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6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被引量:44
1
作者 何兴祥 王家(马龙) +2 位作者 吴捷莉 袁顺玉 艾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及其与Hp 感染的关系,并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 感染和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 TRAP 测定172例内镜活检标本和45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内镜活检标本正常胃粘膜10例、慢性浅...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及其与Hp 感染的关系,并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 感染和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 TRAP 测定172例内镜活检标本和45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内镜活检标本正常胃粘膜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胃溃疡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胃癌18例,手术标本高分化型胃癌8例、低分化型胃癌37例.同时用 EIA 检测 Hp 感染患者血清中 Hp-CagA-IgG,并分析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 Hp-CagA-IgG 水平的关系.结果在172例内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和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0%,25%,38%,89%.4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相应的非癌胃组织也展现了相似的结果.Hp检出情况,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 Hp 阳性率分别为0%,52%,60%,70%,75%.45例手术切除胃癌的非癌胃组织伴0度、1度、2度肠化的 Hp 感染强度分别为10.8±9.6,41.3±31.1,86.4±47.8个/50腺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 Hp-CagA-IgG 抗体显著低于胃癌患者的 Hp-CagA-IgG 抗体水平(P<0.01),22例 Hp 阳性的胃癌患者感染的 Hp 全部为 CagA^+株,其非癌胃粘膜有12例展现了端粒酶活性(55%);相反 Hp 阳性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感染的 Hp 只有8例为 CagA^+株(36%),其胃粘膜均未展现端粒酶活性.结论正常胃粘膜和浅表性胃炎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萎缩性胃炎随肠化进展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加,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最高,阳性率达88%以上.在胃癌患者的非癌胃粘膜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肠化程度、Hp 感染强度呈平行关系,且感染的Hp 多为 CagA^+株;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感染的 Hp 多为 CagA株.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胃粘膜癌变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CagA^+的 Hp 感染可能是端粒酶重新激活的一个启动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癌变 端粒酶 幽门螺杆菌 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分泌特点 被引量:34
2
作者 冯春霞 劳绍贤 +1 位作者 黄志新 周福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胃粘膜 病理特点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gastric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progression from normal mucosa to gastric carcinoma 被引量:30
3
作者 LIU Wen Zhong, ZHENG Xiong, SHI Yao, DONG Quan Jiang and XIAO Shu D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66-68,共3页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 infection on gastric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the progression from normal mucosa to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 from nor...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 infection on gastric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the progression from normal mucosa to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 from normal controls ( n =11), superficial gastritis ( n =32),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 n =83), dysplasia ( n =25) and gastric carcinoma ( n =10)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RESULTS The gastric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expressed as PCNA labeling index (LI)%, wa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in successive stages from normal mucosa to gastric carcinoma regardless of H. pylori statu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CNA LI% among all groups ( P <0 01). The analysis pursuing the effect of H. pylori infection on gastric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the progression from normal mucosa to gastric carcinoma showed that in superficial gastritis and mild atrophic gastritis groups, PCNA LI% in H. pylori positive