组...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20例HBV感染者、82名正常对照者的ANA。结果 120例HBV感染者中ANA阳性率为3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HBV感染组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占58.3%;ANA荧光模式以颗粒型(41.7%)最为常见。结论 HBV感染可诱导以低滴度为主的ANA,其在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有一定的意义,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 间接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hepatitis viruses-associated liver diseases:a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9
16
作者 Nghiem Xuan Hoan Hoang Van Tong +2 位作者 Le Huu Song Christian G Meyer Thirumalaisamy P Velav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4期445-460,共16页
The secosteroid hormone vitamin D has, in addition to its effects in bone metabolism also functions in the mod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infectious agents and in inhibiting tumorigenesis. Thus, deficiency of ... The secosteroid hormone vitamin D has, in addition to its effects in bone metabolism also functions in the mod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infectious agents and in inhibiting tumorigenesis. Thus, deficiency of vitamin D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malignancies, but also with a plethora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other communicable diseases,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caused by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HBV, HCV) and high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with serum levels below 20 mg/mL in patients with HBV and HCV infection are found worldwide. Several studies hav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the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 to interferon(IFN) plus ribavirin(RBV) therapy in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these studies, inconsistent results were reported. This review addresses general aspec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n particular, the significance of vitamin D hypovitaminosis in the outcome of HBVand HCV-rel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Furthermore,curre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IFN-based therapy on the virological response in HBV and HCV infected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AMIN D VITAMIN D deficiency chronic LIVER diseas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LIVER cirrhosi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下载PDF
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叶进 刘复强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2年第4期202-204,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发病及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应用 EL ISA法测定 NHL 患者确诊时的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两对半。结果 :32例 NHL患者伴 HBV感染者 16例 (占 5 0 %) ,HBs Ag阳性者 6例 (占 18.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发病及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应用 EL ISA法测定 NHL 患者确诊时的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两对半。结果 :32例 NHL患者伴 HBV感染者 16例 (占 5 0 %) ,HBs Ag阳性者 6例 (占 18.8%) ,伴 HBV感染的 NHL 患者在化疗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无 HBV感染的 NHL 患者。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HBV感染远高于一般人群 ,HBV感染可能在 NHL 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伴 HBV感染的 NHL 患者在化疗时肝功能异常较常见 ,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非霍奇金淋巴瘤 感染
原文传递
2010-2014年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静 王利华 +2 位作者 程丽娟 张晓华 李荣山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为实施血液透析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山西省所有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机构网上直报的维持性血液透析...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为实施血液透析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山西省所有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机构网上直报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病例资料。主要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和HBV、HCV的相关血清学指标。各种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完成。相关数据整理后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率均逐年提高,分别由66.3%上升至74.6%和64.9%上升至71.4%;HBV感染率逐年下降,由20.9%下降至17.7%,HBsAg阳性率也在逐年下降,2010年为5.1%,至2013年时渐下降到3.6%,2014年与2013年接近,为3.7%。HCV感染率逐年下降,由6.15%下降至3.24%。各年度男性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和HBsAg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距逐渐缩小;各年度女性患者HCV感染率均高于男性患者,但差距逐渐缩小;2011年新进入的血液透析患者,至2014年末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HBsAg阳性率和HCV感染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2010-2014年山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的感染率逐年下降,可能与近年来血液透析室的规范化管理程度的提高及一次性透析器的广泛使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对比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轶 《中外医疗》 2017年第36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效果差异性。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8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总结两种免疫检测方式对...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效果差异性。方法方便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8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总结两种免疫检测方式对患者血清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检测结果差异性。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HBeAg、HBeAb阳性率70.0%、31.3%、28.8%较酶联免疫吸附法52.5%、17.5%、15.0%相比明显升高(P=0.023、0.043、0.035)。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b、HBcAb阳性率17.5%、72.5%较酶联免疫吸附法15.0%、7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0.727)。实施电化学发光法对乙肝病毒感染诊断准确率97.5%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准确率83.8%明显较高(P=0.003)。结论免疫检验方法中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效果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验 电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病毒感染 血清标志物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邢现峰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12期2131-2132,共2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干扰素(IFN)治疗乙肝病毒(HBV)感染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HB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5例行常规治疗,B组37例给予LAM+IFN治疗,观察两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B组HBeAg、HBV-DNA转阴率高于A...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干扰素(IFN)治疗乙肝病毒(HBV)感染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HB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5例行常规治疗,B组37例给予LAM+IFN治疗,观察两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B组HBeAg、HBV-DNA转阴率高于A组(P<0.05);7个月后B组HBV-DNA反跳率低于A组(P<0.01);治疗后B组CD4+、CD8+水平高于A组(P<0.05),CD4+/CD8+比值高于A组(P<0.05)。结论 LAM+IFN治疗HBV感染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拉米夫定 干扰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