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陈谦 戴建平 高培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9-524,共6页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2 7例和脑膜瘤 2 36例。对 2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统计学方法包括 χ2 检验、秩和检...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影像表现 ,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2 7例和脑膜瘤 2 36例。对 2组肿瘤的MR及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统计学方法包括 χ2 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 结果 患者性别 (χ2 =6 981 )、肿瘤形态 (χ2 =39 949)、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 (χ2 =1 2 366)、肿瘤内坏死与囊变信号 (χ2 =37 432 )、肿瘤附着硬膜的类型 (广基底或窄基底 ) (χ2 =1 6 956)、T1 WI信号强度 (χ2 =1 4 880 )、T2 WI信号强度 (χ2 =37 0 68)、肿瘤增强程度 (χ2 =1 0 0 81 )、肿瘤增强均匀性 (χ2 =1 7 0 1 4 )等因素在血管外皮细胞瘤组与脑膜瘤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值均 <0 0 1 ;“硬膜尾征”(χ2 =5 655)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患者初次就诊时年龄在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双侧检验P =0 0 1 5) ,P <0 0 5 ;患者的病程在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双侧检验P =0 0 1 3) ,P <0 0 5。Logistic回归方程中 ,变量“肿瘤形态”P <0 0 1 ;变量“T2 WI信号强度”和变量“硬膜尾征”P <0 0 5。结论 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鉴别诊断诸多因素中 ,肿瘤呈分叶状、T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MR影像 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MRI影像学参数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3
2
作者 邝欢 汪潮湖 +6 位作者 漆松涛 万仁宽 高修众 张世超 曹永福 刘忆 潘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学参数对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HPC与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理学诊断以WHO2007分级标准进行。术前MRI参... 目的探讨MRI影像学参数对预测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HPC与17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理学诊断以WHO2007分级标准进行。术前MRI参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T1加权像、T2加权像、T1增强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瘤周水肿、脑膜尾征、血管流空影、T2加权像中蛛网膜间隙、瘤内出血或坏死。通过单因素分析检验两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这些参数与HPC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肿瘤的年龄、性别、ADC值、肿瘤坏死和T1增强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DC值是HPC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39,OR:14.5,95%CI:3.7~38.6)。结论ADC值可作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来鉴别原发性颅内I-IPC和血管瘤型脑膜瘤,术前DWI低信号、ADC值系数高的患者罹患HPC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血管外皮细胞瘤与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30
3
作者 周建军 周康荣 +3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纪元 丁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0-573,共4页
目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病理和组织学方面重叠表现多,术前误诊率高。本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 目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同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性肿瘤,病理和组织学方面重叠表现多,术前误诊率高。本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和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术前经螺旋CT或MR检查,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灶中,位于颅内3例,四肢4例,腹膜后1例,腹股沟1例;肿瘤直径4.8-13.5 cm,平均6.7 cm;瘤内见蚯蚓和结节状异常信号6例,不同程度坏死9例;所有肿瘤实质成分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中,6例行动态增强,动脉期显著强化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所有病例门脉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仿。8例孤立性纤维瘤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 cm,平均9.3 cm;密度或信号较均匀5例,不同程度坏死3例,伴点状钙化1例。CT平扫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内可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CT动脉期呈地图样或线样葡行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SE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 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和孤立性纤维瘤具有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可以诊断和鉴别多数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诊断显像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29
4