patients were 13 14±1 6 and 19 68±2 22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 95±0 78 and 11 34±1 89 in H. pylori negative patients ( P <0 01); but there was no such difference in other groups ( P >0 05). CONCLUSION H. pylori infection causes increased gastric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the stages of superficial and mild atrophic gastritis and may play a part in triggering gastric carcin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bacter infections GASTRIC mucosa/microbiology STOMACH neoplasms/microbiology GASTRIC mucosa/pathology
下载PDF
胃Hp感染与癌前病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小虎 张万岱 +2 位作者 张亚历 曾锦章 孙勇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6期516-518,共3页
目的研究Hp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p21,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经内镜和病理诊断明确的病变者共120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肠上皮化生、不... 目的研究Hp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p21,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经内镜和病理诊断明确的病变者共120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各30例.以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标本中cmyc,p21,p53,PCNA的表达,以改良Giemsa法检测Hp.各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肠型胃癌Hp阳性率为833%(20/24),弥漫型6例中Hp阳性1例.非贲门部胃癌阳性率为739%(17/23),贲门癌7例中阳性3例.胃癌Hp阳性率(667%)与CSG(333%)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各组Hp阳性的cmyc,p21,p53,PCNA与其Hp阴性者作相应比较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Hp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关系更密切,更容易发生于非贲门部.Hp感染可增加细胞的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螺杆菌感染 抑癌基因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病细胞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卢世云 潘秀珍 +1 位作者 彭孝伟 施作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9期760-762,共3页
目的 观察 Hp 感染在正常粘膜演变为胃癌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 Hp 的致癌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正常胃粘膜的消化不良患者( NS,n = 14) 及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n = 56) 、慢性萎缩性胃炎( ... 目的 观察 Hp 感染在正常粘膜演变为胃癌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 Hp 的致癌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为正常胃粘膜的消化不良患者( NS,n = 14) 及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n = 56)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n =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IM ,n = 16) 、不典型增生(Dys ,n = 18) 、胃癌( GC,n = 17) Hp 阳性与阴性患者.应用Ki67 免疫组化技术评价胃幽门窦上皮细胞增生,并用标记指数百分率(LI% ) 来表示.结果 Hp 阳性患者( n = 75) 的Ki67 LI% 为17 ±5 , Hp 阴性患者( n = 52 ) 的 Ki67 LI% 为 13 ±6 , 差异有 显著 性( P< 0-05) ;伴有 Hp 感染的CSG 与NS 或 Hp 阴性的CSG 患者相比LI% 增加( P< 0-01) ;CAG,CAGIM ,Dys ,GC 的 Hp 阳性与阴性患者的LI% 相比无显著差异;五种胃病无论 Hp 阳性或阴性患者与正常者相比,LI% 明显增加( P< 0-01) . LI% 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关.结论 Hp 感染促进胃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主要发生在胃粘膜病变的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疾病 细胞动力学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全俊 范学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2期1068-1069,共2页
关键词 胃肿瘤 病因学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血清IL-8和NO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9
7
作者 宋春芳 孙丽萍 +1 位作者 戴文颖 袁媛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IL 8)和NO浓度 ,探讨其与HP感染的关系 ,以及HP感染引起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导致胃癌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 8浓度 ,镀铜镉粒还原法检测血... 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IL 8)和NO浓度 ,探讨其与HP感染的关系 ,以及HP感染引起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导致胃癌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以ELISA法检测血清IL 8浓度 ,镀铜镉粒还原法检测血清NO浓度。