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17
1
作者 刘秉儒 张秀珍 +1 位作者 胡天华 李文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211-7220,共10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受到和植物动物一样的重视程度,但是干旱风沙区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尚未揭示。以处于干旱风沙区的贺兰山不同海拔的6个典型植被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受到和植物动物一样的重视程度,但是干旱风沙区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尚未揭示。以处于干旱风沙区的贺兰山不同海拔的6个典型植被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以及在不同植被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发生变化,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Biolog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亚高山草甸>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上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FAMEs分析表明不同海拔的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寒温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和种类均最高,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次序是:寒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海拔梯度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不同于已有的植物多样性"中部膨胀"研究结果,这说明在高海拔地区有更多的适合该生境的微生物存在,这对维持干旱风沙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海拔梯度 植被带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BIOLOG 磷脂脂肪酸甲酯法
下载PDF
贺兰山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69
2
作者 梁存柱 朱宗元 +3 位作者 王炜 裴浩 张韬 王永利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1-368,共8页
贺兰山是一座位于阿拉善高原与银川平原之间的高大山体 ,是我国西部温带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和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及华北植物区系的枢纽。本文就贺兰山植物群落的类型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贺兰山植物群... 贺兰山是一座位于阿拉善高原与银川平原之间的高大山体 ,是我国西部温带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和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及华北植物区系的枢纽。本文就贺兰山植物群落的类型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贺兰山植物群落有 11个植被型 5 5个群系。垂直分异明显 ,可划分成山前荒漠与荒漠草原带 (海拔16 0 0m以下 )、山麓与低山草原带 (16 0 0~ 190 0m)、中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带 (190 0~ 310 0m)和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310 0m以上 ) 4个植被垂直带。阴阳坡差异很大 ,在低山带 ,草原群落多占据阳坡 ,而阴坡则被中生灌丛所取代 ;在中山带 ,阴坡以青海云杉 (Piceacrassifolia)林为主 ,阳坡以灰榆 (Ulmusglaucescens)、杜松 (Juniperusrigida)疏林和其它中生灌丛为主 ;30 0 0m以上阴阳坡分异不明显。东、西坡及南、北、中段植物群落分异也很突出 ,各自均有一些特殊的群落类型。中段以森林和中生灌丛为主 ,南段和北段荒漠化程度较高 ,森林面积很小。北段有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沙冬青 (Ammopiptanthusmongolicus)、松叶猪毛菜 (Salsolalaricifolia)等特征群系 ,南段以贺兰山丁香 (Syringapinnatifoliavar.holanshanensis)、斑子麻黄 (Ephedrarhytidosperma)等群系最具特色。贺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空间分异 植被 群系
下载PDF
Palaeoproterozoic Khondalite Belt in the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New evidence from SHRIMP dating and Hf isotope composition of zircons from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Bayan Ul-Helan Mountains area 被引量:55
3
作者 DONG ChunYan LIU DunYi +5 位作者 LI JunJian WAN YuSheng ZHOU HongYing LI ChengDong YANG YueHeng XIE LieW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21期2984-2994,共11页
Zircom U-Pb age and Hf isotope analyses were made on gneissic granite and garnet-mica two-feldspar gneiss from the Helanshan Group in the Bayan Ul-Helan Mountains area, the we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Zircom U-Pb age and Hf isotope analyses were made on gneissic granite and garnet-mica two-feldspar gneiss from the Helanshan Group in the Bayan Ul-Helan Mountains area, the we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Zircons from the gneissic granite commonly show core-mantle-rim structures, with magmatic core, metamorphic mantle and rim having ages of 2323±20 Ma, 1923±28 Ma and 1856±12 Ma, respectively. The core, mantle and rim show similar Hf isotope compositions, with single-stage depleted mantle model ages (TDM1) of 2455 to 2655 Ma (19 analyses). Most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garnet-mica two-feldspar paragneiss have a concentrated U-Pb age distribution, with a weighted mean 207Pb/206Pb age of 1978±17 Ma. A few detrital zircons are older (2871 to 2469 Ma). The age for metamorphic overgrown rim was not determined because of strong Pb loss due to their high U content. The zircons show large variation in Hf isotope composition, with TDM1 ages of 1999 to 3047 Ma. In com- bina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rotolith of the khondalite se- ries in the Helanshan Group formed during Palaeoproterozoic rather than the Archaean 