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31
1
作者 于娣 龙玲 赵鹤龄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肠内营养(EN)是有肠道功能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具有预防黏膜萎缩、维持肠道结构完整性及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指南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高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降低EN的耐受性,应停止EN。脓毒症休克时内脏灌注减少,不同... 肠内营养(EN)是有肠道功能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具有预防黏膜萎缩、维持肠道结构完整性及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指南推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高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可降低EN的耐受性,应停止EN。脓毒症休克时内脏灌注减少,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对内脏灌注的影响也有差异,既可增加灌注也可减少灌注。胃肠灌注不足时给予EN可增加临床罕见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本文总结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患者EN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从而为EN的早期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管活性药物
原文传递
动脉栓塞联合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游建雄 王精兵 +1 位作者 赵庆 范新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外固定(EF)与血管栓塞(AE)联合EF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急诊治疗方法不同,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2015年11月至2019年3月接受AE+EF术3... 目的比较单纯外固定(EF)与血管栓塞(AE)联合EF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急诊治疗方法不同,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2015年11月至2019年3月接受AE+EF术30例为治疗组,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接受单纯EF术30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分析两组止血效果、输血量、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和院内死亡率,观察治疗组血管造影表现、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急诊室输红细胞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治疗组、对照组术后24 h分别输注红细胞(3.20±1.60)(2~6)U、(6.40±1.80)(4~10)U(P=0.012),总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70%(21/30)(P=0.023),ICU治疗时间分别为(6.10±3.80)(2~10)d、(10.30±6.40)(2~20)d(P=0.017),死亡率分别为6.7%(2/30)、33.3%(10/30)(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出现AE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AE+EF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伴出血性休克患者是安全的,与单纯EF相比临床疗效更显著,更能有效控制出血,死亡率更低,可作为早期急救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动脉栓塞 外固定术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下载PDF
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R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强军涛 和建武 《国际呼吸杂志》 2020年第15期1154-1159,共6页
目的:分析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 目的:分析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进行常规诊疗时运用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患者病因进行初步判断,记录相应的初步诊断时间、初始正确治疗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初始诊断正确率、启动其他诊断时间及其他专业会诊时间,然后分析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的病因诊断价值。结果: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总计初步诊断时间为(15.03±6.31)min,初始正确治疗时间为(34.55±14.12)min,确定诊断时间为(66.55±16.88)min,初始诊断正确率为91.84%,启动其他诊断时间为(45.67±13.11)min,其他专业会诊时间为(108.33±33.19)min。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针对不同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3%、90.30%、94.0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1.67%、93.55%、93.32%(急性肺水肿),80.00%、86.20%、94.61%(急性肺栓塞),88.89%、88.35%、96.60%(肺实变),91.67%、92.34%、93.57%(分布性休克),88.89%、90.68%、95.01%(心源性休克)。结论: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因诊断正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较高,能节省早期病因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评估、选择的时间,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困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 病因诊断
原文传递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管理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春梅 隗立兵 +6 位作者 宋礼坡 黄莹 宁雅婵 张建 吴英峰 郭连瑞 谷涌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6,共5页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临床应用逐年增多,术后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术后管理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比较和分析,就CAS术后低血压控制目标与治疗管理,术后高血压和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处理...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临床应用逐年增多,术后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术后管理尤为重要。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比较和分析,就CAS术后低血压控制目标与治疗管理,术后高血压和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处理,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应用管理作一综述。术后密切监测,个体化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徐柳汀 吴悠悠 苗鹏程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7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成不稳定组(n=13)和稳定组(n=...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7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成不稳定组(n=13)和稳定组(n=65)。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史、术前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和术后乳酸浓度。比较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例、术后入住ICU时间、术后需继续机械通气比例、术后继续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13例出现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生率为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肿瘤、术后乳酸浓度和麻醉时间是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乳酸浓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预测界值为4.2 mmol/L,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8.3%。结论 双侧肿瘤、术后乳酸浓度和麻醉时间是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乳酸浓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肾上腺切除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蒋超 赵克强 +3 位作者 赵红亮 郑卓肇 赵锡海 吴巍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5期1918-1924,共7页
