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效果免疫(感染)增强和免疫策略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九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96-906-03-13专题协作组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321-329,共9页
目的:观察我国1993~1994年试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上海生研所和杭州天元公司生产)、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兰州生研所生产)、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长春生研所生产)的安全性,考核血清学、... 目的:观察我国1993~1994年试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上海生研所和杭州天元公司生产)、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兰州生研所生产)、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长春生研所生产)的安全性,考核血清学、近期和中期流行病学效果。方法:采用IFAT法检测特异性IgG抗体,用MCPENT法检测中和抗体滴度。结果:3种疫苗安全性皆较好,上海沙鼠苗、天元沙鼠苗、鼠脑苗和地鼠苗中强反应率分别为0.56%、0.03%、3.26%、1.57%。3种疫苗3针全程免疫后14天、加强前、加强后14天和1年,中和抗体阳转率平均为:地鼠苗78.36%、12.33%、80.56%和54.46%,上海沙鼠苗57.81%、10.79%、70.71%和35.58%,天元沙鼠苗70.00%、50.00%、91.18%和未到期,鼠脑苗51.09%、10.48%、61.90%和45.00%;荧光抗体阳转率地鼠苗为65.73%、33.90%、85.00%和49.44%,上海沙鼠苗93.69%、17.76%、89.04%和51.61%,天元沙鼠苗83.33%、12.90%、64.52%和未到期,鼠脑苗84.27%、12.50%、81.25%和0%。3种疫苗近期(基础免疫后1年)和中期(基础免疫后2年)流行病学防病效果均较好,其平均保护率:地鼠苗分别为97.81%、88.73%,上海沙鼠苗94.08%、9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 免疫增强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 被引量:22
2
作者 梁小洁 严延生 +2 位作者 张智芳 王晓欢 林志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8-863,共6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由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引起、主要由啮齿动物传播、临床上具有典型特征的传染病。上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HFRS流行最严重时期,通过采取以灭鼠防鼠为...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由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引起、主要由啮齿动物传播、临床上具有典型特征的传染病。上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HFRS流行最严重时期,通过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疫苗接种免疫,使我国HFRS疫情得到了控制。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城乡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但该病仍时有发生。鉴于HFRS危害性较大,本文简要描述本病的各方面特点,旨在预防本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体 啮齿动物 预防
下载PDF
广州市某高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董智强 罗雷 +3 位作者 王玉林 刘于飞 李美霞 杨智聪 《医学动物防制》 2010年第1期14-15,18,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高校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原因,探讨维护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人血、鼠血标本进行出血热抗体检测,采集鼠肺标本进行出血热抗原检测。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实验室确... 目的分析广州市某高校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原因,探讨维护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人血、鼠血标本进行出血热抗体检测,采集鼠肺标本进行出血热抗原检测。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动物鼠肺标本抗原阳性率为9.30%(4/43),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82%(1/55),阳性标本均来自开放饲养区的实验用大白鼠;21份野鼠鼠肺标本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鼠血标本抗体阳性率为25.00%(2/8);实验动物提供单位采集的40份血清标本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血清标本抗体阳性率为1.67%(1/60)。结论动物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大白鼠,最终导致了实验工作人员感染发病,提示我们动物实验室的监管以及动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生物安全 汉坦病毒 实验动物 大白鼠
原文传递
应用ARIMA模型对全国2004-200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海强 丁海龙 +1 位作者 曲波 孙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2004-200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特点,探讨时间序列资料乘积季节性模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全国范围2004-2009年的肾综合征逐月疫情资料,应用时间序列资料乘积季节性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我... 目的分析我国2004-200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特点,探讨时间序列资料乘积季节性模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全国范围2004-2009年的肾综合征逐月疫情资料,应用时间序列资料乘积季节性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近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模型预测2010年全年的发病人数达6025人。结论对于既有季节性、又有周期性的疫情资料,时间序列资料乘积季节性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疫情 时间序列
下载PDF