作者 周俊林 赵建洪 +1 位作者 何宁 董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69-672,67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1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4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1例;颅骨破坏6例。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MR平扫T1WI均匀较低信号及T2WI均匀较高信号21例,23例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6例呈宽基底与脑膜相连。病理示两种肿瘤来源不同。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其起源不同,而MRI则十分相似,前者是恶性肿瘤,往往出现分叶征、跨叶生长、与硬膜呈窄基底相连、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破坏邻近颅骨等特点,据此可与后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荣 彭德昌 +3 位作者 胡祖力 李海军 张静坤 肖香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3-179,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性表现的异同。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HPC和24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者的MRI表现进行...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性表现的异同。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HPC和24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者的MRI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比较,肿瘤的长径(t=2.066,P=0.046)、分叶征(χ~2=7.111,P=0.008)、T1WI信号(χ~2=17.220,P〈0.001)、T2WI信号(χ~2=22.247,P〈0.001)、DWI等低信号(χ~2=4.310,P=0.038)、囊变坏死(χ~2=7.111,P=0.008)、瘤周水肿程度(χ~2=9.864,P=0.014)、血管流空影(χ~2=8.087,P=0.004)、与硬脑膜窄基底相连(χ~2=15.973,P〈0.001)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尾征(χ~2=0.150,P=0.698)、瘤内出血(χ~2=2.338,P=0.126)、中线结构移位(t=-1.656,P=0.106)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存在差异,对比分析二者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7
6
作者 杨非 徐启武 +1 位作者 谢嵘 高亮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2期2247-224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4年6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及治疗。结果63例患者中58例获得肿瘤全切除,5例行次全切除。手术后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4年6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及治疗。结果63例患者中58例获得肿瘤全切除,5例行次全切除。手术后56例症状好转或不变,6例症状有所加重,1例术后死于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38例,其中34例接受放射治疗,随访期为3~84个月,平均25个月。30例恢复良好,2例有远处转移(至腰骶椎),6例肿瘤复发(均行再次手术,3例恢复尚可,2例有所加重,1例死于术后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类血供丰富的肿瘤,虽然生长较慢但是具有复发及转移的性质,因此手术应彻底切除肿瘤,术中应准备充足的血源,术前行部分供血动脉的栓塞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更安全地切除肿瘤有所帮助,同时辅以术后放射治疗以延缓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治疗方法 肿瘤全切除 术后放射治疗 肿瘤复发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 被引量:22
7
作者 祁佩红 李四保 +3 位作者 郑红伟 吴珂 薛鹏 陈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少见,容易误诊,本研究探讨中枢神经系统HPC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HPC的14例患者的CT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关系。结果14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颅内12例...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少见,容易误诊,本研究探讨中枢神经系统HPC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HPC的14例患者的CT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关系。结果14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颅内12例,椎管内2例。肿块呈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5例。CT检查,2例颅内病灶呈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MRI T1WI上,11例病灶与白质呈稍短信号;T2WI上,10例与灰质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6例,出现血管影9例,与硬脑膜以窄基底相连9例,脑膜尾征4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4例。5例行DWI扫描,其中4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2例颈椎管内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后较均匀强化,1例周围骨质膨胀性改变。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呈稍高密度,与白质呈等信号的稍短T1信号,与灰质呈等T2信号,病灶内血管影常见,DWI上多呈等信号,易破坏邻近颅骨,脑膜尾征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明 李凤 +4 位作者 刘春英 熊小明 韩福刚 杨述根 兰永树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影像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HPC的认识及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9例HPC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CTA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HPC均为单发病灶,具有颅...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影像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HPC的认识及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9例HPC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CTA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HPC均为单发病灶,具有颅内脑外肿瘤的征象,瘤周多有轻中度水肿,7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例见"脑膜尾征",CTA可显示瘤体及瘤周丰富的血管影。9例免疫组化均显示波形蛋白(Vim)、CD34及CD99阳性,5例增殖细胞抗原Ki-67表达5%。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但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 被引量:21
9