目的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 目的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89例,其中男74例,女15例,年龄43~87(67.8±8.2)岁。术前检查均完善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斑块中是否存在大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将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斑块定义为稳定斑块组(34例),反之为易损斑块组(55例),并计算每个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数量。术中记录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术后多巴胺的使用情况。将斑块具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临床结局作为因变量,计算RR值,并比较不同危险因素数量的患者上述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易损斑块组术中血压下降、术中心率下降的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60.0%(33/55)比14.7%(5/34),38.2%(21/55)比14.7%(5/34);均P<0.05]。MRI血管壁成像特征中,大脂质核45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RR值分别为3.15(1.69~5.87)、2.20(1.07~4.53);斑块内出血37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RR值分别为2.70(1.61~4.55)、2.25(1.15~4.39);纤维帽破裂29例,对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RR值分别为1.50(0.94~2.40)、1.29(0.67~2.49)。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越多,术中血压下降和心率下降的发生率越高:危险因素为0~3个时,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4.7%(5/34)、9/18、11/18、13/19(P<0.001),心率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4.7%(5/34)、6/18、7/18、8/19(P=0.022)。两组间术后使用多巴胺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MRI血管壁成像提示颈动脉易损斑块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在进行CAS时出现血压和心率下降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放射学 颈动脉 斑块 磁共振成像 支架植入术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俞海博 吴明正 +3 位作者 代帅 夏剑 江城 赵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等特征信息,进行组间比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各特征重要性,构建成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AHI)模型、改良AHI模型、无创模型、有创模型、血压模型及休克指数模型。结果以AUC评估模型性能,预测能力最强的是AHI模型(AUC=0.862),其他依次是改良AHI模型(AUC=0.810)、有创模型(AUC=0.787)、无创模型(AUC=0.760)、血压模型(AUC=0.720)和休克指数模型(AUC=0.716)。F1分数结果显示,AHI模型是最佳模型,其次是改良AHI模型、有创模型和无创模型,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预测效果较差。结论在特征信息较全的情况下,AHI模型是最佳预测模型,其中无创血压是识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最有用的特征。在特征信息有限情况下,无创模型比单一的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特征重要性 预测模型 无创 有创
下载PDF
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在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赵丰莹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年第2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快速管理(PCUM)方案在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期间ICU收治的重症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65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诊疗...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快速管理(PCUM)方案在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期间ICU收治的重症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65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诊疗,同时采用PCUM方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初步判断,对其病因初始判断时间、初始诊断正确率和PCUM方案的病因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本次研究中,65例ICU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经PCUM方案诊断.其初步诊断时间平均为14.9±5.4min,确诊时间平均为64-2±15.7min,初步正确;台疗时间平均为33.4±13.9min。结论:PCUM方案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呼吸困难的早期病因判断及评估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重症超声管理 病因诊断 急性呼吸困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ICU
原文传递
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评估
9
作者 周瑶 罗盛强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70-73,78,共5页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实施创伤医师为指导的MDT救治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死亡率、入院时及入院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及诊疗时间。结果两组入院后24 h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24 h,观察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急诊通过时间、早期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医师为主导的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缩短治疗相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医师 早期救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文凯 郭立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703-1706,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技术(DCR)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救治的7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7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建立静脉通路、输血、控制性手术、补液扩容等...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技术(DCR)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救治的7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7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建立静脉通路、输血、控制性手术、补液扩容等治疗。根据复苏方式不同分别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治疗组,40例)和传统正压复苏组(对照组,36例),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24 h内胶体液、晶体液、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记录PT/APT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患者死亡及DIC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致伤原因、休克程度、骨折类型等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的红细胞悬液、晶体液、胶体液明显多于治疗组,对照组输注的血浆、血小板少于治疗组,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IC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廓清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较治疗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在损伤早期及时采取损伤控制复苏(DCR)策略,可提高复苏效果和抢救成功率,DCR解决了严重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复苏的关键性问题,为患者后续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损伤控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相关术前危险因素研究(附125例报告)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磊 江山 +1 位作者 周骏 梁朝朝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99-703,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HDI)的术前危险因素,提高PHEO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2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25例肾上腺PHE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HDI定义为术中出现收缩压(SPB)≥16...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HDI)的术前危险因素,提高PHEO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2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25例肾上腺PHE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HDI定义为术中出现收缩压(SPB)≥160 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60 mmHg。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HDI发生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125例患者中,男58例,女67例;表现'头痛、心悸、出汗'三联征22例;体检B超发现肾上腺肿瘤48例。有高血压病71例,无高血压病54例;合并糖尿病20例。肿瘤最大直径2~18 cm,平均(6.1±2.8)cm。术前使用哌唑嗪90例,未使用降压药35例。125例均手术成功,开放手术54例,后腹腔镜手术59例,经腹腹腔镜手术8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4例。平均手术时间(145±48)min。术中发生HDI 92例。56例患者术前检查血糖高于正常。术前血糖升高者较正常者术中较易发生HDI(P=0.001)。54例无明显高血压病,对血压正常患者是否进行哌唑嗪治疗在HDI发生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9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时间(P=0.033)、术前降血压治疗天数(P=0.048)、术前24 h尿儿茶酚胺水平(P=0.042)、术前扩容天数(P=0.027)、术前血糖升高(P=0.006)及肿瘤大小(P=0.048)是肾上腺PHEO患者术中发生HDI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时间、术前降血压治疗天数、术前24 h尿儿茶酚胺水平、术前扩容天数、术前血糖升高和肿瘤大小是肾上腺PHEO患者术中发生HD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Asymmetrical traumatic bilateral hip dislocations with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an unstable pelvic ring: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4
