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周宏 任玲 +2 位作者 郑雯 茅一平 康海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7-659,共3页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HM)患者医院感染(NI)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HM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对住院时间、化疗、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等14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HM)患者医院感染(NI)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研究HM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对住院时间、化疗、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等14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2例HM患者中发生NI 86例、128例次,NI发病率为35.5%,例次发病率为52.9%,多部位感染27例(31.4%),以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口腔、血液感染为主,66.7%的感染发生于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7 d内;住院时间和ANC是HM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M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7 d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时期,缩短化疗后ANC恢复的时间,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目标性监测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少桢 林康昵 +9 位作者 肖敏 骆晓峰 李芊 任金华 黄若瑶 陈敏敏 Issa Hajji Ally 陈志哲 杨婷 胡建达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51-955,共5页
目的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以了解临床真实世界血流感染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临床送检血培养阳性标本分... 目的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以了解临床真实世界血流感染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临床送检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出的657株病原菌资料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57株血培养阳性菌株中,革兰阴性菌(G-菌)410株(62.4%),革兰阳性菌(G+菌)163株(24.8%),真菌50株(7.6%)。前五位的致病细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7.5%)、大肠埃希菌(17.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ys)(14.9%),铜绿假单胞菌(14.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3.5%)。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D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5.2%和55.8%,产ESBL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高于非产ESBL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在14%以下。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12.0%以下;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克肟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为7.1%,未发现对替加环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NS中84.7%(83/98)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金黄色葡萄球菌中43.5%(10/23)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G’菌。结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较广,以G-菌为主,耐药情况较严峻。临床上对怀疑有G’菌血液感染的患者可经验性选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或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抗药性
原文传递
PBL结合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鸣明 邹丽芳 +3 位作者 窦红菊 庄衍 程毅敏 朱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78-1682,共5页
目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PBL)结合临床路径(CP)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0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医师,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n=25)和PBL结合CP教学组(n=25)。传统教学组采用临床教师带教形式,以授课为基础;PBL结合CP教学... 目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PBL)结合临床路径(CP)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0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医师,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n=25)和PBL结合CP教学组(n=25)。传统教学组采用临床教师带教形式,以授课为基础;PBL结合CP教学组则采用问题结合CP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成果。结果与传统教学组相比,教师和学生对PBL结合CP教学组教学反馈评价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习医师带教质量调查比较,PBL结合CP教学组在出科理论平均成绩(92.95±4.55 vs 84.45±6.28)、实践技能平均成绩(94.25±4.75 vs 87.45±5.84)和病例分析能力(92.33±5.28 vs 83.65±7.32)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L结合CP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临床实习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可规范疾病诊疗,提高临床实习带教质量,极大提升实习医师的学习兴趣和临床工作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结合临床路径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血液肿瘤 临床实习
下载PDF
无血缘关系脐血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任汉云 张耀臣 +5 位作者 黄晓军 许兰平 刘开彦 李丹 郭乃榄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 观察无血缘脐血移植 (UCBT)治疗儿童和成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发生和生存情况。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 17例 ,其中儿童 13例 ,成人 4例。 12例接受单份脐血 (CB) ,5例接受 2份CB。脐血与受者... 目的 观察无血缘脐血移植 (UCBT)治疗儿童和成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发生和生存情况。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 17例 ,其中儿童 13例 ,成人 4例。 12例接受单份脐血 (CB) ,5例接受 2份CB。脐血与受者HLA 6个位点相合 6例 ,4~ 5个位点相合11例。 10例患者移植时处于疾病稳定期 ,7例处于复发或难治白血病阶段。预处理多数采用BU CY或CY TBI方案 ,同时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CsA)为主的方案。结果 14例存活超过 4 0d的患者进行了脐血植入率的评价。至移植后 6 0天 ,12例 (86 % )患者白细胞达到了植入标准 ,植活时间为 (2 1.0± 1.3)d ;10例 (71% )血小板达到植活水平 ,植活时间为 (39.0± 10 .3)d。 4例患者发生Ⅱ度急性GVHD ,2例发生慢性GVHD。 17例患者 11例存活 ,其中无事件生存 (EFS) 8例。10例处于疾病稳定期患者 ,2年总生存概率 (OS)为 90 % ,无事件生存率 (EFS)为 70 % ;7例处于复发或难治白血病阶段的患者 ,只有 2例存活而无复发。 4例成人患者 2例达到了持久植入 ,目前EFS分别为 18和 14个月。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 ,HLA相合及 1~ 2位点不合的UCBT是可行的 ,尤其是移植前处于疾病稳定状态的患者。对于 1份脐血有核细胞不足的成人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缘关系 脐血移植 治疗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4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18
5
作者 祝焱 陈曙平 +1 位作者 舒毅刚 徐雅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结果:47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53.2%)和口腔(21.3%)多见,23例(48.9%)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6.5%)和曲霉菌(26.1%)为主。伊曲康唑的有效率(63.3%)高于氟康唑(34.6%,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1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多为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下载PDF
