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漱口液含漱并吞咽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后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余旻虹 杨竹 +2 位作者 陈芳 周萍 赵艳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观察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漱口液含漱并吞咽对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后口腔黏膜炎(OM)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至12月,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行HSCT的7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发生器分... 目的观察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漱口液含漱并吞咽对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后口腔黏膜炎(OM)的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至12月,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行HSCT的7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发生器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6)。预处理方案:单纯化学治疗61例;全身放射治疗+化学治疗13例。对照组从预处理首日起,进行口腔护理及醋酸氯己定溶液含漱,均3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实施措施的基础上,从预处理首日起同时使用GM-CSF漱口液(GM-CSF 150 g,加入100 m L 0.9%氯化钠溶液中)含漱大于3 min/次,含漱后分次小口吞咽,每日4次,每次25 m L。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M发病率分别为68.4%(26/38)、72.2%(2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721);两组患者中、重度OM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0.499,P=0.252、0.480);两组患者轻、中、重度OM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00、-0.501、-0.894,P=0.368、0.616、0.371)。在预处理接受全身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13例患者中,试验组7例患者发生重度OM 2例,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重度OM 6例,两组重度OM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4,P=0.008)。结论在接受全身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HSCT患者中,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使用GM-CSF漱口液含漱并吞咽,对预防重度OM发生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移植 吞咽 口腔黏膜炎 含漱
原文传递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发生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莫晓冬 许兰平 +9 位作者 刘代红 张晓辉 陈欢 陈育红 韩伟 王昱 王峰荣 王景枝 刘开彦 黄晓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中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影响TA-TMA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356例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的患者为研究人群,选取33例移植后发... 目的 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中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影响TA-TMA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356例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的患者为研究人群,选取33例移植后发生TA-TMA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危险集抽样的方法在同一队列中随机选取年龄和随访时间匹配的患者组成对照组(77例)。比较两组间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结果 TA-TMA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3.5(1.2-23.0)个月。TA-TMA发病距aGVHD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5(7-257)d。aGVHD发生时间、起始严重程度、一线治疗失败及二线治疗中使用他克莫司与aGVHD患者发生TA-TMA独立相关,具有2种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TA-TMA风险明显升高(OR=210.0,P=0.000)。22例(66.7%)TA-TMA患者死亡,而进展型TA-TMA是预后的惟一不良影响因素。各种治疗方法均不能改善TA-TMA患者的预后。结论 aGVHD的多种特点与TA-TMA相关,便于筛选出aGVHD合并TA-TMA的高危患者,并指导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覃春捷 刘练金 +3 位作者 章忠明 罗琳 赖永榕 李桥川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6月到2017年3月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7例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脂质微球体预防HVOD。结果797例患者中5...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6月到2017年3月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7例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脂质微球体预防HVOD。结果797例患者中59例发生HVOD,总发生率为7.4%,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2(3~49)d。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5岁、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异基因移植、预处理方案包含马利兰是影响HVOD发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和预处理方案包含马利兰是影响HV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和预处理采用马利兰是发生HVOD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0例高危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文阳 邹德慧 +8 位作者 隋伟薇 王婷玉 付明伟 李增军 徐燕 赵耀中 冯四洲 韩明哲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一线治疗高危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患者的疗效及不同诱导治疗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996年至2012年于完全缓解期接受ASCT治疗的30例ujL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中男23例... 目的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一线治疗高危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患者的疗效及不同诱导治疗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996年至2012年于完全缓解期接受ASCT治疗的30例ujL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中男23例,女7例,发病中位年龄19(7~53)岁。T-LBL25例,B—LBL5例,其中合并巨大纵隔肿物者14例(46.7%),合并骨髓受累者15例(50.0%);临床分期Ⅱ期2例,Ⅲ期5例,Ⅳ期23例;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lPI)积分1分5例,2分14例,3分11例。②中位随访32(10~171)个月,13例患者移植后出现复发和死亡。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0.4+10.7)%和(53.9-4-10.2)%。③根据ASCT前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样治疗组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样治疗组。NHL样治疗组12例患者中复发死亡9例,中位DFS和OS时间分别为24和36个月,5年预期DFS和OS率分别为(22.2土12.8)%和(33.3~13.6)%;ALL样治疗组18例患者中复发死亡4例,中位DFS和OS时间未达到,5年预期DFS和OS率分别为(77.84-9.8)%和(77.84-9.8)%;两组间DFS和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和0.049)。结论对于高危LBL患者,诱导治疗阶段采用较为强烈的ALL样治疗方案获得完全缓解,后续ASCT强化巩固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无病生存 总生存
