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演替过程中种群格局动态的分形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本洋 余世孝 王永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4-930,共7页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空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2个参数值均呈递减趋势,与其个体数、重要值变动趋势一致。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不断下降,种群呈衰退趋势。随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它种群取代,群落将由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演替为多优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结果同时表明,分形分析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有效方法,分形维数则能反映种群格局的尺度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演替 格局动态 黑石顶 计盒维数 信息维数
下载PDF
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动态 被引量:25
2
作者 昝启杰 李鸣光 +1 位作者 王伯荪 周先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分析了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在10年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垂直分层日益明显;群落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总体上变幅不大,但针叶树马尾松、杉木的优势地位明显衰弱,阔叶... 分析了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在10年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垂直分层日益明显;群落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总体上变幅不大,但针叶树马尾松、杉木的优势地位明显衰弱,阔叶树木荷、腺叶山矾、鸭脚木等种的优势地位显著增强,整个群落由针叶阔叶混交林朝着阔叶针叶混交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在增加,生态优势度在降低,群落向着复杂化、多层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 针阔叶混交林 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与数字植被图 Ⅰ.植被型与群系的分布 被引量:19
3
作者 余世孝 李勇 +1 位作者 王永繁 周灿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1-66,共6页
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中高级植被类型的划分,包括5个植被型10个群系:(1)暖性针叶林,包括马尾松群系、杉木群系、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2)常绿阔叶林,包括阿丁枫+米椎+水栗-黄果厚壳桂群系、粘木+小叶胭脂群系、阿... 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中高级植被类型的划分,包括5个植被型10个群系:(1)暖性针叶林,包括马尾松群系、杉木群系、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2)常绿阔叶林,包括阿丁枫+米椎+水栗-黄果厚壳桂群系、粘木+小叶胭脂群系、阿丁枫+米椎+水栗-苦竹群系、阿丁枫+网脉山龙眼群系;(3)暖性竹林,仅有万山爆竹林一个群系;(4)常绿阔叶灌丛,仅有桃金娘+岗松+鼠刺-芒草群系;(5)禾草草丛,仅有芒草+黑莎草群系.并借助有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了比例尺为1:100 000的植被型、群系分布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植被分类 植被型 群系
下载PDF
影响广东黑石顶树附生苔藓分布的环境因子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蔚秋 戴小华 +1 位作者 王永繁 雷纯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80-1088,共9页
通过对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5个2500m2样地内树附生苔藓的调查及有关环境因子的测定,研究了树附生苔藓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树附生苔藓在不同高度的分布存在一定梯度,20cm高处树附生苔藓的种类数与盖度均大于60cm及更高... 通过对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5个2500m2样地内树附生苔藓的调查及有关环境因子的测定,研究了树附生苔藓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树附生苔藓在不同高度的分布存在一定梯度,20cm高处树附生苔藓的种类数与盖度均大于60cm及更高处,且其群落优势种的数量组成与后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树种附生苔藓盖度和种数差异较大。基于附生苔藓植物的盖度进行DCA排序及聚类分析将树种分成四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因具有两种特有的网藓(巴西网藓Syrrho podonprolifer和鞘刺网藓S.armatus)单独一组,福建青冈(Quercus chungii)亦与其余各种的差异均较大,形成一组,其余阔叶树种根据其所处的森林类型分成两组,针阔叶混交林内的阔叶树种和次生阔叶林内的阔叶树种各形成一组。对环境因子及树皮含水量和pH的分析显示,垂直梯度上空气湿度的差异可能是造成附生苔藓在不同高度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不同树种附生苔藓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树皮pH的影响,而与树皮含水量无关。同一树种上树附生苔藓的分布又在一定程度上受森林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附生苔藓 分布格局 DCA排序 环境因子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测定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蔚秋 余世孝 +1 位作者 王永繁 练琚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通过比较分析分别以D和D2 H作为变量的两个黑石顶阔叶树生物量回归方程应用于黑石顶不同植被类型样地所得结果 ,认为在使用通用的生物量回归方程计算不同群落的生物量时 ,特别是当不同群落树种组的H D关系变化较大时 ,以D2 H为变量的回... 通过比较分析分别以D和D2 H作为变量的两个黑石顶阔叶树生物量回归方程应用于黑石顶不同植被类型样地所得结果 ,认为在使用通用的生物量回归方程计算不同群落的生物量时 ,特别是当不同群落树种组的H D关系变化较大时 ,以D2 H为变量的回归方程由于包含了树高因子 ,因此能更精确的估算生物量。比较了 4个邻近地区 (玉林、岑溪、宜山和桃源 )的杉木生物量回归方程应用于本地杉木林的情况 ,结果表明不同的回归方程计算所得的总生物量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测定 回归方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森林群落 比较分析 杉木林 阔叶林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宁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针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上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保存完整的植物资源熏从植被的丰富性、典型性、自然性、物种稀有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黑石顶 自然保护区 植物区系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与数字植被图──Ⅱ.群丛的分布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勇 余世孝 +2 位作者 练琚蕍 周灿芳 王永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作为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低级植被分类单位即群丛的划分,共划分为30个群丛,以此作为前期有关该自然保护区植被型与群系划分及数字植被图研制工作的补充,并借助有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 作为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低级植被分类单位即群丛的划分,共划分为30个群丛,以此作为前期有关该自然保护区植被型与群系划分及数字植被图研制工作的补充,并借助有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了比例尺为1:10000的群丛分布数字植被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类 群丛 植被制衅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叶炫 邵玲 陈雄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90,共5页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和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黑石顶的观花植物资源丰富,共有66科135属165种,涵盖藤本、草本、灌木和乔木四大类,根据其生态适应性分为喜光植物、...