G试验联合GM试验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海涛 郝锦霞 郭桂丽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2161-216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联合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及半乳甘露聚糖的含量,将检...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联合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及半乳甘露聚糖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在349例患者中,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23例,临床拟诊175例,排除诊断149例。结果:G、GM试验分别以20ng/ml、0.5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7%、89.9%、91.1%、74.4%。G/GM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90.4%、85.9%、100%。结论:G试验联合GM试验是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早期、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侵袭性真菌感染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在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C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宇亭 段早晖 +2 位作者 夏瑞明 姚克林 赵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研究C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 目的研究C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菌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构成比、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35例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51.47%;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CT影像学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有弥漫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分别占37.14%、25.71%、22.86%和14.29%;35例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进行病原学诊断,均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0.00%;X线胸片诊断8例呈阳性,阳性率22.85%;CT影像诊断31例,阳性率88.57%,CT影像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是以曲霉菌属为主,其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晕征、空洞。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中,结合患者临床的基础疾病,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影像学检查 血液肿瘤 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艾丽梅 张欣 阎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24-1225,共2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状况,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11%,其中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口腔、胃肠道、肛周、泌尿道...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状况,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11%,其中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口腔、胃肠道、肛周、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G-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疾病状态关系密切。结论血液病患者易并发医院感染,应据其疾病特点加强监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医院感染 控制感染
下载PDF
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9
作者 卢秀利 吴隼 +8 位作者 黄琰 李素霞 吕国庆 字有梅 张媛 郭燕 王莉华 武金日 贺立山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疑似感染的患者167例,检测血...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疑似感染的患者167例,检测血清PCT、hs-CRP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比较PCT、hs-CRP及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PCT、hs-CRP及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719、0.819,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0%、67.6%、90.7%、65.8%、85.0%,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0.7%、57.2%、85.2%、35.6%、64.7%,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63.8%、86.4%、94.3%、40.5%、68.9%。PCT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优于hs-CRP(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特异度高于PCT、hs-CRP(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稍低于PCT、hs-CR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低于PCT(P<0.05),阳性预测值高于PCT(P<0.05);PCT+hs-CRP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hs-CRP(P<0.05)。结论 PCT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早期感染优于hsCRP;PCT联合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恶性血液病 化学治疗 感染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D型人格、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17
10
作者 徐昕 刘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3-447,453,共6页
目的 阐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D型人格和领悟社会支持(PSS)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招募合格的住院患者256例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包括PTSD量表、D型人格量表和多维PSS量表,并收集临床资料。... 目的 阐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D型人格和领悟社会支持(PSS)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招募合格的住院患者256例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包括PTSD量表、D型人格量表和多维PSS量表,并收集临床资料。回收有效问卷222份(86.7%),其中男115例,女107例。应用多元分层线性回归分析D型人格和PSS与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渐近-再抽样策略检验PSS的中介作用。结果 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D型人格对PTSD症状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04,0.527,P<0.01)。男性患者的PSS对PTSD症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80,P<0.05),而在女性患者中,PSS对PTSD症状无影响。男性患者的PSS在D型人格与PTSD症状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0.059,其95%置信区间(CI)为0.010~0.15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D型人格特征与PTSD症状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对D型人格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男性患者需同时注重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水平,进而减少PTSD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D型人格 领悟社会支持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伟伟 方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性别、年龄(±2岁)、疾病类型1∶2的配对方法,选择确诊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51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102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性别、年龄(±2岁)、疾病类型1∶2的配对方法,选择确诊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51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102例血液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2组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分层COX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1例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2(8~60)天。