结果 IL 8浓度在正常组织 (2 2 .5 0± 1.87pg ml)、浅表性胃炎 (34.99± 7.89pg ml)、萎缩性胃炎 (6 5 .2 7± 10 .6 0pg ml)及胃癌 (94 .84± 11.0 9pg 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萎缩性胃炎组NO浓度 (39.93± 5 .4 3μmol L)明显高于胃癌组 (37.0 2± 4 .13μmol L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P(+)组IL 8和NO浓度显著高于HP(- )组 (77.30± 2 0 .92pg ml,39.16± 14 .4 0pg ml,P <0 .0 1;39.77± 5 .5 7μmol L ,35 .35±5 .2 4 μmol L ,P <0 .0 1) ;CagA(+)HP组IL 8和NO浓度显著高于HP(- )组 (83.4 5± 16 .92pg ml,6 6 .2 4± 2 3.2 1pg ml,P <0 .0 1;4 0 .97± 4 .5 9μmol L ,37.6 2± 6 .5 8μmol L ,P <0 .0 5 )。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组的IL 8与NO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881和 0 .995 ) ,正常组和胃癌组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IL 8和NO浓度与CagA(+)HP菌株感染密切相关 ;血清IL 8和NO浓度测定与HP菌株CagA分型联合检测将有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疾病 白细胞介素-8 一氧化氮 胃癌前病变 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癌的费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倩 金丕焕 +1 位作者 林果为 徐三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 评价在人群中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预防胃癌的临床和经济学效果。 方法 用Markov模型估计在10万名40岁~45岁人群中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对筛查试验阳性者进行治疗的远期效果及费用,并与不进行任何干预的结果相比较,进行卫生经... 目的 评价在人群中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预防胃癌的临床和经济学效果。 方法 用Markov模型估计在10万名40岁~45岁人群中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对筛查试验阳性者进行治疗的远期效果及费用,并与不进行任何干预的结果相比较,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对治疗感染者减少胃癌发生危险度的有效率和胃癌发病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在有效率为50%时,每筛查10万人可减少291例胃癌的发生,增加2612个生命年。当预防胃癌的有效率从5%到100%变化时,每增加一个生命年的费用从7747元下降到2325元,在胃癌高发区筛查更经济有效。 结论 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潜在的能减少胃癌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螺杆菌感染 预防
下载PDF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东旭 房殿春 +2 位作者 李为 杜群先 刘为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984-987,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 DNA-PCR 技术检测 H.Pylori 感染,采用 PCR-RFLP,PCR-SSCP,RT-PCR 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82例胃癌及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中抑癌基因 APC,MCC,...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 DNA-PCR 技术检测 H.Pylori 感染,采用 PCR-RFLP,PCR-SSCP,RT-PCR 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82例胃癌及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中抑癌基因 APC,MCC,DCC,YNZ22及 p53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mRNA 及蛋白异常表达.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 H.pylori 的感染率(IM61.7%,Dys 63.3%,GC 42.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17.5%,P<0.05).但胃癌及癌前病变间 H.pylori 感染率无显著差别(P>0.05),胃肠两型胃癌中 H.pylori 感染率分别为47.1%及42.2%,两者无显著差别(P>0.05).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多种抑癌基因失活.H.pylori 感染与癌前病变-肠化生中 APC 基因异常蛋白表达有关(Hp^+43.2%vsHp^-13.0%,P<0.05).胃癌组织 H.pylori 感染阳性组中APC 基因突变(50.0%)及蛋白表达(63.6%)、p53基因蛋白表达率(59.1%)显著高于阴性组(vs 16.7%,P<0.05;vs30.0%,P<0.01;vs 20.0%,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pylori 感染与 APC,p53基因失活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生物学 癌前状态 幽门螺杆菌 螺杆菌感染 基因 抑制 肿瘤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盛涛 张建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0期881-884,共4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 分子生物学 诊断 疫苗
下载PDF
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对患儿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田建宏 张雪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0期1545-1547,1551,共4页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对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铜川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对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铜川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十甲硝唑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5,P=0.023<0.05)。观察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29,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3+、CD4+X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TGF-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IL-2R、IL-17、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著,可减轻患儿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治疗 螺杆菌感染 奥美拉唑/治疗应用 克拉霉素/治疗应用