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和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观花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黑石顶的观花植物资源丰富,共有66科135属165种,涵盖藤本、草本、灌木和乔木四大类,根据其生态适应性分为喜光植物、中性植物、耐阴植物,该区以中性观花灌木植物为主,共有71种,所占比例达42.77%。花色品系有白色、红色、蓝紫色和黄色等花系,白色花系最多(占41.57%),蓝紫花系次之,有31种。本区植物的盛花期为4—8月份,以5—6月份开花种类最多,开花期超过60天的品种占60.61%以上,且各月份的开花品种达15种以上。本研究为区域观花植物资源的园林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观花植物资源 生活型 花色与花期 园林应用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森林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蔚秋 雷纯义 戴小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8-544,共7页
通过对5个面积为2500m2的样地中树附生和地面苔藓植物的定量调查,初步研究了广东黑石顶森林中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本次调查共发现苔藓植物50种,包括30种苔类和20种藓类。样地中树附生苔藓植物40种,地面苔藓植物24种,前者远高于后者。... 通过对5个面积为2500m2的样地中树附生和地面苔藓植物的定量调查,初步研究了广东黑石顶森林中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征。本次调查共发现苔藓植物50种,包括30种苔类和20种藓类。样地中树附生苔藓植物40种,地面苔藓植物24种,前者远高于后者。各样地中地面苔藓植物的种类为8-13种,盖度0.59%-1.12%,坡度及小生境的多样性对地面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盖度均有很大影响;树附生苔藓植物12-20种,盖度0.63%-1.63%。结果显示30a的次生林中苔藓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及盖度均可恢复到与成熟阔叶林接近的水平。相似性分析表明,成熟阔叶林内苔藓植物种类组成与针阔叶混交林及30a的次生阔叶林差异不明显,但前者的苔藓植物群落结构与后者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黑石顶 生物多样性 相似性指数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热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侯庸 王伯荪 +1 位作者 张宏达 李鸣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7-20,共4页
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地上部分各层次一些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的测定表明:植物的干重热值受灰分含量影响较大,植物去灰分热值随种类、器官而异,乔木层8种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平均去灰分热值在19... 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地上部分各层次一些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的测定表明:植物的干重热值受灰分含量影响较大,植物去灰分热值随种类、器官而异,乔木层8种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平均去灰分热值在19.261-20.672kJg-1之间,各植物种的平均去灰分热值变化顺序如下:光叶红豆>显脉新木姜>福建青冈>短花序楠>生虫树>小叶胭脂>硬叶稠>粘木。乔木层各器官的平均去灰分热值是:叶21.417kJg-1,幼枝19.929kJg-1,干树皮19.961kJg-1,干材18.664kJg-1。地上部分各层次相同器官平均去灰分热值有下列变化趋势: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一关系在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中表现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值 常绿阔叶林 黑石顶 自然保护区 地上部分
下载PDF
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林生态系统能量现存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庸 王伯荪 +1 位作者 张宏达 李鸣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4-78,共5页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各分室能量现存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现存量集中分布在活有机体内,尤其是地上部分占植物群落总量的79.61%,这一点与热带森林相类似.土壤亚系统中有机质是森林群落...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各分室能量现存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现存量集中分布在活有机体内,尤其是地上部分占植物群落总量的79.61%,这一点与热带森林相类似.土壤亚系统中有机质是森林群落环境能量现存量的主要贮存库,占整个地面及地下死有机物的94.73%.地面凋落物仅占全部地下死有机物能量现存量的33.98%,地下死根的能量现存量占66.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现存量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秋冬季节乔木林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岳 姜玉霞 +4 位作者 黄巧珍 袁培玉 戴文婷 李启宇 黄伟波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7-42,共6页
本次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155只,分别隶属4门10纲18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中优势类群4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7类;秋冬季所捕获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同,但其他群落结构指标存在差异;秋冬季节乔木林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表聚性明显;冬季土... 本次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155只,分别隶属4门10纲18类.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中优势类群4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7类;秋冬季所捕获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同,但其他群落结构指标存在差异;秋冬季节乔木林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表聚性明显;冬季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逐层递减;线虫的季节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季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季节变化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13
作者 雷纯义 吕植桐 +1 位作者 赵健 王英勇 《热带林业》 2023年第4期49-53,57,共6页
基于2008年至2022年在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调查,确认保护区的爬行动物有2目18科42属58种,包括龟鳖目3科4属4种、有鳞目蜥蜴亚目4科12属18种、有鳞目蛇亚目11科26属36种,显示黑石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其中... 基于2008年至2022年在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调查,确认保护区的爬行动物有2目18科42属58种,包括龟鳖目3科4属4种、有鳞目蜥蜴亚目4科12属18种、有鳞目蛇亚目11科26属36种,显示黑石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IUCN受胁物种7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受胁物种12种。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物种为绝对优势。其中,作为华南区代表成分的东洋型物种占53.4%;作为华中区代表成分的南中国型占44.8%。中国特有种5种,占比8.6%。保护区岛屿化趋势使区内多数爬行动物种群数量较小,生物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生态脆弱性,需加强保护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爬行动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