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超敏C-反应蛋白(P=0.004)、D-二聚体(P=0.043)、输注血制品(P=0.013)、化疗(P=0.014)、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组超敏C-反应蛋白(OR=0.241,95%CI0.085~0.687,P=0.008)、化疗(OR=0.203,95%CI 0.067~0.611,P=0.005)、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OR=0.218,95%CI0.077~0.616,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高、化疗、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ICC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血流感染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朱国庆 徐春晖 +5 位作者 林青松 王晓雪 王乐乐 赵宁宁 冯四洲 陈玉梅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55-66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时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为该类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儿童血液病患者粒缺期发生血流...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时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为该类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儿童血液病患者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时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数据。结果427例儿童血液病患者在粒缺期共发生537次血流感染,30 d全因死亡率为3.7%。其中44.7%例次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仅表现为发热,其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血流感染常伴口腔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比例分别为20.7%、20.5%和14.3%。伴不同症状的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不同(χ^2=40.561,P=0.001)。共分离出550株病原菌,位于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草绿色链球菌(109株,19.8%)、大肠埃希菌(99株,18.0%)、表皮葡萄球菌(75株,13.6%)、肺炎克雷伯菌(67株,1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5.8%)。耐药方面,肠肝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比例为9.7%。结论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缺期发生血流感染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与阴性杆菌比例大致相同,提示经验性抗菌药物使用应具有广谱性,常见分离菌耐药性仍处于较低水平,常用的碳青霉烯类、糖肽类、酶抑制剂复合物类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仍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海燕 张小红 +1 位作者 孙桂珍 党正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 )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As2 O3 联合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及足叶乙甙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肿瘤患者 33例 ,治疗方法是用As2 O3 (0 .1%溶液 ) 10ml加入 5 %...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 )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As2 O3 联合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及足叶乙甙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肿瘤患者 33例 ,治疗方法是用As2 O3 (0 .1%溶液 ) 10ml加入 5 %葡萄糖溶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3~ 5h ,每天 1次 ,共治疗 30天 ;对复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用As2 O3 联合柔红霉素 4 5mg·m-2 ·d-1× 3天加阿糖胞苷 10 0mg/m2 q12h× 7天治疗 ;对进展期多发性骨髓瘤和ⅢB~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用As2 O3 联合米托蒽醌 8~ 10mg·m-2 ·d-1× 3天加足叶乙甙 6 0mg·m-2 ·d-1× 5天加Pred 1mg/kg× 7天加长春新碱 2mg× 1天治疗。结果 :33例患者中 ,19例获得完全缓解 (CR) ,2 7例有效 ,CR率为 5 7.8% ,有效率为 81.8%。结论 :As2 O3 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疗效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三氧化二砷 化疗 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G试验和GM试验对儿童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泰阶 李萌 +4 位作者 郭世辉 梁宏洁 李山 秦雪 刘志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计算G试验、GM试验单独和联合应用诊断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G试验诊断儿童血液病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89%、91.78%、57.14%和98.53%;GM试验分别是66.67%、71.23%、22.22%和94.55%;G试验、GM试验并联分别是100%、65.75%、26.47%和100%;G试验、GM试验串联分别是55.56%、97.26%、71.43%和94.67%。G试验、GM试验串联诊断IFI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与其他试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IF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试验和GM试验串联分析对IFI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儿童 侵袭性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泽世 呼瑞 +5 位作者 白露 武冬 周维肖 张磊 耿燕 索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745-3749,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BSI)病原菌与耐药性,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98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BS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分析血液恶性... 目的分析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流感染(BSI)病原菌与耐药性,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98例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BSI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资料,分析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病原菌与耐药性。结果9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中革兰阴性菌72株(73.47%),革兰阳性菌23株(23.47%),真菌3株(3.06%)。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常见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40.82%)、肺炎克雷伯菌(15.31%)、铜绿假单胞菌(8.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1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分别为95.00%和66.67%。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7.50%和25.00%。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75.0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敏感。热带假丝酵母对常见四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BSI病原菌以肠杆菌为主。加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BSI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细菌耐药性,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抗菌药物 病原菌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邓倩 唐亦舒 +3 位作者 成倩 曾惠奇 周天翊 李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771-3775,3803,共6页
