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XIN Zhong-bao YU Xin-xiao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4期209-218,共10页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mainly from the drainage area between Hekouzhen and Longmen, i.e., the Helong area.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981-...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mainly from the drainage area between Hekouzhen and Longmen, i.e., the Helong area.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981-2007 perio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GIMMS and SPOT VGT NDVI data. We have also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cover and changes in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the consequences from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GGP).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getation cover of the Helong area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1981-2007 period. The northwestern part the Helong area, where the flat sandy lands are covered by grass, has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 The region where the vegetation cover has declined is largely found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Helong area, which is a gullied hilly area or forested. Although precipitation was relatively low during the 1999-2007 period, the vegetation cover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Helong area,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GP.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mainly in the gullied hilly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such as the drainage basins of the Kuyehe and Tuweihe rivers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Wudinghe and Yanhe rivers. A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annual maximum NDVI between the earlier (1998-2002) stage and the next five years (2003-2007) of the GGP indicates that the areas with increases of 10% and 20% in NDVI account for 72.5% and 36.4%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shows a declining trend, especially since the 1980s, when the decrease became very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1950-1969 period, the average runoff during the 1980-2007 period was reduced by 34.8 × 10^8 m3 and the sediment discharge by 6.4 ×10^8 t, accounting for 49.4% and 64.9% of that in the 1950-1969 period,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maximum ND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ekouzhen to Longmen area (Helong are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rain forGreen Project (GGP) runoff and sediment
下载PDF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被引量:122
2
作者 罗娅 杨胜天 +5 位作者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3,共12页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1)、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D)和林草植被变化指数(n等3个指标,基于干湿条件、地貌类型与坡度坡向,由宏观到微观,分析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以及林草植被变化程度,以期为评价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9.19%,高覆盖度草地、有林地、其它林地面积明显增加,低覆盖度草地、农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②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35°-38°N的区域,包括黄河以西的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北洛河流域、延河流域、清涧河流域、无定河上中游区,以及黄河以东的沿黄区域;⑧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低覆盖度草地转化为中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化为高覆盖度草地、农用地转化为其它林地、灌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④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干湿、地貌和坡度差异,但无明显的坡向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干湿 地貌 坡度 坡向 黄河河口镇一潼关区间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3
作者 冉大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2-80,F003,共10页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从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研究成果的差异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时参考。
关键词 河龙区间 水沙变化 研究综述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径流输沙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河川基流时空变化及其对水土保持响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韩鹏 王艺璇 李岱峰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5-521,共17页
利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评估不同基流分割方法的计算结果精度,选用适合的基流分割方法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红河等13条主要一级支流长时间序列的逐年汛期基流深以及基流系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区间内水土保持的情况、降水量的情况对基... 利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评估不同基流分割方法的计算结果精度,选用适合的基流分割方法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红河等13条主要一级支流长时间序列的逐年汛期基流深以及基流系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区间内水土保持的情况、降水量的情况对基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龙区间内主要一级支流的汛期基流深在长时间尺度上,大多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区间北部的河流基流系数呈减少趋势,区间南部的河流基流系数呈增多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种不同趋势的基流变化规律与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开展的大规模水土保持活动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5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的流域,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对汛期基流深有明显的削减作用,而在区间内500mm等降水量以南的流域,水土保持对汛期基流深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区间的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面积占比与逐年基流系数变化呈现出显著性负相关,在半湿润地区则呈现出显著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龙区间 汛期 水土保持 基流分割 基流系数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降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玲玲 王云璋 +1 位作者 王国庆 王昌高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5,共3页