原文传递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宇辰 彭智勇 +1 位作者 杨秀玲 李春富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18-421,共4页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特发于婴幼儿时期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以骨髓祖代细胞对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度敏感和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病理性活化为特征。近年来,关于JMML的发...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特发于婴幼儿时期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以骨髓祖代细胞对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度敏感和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病理性活化为特征。近年来,关于JMML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较大的进展。笔者拟就JMML的基因诊断学、表观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单核细胞 幼年型 DNA甲基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白血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眼Kaposi肉瘤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海霞 黄科 +4 位作者 周敦华 王林 肖剑晖 翁文骏 方建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眼卡波西肉瘤(Kaposi’Ssarcoma,K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HIV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非血缘相关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发生单眼角膜、结膜及巩膜Ks的临床资料。结果患...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眼卡波西肉瘤(Kaposi’Ssarcoma,K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HIV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非血缘相关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发生单眼角膜、结膜及巩膜Ks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为高危T细胞型ALL,接受PBSCT后7个月出现右眼视物模糊,缓慢进展为角结膜新生物。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瘤样改变及异型性梭形细胞,结合典型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阳性,诊断为右眼Ks。行角结膜巩膜肿物切除及角膜巩膜移植术,予抗病毒、抗感染、促修复、增强免疫力、预防角膜排斥等治疗,右眼保留且有手动视力,原发病未复发,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首次报告国内ALL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与HIV感染无关眼KS。手术及生物治疗对眼K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西肉瘤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孟海涛 梁飞 +2 位作者 张国香 杨卫 殷珍 《医学综述》 2019年第8期1571-1576,共6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唯一可彻底治愈AA的方法,尤其是重型或极重型AA的一线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HSCT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AA患者的生存率明显升高,移植相...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唯一可彻底治愈AA的方法,尤其是重型或极重型AA的一线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HSCT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AA患者的生存率明显升高,移植相关影响因素,如年龄、干细胞来源、诊断与移植时间间隔、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程度等被发现和探究;除HLA相合同胞供者HSCT技术日趋成熟外,无关供者移植、脐血移植、单倍体移植以及以上两者或三者联合移植治疗AA也得到发展,为A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预处理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
下载PDF
雷帕霉素治疗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旭东 何易 +4 位作者 王东宁 胡元 王文文 张祥忠 林东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287-3294,共8页
背景: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的主要并发症,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患者临床上尚缺乏有效且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在治疗... 背景: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的主要并发症,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但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患者临床上尚缺乏有效且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在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的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从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增加7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现5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给予雷帕霉素口服,观察治疗效果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结果与结论:使用雷帕霉素后5例患者中1例症状获得完全缓解,3例明显改善,1例病情稳定。服用雷帕霉素最长时间为14个月,中位时间为9.4个月(4-14个月)。随访中位时间为18个月,随访期间5例患者均存活。使用过程中毒副作用轻,1例患者出现高脂血症,1例出现轻度贫血,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及高血糖。说明雷帕霉素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难治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上有较好的疗效,且血液学毒性、肝功能损害、高血脂等不良反应较轻,多数患者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雷帕霉素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 毒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 省级基金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人巨细胞病毒检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川 邹叶青 石庆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8期4563-4567,共5页
