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图的冲突与回归:从丁玲的“主体性”论黑妮形象的“异质性”
1
作者 王刚 简任鑫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77-84,F0003,共9页
黑妮形象作为丁玲笔下颇具争议的人物,一直被视为“五四”新文学传统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表征,被论述为丁玲与“延安文学传统”保持距离的体现。对这些论述进行认真梳理、反思后,填补、丰富对作家“主体性”的认知,重新... 黑妮形象作为丁玲笔下颇具争议的人物,一直被视为“五四”新文学传统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表征,被论述为丁玲与“延安文学传统”保持距离的体现。对这些论述进行认真梳理、反思后,填补、丰富对作家“主体性”的认知,重新审视黑妮形象中的“异质性”与丁玲“主体性”变化的关系,深化对历史语境下丁玲依归主流意识形态、寻求身份认同的创作动机,及其与“五四”时期形成的“自我表白型”手法之间张力关系的认知。同时,进一步理解丁玲的创作转变及其“身份焦虑”意识、丁玲与“延安文学传统”之间关系、现代作家群体同延安文艺话语体系建构的多重复杂意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黑妮 “异质性” “主体性” 延安文艺话语体系
下载PDF
Dynamics of settling participate matter during typhoon Muifa in Heini Bay,China
2
作者 刘晓 黄海军 +2 位作者 严立文 刘艳霞 马立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10-221,共12页
Settling particulate matter(SPM)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We have investigated here the SPM collected with a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 in the Heini Bay,Weihai,Shandong Peninsula,China,dur... Settling particulate matter(SPM)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We have investigated here the SPM collected with a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 in the Heini Bay,Weihai,Shandong Peninsula,China,during the super typhoon Muifa(August 2011,maximum wind speed 55 m/s).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for 18 days.By analyzing the particle flux,grain size,and loss-on-ignition(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PM we found dramatic changes in these parameters,induced by typhoon Muifa for about 6 days.With the arrival of typhoon,the daily SPM fluxes increased sharply to the maximum at 76.4 g/(m^2·d) on the first day and this increase is about 9 times of the normal value,and after 6 days the SPM decreased to the normal value gradually.Other parameters,such as grain size of SPM and organic matter also experienced similar changes.Using these SPM parameters,we divided the settling progress by cluster analysis into three phases:strong(for 3 days),weak(for 3 days),and zero typhoon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tling particulate matter (SPM) TYPHOON sediment trap SPM flux heini Bay
下载PDF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插值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严立文 黄海军 刘艳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4,共7页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在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表述上的精度及适用性,在2004年11月荣成宁津小型海湾-黑泥湾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空间插值,比较了IDW(反距离加权法)、Kriging(克里金插值法)、Spline(样条...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在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表述上的精度及适用性,在2004年11月荣成宁津小型海湾-黑泥湾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空间插值,比较了IDW(反距离加权法)、Kriging(克里金插值法)、Spline(样条插值法)与NN(自然邻域法)4种GIS空间分析方法的特征、差异及实效性,并对影响插值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黑泥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结果的空间插值计算中,从插值准确性和空间表达能力两方面考虑,IDW,Spline,Kriging和NN中以IDW法较为适宜,但要考虑到"牛眼效应"的出现会与局部实际情况存在差异;Kriging法和NN法的插值结果准确性较高,但其空间表达能力稍逊;Spline法在近岸带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插值中的应用性相对较差。海洋调查要素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性是控制插值结果的主要因素,表层沉积物分布以长期稳定的潮流、地形特征为主导因素,呈现由岸向海条带状分布的特征。数据均匀分布区域的插值结果要优于边界区和突变区;另外,在选取的3个观察尺度上,不同插值方法的误差均与野外取样网格间距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泥湾 表层沉积物 地理信息系统 插值方法
下载PDF
运用因子分析评价山东黑泥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 被引量:9
4
作者 马立杰 崔迎春 王海荣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4期57-61,共5页
在对山东黑泥湾沉积物中Cu、Pb、Zn、Cd、Hg、As、Cr和有机质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山东黑泥湾沉积物中存在Pb、Zn和Cd污染;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4.656%、19.068%和... 在对山东黑泥湾沉积物中Cu、Pb、Zn、Cd、Hg、As、Cr和有机质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山东黑泥湾沉积物中存在Pb、Zn和Cd污染;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4.656%、19.068%和18.098%;认为山东黑泥湾重金属污染主要有3个来源:有机质降解、海上船舶排污和环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重金属 污染来源 黑泥湾
下载PDF
黑泥湾近岸悬沙分布与扩散变化监测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艳霞 黄海军 +1 位作者 樊建勇 杨淑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29,共5页
利用2004年冬季对黑泥湾近岸海域悬浮体调查资料及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探讨了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和扩散特征,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悬浮体的主要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影响本海域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风浪掀沙和潮... 利用2004年冬季对黑泥湾近岸海域悬浮体调查资料及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探讨了该海域悬浮体的分布和扩散特征,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悬浮体的主要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影响本海域悬沙质量浓度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风浪掀沙和潮流。夏季,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向海逐渐减少;冬季,悬沙质量浓度近岸低,向海逐渐增大。由于本海域没有大的河流泥沙汇入,悬沙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沿岸侵蚀、冲沟排沙和海底泥沙再悬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泥湾 悬沙 遥感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从工具到传统:红水河流域“演武活动”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海晨 王斌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2,36,共10页
采用文献调研、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从人类社会行为理论出发,对广西南丹黑泥屯的"演武活动"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演武活动的形成是基于黑泥屯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央王朝羁縻土司制度下的镇戍、平定叛乱、土司之间的... 采用文献调研、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从人类社会行为理论出发,对广西南丹黑泥屯的"演武活动"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演武活动的形成是基于黑泥屯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央王朝羁縻土司制度下的镇戍、平定叛乱、土司之间的仇杀、东征北伐及抵抗交趾安南等战事活动;土地领主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演武活动的形成体现了黑泥屯土司的政治策略和土民的生存艺术,符合工具理性的人类社会行为。而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性知识背景赋魅和丰富了演武活动的内涵,使之逐渐形成了"作为集体记忆的传统行为"。对丰富和充实"体育的多元起源"理论体系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武活动 人类社会行为 工具理性 传统行为 集体记忆 黑泥屯 体育行为 红水河流域