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2) The results lend support to the contention that there is a huge Palaeoproterozoic Khondalite (metasedimentary) Belt between the Yinshan Mountains Block and the Ordos Block in the Western Block of NCC; (3) The widely-distributed bodies of early Palaeoproterozoic orthogneisses in the Khondalite Belt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for detritus material in the khondalite series; (4) Collision between the Yinshan Block, the Ordos Block and the Eastern Block occurred in the sam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late Palaeoproterozoic, resulting in the final assembly of the N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兹岩带 古元古生代 年代测定 贺兰山
原文传递
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远古时期微生物群活动的沉积标识 被引量:50
4
作者 史晓颖 王新强 +2 位作者 蒋干清 刘典波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6,I0001,I0002,共12页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一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中段 中元古界黄旗口组 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 环潮坪碎屑沉积 华北地台西缘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冬季对卧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42
5
作者 刘振生 曹丽荣 +2 位作者 王小明 李涛 李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20 0 3年 11~ 1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岩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 94个岩羊的卧息地 ,结果表明岩羊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 (x2 =17 0 1,df=5 ,P <0 0 5 ) ,偏好利用灰榆占优势的卧息地 ,避免选择油松和青... 20 0 3年 11~ 1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岩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 94个岩羊的卧息地 ,结果表明岩羊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 (x2 =17 0 1,df=5 ,P <0 0 5 ) ,偏好利用灰榆占优势的卧息地 ,避免选择油松和青海云杉占优势的卧息地 ;对坡向选择性利用 (x2 =30 6 9,df=2 ,P <0 0 5 ) ,偏好位于阳坡的卧息地 ,避免利用阴坡 ;对植被类型、坡位和风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卧息地样方与在样带中随机设置的样方进行比较 ,发现卧息地具有乔木密度低、食物丰富度低、隐蔽程度高、接近水源、接近裸岩、风速低和雪覆盖浅等特征。贺兰山的岩羊经常选择岩洞作为卧息地 ,占总卧息地的 6 2 77%。对 5 9个岩洞和 35个非岩洞卧息地进行比较 ,表明岩洞卧息地的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风速低、保温性好、食物丰富度低和无雪覆盖。岩羊通常选择较宽的、深度和高度适中的岩洞作为卧息地。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 7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 80 0 9% ,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 ,第 1主成分中隐蔽级、风向、风速、距裸岩距离和雪深具有重要作用 ,其余 6个主成分中优势乔木、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 坡位 岩羊 利用 丰富度 冬季 坡向 贺兰山 生境 阴坡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斌 陈亚明 周志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3-490,共8页
采用封顶埋管法对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以及N净矿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海拔1 370-2 940 m的范围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②土壤N净矿化速率随海拔高... 采用封顶埋管法对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以及N净矿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海拔1 370-2 940 m的范围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②土壤N净矿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呈现出明显的“V”字型变化规律,在海拔2 940 m处最高(平均为0.272 mg.kg^-1.d^-1),在海拔2 100 m处最低(平均为0.001 mg.kg^-1.d^-1),之后又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上升,在海拔1 370 m处达到0.136 mg.kg^-1.d^-1的水平。③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矿化氮含量(NH4+N+NO3-N)与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群落中植物密度、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土壤N净矿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容重、pH值之间却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顶埋管法 铵态氮 硝态氮 N净矿化速率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1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77-4285,共9页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取食生境 卧息生境 逐步判别分析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马鹿冬春季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25
8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57-2763,共7页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4~5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冬春季各测定了131个和181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贺兰山马鹿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10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01),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冬季生境而言,马鹿春季更偏爱选择以油松和青海云杉为优势乔木的山地针叶林带,灌木密度大、高度高、距离近,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海拔较高,距裸岩较近,隐蔽程度高的生境。典则判别系数显示冬春季马鹿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春季马鹿的分布范围要比冬季更广一些,Wilk’sλ值显示冬春季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λ=0.683,x2=116.995,df=13,P<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冬春季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密度、灌木距离、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由这7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冬春季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9.9%,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22.1%,对冬季的误判率为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的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28