细胞工厂培养沙鼠肾原代细胞制备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被引量:17
5
作者 姚伟 钟建琴 +5 位作者 苏波 方杰 沈学峰 谭建新 霍海琴 李清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613-614,618,共3页
目的用细胞工厂代替转瓶培养沙鼠肾原代细胞,制备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苗,减少原代沙鼠用量,提高产量。方法在细胞工厂内培养沙鼠肾原代细胞,以15L转瓶培养作对照,比较两种容器内细胞生长及收获的病毒滴度和抗原含量;病毒液经超滤浓缩... 目的用细胞工厂代替转瓶培养沙鼠肾原代细胞,制备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苗,减少原代沙鼠用量,提高产量。方法在细胞工厂内培养沙鼠肾原代细胞,以15L转瓶培养作对照,比较两种容器内细胞生长及收获的病毒滴度和抗原含量;病毒液经超滤浓缩后,采用Sepharose-4FF介质色谱纯化,并进行各项检定。结果细胞工厂只需接种转瓶培养所需1/3量的沙鼠肾细胞,就能在同期与转瓶细胞数量相当。接种病毒后,转瓶中的细胞在收获第5次后已脱落(10~20)%,而细胞工厂中的细胞几乎没有脱落;收获至第9次时,细胞工厂中的细胞脱落率才达20%;每次收获的病毒液病毒滴度和抗原含量均较高,且稳定在一定范围。浓缩纯化后,各项检定指标均合格。结论使用细胞工厂培养沙鼠肾原代细胞制备HFRS疫苗不仅提高了收率,而且减少了培养空间,降低了污染,可替代转瓶大规模生产HFRS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细胞工厂 沙鼠亚科 细胞
原文传递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缚鲲 刘艳丽 +3 位作者 王宪灵 许素菊 张健 王法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7-188,共2页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美国ABBOTT公司cell DYN3 70 0血细胞分析仪对 5 3例HFRS患者各病期的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美国ABBOTT公司cell DYN3 70 0血细胞分析仪对 5 3例HFRS患者各病期的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和血小板压积 (PCT)进行测定 ;使用TYXN 91型智能血液凝集仪测定 1分钟聚集率 (PAG1)、5分钟聚集率 (PAG5)和最大聚集率 (PAGM)。结果 发热初期MPV和PDW增加、PLT和PCT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 ,低血压休克期最为严重 ,之后回升 ,多尿期接近正常 ,恢复期基本正常。结论 对HFRS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功能指标进行动态监测 ,了解其消长规律 ,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小板参数 功能指标 变化规律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近期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化新 叶克龙 +19 位作者 张家驹 罗兆庄 胡美娇 张遵宝 赵铁镪 夏建华 姜克俭 朱风才 龙清忠 宋干 刘文雪 朱智勇 王华 童政 吴扬生 俞永新 周燕平 李伟 张平均 王福兴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6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对中国1993~1994年试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上海生研所和天元公司)、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兰州生研所)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长春生研所)在疫区现场进行了人群接种,并对其安全性、血清学... 对中国1993~1994年试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上海生研所和天元公司)、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兰州生研所)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长春生研所)在疫区现场进行了人群接种,并对其安全性、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近期效果进行了考核.结果表明,三种疫苗安全性皆较好.上海沙鼠苗、天元沙鼠苗、鼠脑苗和地鼠苗中强反应率分别为0.56%、0.03%、3.26%、1.57%.三种疫苗三针全程免疫后14天,其中和抗体和荧光抗体阳转率分别为地鼠苗81.66%、72.94%;上海沙鼠苗58.64%、93.69%;天元沙鼠苗70.00%、83.33%;鼠脑苗51.08%、84.26%.三种疫苗近期流行病学防病效果均较好,其保护率:地鼠苗为97.63%、上海沙鼠苗94.07%、天元沙鼠苗100.00%、鼠脑苗9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 疫苗 流行病学效果
下载PDF
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及空间聚集性规律 被引量:13
8
作者 耿亚辉 王超 +2 位作者 胥芹 黄芳芳 郭秀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1-645,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及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即Moran's I和Getis G指数)描述我国大陆地区2006年至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空间特征,并... 目的分析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及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即Moran's I和Getis G指数)描述我国大陆地区2006年至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时间、空间特征,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数据在市(区)级尺度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每年均有两个发病高峰(6月和11月),在全国市(区)级尺度上的全局自相关分析2006年至2010年的Moran's I系数分别为0.0540、0.038 2、0.024 8、0.033 5和0.024 5(P值均<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聚集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海南省和陕西省;逐年发病热点区域主要分布有变化。结论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存在季节周期性,发病整体上呈现较弱的聚集性,聚集区域从海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区逐渐转移到陕西省及周边省份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空间自相关 聚集区域
下载PDF