12
作者 Kai Huang Grey Giddins +4 位作者 Jian-Fang Zhang Jian-Wei Lu Jun-Ming Wan Peng-Li Zhang Shao-Yu Zh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8年第5期94-98,共5页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raumatic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are very rare. Only 33 case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lthough they were all due to high-energy injuries...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raumatic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are very rare. Only 33 case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lthough they were all due to high-energy injuries, they were hemodynamically stable and had a stable pelvic ring. We report a unique case of asymmetrical hip dislocations with an unstable pelvic ring and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 40-year-old man was injured in a high-energy motor vehicle accident. He was hemodynamically unstable when he presen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Radiolographs showed asymmetrical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with an unstable pelvic ring.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he had closed reduction of the dislocations of both hips, followed by temporary stabilization with an external fixato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to stop active pelvic bleeding.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12 d later with anterior and posterior plates. The patient recovered well with an uneventful post-operative course. Asymmetrical bilateral hip dislocations with pelvic ring instability caused by trauma, as presented in this case, is very rare and potentially life threatening. Prompt treatment can give a good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metrical BILATERAL HIP dislocations UNSTABLE PELVIC ring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下载PDF
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楠 孔昊 +2 位作者 朱赛楠 李双玲 王东信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7期2999-3004,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入选/排除标准,收集自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以患者是否发生术后... 目的探讨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入选/排除标准,收集自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以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组,以明确血流动力学波动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术后其他预后指标的影响。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或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8例腹腔镜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男87例,女111例,平均年龄(47±15)岁;其中17例(8.6%)发生术后并发症,45例(22.7%)发生血流动力学波动。研究发现脑卒中病史[比值比(OR)=13.387,95%可信区间(CI):2.284—78.460,P=0.004],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OR=3.351,95%CI:1.119~10.039,P=0.031)和术中液体正平衡(每增加100ml)(OR=1.087,95%CI:1.031—1.146,P=0.002)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流动力学波动患者术后并发症数目更多,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比例显著增加,而住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亦表现出延长的趋势。结论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为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其还与患者术后更多的并发症数目,更高的ICU入住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腹腔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波动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机器学习预测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14
作者 金旭婷 李佳媚 +6 位作者 李若寒 高雅 张静静 任佳佳 张小玲 王小闯 王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892-897,共6页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作为阳性样本,在未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脓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 h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为阴性对照样本。建立并训练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以及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建模及训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使用最优的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和前2 h对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阳性样本2 569例,阴性对照样本7 048例。XGBoost、LightGBM以及DNN模型预测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ROC-AUC值分别为0.78、0.77和0.61。XGBoost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前2 h进行预测的ROC-AUC值分别为0.76和0.75。结论 在ICU的脓毒症患者中,基于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脓毒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重症监护病房(ICU) 极致梯度提升 轻量的梯度提升机 深度神经网络
下载PDF
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丹 刘纪宁 +1 位作者 朱伦刚 黄彬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5期2606-2610,共5页
目的评估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在动脉出血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中的诊治作用。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1例动脉出血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进行救治的23例患... 目的评估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在动脉出血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中的诊治作用。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1例动脉出血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进行救治的23例患者纳入试验组,经传统会诊分诊系统进行救治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改良创伤评分(RTS)、严重创伤生存概率评分[Ps(TRISS)],120呼叫至到达急诊室时间、到达急诊室至诊断时间、诊断至实施AE时间、AE手术时间,患者到达时外科医师、放射医师到场情况,以及24 h内使用悬浮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情况等资料。结果试验组RTS明显高于对照组[7.8(2.4,7.9)分vs.6.0(2.4,7.8)分,P<0.01],Ps(TRISS)明显低于对照组[60(1,98)分vs.80(1,96)分,P<0.01],两组ISS无明显差异(P=0.13)。两组120呼叫至到达急诊室时间、AE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到达急诊室至诊断时间、诊断至实施AE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3(15,39)min vs.40(34,63)min,15(9,23)min vs.25(22,51)min,P<0.05]。试验组到达时外科医师存在、到达时放射医师存在、到达时外科和放射医师均存在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9%vs.27.9%,78.3%vs.30.9%,65.2%vs.19.1%,P<0.05)。试验组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7%vs.27.9%,P<0.05)。结论多学科联合急救系统可改善诊治动脉出血所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及时性,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联合 急救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晴 孙维忆 董士民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10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根据住院28d内预后情况... 目的研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10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根据住院28d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治疗情况,找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独立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cut-off)。结果最终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存活组82例,死亡组20例。男73例,女29例,平均年龄49.01±15.83岁;以交通事故伤(60.8%)为主;24h内大量输血组ISS评分高于未大量输血组,死亡组ISS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所有患者均有合并伤,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及腹部脏器损伤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肌酐(Cr)水平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Cr水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5、0.731、0.908、0.799;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8.5岁、27.5分、11.5分、105.8 umol/L。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多为中年男性,以交通事故伤为主,且大部分均有合并伤;年龄、ISS评分、SOFA评分及Cr水平升高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流行病学特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Ruptured splenic peliosis in a patient with no comorbidity: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7