9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翟昊 胡天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2003年11~1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 2003年11~1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均有岩羊分布,但东坡岩羊的平均群大小为6·03只,西坡为3·24只;东坡的遇见率为0·32只/km,西坡的遇见率为0·19只/km。卡方检验表明,贺兰山东、西坡的平均群大小和遇见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东坡是岩羊的主要分布区。利用DISTANCE5·0软件估计贺兰山东坡岩羊的密度为5·144只/km2,种群数量为10611只;西坡的密度为2·532只/km2,种群数量为1714只;整个贺兰山地区岩羊的估计密度是4·445只/km2,种群数量为12178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分布 数量 密度 贺兰山
下载PDF
阿拉善马鹿(Cervus alashanicus)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8
10
作者 高惠 滕丽微 +2 位作者 汪洋 王继飞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26-3931,共6页
阿拉善马鹿(Cervus alashanicus)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对该物种进行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和分析是物种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13—2014年通过样线调查及巡山资料查询,确定阿拉善马鹿出现位点86个,结合13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 阿拉善马鹿(Cervus alashanicus)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对该物种进行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和分析是物种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13—2014年通过样线调查及巡山资料查询,确定阿拉善马鹿出现位点86个,结合13种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定适宜与不适宜生境区,对贺兰山地区阿拉善马鹿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检测证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马鹿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东坡的中部和南部,以及西坡的中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667.87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8.2%;矿区、坡度和海拔是影响阿拉善马鹿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矿区对阿拉善马鹿的影响最大,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此人为干扰的管控力度,控制和减少现有矿区的规模,以促进该种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马鹿 生境评价 最大熵模型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青海云杉针叶C、N、P含量及其计量比随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1
作者 任运涛 徐翀 +3 位作者 张晨曦 张宝林 傅华 牛得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5-191,共7页
为了研究青海云杉叶片养分随环境的变化特征,通过测定贺兰山海拔梯度上的青海云杉针叶碳、氮、磷含量,研究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叶片C、N、P的变异特征,同时探讨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提... 为了研究青海云杉叶片养分随环境的变化特征,通过测定贺兰山海拔梯度上的青海云杉针叶碳、氮、磷含量,研究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叶片C、N、P的变异特征,同时探讨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海拔升高、温度的下降以及降水的逐渐增加,青海云杉叶片C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叶片N含量随海拔梯度显著下降。而叶片P随海拔梯度波动较大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是在海拔为2810m之后,P含量显著降低,C: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由于叶片P含量波动,使C:P和N:P的比值均表现先降低后迅速升高的趋势。(2)本研究青海云杉叶片C、N、P含量及C:N、C:P及N:P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0%,其大小排序为P(27.03%)>C:P(26.74%)>N:P(19.19%)>C:N(12.44%)>N(12.33)>C(1.07%)。(3)青海云杉叶片N、P含量及N:P比值相比于其他研究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在海拔梯度上,优势树种青海云杉叶片C含量受影响不大,而N、P含量随环境变化较大;较低的N:P值说明贺兰山青海云杉在生长中主要受N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青海云杉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生态化学计量学
原文传递
贺兰山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振生 张明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41,共9页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个取食利用样方,59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个对照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贺兰山地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共测定了72个取食利用样方,59个卧息利用样方和131个对照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马鹿在冬季偏好的取食地为平滑起伏坡,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间距较远,灌木密度大,草本盖度较高,位于<15°的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距裸岩远,隐蔽度高;偏好的卧息地在山地疏林草原带的平滑起伏坡上,以酸枣、柳为优势乔木、混合型树林或空地,乔木高大稀疏,灌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草本盖度较高,位于<15°阳坡的下坡位,远离裸岩,隐蔽程度高。马鹿冬季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草本盖度和隐蔽度上差异极显著。相对于卧息生境,马鹿冬季的取食生境对草本盖度和隐蔽度要求更低一些。马鹿冬季取食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1.155-0.149×乔木高度-0.066×草本盖度+0.190×坡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86.8%;马鹿冬季卧息地的资源选择函数为-30.936+0.494×乔木高度+0.257×坡度-0.002×海拔高度+0.387×隐蔽度,模型的正确判别率为95.8%。食物、隐蔽条件以及贺兰山的独特地形特征是影响马鹿冬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取食生境 卧息生境 资源选择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以南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圈组古水流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向东 何幼斌 +3 位作者 王丹 罗进雄 李华 郑昭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3-662,共10页