原文传递
浅海筏式养殖对周边海域潮流和悬浮体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泽华 黄海军 +2 位作者 刘艳霞 严立文 王恩康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9,共13页
根据黑泥湾近岸海域养殖期与无养殖期多站同步分层潮流泥沙实测资料,对黑泥湾大规模海带养殖区及周边海域的潮流动力特征以及悬浮体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动态的研究。通过对比海带养殖期与无养殖期潮流动力与悬浮体特征的时空变化规... 根据黑泥湾近岸海域养殖期与无养殖期多站同步分层潮流泥沙实测资料,对黑泥湾大规模海带养殖区及周边海域的潮流动力特征以及悬浮体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动态的研究。通过对比海带养殖期与无养殖期潮流动力与悬浮体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浅海海带筏式养殖对周边海域悬浮体动力特征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范围分布的海带筏式养殖群落使得潮流动力减弱,并改变了潮流流速和悬浮体质量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海底边界层的潮流底切应力被削弱,抑制了海底泥沙的再悬浮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水体的垂向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筏式养殖 水动力 泥沙输运 悬浮体 黑泥湾
下载PDF
山东黑泥湾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马立杰 李新正 +1 位作者 毕海波 杜廷芹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共4页
对山东黑泥湾潮间带沉积物的重金属(Cu、Pb、Cd、Zn、Cr、As和Hg)和有机质进行了分析,并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整个区域存在Pb污染,Cr和Cu污染见于黑泥湾南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 对山东黑泥湾潮间带沉积物的重金属(Cu、Pb、Cd、Zn、Cr、As和Hg)和有机质进行了分析,并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整个区域存在Pb污染,Cr和Cu污染见于黑泥湾南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轻微;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受环境背景值、人为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生态危害 重金属 潮间带 黑泥湾
原文传递
山东半岛近岸海带养殖活动对水体光学吸收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姜珊珊 黄海军 +4 位作者 董玉国 刘艳霞 严立文 王启飞 李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4,共15页
为了研究近岸海带养殖活动对水体光学特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山东半岛黑泥湾海域为典型研究区,利用2021年4月和8月在该区的9站同步观测数据,分析其总悬浮颗粒物、藻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以及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吸收特性,并计算各组分对总... 为了研究近岸海带养殖活动对水体光学特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山东半岛黑泥湾海域为典型研究区,利用2021年4月和8月在该区的9站同步观测数据,分析其总悬浮颗粒物、藻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以及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吸收特性,并计算各组分对总吸收系数的贡献率,同时采用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QAA)算法借助MODIS影像反演了水体总吸收系数,结合实测数据获得了黑泥湾水体吸收特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海带养殖季节表层水体藻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总颗粒物和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吸收系数明显大于无海带养殖季节,且春季海带养殖区水体的总吸收系数大于无海带养殖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造成底层吸收系数较大,而在春季成熟期的海带汇聚较大量的有机物质导致中层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相对较高;参考波长向红波移动,QAA_v5算法能够较好地估算该区表层水体吸收系数,且在海带养殖季节水体组分会影响到更长的波段特征。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海带养殖对水体各组分浓度和分布、碳循环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参照,并有助于提高近岸水体组分的遥感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泥湾 海带养殖 吸收特性 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 季节变化
下载PDF
Effects of Suspended Culture of the Seaweed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 on the Flow Structure and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被引量:1
10
作者 ZHANG Zehua HUANG Haijun +2 位作者 LIU Yanxia YAN Liwen BI Haib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4期643-654,共12页
The culture of suspended kelp, such as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 has arisen in nearshore areas for approximately 30 years since the 1980 s. This long-term activity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hydrodynamic ... The culture of suspended kelp, such as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 has arisen in nearshore areas for approximately 30 years since the 1980 s. This long-term activity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synchronized multi-station data from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made within and around the culture area. In total, three current velocity profiles were identified inside and on the landward side of the culture area. Based on the current velocity profiles we calculated th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s, the fluxes of erosion/deposition, and the rat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different times at each observation site. Comparison between culture and non-culture periods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suspended kelp caused the reduction in the average flow velocity by approximately 49.5%, the bottom friction velocity by 24.8%, the seabed roughness length by 62.7%, and the shear stress and the flux of resuspended sediment by approximately 50%. From analys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distribution,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lifted sediments by resuspension is mixed with the upper suspended material, which will modify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These changes in flow structure and sediment movement will accelerate seabed siltatio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changes in seabed erosion/deposition.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kelp growth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with the seabed siltation was not obvious inside the culture area, but a fundamental change was apparent around the cultur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ed Laminaria erosion sedimentary roughness hydrodynamic synchronized seasonal tidal sedimen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