作者 潘锋 顾晓丽 +3 位作者 祝跃明 沈健 黄小燕 周林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的差别。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I6例及脑膜瘤45例。术前均经MRI常规序列平扫、弥散加权(DWI)扫描、增强扫描及CT平扫。对两组肿瘤的CT、MRI表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 目的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的差别。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I6例及脑膜瘤45例。术前均经MRI常规序列平扫、弥散加权(DWI)扫描、增强扫描及CT平扫。对两组肿瘤的CT、MRI表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在两者之间,肿瘤外形(χ2=22.895)、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χ^2=15.959)、瘤内血管流空信号(χ2=8.058)、肿瘤明显强化(χ^2=7.94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近颅骨无增生(χ2=4.821)及DWI等低信号(χ^2=5.27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膜尾征(χ2=3.816)、瘤内钙化(χ^2=0.499)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C与脑膜瘤的CT、MRI表现各有特点,通过征象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两者的CT、MRI诊断水平,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DWI联合最小ADC值对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 被引量:20
10
作者 梁小红 周青 +3 位作者 赵志勇 柯晓艾 韩蕾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MinADC)值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 目的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MinADC)值鉴别诊断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脑膜瘤,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10例SFT/HPC (WHOⅡ级)患者与22例脑膜瘤(WHOⅡ级)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DWI特征及病理资料,在ADC图上测量两者的MinADC值并进行比较。通过Welch检验进行两组MinADC值的比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评价Min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在10例SFT/HPC中,肿瘤实性成分在DWI上8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MinADC平均值为(1.16±0.23)×10-3 mm2/s;在22例脑膜瘤中,肿瘤实性成分在DWI上18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MinADC值平均值为(0.80±0.12)×10-3mm2/s,小于SFT/HPC,两组肿瘤实性成分Min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inADC值0.90×10-3 mm2/s为阈值诊断SFT/HPC与脑膜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32,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4.3%,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行一致性检验,SFT/HPC的重复测量的Kappa值为0.91,脑膜瘤的Kappa值为0.87。结论 MinADC值可以作为一种量化工具区分颅内SFT/HPC与脑膜瘤,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intraspinal hemangiopericytoma and choice of treatment 被引量:16
11
作者 ZHAO Yan ZHAO Ji-z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5-119,共5页
Background Primary intraspinal hemangiopericytoma is a rare malignant mesenchymal tumor with high rates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Surgery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procedure for this lesion. This clinical research w... Background Primary intraspinal hemangiopericytoma is a rare malignant mesenchymal tumor with high rates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Surgery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procedure for this lesion. This clinical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this lesion. Methods Twenty-three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traspinal hemangiopericytomas were treated from 1987 to 2004.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pathological findings, therapeutic procedures,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Primary intraspinal hemangiopericytoma is more likely to attack middle-aged persons. The tumor mainly manifests as muscle weakness and sensor abnormalities.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slit-like vascular spaces and oral- or spindle-shaped cells with slightly acidic cytoplasm and oral nuclei. Tumors were subtotally resected in 11 patients, subtotally resect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4, totally resected in 5, and totally resect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3. Two patients were given spinal stabilization after total resection. Recurrence and metastatic rates were 50% and 0 in intradural patients. They were 73% and 27% in extradural patient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tumor should be resected en bloc with the neighboring dural mater to reduc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Patients with subtotal resection need adjuvant radiotherapy. Patients with evident spinal involvement may benefit from spinal stabilization. The prognosis of the lesion arising from the dural mater is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angiopericytoma PATHOLOGY THERAPY