2008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富强 陈立章 +2 位作者 高立冬 曾舸 蔡亮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掌握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以及宿主动物种类、病毒感染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8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监测点开展HFRS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宿主动物肺... 目的掌握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以及宿主动物种类、病毒感染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8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监测点开展HFRS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宿主动物肺组织汉坦病毒抗原。结果2008年共报告病例487例,发病率0.77/10万,较2007年下降30.63%。4个常规监测点共捕获397只宿主动物,总鼠密度为2.66%,鼠肺汉坦病毒感染率为4.68%。宁乡县、邵东县、双峰县、炎陵县鼠肺感染率分别为4.12%、2.74%、6.12%、5.13%。结论湖南省HFRS疫情较2007年有一定程度降低,宿主动物的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需要高度重视,综合防制HF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监测
原文传递
一起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海林 董兴齐 +8 位作者 张云智 吴锡南 杨卫红 米竹青 刘苹 章域震 袁庆虹 亚红祥 王静林 《地方病通报》 2006年第5期17-21,共5页
目的 对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研究,掌握流行特点、疫源范围并控制疫情。方法 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大白鼠血清、肺脏组织和接触人群血清标本,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RPHI)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目的 对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研究,掌握流行特点、疫源范围并控制疫情。方法 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大白鼠血清、肺脏组织和接触人群血清标本,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RPHI)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汉坦病毒抗体或抗原,用RT—PCR法对阳性鼠肺进行汉坦病毒分型。结果 2003年5—6月,云南省3个单位的实验动物大白鼠群中发生汉坦病毒流行并导致1人发病,接触人群的平均隐性感染率为20%(15/75);用RPHI和IFA法检测大白鼠血清,汉坦病毒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99%(63/137)和37.27%(41/110),抗体滴度在1:20—1:1280之间,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χ^2=1.33,P〉0.05);两个疫点单位的大白鼠肺脏组织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6.25%(9/16)和35.00%(7/20);用RT—PCR对病毒抗原阳性的大白鼠肺组织进行汉坦病毒分型,证实为汉城型病毒感染。对调查确定的疫点鼠群及饲养场所进行了疫源处理,彻底消灭了传染源,扑灭了疫情。结论 本次实验动物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属汉城型汉坦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Wistar大白鼠鼠群。大白鼠对汉坦病毒高度易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并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实验动物 大白鼠
下载PDF
河北省健康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免疫前后中和抗体水平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琦 魏亚梅 +5 位作者 韩旭 韩占英 蔡亚男 张艳波 许永刚 齐顺祥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V)隐性感染情况,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滦南、北戴河、昌黎3个县为疫苗接种点,接种对象为16~60岁的健康人群(去除HFRS既往感染者及疫苗禁忌症者),用荧... 目的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V)隐性感染情况,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滦南、北戴河、昌黎3个县为疫苗接种点,接种对象为16~60岁的健康人群(去除HFRS既往感染者及疫苗禁忌症者),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的方法测定免疫前、免疫后中和抗体。结果疫苗免疫前人群血清HV中和抗体阳性率为2.92%,免疫后人群血清HV中和抗体阳性率(70.42%)比免疫前显著升高(P<0.05);免疫前HV中和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年龄段及总人群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免疫前(P<0.001);疫苗免疫后抗体滴度升高,各年龄组间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防病效果
原文传递
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异性抗体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桂兴 刘淑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人血清特异性抗体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T) ,检测HFRS现症病人及患病后 1~ 5年血清抗体滴度。结果 :调查现症病人 5 5例 ,其血清抗体IgG阳性率 90 .91% ;调查患病后 1~ 5年血清抗体 6...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人血清特异性抗体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T) ,检测HFRS现症病人及患病后 1~ 5年血清抗体滴度。结果 :调查现症病人 5 5例 ,其血清抗体IgG阳性率 90 .91% ;调查患病后 1~ 5年血清抗体 61份 ,阳性率为 88.5 2 %。结论 :本病病后能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血清抗体滴度保持较高水平 ,有持久的病后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特异性抗体 调查研究 血清学调查
下载PDF
江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动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桔 胡美娇 周炳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2-213,共2页