作者 Jiyoung Rhu Jinbeom Ch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3期535-539,共5页
BACKGROUND Splenic peliosis i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blood-filled cystic cavities within the parenchyma.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therefore, spontaneous or trauma-related rup... BACKGROUND Splenic peliosis is a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blood-filled cystic cavities within the parenchyma.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therefore, spontaneous or trauma-related rupture of the hemorrhagic cysts can occasionally cause life-threatening hemorrhagic shock.CASE SUMMARY A 51-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abdominal pain visited our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two times with an interval of 2 mo.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without treatment at his first visit;however, at the time of second admission, the hemoperitoneum with multiple cystic lesions of the spleen was found incidentally on the abdome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Since the patient was stable hemodynamically, a scheduled surgery was performed. The operative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splenic peliosis, an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was performed to prevent recurrent rupture of the hemorrhagic cysts.CONCLUSION Splenic peliosis is extremely rare, and we suggest splenectomy is necessarily required as a definite treatment for ruptured splenic peliosis to rescue patients with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to prevent recurrent rupture of hemorrhagic cyst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hemo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IOSIS Spleen SPLENECTOMY Hemorrhagic cysts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Case report
下载PDF
县区级医院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新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晨然 沈文明 +3 位作者 尹进南 赵晓成 潘奕尧 朱铭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县区级医院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新模式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血流动力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31例,采用集中优势力量,多科协作,统一调度,规范化救治的新模式救治作为新模式组。新模式组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24... 目的探讨县区级医院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新模式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血流动力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31例,采用集中优势力量,多科协作,统一调度,规范化救治的新模式救治作为新模式组。新模式组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24~89岁,平均(54.84±16.22)岁。血流动力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30例,采用常规救治模式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7~79岁,平均(48.83±16.54)岁。比较两组住院天数,重症监护室住院天数、24 h内输血量、住院首次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率、深静脉血栓率、感染率、腹腔间隙综合征率、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新模式组死亡率和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模式组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生存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新模式组住院天数和ICU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县区级医院采用集中优势力量,多科协作,统一调度,规范化救治的治疗模式能显著降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并能缩短生存患者在ICU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创伤凝血病 纤维蛋白原 新模式
原文传递
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国栋 肖尧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5期79-82,共4页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策略予以救治,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16.13%(5/31)和并发症发生率25.81%(8/31)均低于对照组的35.29%(30/85)、47.06%(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可行且安全有效,能迅速、有效地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损伤控制策略
下载PDF
数据挖掘技术在嗜铬细胞瘤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预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悦阳 方丽 +1 位作者 崔雷 白松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可能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这一高风险因素发生,会危及生命。本次研究试图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发现可以预测嗜铬细胞瘤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患者术前准备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为临床... 目的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可能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这一高风险因素发生,会危及生命。本次研究试图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发现可以预测嗜铬细胞瘤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患者术前准备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分别使用朴素贝叶斯、决策树(CART、C4.5、C5.0、C5.0 boosted)、随机森林算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Bootstrap-based Aggregate和AdaBoost九种模型,用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Hold-out方法和Bootstrap 3种方法,对九种模型分别采取3种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比例,计算准确率。并且计算sensitivity(recall)、specificity、precision、f1-score值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结果显示,采用hold out方法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划分比例为6∶4时,AdaBoost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为0.8596。而且该模型的specificity、sensitivity(recall)、precision和f1-score指标都是最高的。prevma、ctvalue、bmi、intratime、age、size这6个属性的重要性最大,可以作为预测影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预测嗜铬细胞瘤手术中的IHD风险因素是可行的。将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和医学决策,为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不断扩展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嗜铬细胞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