利用1955年以来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河龙区间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区间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显著,并且还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等特点。
关键词 降水分布 变化特点 河龙区间 黄河中游
下载PDF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冉大川 柳林旺 +1 位作者 赵力仪 于德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4,共4页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采用了“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分析计算方法。“水保法”是分析研究的重点。在分析计算中,采用了1996 年土地变更资料和1990 年土地详查资料,并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方法核实河...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采用了“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分析计算方法。“水保法”是分析研究的重点。在分析计算中,采用了1996 年土地变更资料和1990 年土地详查资料,并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方法核实河龙区间水保措施保存面积;水保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采用“串联法”和“并联法”两种方法平行研究,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在计算淤地坝拦泥量的基础上,将淤地坝分为淤平坝地和正在拦洪时期坝地两部分,分别计算其减洪量,并计算了淤地坝减蚀量;水库、灌溉减水减沙量的计算分为减洪水与减常水、减洪沙与减常沙两部分。此外,还考虑了河龙区间工业、生活用水和人类活动增洪增沙对河流水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增洪增沙计算,绝大多数支流采用的是实际典型调查值,增洪增沙指标比较可靠。“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70 年代河龙区间21 条有控支流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年均减洪4 .177 ~4 .258 亿m 3 ,年均减洪沙1 .720~1 .775 亿t ;80 年代年均减洪4 .148 ~4 .292 亿m 3 ,年均减洪沙1 .644 ~1 .645 亿t;90 年代年均减洪4 .805 ~5 .380 亿m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减水减沙 效益 河龙区间 黄河中游
下载PDF
1980-2016年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动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建梅 马燮铫 李艳忠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109,共19页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实施的重点区和典型区,定量评估该流域植被动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GGP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GIS技术...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实施的重点区和典型区,定量评估该流域植被动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GGP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GIS技术、数理统计和布迪克弹性系数法,利用7期植被类型数据,定量评估了37年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变化并未显著地改变河龙区间各植被类型的时空分布格局;(2)GGP的实施改变了各植被类型的平衡状态和转化速度;(3)植被变化是GGP实施后10年(2000-2010年)径流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但随后降水的持续增加,使得植被的"减水效应"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变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贡献率
下载PDF
黄河中游极端降雨对输沙量影响的时序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才钰 何毅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朋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0,15,共6页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极端降雨是区域侵蚀产沙及河流输沙的主要动力。基于黄河中游河潼区间1958—2016年26站逐日降雨数据及河口镇和潼关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极端降雨指标的变化趋势...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极端降雨是区域侵蚀产沙及河流输沙的主要动力。基于黄河中游河潼区间1958—2016年26站逐日降雨数据及河口镇和潼关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极端降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极端降雨指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多数指标的下降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②输沙量在1979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1979年之前对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最大1 d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汛期降雨量;1980—1999年对河流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主汛期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暴雨量;2000—2016年对河流输沙量贡献率最大的是大雨量,最小的是暴雨量。③极端降雨对输沙量的影响在1958—1979年最大,1980—1999年次之,2000年之后输沙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极端降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输沙量 极端降雨 河口镇-潼关区间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径流理论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翟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6,共3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属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暴雨的多发区和主要产沙区。该区域的降雨产流方式属于典型的超渗产流,影响产流量和洪峰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强度,相同的日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同,所产... 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属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暴雨的多发区和主要产沙区。该区域的降雨产流方式属于典型的超渗产流,影响产流量和洪峰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强度,相同的日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同,所产生的洪水量级也不同,不能用月或年的降雨量与径流量的相关关系来分析该区水沙关系的变化。随着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降雨情况下的径流量和来沙量明显减少,但当发生稀遇的大暴雨时,该区间仍可能出现大流量高含沙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高含沙洪水 超渗产流 降雨强度 河口镇—龙门区间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河口镇—龙门区间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7