目的 :通过对江西省 1961~ 199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疫情动态分析 ,以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防制对策。方法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结果 :1961~ 1999年间 ,全省共发病 85 791例 ,病例呈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 ,其中宜春、南昌、上饶 ... 目的 :通过对江西省 1961~ 199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疫情动态分析 ,以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防制对策。方法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结果 :1961~ 1999年间 ,全省共发病 85 791例 ,病例呈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 ,其中宜春、南昌、上饶 3市发病最多 ,占全省病例总数的 87.0 7%。结论 :通过科学灭鼠和接种灭活疫苗 ,可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肾综合征出血热 动态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飚 宋绪华 张未寒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1640-1641,共2页
目的为掌握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分布等情况,为制定全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统计、研究分析。结果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共报告肾综合... 目的为掌握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分布等情况,为制定全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统计、研究分析。结果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840例,死亡20例。发病率为6.90/10万,比2003年增长38.11%,发病率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延边、吉林、长春、白山4个市州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3~6月份,10~12月份为全省流行高峰季节,全年均有发病。结论吉林省正处于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期,应重视其防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发病率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红兵 何微 +1 位作者 王宏戈 田辉 《职业与健康》 CAS 2015年第5期639-641,共3页
目的了解2005—2013年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流行特征,并建立出血热发病预测模式。方法对宝鸡市2005—2013年的出血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2005—2013年共报告出血热2 ... 目的了解2005—2013年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流行特征,并建立出血热发病预测模式。方法对宝鸡市2005—2013年的出血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历史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2005—2013年共报告出血热2 2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67/10万,病死率为0.54%,发病季节性特点明显。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1 799例),占发病总数的88.54%,发病年龄以40~59岁年龄段最高(1 128例),占发病总数的50.52%,男女性别比为3∶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提示近年出血热发病可能仍处于高发水平。结论宝鸡市出血热发病进入一个发病周期,近年发病可能仍处于高发水平,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预测宝鸡市出血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特征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预测
原文传递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庄伟煌 黄茂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近五年来收治的52例不同病期和病型HFRS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肌酐(Cr)值和正常健...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近五年来收治的52例不同病期和病型HFRS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血小板计数(PLT)、血清肌酐(Cr)值和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FRS患者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多尿期、恢复期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型、中型患者(P〈0.01)。HFRS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血小板数目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血清肌酐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HFR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程进展和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早期动态监测对疾病诊断、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D-二聚体 血小板计数(PLT) 肌酐(Cr)
下载PDF
汉坦病毒感染者血清病毒RNA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姜泓 王丽梅 +1 位作者 杜虹 王平忠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2-327,共6页
汉坦病毒感染啮齿类动物,但不引起疾病。人类可通过接触这些宿主动物的尿、粪等排泄物中携带的病毒而感染。汉坦病毒RNA检测技术已经由核酸分子杂交,发展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明显提高。汉坦病毒感染为急性感染... 汉坦病毒感染啮齿类动物,但不引起疾病。人类可通过接触这些宿主动物的尿、粪等排泄物中携带的病毒而感染。汉坦病毒RNA检测技术已经由核酸分子杂交,发展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明显提高。汉坦病毒感染为急性感染性疾病,病程早期可以在患者血清中检出病毒RNA。汉坦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病毒RNA与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疾病严重程度、疾病预后等密切相关。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发热期和低血压休克期病毒载量较高,随着病程进展,病毒载量逐渐下降,直至消失。检测汉坦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病毒RNA载量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病毒RNA载量