贺兰山以南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并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属于深海浊流沉积。其下部徐家圈组由灰绿、黄绿色轻变质细粒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组成,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环境,并在该组发现了内波... 贺兰山以南中奥陶统香山群为一套遭受轻微区域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并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属于深海浊流沉积。其下部徐家圈组由灰绿、黄绿色轻变质细粒砂岩、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和页岩组成,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环境,并在该组发现了内波、内潮汐沉积,主要表现为双向交错层理。本文通过对徐家圈组指向沉积构造所显示的古水流资料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香山群徐家圈组沉积时浊流方向和古斜坡方向,并利用古水流资料探讨了内波流和内潮汐流的方向。结果表明,槽模古水流方向从北向南略呈扇形发散状,代表了沉积时的浊流方向;交错层理古水流方向主要分散在NWW—NE之间,可以代表内波流和内潮汐流方向。对古水流平面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沉积时区域斜坡方向与浊流方向基本一致,大致为SSW向,沉积时内波和内潮汐的传播方向则大致为N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群 沉积构造 古水流分析 内波、内潮汐沉积 贺兰山 宁夏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植被下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梦瑶 陈林 +4 位作者 庞丹波 刘丽贞 刘波 祝忠有 李学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以贺兰山不同海拔植被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随海拔升高的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0.25~0.053 mm团聚体为主要团聚体类型,随海拔增加... 以贺兰山不同海拔植被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随海拔升高的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0.25~0.053 mm团聚体为主要团聚体类型,随海拔增加,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0.053 mm团聚体含量减少,表明土壤团聚体随海拔增加呈现由小粒径向大团聚体转变的趋势。20—4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中海拔(2139 m)达到最高,占比为65.73%。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在0—20,20—40 cm土层均呈现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2139 m处达到峰值。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粉粒以及砂粒含量呈正相关,与黏粒含量、pH呈负相关。贺兰山不同海拔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较高含量的大团聚体和土壤养分是团聚体稳定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海拔梯度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欣芸 杨益春 +1 位作者 贺泽帅 杨贵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0-673,共14页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2017年5-9月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东麓6类生境和不同干扰类型10条样线的蝴蝶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蝴蝶5科36属45种,蛱蝶科Nymphalidae的属和物种数最多,...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2017年5-9月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东麓6类生境和不同干扰类型10条样线的蝴蝶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蝴蝶5科36属45种,蛱蝶科Nymphalidae的属和物种数最多,为17属19种;凤蝶科Papilionidae最少,仅1属1种。菜粉蝶Pieris rapae、云粉蝶Pontia daplidice、斑缘豆粉蝶Colias erate和小檗绢粉蝶Aporia hippia是该地区的优势种,个体数量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1.76%、11.63%、11.21%和10.17%。不同生境样线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不同。蝴蝶的栖息地偏好与寄主植物有关,蝴蝶的生境分布类型可分为生境广布型、湿润平原型、荒漠半荒漠草原型和山地森林型。蝴蝶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以灰榆疏林草地生境最高,优势度最低。各物种在生境内的季节变化趋势与不同生境植被生长季节相关,高峰期为7-8月。不同调查时间蝴蝶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物种数以7月份调查最多,有33种,占全年调查总物种数的73.33%;5月份调查最少,有20种。蝴蝶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以8月份最大,5月份最小。蝴蝶成虫发生类型分为全年发生型、春季型、夏季型和夏秋季型。不同生境和季节发生的优势种可以作为对生境状况进行评估的指示类群。采用CCA分析物种分布与微环境因子的关系,海拔对蝴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蝴蝶丰富度与海拔、温度、风速显著正相关。适度干扰有利于蝶类多样性增加,较强的人为干扰会影响蝶类栖息环境,降低蝶类多样性。因此,生境差异性和干扰与蝴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维持贺兰山垂直植被带的生境异质性和保持适度干扰是保护蝴蝶多样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干扰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万红云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马进鹏 陈高路 李学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45-3052,共8页