下载PDF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郭智成 厉有名 +3 位作者 许卓睿 季峰 王丽君 陈坤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 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 0 0 0年 4~ 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 5 6 1例 ,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 目的 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 0 0 0年 4~ 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 5 6 1例 ,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为病例组 ,反之为对照组。在患者胃镜检查前应用双盲法的原则进行面对面调查 ,采用统一编制的《胃病患者生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 ,收集被调查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胃病患者总Hp感染率为 5 0 .2 1% ,男女性的Hp感染危险因素迥然不同。对男性的研究揭示 ,人均每日重体力劳动时间、同胞数量、有肝病家族史、喜欢吃辣的食物、吸烟等为危险因素 ,喜欢吃豆类食物、饮井水、平时吃饭定时、经常饮茶、文化程度等为保护因素。对女性的研究揭示 ,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喜欢吃蛋类食物和喜欢吃辣的食物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 ,而喜欢吃豆类食物和饮茶年限长则为保护因素。结论 应提倡多吃豆类食物 ,多饮茶 ,少吃辣的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依卡倍特钠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试验: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梁洁 吴开春 +11 位作者 杨云生 李闻 张澍田 吴咏冬 袁耀宗 李兆申 杜奕奇 陈旻湖 陈白莉 姜泊 闻勤生 樊代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62-664,共3页
目的评估和比较含依卡倍特钠的四联疗法与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研究对象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西安、北京、上海、广州4个城市8家医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 目的评估和比较含依卡倍特钠的四联疗法与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设计。研究对象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西安、北京、上海、广州4个城市8家医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日2次,每次口服奥美拉唑镁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依卡倍特钠1.0g,疗程10d。对照组每日2次,每次口服奥美拉唑镁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枸橼酸铋钾220mg,疗程10d。在治疗第38天时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判断Hp根除情况并计算根除率。记录和分析出现的不良反应。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共人组311例患者,试验组155例,对照组156例。按方案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75.71%(106/140)和77.37%(106/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6,P=0.745)。按意图治疗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68.39%(106/155)和67.95%(106/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7,P=0.934)。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31/155)和25.64%(4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280)。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含依卡倍特钠的四联疗法根除慢性胃炎患者Hp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含铋剂的四联疗法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卡倍特 药物疗法 联合 螺杆菌 幽门 螺杆菌感染 胃炎
原文传递
硫糖铝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胃肠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芸 滕贵根 +2 位作者 王蔚虹 吴婷 胡伏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546-1552,共7页
目的探讨硫糖铝混悬凝胶(SC)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和胃肠菌群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H.pylori组(HP组)和硫糖铝组(HP+SC组)。HP组和HP+SC组以H.pylori悉尼菌株(SS1)灌胃,HP+SC组同时... 目的探讨硫糖铝混悬凝胶(SC)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和胃肠菌群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H.pylori组(HP组)和硫糖铝组(HP+SC组)。HP组和HP+SC组以H.pylori悉尼菌株(SS1)灌胃,HP+SC组同时予SC灌胃14 d。小鼠处死后取胃黏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行胃黏膜损伤评分(EDS),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或改良吉姆萨染色阳性认为H.pylori阳性。IHC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并行免疫组化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炎症因子,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取胃黏膜和肠内容物行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结果HP组小鼠H.pylori定植率为91.67%,HP+SC组定植率为50.00%。