原文传递
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小岚 马汉武 +7 位作者 谢旭 刘建军 王昕 梁焯南 牟瑾 王敬忠 吕秋莹 李媛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1108-1110,共3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我市所辖4个区设25个点采用笼日法布笼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肺抗原。结果共捕获鼠... 目的了解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我市所辖4个区设25个点采用笼日法布笼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肺抗原。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72只,捕获率为8.25%,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4种鼠形动物中,除板齿鼠外,其余3种均发现携带HV或感染,带毒鼠全部为成鼠。褐家鼠占捕获鼠形动物的87.50%,为本市优势鼠种,其HV感染率和带毒率分别为18.20%和10.97%,臭鼩鼱占4.45%,HV感染率和带毒率均为11.76%,黄胸鼠占8.05%,HV感染率和带毒率均为2.94%。鼠血清平均HV感染率为16.78%,鼠肺平均带毒率为10.38%,平均带病毒指数为0.09。福田区鼠HV感染率、带毒率最高,分别为32.41%和20.69%,带毒指数达0.14。不同生境中旧居民区、菜市场及餐饮类场所鼠带毒指数较高,分别为0.13、0.11、0.11。结论深圳市广泛存在家鼠型HFRS疫源地,呈增强趋势,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疫源地 调查
下载PDF
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戴德芳 张红 +5 位作者 刘运芝 刘富强 李芳彩 高立冬 吴子贵 李伟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了解2002-2005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以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疫情分析;在5个监测点,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隐性感染率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内外捕获小兽,以免疫荧光法(DFA、IFA)... 目的了解2002-2005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以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疫情分析;在5个监测点,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隐性感染率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内外捕获小兽,以免疫荧光法(DFA、IF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汉坦病毒(HV)抗原、抗体,并用单克隆抗体分型;对实验大鼠进行质量监测,对疑似病例进行动态IgM、IgG抗体检测。结果全省2002-2005年发病呈下降趋势,主要发病在11月至次年1月,低峰处于8~9月,高发区为湘潭市、长沙市、邵阳市、怀化市和益阳市;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要发病者,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05∶1,临床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26.84%;兽间疫情调查表明,总鼠密度为3.4%,室外为3.31%,室内为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监测点间捕获率、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汉坦病毒,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汉坦病毒;健康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5.88%;实验大鼠HV抗体阳性率为1.72%。结论湖南省为混合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为有效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加强灭鼠和预防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宿主动物 流行病学 带毒鼠指数
下载PDF
RT-PCR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结果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卢晓玲 郑海潮 +2 位作者 李艳红 米宝 马超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2189-2190,共2页
目的: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两种方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比较两者的差异,为进一步完善汉坦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案提供依据... 目的: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两种方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比较两者的差异,为进一步完善汉坦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IF和RT-PCR对2009年收集的195份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检测、分型,同时统计鼠种及数量。结果:DIF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2.05%(4/195);RT-PCR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4.87%(29/195);分型均为汉滩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20.69,P<0.01)。结论:RT-PCR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核酸的敏感性高于DIF检测鼠肺汉坦病毒抗原,在国家级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点,应推广应用RT-PCR检测鼠肺带毒率,以反映鼠带病毒的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直接免疫荧光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