11
作者 史辅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25,共2页
对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中雨、小雨时,水土保持作用可能对入黄径流量的减小起一定作用,但当遭遇大雨、暴雨时,则水土保持的作用将很小或不起作用。而近期河口镇—龙门区间大雨... 对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中雨、小雨时,水土保持作用可能对入黄径流量的减小起一定作用,但当遭遇大雨、暴雨时,则水土保持的作用将很小或不起作用。而近期河口镇—龙门区间大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26.2%,暴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53.7%,因此近期径流量减小的原因,不应单纯是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降雨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故在进行降雨径流关系“一致性处理”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渗产流 降雨径流关系 河口镇—龙门
下载PDF
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冉大川 刘斌 +1 位作者 白志刚 王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24-28,34,共6页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可以按照治理度与减沙效益取值范围的不同,明显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2个区,其单...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可以按照治理度与减沙效益取值范围的不同,明显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2个区,其单位治理度的减沙效益基本相等。减沙效益低值区的治理度小于15%时,基本没有减沙效益。“两川两河”要想取得10%以上的减沙效益,治理度应超过30%。2)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关系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减沙效益中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3个区后,减沙效益高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可以提高约8%;减沙效益中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提高8%;减沙效益低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只能提高3.4%。因此,构筑减少黄河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建议首选位于减沙效益低值区的窟野河和皇甫川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泥沙特性 治理度 减沙效益 河龙区间 窟野河 皇甫川
下载PDF
黄河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的水文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时明立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5-18,共4页
黄河河龙区间总面积129654km^2,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9.08亿t,占全河沙量的57%。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本区来水、来沙量呈现出明显减少趋势。采用不同系列对比分析法、双累积曲线分析法、降雨指标法等水文分析方法,分析区间内降雨... 黄河河龙区间总面积129654km^2,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9.08亿t,占全河沙量的57%。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本区来水、来沙量呈现出明显减少趋势。采用不同系列对比分析法、双累积曲线分析法、降雨指标法等水文分析方法,分析区间内降雨、径流、输沙实测资料可知:70、80年代在河龙区间总减水量分别为21.36亿m^3、37.56亿m^3中,人类活动影响的约占80%,在减沙总量分别为2.86亿t、6.68亿t中,人类活动影响的约占50%左右,因降水减少而减少的水沙量分别占总减水、减沙量的20%和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龙区间 水沙变化分析 水文分析法
下载PDF
河口镇—潼关区间水库近年拦沙量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勇 马静 +2 位作者 李勇 屠新武 刘晓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15,31,共4页
黄河流域水库众多,摸清水库近年的实际拦沙量是认识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重要内容。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水库管理部门相关统计资料和遥感调查等,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现状水库的规模、建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大... 黄河流域水库众多,摸清水库近年的实际拦沙量是认识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重要内容。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水库管理部门相关统计资料和遥感调查等,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现状水库的规模、建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大规模实地走访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广泛采集并计算了该区水库的总淤积量、库容损失现状及2007—2011年实际拦沙量。结果表明:河潼区间现有拦沙水库772座、总库容85.85亿m3,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2007—2011年,河潼区间水库年均拦沙0.982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规模 分布 拦沙量 河口镇-潼关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蓝绿水资源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5
作者 黄怡婷 杨肖丽 +2 位作者 吴凡 王宇航 张晗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3,共10页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蓝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量化二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蓝绿水资源时空分...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蓝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量化二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蓝绿水资源时空分布受到影响。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河龙区间近4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合VIC模型和四种情景设置,定量分析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蓝绿水的时空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生产性绿水流及非生产性绿水流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以便开发绿水资源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由减小转为增大;降水量在2006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由减少转为增加。草地和耕地是河龙区间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0-2020年间耕地减少了3 407 km^(2),林地、草地和灌木林的面积均呈现增加趋势,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2)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蓝水流的贡献率分别为90.89%和9.11%,对绿水流的贡献率分别为103.13%、-3.13%,对绿水储的贡献率分别为89.07%、10.93%,气候变化对河龙区间蓝绿水变化起主导作用。4种情景下,河龙区间的蓝水流、绿水流、绿水储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植被恢复下,植被蒸腾作为生产性绿水流占总绿水流的比例由71.63%增大到72.93%。4种情景下,植被冠层截留蒸发量、植被蒸腾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地区增加的趋势,而裸土蒸发量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气候变化下,植被冠层截留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裸土蒸发量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蓝绿水 VIC模型 河龙区间