HP组小鼠胃黏膜EDS高于NC组[(3.42±0.19)比(1.17±0.17),P<0.05],HP+SC组EDS(2.42±0.29)低于HP组(P<0.05)。HP组白细胞介素(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IHC评分高于NC组(均P<0.05)。HP+SC组IL-8 mRNA表达水平[(0.90±0.21)比(1.72±0.23)]及IHC评分[(4.50±0.22)分比(5.83±0.31)分]均低于HP组(均P<0.05),而IL-10、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IH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组闭锁小带蛋白(ZO-1)及咬合蛋白IHC评分低于NC组(均P<0.05),HP+SC组咬合蛋白IHC评分高于HP组[(3.50±0.43)分比(2.33±0.21)分,P<0.05],两组ZO-1的IH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组较NC组胃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SC组较HP组胃菌群及肠道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降低H.pylori定植率,改善H.pylori所致胃黏膜损伤,降低H.pylori所致IL-8表达,增强咬合蛋白,但对H.pylori所致胃肠菌群改变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感染 胃炎 炎症 紧密连接部 核糖体
原文传递
西安地区Hp及cagA^+亚型Hp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沥 阎小君 +4 位作者 张玲霞 韩锋产 张宁霞 侯瑜 刘永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389-392,共4页
目的 对胃癌高发区的西安地区城市及农村自然人群Hp及CasA^+HP感染状况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期了解各年龄段Hp及CagA^+Hp感染状况以及与胃癌等胃疾病的关系, 方法 对胃癌高发区的西安地区城市及农村自然人群2134人及525例胃病患者进... 目的 对胃癌高发区的西安地区城市及农村自然人群Hp及CasA^+HP感染状况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期了解各年龄段Hp及CagA^+Hp感染状况以及与胃癌等胃疾病的关系, 方法 对胃癌高发区的西安地区城市及农村自然人群2134人及525例胃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并使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对被调查者末梢血血清行抗Hp-尿素酶IgG(抗HpU-IgG)及抗Hp-CagA-IgG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感染率用百分数表示,做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 我们首次采用DIGFA方法对胃癌高发地区的西安地区自然人群包括婴幼儿在内的大样本人群及胃病患者进行抗Hp-CagA-lgG及抗HpU-IgG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了西安地区0岁~60岁Hp感染与CagA^+Hp感染年龄分布的全貌,其结果显示西安地区Hp感染的特点为:①可分为剧增期,缓增期,及平坦期,而且剧增期明显提前而且持续时间短(2岁~3岁年龄段),缓增期不明显,5岁~6岁己接近平坦期(Hp感染率达50%左右)。②西安地区Hp的平均感染率为54.1%(31.1%~65.7%),其中CagA^+Hp感染率占23.2%(12.5%~29.3%),城市及农村Hp与CagA^+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意义(x^2=0.01;2.85,P>0.05)。③自然人群各年龄组中CagA^+Hp感染率占Hp总感染率的比值相对固定,约为30% ~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感染 血清流行病学 胃肿瘤 胃疾病 CAGA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的远期疗效及治疗失败病例再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肖肖 欧弼悠 +4 位作者 吴秀英 周雪莲 汤宏峰 曲一平 尚世强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7-420,共4页
目的 研究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三联短程疗法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根除率及远期疗效 ,探讨初治失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经胃镜检查、组织活检等确诊为Hp感染的门诊患儿 192例 ,男 118例 ,女 74例。将本组患儿分成 ... 目的 研究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三联短程疗法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根除率及远期疗效 ,探讨初治失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经胃镜检查、组织活检等确诊为Hp感染的门诊患儿 192例 ,男 118例 ,女 74例。将本组患儿分成 2组 :克拉霉素组 15 7例 ,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三联 1周疗法 ;灭滴灵组 35例 ,采用奥美拉唑、灭滴灵、羟氨苄青霉素三联 2周疗法。疗程结束后 4周 ,分别于 1~ 36个月内进行复查随访 ,检测Hp根除率 ,其中对克拉霉素组中 2 2例Hp根除患儿进行 3年跟踪随访。对 2组Hp未根除 (初治失败 )者进行复治 ,灭滴灵组失败的复治方案 :克拉霉素三联 1周疗法 ;克拉霉素组失败的复治方案 :增加其中克拉霉素剂量和延长奥美拉唑疗程 ;复治再失败的方案 :奥美拉唑、铋剂、呋喃唑酮、羟氨苄青霉素四联疗法。结果 克拉霉素组Hp根除率 (90 4 % ,14 2 / 15 7)较灭滴灵组 (77 1% ,2 7/ 35 )高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6 9,P <0 0 5 )。克拉霉素组 2 2例Hp根除患儿 ,3年内随访复发率 4 5 % (1/ 2 2 )。本组共 2 9例次根除失败 ,采用 3种复治方案后 ,根除率分别为 75 % (6 / 8)、77% (11/ 15 )、10 0 % (6 / 6 )。结论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三联 1周疗法是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小儿 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 药物治疗 奥美拉唑 灭滴灵 羟氨苄青霉素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19
17
作者 卢世云 潘秀珍 +1 位作者 彭孝伟 施作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11期975-977,共3页
关键词 胃粘膜 细胞凋亡 幽门螺杆菌 上皮细胞增殖
下载PDF