原文传递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姜忠利 赵继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2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就其诊断、影像学、病理、治疗、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 Ⅰ级 ,全切肿瘤及其受侵硬脑膜、颅骨 7例 ;Ⅱ级 ,全切肿瘤 ,充分烧...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2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就其诊断、影像学、病理、治疗、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 Ⅰ级 ,全切肿瘤及其受侵硬脑膜、颅骨 7例 ;Ⅱ级 ,全切肿瘤 ,充分烧灼受侵硬脑膜或颅骨 ,并处理受侵静脉窦 13例 ;Ⅲ级 ,全切肿瘤 ,未处理受侵硬脑膜和颅骨 7例 ;Ⅳ级 ,肿瘤残留 5例。复发 13例。手术结果分别为Ⅰ级 2例 ,Ⅱ级 5例 ,Ⅲ级 3例 ,Ⅳ级 3例。结论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预后不良 ,复发率高 ,手术辅以放射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膜细胞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肿瘤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梅丽 韩彤 +1 位作者 刘力 崔世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389-396,共8页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征象、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及波谱成像结果。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39例,其中35例位...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征象、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及波谱成像结果。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39例,其中35例位于颅脑,4例在脊髓。大多数呈分叶状且病灶大,有血管流空信号,易发生囊变坏死,水肿及占位征象明显;MRI显示不均匀稍长、等或混杂T1WI,均匀等或稍长和T2WI信号,累及静脉窦及硬脑膜常见,典型病例显示增强明显且极不均匀或中度不均一增强。弥散加权成像表现混杂或略低信号,其实性部分信号略高,病灶内ADC值为(12.68±4.01)10-4mm2/s,病灶侧ADC值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13例行灌注成像的病变显示病灶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呈不均质高灌注。时间-信号曲线显示负性增强显著,下降支与上升支分别显示不对称。7例行MRS检查的病变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弥散加权成像与灌注成像及MRS检查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血管外皮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下载PDF
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纾宜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组织发生。方法结合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应用HE、嗜银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6例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的病理改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5例进行了随访。...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组织发生。方法结合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应用HE、嗜银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6例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的病理改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5例进行了随访。结果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6—71岁,平均60.5岁;肿瘤均位于右鼻腔,分别为鼻中隔1例、中鼻道1例、右总道1例、鼻腔+筛窦2例、右眼球+筛窦+左右额窦1例,临床上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鼻腔分泌物增多及眼球胀痛、视力减退、流泪、头痛等症状。巨检:病变呈息肉样2例、呈棕色光滑肿块3例、呈灰白碎组织1例。镜下观察呈弥漫分布的短梭形细胞,规则,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透明或嗜酸性,血管丰富,薄壁,并可见管壁玻璃样变,鹿角状血管少见,瘤细胞多以单相排列,也可呈束状、席纹状、环状及编织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波形蛋白6/6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5/6阳性和CD34 3/6阳性,超微结构显示瘤细胞胞质内有肌动蛋白丝,细胞间有未发育完全的连接结构。随访5例,2例复发。结论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瘤是一种真正起源自血管外皮细胞,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少见的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肿瘤,需结合肿瘤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鼻窦肿瘤 血管外皮瘤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与脑膜瘤的临床和MRI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蒋春秀 朱建彬 +5 位作者 邹天宇 王显龙 于昊 任云燕 郭培 温志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8-852,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瘤(HPC)MRI影像征象,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FT/HPC患者28例(SFT/HPC组)和脑膜瘤患者68例(脑膜瘤组)的临床及MRI征象,并比较各观察指标。结果肿瘤形态、信号均匀...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瘤(HPC)MRI影像征象,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FT/HPC患者28例(SFT/HPC组)和脑膜瘤患者68例(脑膜瘤组)的临床及MRI征象,并比较各观察指标。结果肿瘤形态、信号均匀性、瘤内血管流空信号、瘤内短T2信号强化结节、瘤内囊变坏死情况、脑膜尾征、骨质改变、性别、Ki-67%水平、术中出血量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FT/HPC及脑膜瘤临床及MRI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6
16
作者 苏少波 张建宁 +6 位作者 杨学军 岳树源 张大健 钟跃 刘春祥 俞凯 朱士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6年间收治的1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就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共行手术23次,全切10例,次全切9例,部分切除4例。术...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6年间收治的1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就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共行手术23次,全切10例,次全切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辅助传统放疗6例,辅助γ-刀治疗3例。15例原发病例中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76.75个月。发生颅内转移2例,发生神经系统外转移2例。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同于脑膜瘤,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以发生神经轴和神经系统外转移,争取手术全切+剂量不少于50Gy的辅助放疗应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案。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人需终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诊断 治疗 放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7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晓玲 付伟伟 +10 位作者 张声 陈达阳 陈余朋 武杰 刘雪咏 李国平 林生明 罗胜 蔡珊珊 郭伟 王行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65-470,共6页