下载PDF
水利水保工程对河龙区间暴雨洪水泥沙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晓宇 金双彦 徐建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89,共3页
对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的场次暴雨洪水开展了研究,利用统计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水利水保措施对暴雨洪水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70—2006年河龙区间水利水保工程对洪峰、洪量、沙量的削减程度分别为33.6%、41.3%、38.0%,陕西北... 对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的场次暴雨洪水开展了研究,利用统计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水利水保措施对暴雨洪水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70—2006年河龙区间水利水保工程对洪峰、洪量、沙量的削减程度分别为33.6%、41.3%、38.0%,陕西北片5条支流洪峰、洪量、沙量的削减程度分别为23.7%、41.7%3、0.3%;②水利水保工程对洪量的削减程度最大,沙量次之,洪峰最小,对主要来沙区5条支流的影响程度略小于整个河龙区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水 泥沙 水利水保工程 河龙区间
下载PDF
黄河河龙区间河流泥沙对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世杰 焦菊英 +1 位作者 李林育 黄晓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5-910,共6页
利用径流-输沙量双累积曲线与单位降雨侵蚀力输沙量(输沙量负荷)的分析表明,河龙区间泥沙变化与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密切相关。“大开荒”时期输沙量负荷平均值最大,是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1.8倍;“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和... 利用径流-输沙量双累积曲线与单位降雨侵蚀力输沙量(输沙量负荷)的分析表明,河龙区间泥沙变化与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密切相关。“大开荒”时期输沙量负荷平均值最大,是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1.8倍;“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和“文革”时期的输沙量负荷均值也较大,为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1.4~1.5倍。改革开放后,输沙量负荷下降明显,输沙量负荷平均值较改革开放前减少了55.7%,特别是在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后,输沙量负荷平均值下降到整个时期的最小值,仅为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 重大事件与政策 退耦指标 黄河河龙区间
下载PDF
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麦换 张新海 张晓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8-60,共3页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分析计算了黄河利津、河口镇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并通过各水平年供需分析计算,研究了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供需情况。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汛期输沙水量和非汛期生态基流,在满足汛期输...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分析计算了黄河利津、河口镇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并通过各水平年供需分析计算,研究了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供需情况。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汛期输沙水量和非汛期生态基流,在满足汛期输沙和非汛期生态基流情况下,其他生态环境需水可以得到满足;在黄河资源性缺水情况下河道内外都缺水是合理的;汛期输沙水量有较大缺口,应采取多种措施予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需水量 水资源短缺 输沙水量 利津断面 河口镇断面 黄河
下载PDF
河龙区间近期人类活动减水减沙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冉大川 吴永红 +2 位作者 李雪梅 王富贵 申震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6,共3页
分析了河龙区间1997—2006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探讨了不同流域减沙效益与流域面积的尺度关系。结果表明:①河龙区间近期坡面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30.2%和54.5%,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0%和27.8%,水利措施减水减沙... 分析了河龙区间1997—2006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探讨了不同流域减沙效益与流域面积的尺度关系。结果表明:①河龙区间近期坡面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30.2%和54.5%,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0%和27.8%,水利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46.3%和20.9%,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和-9.7%,封禁治理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1%和2.2%。②河龙区间近期水利措施减水贡献率最大且不同年代变化不大,坡面措施减沙贡献率最大且上升趋势明显,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下降趋势明显。水保措施减沙贡献率普遍大于减水贡献率。近期河龙区间水土保持减水减沙的措施主体和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林地减水减沙贡献率最大。③随着流域尺度的增大,河龙区间水利水保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水减沙 贡献率 尺度效应 河龙区间
下载PDF
对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的主要认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贤娣 李勇 +1 位作者 王云璋 董雪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2,共2页
编者按由水利部第二届“水沙变化研究基金”和“黄河防汛科技项目”资助的《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课题,是黄委水科院和水文局共同主持完成的。本项目主要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充分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弄... 编者按由水利部第二届“水沙变化研究基金”和“黄河防汛科技项目”资助的《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课题,是黄委水科院和水文局共同主持完成的。本项目主要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充分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弄清情况、分析规律为主线,在前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沙特性 河道冲淤 排洪输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