背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载量,快速筛选出早期活动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活率。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 背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载量,快速筛选出早期活动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活率。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656份血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监测血浆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656份血标本中96份阳性,病毒载量介于5.0×102-1.0×107 IU/mL之间。治疗有效者人巨细胞病毒DNA迅速转阴,治疗耐药者持续阳性,12例连续阳性者2例死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DNA适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巨细胞病毒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亲缘及非亲缘供者心理健康状态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艳红 赵淑燕 +12 位作者 齐秦甲子 刘丽辉 陈晓菲 施兵 朱玲 徐晨 贾瑞铭 王蔚蔚 杨静 梁永清 谭亦 李福兴 叶丽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8期4524-4529,共6页
背景: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保证顺利完成移植,使受者得到有效治疗非常重要。目的:比较亲缘及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心理及生理健康状态。方法:分别在... 背景: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保证顺利完成移植,使受者得到有效治疗非常重要。目的:比较亲缘及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心理及生理健康状态。方法:分别在入院时,采集前(1 d),采集后(一两天),1个月后回访4个时间点对亲缘与非亲缘供者的心理状态(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及一般生理指标(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与结论:在入院时,亲缘与非亲缘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采集前、采集后,非亲缘供者的SCL-90总分、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分值高于亲缘供者(P<0.05);1个月后回访,大多数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非亲缘和亲缘供者的生理指标平稳,但在采集前和采集后2个时间点,两组供者呼吸和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非亲缘供者在采集过程中的心理负荷较高,应给予针对性情绪疏导指导和心理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亲缘 亲缘 供者 情绪 心理 恐惧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胃肠道重度GVHD一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张杉杉 张茜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作为其中一种方法,可使多数患者明显获益,但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治疗GVHD的一线方案为糖皮质激素,但仍有部分患者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作为其中一种方法,可使多数患者明显获益,但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治疗GVHD的一线方案为糖皮质激素,但仍有部分患者对激素耐药,导致预后不佳。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非造血干细胞,可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并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对GVHD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报道1例haplo-HSCT后并发重度胃肠道GVHD (GI-GVHD)的患者经MCSs治疗后痊愈,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为临床治疗激素耐药型重度GI-GVHD患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单倍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胃肠道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HLA-DPB1基因第2和第3外显子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其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和艳敏 陶苏丹 +4 位作者 章伟 王炜 何吉 朱发明 吕杭军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建立HLA-DPB1基因第2~3外显子测序方法,并分析其多态性。方法根据HLA-DPB1基因序列,设计位点特异性引物扩增242名浙江汉族人群HLA-DPB1第2~3外显子序列,PCR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对第2和3外显子进行双向测序分析,采用Assign3.5... 目的建立HLA-DPB1基因第2~3外显子测序方法,并分析其多态性。方法根据HLA-DPB1基因序列,设计位点特异性引物扩增242名浙江汉族人群HLA-DPB1第2~3外显子序列,PCR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对第2和3外显子进行双向测序分析,采用Assign3.5+SBT分析软件判读HLA-DPB1等位基因型。结果PCR扩增获得特异性的单一目的片段,其产物经直接测序后得到清晰的序列图。242名浙江汉族人群中共检测到18个HLADPB1等位基因,频率超过0.05的等位基因为DPB1*05:01:01/135:0l(0.4112)、DPB1*02:01:02(0.1901)、DPB1*04:01:01(0.1136)以及DPB1*02:02(0.0620),并确认1个新等位基因DPB1*168:01。在第3外显子中发现9个多态性位点,其中517A〉T为本实验新检出的1个多态性位点。结论本实验建立的HLA~DPB1第2~3外显子测序方法是可行的,HLA-DPB1第3外显子存在一定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PB1基因 第3外显子 多态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慧霞 杨隽 +5 位作者 姜杰玲 蔡宇 万理萍 吴琳 邵珊 王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减低强度预处理allo-HSCT的10例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28.5(22~54)岁。... 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减低强度预处理allo-HSCT的10例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28.5(22~54)岁。采用以氟达拉滨/白消安+全身照射为主的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移植后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3.5(10~22)、16.5(13~40)d。4例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患者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位随访时间17(6~109)个月,预期3年总生存率为(90.0±8.5)%。1例患者死亡。结论以氟达拉滨/白消安+全身照射为主的减低强度预处理allo—HSCT是骨髓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纤维化 移植预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新生 万鼎铭 +2 位作者 孙慧 孙玲 张秋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1期6661-6665,共5页