目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与血管外皮瘤(HPC)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一致,2016 WHO CNS肿瘤分类将二者合为SFT/HPC,并分为3级。本文主要探讨CNS 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等。方法收... 目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与血管外皮瘤(HPC)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一致,2016 WHO CNS肿瘤分类将二者合为SFT/HPC,并分为3级。本文主要探讨CNS 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等。方法收集71例CNS SFT和HPC进行回顾性研究和重新分级,对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1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3~77岁,中位年龄48岁。WHO Ⅰ级12例(17%)、WHOⅡ级26例(37%)和WHOⅢ级33例(46%)。镜下可表现为经典的SFT表型、HPC表型或二者混合。免疫表型上,97%(69/71)的病例表达STAT6,其中96%(66/69)的病例弥漫强阳性;bcl-2、CD99及波形蛋白表达率均约为90%;CD34表达率随着肿瘤级别升高而降低,平均表达率为78%,10%(7/71)的病例不同程度表达SSTR2a,其中1例胞质强阳性;极少数病例局灶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CD57、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1%~50%。34例随访8~130个月,其中12例复发(35%),2例(6%)发生肝转移。结论CNS SFT/HPC相对少见,不同级别之间临床病理和预后之间明显重叠或过渡。STAT6是目前诊断该肿瘤较为特异的标志物。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手段,Ⅱ级和Ⅲ级易复发及转移,最常转移部位为肝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转录激活因子类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原文传递
MRI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叶爱华 苗焕民 +1 位作者 马新星 胡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的MRI表现,比较分析各征象及参数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HPC与17例AM患者的MRI表现,并定量分析肿瘤各序列的标准化参数,包括标准化T1值(NT1)、标准...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的MRI表现,比较分析各征象及参数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HPC与17例AM患者的MRI表现,并定量分析肿瘤各序列的标准化参数,包括标准化T1值(NT1)、标准化T2值(NT2)、标准化ADC值(NADC)、标准化T1增强值(NCE),对两种类型肿瘤的MRI征象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PC多表现为分叶状、跨线/跨叶生长、囊变坏死明显、窄基底与脑膜相连,脑膜尾征较少见的特征。两者间NT1、NT2、NCE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M表现为明显长T_1、长T_2信号,且其强化程度明显高于HPC,而两者NADC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M与HPC的常规MRI图像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结合T_1、T_2信号和T_1增强信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良 王海 +7 位作者 袁斯明 张正祥 周航波 马恒辉 姜少军 陆珍凤 刘翔宇 石群立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2例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影像、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HPC患...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2例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影像、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HPC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8~66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1。22例中,WHOⅡ级16例,WHOⅢ级6例。9例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其中3例复发,1例转移。HPC的CT和MRI常表现为单发肿瘤,呈分叶状,血供丰富,有血管流空征象,钙化及"硬膜尾"征少见。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均为阳性,CD99阳性14例(64%),BCL-2阳性9例(41%),上皮膜抗原(EMA)阴性或灶性阳性。网状纤维染色后可见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电镜下可见单个瘤细胞周围包绕基板样无定形结构,细胞间无完整的桥粒和缝隙连接。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较罕见,易复发和转移,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血管周细胞瘤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婧 周俊林 董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1-86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不同分级HPC 39例,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WHOⅢ级间变型HPC 21例,WHOⅡ级HPC 18例,均位于颅内脑外...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分级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不同分级HPC 39例,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WHOⅢ级间变型HPC 21例,WHOⅡ级HPC 18例,均位于颅内脑外。21例间变型HPC中,20例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9例跨叶生长;MR平扫T1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0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19例;明显囊变坏死16例,"硬膜尾征"2例,相邻颅骨破坏10例,瘤周水肿明显16例。18例HPC中,病灶呈类圆形9例,跨叶生长3例;MR平扫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10例,等信号8例;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10例,等信号8例;增强扫描呈均匀显著强化10例;明显坏死囊变7例,"硬膜尾征"6例,相邻颅骨破坏2例,所有病灶瘤周水肿不明显。病理示间变型HPC 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18.41±1.31)%,HPC Ki-67阳性细胞数平均(7.12±0.78)%。结论颅内间变型HPC与HPC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前者具有更明显的分叶状、跨叶生长倾向,肿瘤更易出血、坏死、囊变致信号不均匀,少见"硬膜尾征",更易破坏邻近颅骨,瘤周水肿明显等特点,可与后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