探讨干旱区脆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对研究脆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贺兰山不同海拔(1380~2438 m)土壤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 探讨干旱区脆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对研究脆弱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贺兰山不同海拔(1380~2438 m)土壤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土壤C/N和土壤C/P酶活性比值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海拔2139 m处均处于较高水平;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海拔的升高整体上呈递增的趋势,在海拔2438 m处最高;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和土壤N/P酶活性比值随海拔升高变化趋势不显著。通过对比全球土壤酶化学计量值发现,贺兰山存在一定程度的N限制。除LAP外,其余3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有机碳/全磷和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LAP、土壤C/P和土壤N/P酶活性比值均与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AKP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海拔 土壤酶 酶化学计量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地形对贺兰山步甲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杨益春 杨贵军 王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60-1073,共14页
【目的】步甲是主要栖息于地表的种类最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们对生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分析地形因子对贺兰山步甲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期揭示步甲昆虫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和稳定的机制。【方法】2015年7-8月选取贺... 【目的】步甲是主要栖息于地表的种类最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们对生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分析地形因子对贺兰山步甲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期揭示步甲昆虫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和稳定的机制。【方法】2015年7-8月选取贺兰山山地针叶林、山地疏林、山地灌丛、山地草原和浅山荒漠5种生境98个样地,用杯诱法对步甲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拟合不同生境步甲群落多样性指数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曲线,探讨贺兰山步甲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共采集步甲昆虫21属65种10 989头,其中,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和径婪步甲Harpalus salinus为优势种,其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捕获个体数的44.93%和11.33%。山地疏林生境步甲物种丰富度最高,山地针叶林的步甲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浅山荒漠的步甲均匀度最高。海拔、坡向、坡度、剖面曲率和地形湿度指数的综合作用对步甲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对5种生境的步甲分布影响均显著,且解释力度最高;坡向对山地针叶林和浅山荒漠步甲分布影响显著。步甲总体丰富度和个体数量与海拔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呈先递增后保持稳定的变化,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呈"V"型变化趋势。【结论】贺兰山山地步甲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受海拔为主的多种地形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甲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地形 山地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的生境选择差异 被引量:18
18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王继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44-3751,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马鹿 同域分布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振生 李新庆 +3 位作者 王小明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82-2788,共7页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贺兰山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典型森林类型土壤主要肥力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姜林 耿增超 +6 位作者 张雯 陈心想 佘雕 张强 崔乐乐 王宏翔 郭永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82-1993,共12页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典型森林类型下土壤的主要剖面肥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受森林凋落物的累积、分解和成土母质、气候条件的影响,贺兰山、六盘山主要森林土壤的剖面肥力具...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域典型森林类型下土壤的主要剖面肥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受森林凋落物的累积、分解和成土母质、气候条件的影响,贺兰山、六盘山主要森林土壤的剖面肥力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土壤孔隙度(54.50%—72.22%,剖面均值,下同)受有机质影响显著,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容重(0.72—1.21 g/cm3)、比重(2.55—2.68 g/cm3)随土层加深显著增大,且六盘山各样地比重大于贺兰山。受有机质归还作用影响,有机碳(24.03—65.37 g/kg)、全N(1.48—3.49 g/kg)、NO-3-N(1.88—10.50 mg/kg)、NH+4-N(5.02—11.01 mg/kg)、全P(0.37—1.19 g/kg)、有效P(4.82—13.38 mg/kg)、速效K含量(82.03—244.62 mg/kg)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全K含量(18.92—26.14 g/kg)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大,且六盘山各样地全K含量大于贺兰山。土壤C/N(11.74—19.88)呈现B层>C层>A层,且贺兰山各样地C/N大于六盘山。土壤CEC(23.94—40.30 cmol/kg)受有机质的主导作用明显,随土层加深显著减小,pH值(7.09—8.09)、ESP(0.59%—2.47%)及BSP(51.24%—80.57%)均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大,且贺兰山各样地pH值、ESP大于六盘山。粘粒(5.46%—10.20%)、TDS(0.33—1.12 g/kg)及CaCO3(1.44—14.23 g/kg)均未出现明显积聚,且贺兰山各样地TDS、CaCO3含量大于六盘山。因子分析显示,对于该区域各样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可以应用有机质因子、环境因子和NO-3-N因子进行综合描述。其中青海云杉、山杨混交林下土壤的有机质因子得分最高,贺兰山各样地环境因子得分显著大于六盘山,NO-3-N因子得分则以小叶金露梅灌丛和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六盘山 森林土壤 剖面 肥力特征 理化性质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