背景:CD4+CD25+FOXP3+Treg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推测可能减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后,供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率变化,并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异基... 背景:CD4+CD25+FOXP3+Treg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推测可能减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后,供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率变化,并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方法: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90例及其供者为研究对象,供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1次/12 h,连续5 d后,采集干细胞;分别于动员前后采集供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含量,及受者接受移植物中此类细胞含量;根据接受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分为高剂量组(细胞比例≥5%)及低剂量组(细胞比例<5%),比较两组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供者在应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前后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1.3%和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所接受移植物中该群细胞比例为3.4%,阴性组为15.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造血重建后高剂量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18.4%,低剂量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8.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因而,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应用能降低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CD4+CD25+FOXP3+Treg细胞增加可以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CD4^+CD25^+FOXP3^+Treg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51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贞 徐杨 +1 位作者 苗瞄 吴德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75-377,385,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类患者获益最多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共51例。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去甲基化治疗、去甲... 目的分析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类患者获益最多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共51例。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去甲基化治疗、去甲基化治疗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结果接受促造血治疗的患者中,中低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问显著长于高危组患者。接受去甲基化治疗及联合化疗的患者中,中低危组患者与高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低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高危组患者。结论低危组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接受促造血等治疗能减少输血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高危组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改善预后,但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治疗,接受去甲基化治疗或联合化疗能延缓疾病进展,但仍有较多副作用影响患者整体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去甲基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血液病合并糖尿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血糖变化
16
作者 冯凯 许怡薇 +3 位作者 叶扶光 江岷 陈虎 石炳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1期6645-6648,共4页
背景:最近研究表明,使用大剂量正规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仍有50%的患者会出现血管、眼神经及肾脏的并发症。而作者在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过程中发现患者合并的糖尿病症状消失,这是否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 背景:最近研究表明,使用大剂量正规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仍有50%的患者会出现血管、眼神经及肾脏的并发症。而作者在利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过程中发现患者合并的糖尿病症状消失,这是否提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呢?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既往做过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4例。4例患者基础疾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均为环磷酰胺/全身照射,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均采用环孢菌素A+短程氨甲喋呤,移植前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均造血恢复,移植物证据检测为供者植入,在移植后4-6个月患者血糖均恢复了正常(脱离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1例患者1年后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余3例患者随访至今血糖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血液病 糖尿病 并发症
下载PDF
凝血相关因子与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的临床意义
17
