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5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 被引量:85
1
作者 刘磊 刘瑞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0,共7页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哲学 教师角色 教育生态 海德格尔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被引量:67
2
作者 吴国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40,共8页
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 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它作为工具就是发挥作用,而发挥作用以"带出"(poiesis)的可能性为前提。"带出"就是去蔽,是一种真理的发生方式。在真理的发生中,人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他倾听并且应和存在的召唤,把自己向着敞开领域敞开,并在这种敞开中达到"自由",这就是"此在"之"此"的意思。现代技术是技术时代的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它是一种"挑起"(Heraufordern)的"去蔽"。古代技术汇聚起天地神人,保护着物之物性。现代技术向着现代工业体系"预置"(bestellen)一切,使物成为"持存物"(Bestand)。技术时代的人比物更原始地归属于"预置"和"持存"。"预置"归属于其聚合"座架"(Gestell)。座架的神秘运作是存在历史的命运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下载PDF
“算计”与“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本质与价值批判 被引量:43
3
作者 安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5,共7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秉承计算主义的强纲领,其本质是人工制造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预测模型按照事先设置好的形式语言和算法规则加以运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建立在数据、算法及其计算的基础上,遵循形式化的技术逻辑规则,这使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秉承计算主义的强纲领,其本质是人工制造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预测模型按照事先设置好的形式语言和算法规则加以运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建立在数据、算法及其计算的基础上,遵循形式化的技术逻辑规则,这使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实践中充满了各种形式化陷阱,进而使人成为技术促逼的持存物,而全然不顾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技术教育应用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的“算计之思”,它极易加剧当前标准化教育的泛滥,固化教育路径,钝化师生思维,并使教育陷入“无思”。为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陷阱,需在认识论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狭隘思维,在生存论层面持有泰然让之的技术态度,从技术哲学层面探讨人、技术和教育的本真存在并构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在关系。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就能为教育的展开设置一个“敞开境域”,在这个境域中,技术并不具有决定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契合,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庇护,显现教育本真,守护教育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应用 技术理性 价值批判 海德格尔
下载PDF
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 被引量:35
4
作者 吴宗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170-177,共8页
批判话语分析是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跨学科社会科学,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和阐释社会文化问题。要了解这门学科对研究中国问题的价值,我们有必要从语言哲学角度来认识今天东西方的话语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维特... 批判话语分析是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跨学科社会科学,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和阐释社会文化问题。要了解这门学科对研究中国问题的价值,我们有必要从语言哲学角度来认识今天东西方的话语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庄子等人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表述的真理性和社会活动的合理性需要从存在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东西方话语霸权关系,它以话语体裁的方式支配着不同领域的社会活动,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边缘化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中医技术化、教育异化、管理语言数字化,等等。在这里,语言作为一种存在的敞开变成了为支配而存在的工具,“他者”话语通过自己的嘴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话语的内在结构和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话语学 中国话语 文化霸权 语言哲学 海德格尔 庄子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 被引量:40
5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5,共10页
通过双重透视,亦即通过海德格尔视域对康德的透视,儒学视域对康德、海德格尔的透视,来探索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所谓的形而上学奠基指的是为传统存在论哲学奠基,具有两层含义:奠基不仅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 通过双重透视,亦即通过海德格尔视域对康德的透视,儒学视域对康德、海德格尔的透视,来探索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所谓的形而上学奠基指的是为传统存在论哲学奠基,具有两层含义:奠基不仅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基础,而且这个新基础将决定形而上学本身的重建。根据这个观念,海德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工作。儒家哲学的重建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奠基问题,但是儒学的奠基既不同于康德,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思路。它不是康德式的理性奠基,而是由情感来奠基;但它也不是海德格尔式的"烦"的情绪奠基,而是由"爱"的情感来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形而上学 康德哲学 海德格尔 奠基问题
下载PDF
论生活儒学与海德格尔思想——答张志伟教授 被引量:35
6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9,共8页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 生活儒学的“生活”观念不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观念,因为生活并不以“此在”为前提。生活即是存在本身,生活之外别无存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确实是一种主体性观念。中西之间的形而上学是相通的。生活儒学致力于儒家形而上学在生活本源上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海德格尔 此在 生存 形而上学
下载PDF
“向死而生”:先秦儒道哲学立论方式辨正——兼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比较 被引量:27
7
作者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74,共10页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道哲学 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Sache selbst)(上)——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理解之差异 被引量:23
8
作者 洪汉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8,共9页