目的探讨近年湖南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细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预后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4月湖南省三家大型附属教学医院血液科病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相关... 目的探讨近年湖南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细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预后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4月湖南省三家大型附属教学医院血液科病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和药物敏感情况及预后进行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520例血流感染患者的标本,共119株革兰阳性菌,占22.9%;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与疾病类型、合并肺炎相关;合并肺炎是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以30天死亡率作为预后判定结果,Pitt评分>3分是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早期恰当运用抗菌药物控制肺炎、改善呼吸循环和纠正低蛋白血症有助于减少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及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血流感染 革兰阳性菌 流行病学 预后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素平 万鼎铭 +4 位作者 曹伟杰 邵运丽 金婷 张媛 石聪聪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时对病原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将135例入组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时对病原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将135例入组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中微生物学确诊为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除行常规血培养及感染灶分泌物培养等检查外,均在发热12 h内行血清PCT测定。PCT测定采用快速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疗效回顾性诊断患者感染的微生物类型。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PCT值较真菌感染组及病毒感染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真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较G+菌感染组PCT值增高(P<0.05)。结论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中,血清PCT值对预测细菌感染是一个快速可靠的指标。血清PCT值越高,细菌感染可能性越大,G-菌感染可能性更大。对于真菌感染、病毒感染诊断具有阴性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恶性血液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感染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二级预防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明娟 黄文荣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600,共5页
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真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进一步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真菌感染复燃率高、预后差。真菌的二级预防可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复燃。给予有效的二级预防,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不影响... 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真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进一步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真菌感染复燃率高、预后差。真菌的二级预防可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复燃。给予有效的二级预防,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不影响化疗继续进行,也不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绝对禁忌症。已经证明广谱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粒细胞缺乏和免疫抑制状态下预防真菌感染复燃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就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二级抗真菌预防的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恶性血液病 二级预防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00例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颖 宋朝阳 +1 位作者 李玉华 陆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79-1985,共7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恶性血液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倍体相合HSCT和HLA-全相合HSCT患者的...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恶性血液病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0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单倍体相合HSCT和HLA-全相合HSCT患者的造血重建、无病生存(D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单倍体相合HSCT与HLA-全相合HSCT相比较,造血干细胞植入率、GVHD的发生率、移植后复发率、无病生存(DFS)率无显著差别,但血小板植入时间延长、复发相关死亡率高、总体生存(OS)率低。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高危、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移植后患者OS的危险因素(P<0.05);移植时超过40岁、非亲缘供者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未缓解、发生Ⅲ、Ⅳ度aGVHD是影响HLA-全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4.4(95%CI,1.5-13.4),9.3(95%CI,2.3-37.0),11.0(95%CI,3.2-37.3)(P<0.05);非亲缘供者、高危、Ⅳ度aGVHD是影响单倍体相合HSCT O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分别是7.4(95%CI,2.3-23.1),2.4(95%CI,1.3-4.5),4.1(95%CI,1.6-10.5)(P<0.05)。结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整体疗效上HLA-全相合HSCT优于单倍体相合HSCT;单倍体相合HSCT选择亲缘供者优于非亲缘供者,单倍体相合HSCT须要更多的血小板输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HLA全相合、单倍体相合) 恶性血液病 预后 无病生存率 总体生存率
下载PDF
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华胜 时靖 +3 位作者 刘海波 马甜甜 李曦冉 张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3-990,共8页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50例临床资料(共计完成细胞治疗...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50例临床资料(共计完成细胞治疗115例次)。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双细胞治疗组(DC-CIK治疗)和多细胞治疗组(DC-CIK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根据治疗疗程分为单疗程组(完成次数<3次)和多疗程组(完成次数≥3次)。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指标、KPS评分变化及总生存期。结果:按2种方法分组,2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包括入组数量、性别、年龄、各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指标、KPS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具有可比性。按治疗方案分组,双细胞组治疗后CD4^+/CD8^+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血常规指标中Hb、Pl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细胞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细胞组患者3年生存率61. 3%,总生存期32. 4个月,多细胞组3年生存率69. 8%,总生存期39. 6个月,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按治疗疗程分组,单疗程组患者治疗后CD3^+比例较治疗前升高,血H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疗程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比例较前下降,血Plt较前下降,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活存情况对比显示,单疗程组3年生存率52%,总生存期28. 7个月;多疗程组3年生存率76. 4%,总生存期40. 9个月,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可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杀伤肿瘤的作用,且多疗程的细胞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IK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治疗疗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