作者 周莉莉 朱倩 +6 位作者 韩悦 胡璐萍 赵世香 高海丽 张威 胡晓慧 吴德沛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凝血相关因子及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及其他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95例接受HSCT的患者标本进行监测,观察预处理过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内患者血... 目的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凝血相关因子及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及其他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95例接受HSCT的患者标本进行监测,观察预处理过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内患者血浆中各种指标的动态改变。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分为4组:平稳组4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组29例、血栓组6例和感染组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SCT在预处理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剂移植物(PAI-1)水平先升高,移植当周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血栓组有明显的升高(均P<0.001),且两者在血栓组和aGVHD组间差异亦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蛋白C(PC)水平的降低在aGVHD组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aGVHD与感染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处理前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aGVHD组已经较正常升高(P﹤0.01),其他患者中未见明显改变。在预处理第4天后所有患者都较前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结束TNF-α较前降低。发生aGVHD、血栓或感染时,TNF-α均明显升高,以aGVHD组升高更为明显,血栓组TNF-α升高水平大于感染组(P﹤0.05)。血栓和aGVHD组的TNF-α在发病前2周即有升高,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前未见改变。白介素(IL)1-β在移植患者预处理各阶段未见明显变化,发生aGVHD、血栓、感染时IL1-β均有升高,以血栓组升高更明显,aGVHD组较感染组也明显升高(P﹤0.01)。在血栓患者发病前2周明显升高,而aGVHD组于发病前1周升高。结论 (1)血浆PAI-1水平的增高可能是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的特异性指标,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DD)、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2)t-PA抗原对aGVHD和血栓有鉴别诊断的意义,PC在aGVHD的早期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预处理可造成细胞因子TNF-α释放增加。在aGVHD发生时,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 细胞因子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肝静脉闭塞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
原文传递
含硼替佐米的诱导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娟 刘俊茹 +4 位作者 黄蓓晖 陈媚 郑冬 许多荣 邹外一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9-283,共5页
目的观察含硼替佐米的诱导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含硼替佐米的方案诱导化疗序贯ASCT治疗的62例MM患者,所有患者均... 目的观察含硼替佐米的诱导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含硼替佐米的方案诱导化疗序贯ASCT治疗的62例MM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1年9月30日。结果含硼替佐米的诱导化疗总反应率(ORR)为88.7%,≥接近完全缓解(nCR)率为66.1%,完全缓解(CR)率为24.2%。患者在接受ASCT后,CR率升至50.0%,≥nCR率升至82.3%,同诱导后的疗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P=0.032)。移植后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12.0(9~43)d、13.5(0~120)d。既往接受含烷化剂治疗患者的造血重建要慢于不含烷化剂治疗者,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的造血重建慢于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期间及移植期间无预期外副作用发生。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6.5(7—6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0个月。移植前疗效为CR/nCR患者组的OS和PFS均长于≤部分缓解(PR)患者组。结论含硼替佐米的诱导化疗可提高ASCT的疗效,应用过程安全。移植前高缓解质量与长OS和PF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凯 王继军 +3 位作者 赵伟 田磊 万伟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1-1476,共6页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用以全身放疗(TBI)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再联合应用足叶乙甙和/或表阿霉素;另外22例患者采用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马法兰(BEAM)联合化疗方案。回输CD34+细胞均值为(6.6±4.9)×106/kg。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ANC≥0.5×109/L)平均时间为12±4.4 d,血小板恢复(Plt≥20×109/L)平均时间为14±4.9 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2%。移植后随访6-2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5个月。1年、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3.2)%;(81.4±4.9)%;(77.6±5.3)%;(68.9±6.8)%。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且安全性良好。移植前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未达CR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预处理方案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向茜茜 孔佩艳 +9 位作者 李杰平 陈幸华 张曦 刘红 曾东风 朱丽丹 彭贤贵 高力 高蕾 孙爱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观察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自2007年7月-2011年l月,对45例患者实施父母供子女的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造血重建... 目的观察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自2007年7月-2011年l月,对45例患者实施父母供子女的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造血重建成功,2例患者植入失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为62.2%,其中急性GVHD发生率为40.0%,慢性GVHD发生率为22.2%。与母亲作为供者相比,父亲作为供者时患者GVHD的发生率较低。GVHD的发生率与供者年龄、HLA配型相合位点数目有关。移植后并发的感染中以血源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肺部感染为多。随访6个月~4年,移植成功的43例患者中共死亡6例,主要死因为感染和原始疾病复发,患者存活率86.7%。7例患者采用联合脐血移植,与单纯采用亲代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相比,其造血重建时间提前,GVHD发生率占总发生率的7.14%。结论亲代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血液病有效,应选择HLA配型相合位点数目较多、男性、年轻供者。亲代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血移植,造血重建较快、GVHD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性 移植 同种 脐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