现象学家常讲到"事情本身"。胡塞尔说,"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说,要"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伽达默尔说,"理解的经常任务就是作出正确的符合于事情的筹划,这种筹划作为筹划就是预... 现象学家常讲到"事情本身"。胡塞尔说,"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说,要"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伽达默尔说,"理解的经常任务就是作出正确的符合于事情的筹划,这种筹划作为筹划就是预期,而预期应当是‘由事情本身'才得到证明"。实际上,在维特根斯坦之后,现象学走了另一条关于"事情本身"的理解之路:胡塞尔以客观对象与原本的主观的被给予方式之间的先天相关性,指明了"事情本身"与意向意识的关联性;海德格尔以此在替代了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或先验自我,从而以此在诠释学阐明了"事情本身"与此在的生存性相关;伽达默尔把"事情本身"理解为在存在中和通过存在展现自身的东西——存在是语言,所以"事情本身"就是展现自身于语言中和作为"观"(Ansicht)的东西,从而为"事情本身"的语言性和历史性理解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哲学诠释学的根本基础。简言之,"事情本身"对于胡塞尔来说就是意向性,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生存性,而对于伽达默尔来说就是历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事情本身” 胡塞尔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原文传递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志刚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0,60,共4页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了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 ,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 ,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 ,...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机器大工业时代和技术时代对人的奴役都作了犀利、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 ,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本身。在马克思看来 ,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中立性的工具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 ,技术的本质是座架 ,它内在地就具有对人控制的特点。据此 ,马克思认为出路在于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海德格尔则认为出路在于“思”与“诗” ,在于对技术的“泰然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海德格尔批判思想 技术哲学
下载PDF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纲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贤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413-418,共6页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在对传统美学的超越中完成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三个时期对应于他思想道路的三个阶段 ,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在对传统美学的超越中完成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三个时期对应于他思想道路的三个阶段 ,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梅洛—庞蒂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 历史分期 思想影响 哲学
下载PDF
转基因技术本质特征的哲学分析——基于不同生物育种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肖显静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125,共6页
本文借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策略,对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传统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看作是手工工艺技术,顺从自然,通过"做""培育出"生物,属于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 本文借鉴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策略,对传统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传统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看作是手工工艺技术,顺从自然,通过"做""培育出"生物,属于海德格尔的前现代技术范畴。转基因技术则是由分子遗传学理论引导的现代技术,理论基础更深,具有"制造"和"座架"的本质特征,属于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范畴。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传统生物育种技术 制造 座架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怀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23,共10页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哲学的基本转向和基本问题。现代哲学自此由宏观而崇高的历史理性期盼走向微观而具体的生活实践诉求。在此根本转型中,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方法论来源;卢卡奇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一推动者;海德格尔则...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哲学的基本转向和基本问题。现代哲学自此由宏观而崇高的历史理性期盼走向微观而具体的生活实践诉求。在此根本转型中,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是方法论来源;卢卡奇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一推动者;海德格尔则确立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础存在论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日常生活批判运动的主力军,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斐伏尔,其总结者是捷克的科西克(Karel Kosik)。20世纪日常生活批判对21世纪哲学的深刻启示是,生活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现实,而哲学只有回到生活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海德格尔 列斐伏尔
下载PDF
超越与虚无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51,共17页
"超越"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其意义之根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或缺性。超越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外在超越才合"超越"一词的本义。超越首先意味着他者的绝对性和自我的有限性。这也是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可是,近... "超越"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其意义之根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或缺性。超越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外在超越才合"超越"一词的本义。超越首先意味着他者的绝对性和自我的有限性。这也是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可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逐渐以内在超越代替外在超越,尤其是自从康德把形而上学重新规定为反思经验知识的可能性之条件后,传统的与内在相对的超越概念就不再有立身之地了。超越现在成了理性内在的属性,而非超越理性本身的东西。现在,如果说还有超越的话,那么只能是在人的经验意识内的超越,也就是"内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继续了这条内在超越的路线并将它彻底化。从此,超越变得只能是内在超越了。海德格尔极为重视超越问题,对超越作了全新的论述。超越是指此在超越自己的日常实存状态而进入存在层面。存在及其历史对于人来说具有绝对的超越性。列维纳斯是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少数几个断然肯定超越和超越者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看来,西方哲学的传统最终导致超越名存实亡,必须重申超越的绝对意义。所以他不是通过恢复西方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传统,而是通过批判和颠覆这个传统来主张一个新的超越者——大写的他者及其相异性(无限),即上帝。这个超越者不仅超越了意识,甚至也超越了存在,与存在有别(otherwise than being)。通过分析超越概念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外在超越的否定最终导致虚无主义。而要克服虚无主义,必须重新审视超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内在性 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 虚无主义
原文传递
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吸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姚岚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2年第3期41-51,共11页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创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前期作品与法国新小说派以及卡夫卡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他后期创作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契合与呼应.