具有cagA、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许春娣 郑洁 +2 位作者 奚容平 陈舜年 徐家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儿童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具有cagA、vacA基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HP)的感染状况以及cagA、vacA基因的存在与不同种类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12 4例有消化道症状 ,年龄在 4~ 13岁的儿童行胃镜检查 ...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儿童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具有cagA、vacA基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HP)的感染状况以及cagA、vacA基因的存在与不同种类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12 4例有消化道症状 ,年龄在 4~ 13岁的儿童行胃镜检查 ,并在胃窦部取活检粘膜作HP的分离培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测定分离培养出的HP菌株的cagA、vacA基因进行分型。扩增所用引物 :cagA1:5′ CCGGAGAATTCGATAACAGGCAAGCTTTTGAGG 3′ ,cagA2 :5′ GCCTGCAGTTATCGAAAA GATTGTTTGGCAG 3′,vacA1:5′ GTCAGCATCACACCGCAAC 3′ ,vacA2 :5′ CTGCTTGAATGCGCCAAAC 3′。结果  12 4例患儿中 ,分离培养出的HP菌株 6 1株 ,平均检出率为 5 0 0 % ,其中慢性胃炎培养阳性率为 48 45 % (4 7/ 97例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 6 2 30 % (14/ 2 6例 ) ,基因测定结果显示 ,6 1株HP中6 2 30 %含有cagA基因 ,42 6 2 %含有vacA基因。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agA基因检出率相似(分别为 6 1 70 %和 6 4 2 8% ) ,而vacA基因检出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 (71 43%和34 0 4% ,χ2 =6 16 6 ,P <0 0 5 )。进一步分型发现感染Hp菌株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儿中 ,5 0 % (7/14)为cagA+ 、vacA+ 型 ,慢性胃炎患儿中 38 30 % (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儿童 感染 碱基序列 聚合酶链反应 胃炎 二十指肠溃疡 CAGA基因 cacA基因
原文传递
消化性溃疡患者Hp、胃粘膜炎症和血清胃液EGF变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19
作者 聂昭华 郑文尧 +3 位作者 郭荣斌 李矩 张敏 祝扬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7期600-602,共3页
目的探讨Hp感染对EGF促进溃疡愈合作用的影响,以及EGF含量与胃粘膜炎性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经内镜、组织学和尿素酶检测确诊的PU患者56例,Hp(-)18例,Hp(+)38例,上述患者均接受抗溃疡... 目的探讨Hp感染对EGF促进溃疡愈合作用的影响,以及EGF含量与胃粘膜炎性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经内镜、组织学和尿素酶检测确诊的PU患者56例,Hp(-)18例,Hp(+)38例,上述患者均接受抗溃疡治疗,Hp(+)者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前后留取胃液、血清及胃窦粘膜组织,分别测定其EGF,Hp及胃粘膜炎性变化情况.结果Hp(-)组:治疗前急、慢性炎症之间血清及胃液EG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胃液、血清EGF上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胃液/血清μg/L419±60,878±50/663±87,1616±113;P<005).Hp(+)组:38例中Hp根除32(842%)例,Hp清除复发6(158%)例.治疗前血清EGF在伴有急、慢性炎症之间差异显著(818±78;407±49;P<005);Hp根除者随着胃粘膜炎性病变好转,胃液、血清EGF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与Hp复发者和Hp(-)组相比,胃液、血清EGF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慢性炎症者无论Hp(-)或(+),治疗后的胃液EGF虽有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而Hp(+)组伴发慢性炎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血清EGF含量均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胃炎 胃液 螺杆菌感染 EGF
原文传递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Hp感染的意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德荣 陈健 +1 位作者 李君曼 张振国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7期597-599,共3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NO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对照者6例,慢性胃炎56例及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的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测,观察iNOS表达强度.并用改良Giemsa...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NO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对照者6例,慢性胃炎56例及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的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测,观察iNOS表达强度.并用改良Giemsa法同步检测Hp感染状况.结果iNOS染色定位于胞质,在正常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和腺体均有表达.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呈过度表达,其平均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平均表达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胃炎组iNOS表达强度与其Hp分级间呈明显正相关(P<005).消化性溃疡组平均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强(P<005),其iNOS表达强度和Hp分级间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iNOS活性增强和过度表达可能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消化性溃疡 一氧化氮 螺杆菌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