关键词 余华 当代作家 前期作品 新小说派 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 后期创作 对外 呼应 跨学科
原文传递
圆性时间与实性空间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周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7-108,238,共13页
从自然生活世界到技术生活世界有一个断裂,这个断裂在哲学上首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经验的转变。现代形而上学批判即起步于此。马克思首先敏锐地洞察到技术工业带来的世界巨变,并且用"以时间消灭空间"来描述之。尼采批判传统的... 从自然生活世界到技术生活世界有一个断裂,这个断裂在哲学上首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经验的转变。现代形而上学批判即起步于此。马克思首先敏锐地洞察到技术工业带来的世界巨变,并且用"以时间消灭空间"来描述之。尼采批判传统的以物质运动为定向的线性时间观,开启了一种以创造性生命经验为基准的"圆性时间"观,后者显然已经蕴含着时间的空间化。海德格尔后期更进一步,思入一种时间与空间贯通一体的本源性的"时—空"观,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反传统的时间理解和空间理解:时间是不直的,而空间是不空的。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区别于自然生活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新"时—空"观与技术生活世界是何种关系?笔者认为,主要由现代思想开启的新"时—空"观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思想前提,同时也通过当代艺术对技术生活世界作出抵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海德格尔 圆性时间 实性空间
下载PDF
海德格尔翻译思想试论 被引量:14
16
作者 卫茂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56,共5页
本文介绍和评析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翻译理论。海德格尔的翻译理论主要反映在他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和“什么召唤思?”等文章中。本文着重评述他对翻译的基本看法, 对“翻译”和“转渡”的区分, 关于“跳跃”, “解释”和“... 本文介绍和评析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翻译理论。海德格尔的翻译理论主要反映在他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和“什么召唤思?”等文章中。本文着重评述他对翻译的基本看法, 对“翻译”和“转渡”的区分, 关于“跳跃”, “解释”和“倾听”的建议, 以及他的翻译理论与其语言理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逐字翻译 解释 跳跃 倾听
原文传递
“家”的歧异——海德格尔“家”哲理的阐发和评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祥龙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9,共11页
海德格尔关于"家"的思想既超出了西方传统的主流视野,又未完全脱开此传统在"家"问题上的纠结。他通过加强其学说中"非真理"、"大地"和"黑暗"(道家讲的"阴")的一面,得以从... 海德格尔关于"家"的思想既超出了西方传统的主流视野,又未完全脱开此传统在"家"问题上的纠结。他通过加强其学说中"非真理"、"大地"和"黑暗"(道家讲的"阴")的一面,得以从前期对"家"的否定态度转变为后期的肯定态度,以至于要将"家"置于与"存在本身"同样的原本地位上。但由于他将存在本身与存在者分离,以及在关键处的个体主义立场,他未能打通非真态的"家"和真态的"家",因此他讲的"家"只是诗意栖居的家园,其中没有真正的家人及其伦理。儒家会赞成他对"家"的存在论观点以及造就真态之家的艺化思路,但会批评其"家"思想的虚浮性和夹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大地 阴阳 家人
下载PDF
诗意栖居的本真性——论海德格尔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返乡之途"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静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和对"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黑格尔、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的剖析及超越,海德格尔提出以"诗意的栖居"来克服现代技术的危险并回归人类本真存在...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和对"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黑格尔、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的剖析及超越,海德格尔提出以"诗意的栖居"来克服现代技术的危险并回归人类本真存在的"反现代性"思路。在整个现代性发展和现代性批判的历史中,海德格尔的"返乡之途"具有彻底性、悖论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现代性 返乡 诗意
下载PDF
技术异化与现代性的走向——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的视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天勇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7,共5页
面对现代性的症候,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都从技术入手进行诊断,认为技术对人的宰制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现代性救赎的根本之路是"回到过去":海德格尔崇尚回到过去"诗意地栖居",鲍德里亚推崇回归原始的"象征交换&q... 面对现代性的症候,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都从技术入手进行诊断,认为技术对人的宰制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现代性救赎的根本之路是"回到过去":海德格尔崇尚回到过去"诗意地栖居",鲍德里亚推崇回归原始的"象征交换"以彻底解决现代性困境;对人宰制的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本身,现代性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而不是技术,二者都远离了这一点,在现代性的建构上难免陷入迷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鲍德里亚 技术异化 现代性
原文传递
《艺术作品的本源》解读——海德格尔艺术本质观初探 被引量:12
20
作者 钟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5-84,共10页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的诗学名作,它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围绕"存在之真理",在对"艺术的存在"的追问中...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的诗学名作,它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围绕"存在之真理",在对"艺术的存在"的追问中,将"艺术的本质"界定为通过"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的"裂隙"的"构形"所实现的"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艺术乃"真理之生成与保存",是真理之创建、发生和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存在 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