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3篇文章
< 1 2 2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被引量:311
1
作者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1-626,共16页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作用过程最直接的地表显示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信息 .我国大陆地区已定期进行了 6次热流汇编 ,其中第一、二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已正式公布 (第一、二版 ) ,此后 4次汇编仅发表了统计结果 ....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作用过程最直接的地表显示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信息 .我国大陆地区已定期进行了 6次热流汇编 ,其中第一、二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已正式公布 (第一、二版 ) ,此后 4次汇编仅发表了统计结果 .而未再公布汇编数据 .本文基于第六次热流数据汇编 ,将自第二版以来新增的 45 0个热流数据汇编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第三版 .新版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区实测热流值变化于2 3— 3 1 9mW/m2 ,平均 6 3± 2 4 .2mW/m2 ;剔除与地表热异常相关的数据后 ,热流值变化范围为 3 0— 1 40mW/m2 ,平均 6 1± 1 5 .5mW/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测点 数据汇编 中国大陆地区 地球内部热作用 大地热流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 被引量:220
2
作者 姜光政 高堋 +8 位作者 饶松 张林友 唐晓音 黄方 赵平 庞忠和 何丽娟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92-2910,共19页
大地热流是表征地球内部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必要参数.大地热流的测量和数据汇编是地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分三版公开发表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 大地热流是表征地球内部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必要参数.大地热流的测量和数据汇编是地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分三版公开发表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862个,本文在第三版热流数据汇编的基础上,共计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热流数据345个,并在空白区开展了大地热流数据补充性测量,获得大地热流数据23个.本文将2001年以来新增的368个数据及第三版热流数据构建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截止目前已汇编我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1230个,其中A、B、C和D类数据分别占49.3%、34.2%、12.6%和3.9%,较第三版热流数据A类数据比重增加了2.9%.基于现有汇编数据更新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测点图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相较于第三版汇编数据,热流测量空白区面积已显著减小,热流测点覆盖率低和平面分布不均一的缺陷得到改善,本次汇编填补了西藏阿里、贵州省、广西省以及吉林省的热流测量空白区.新版热流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含渤海海域)热流值范围为23~319mW·m^(-2),平均值61.5±13.9mW·m^(-2);除去受地下水活动影响强烈的D类数据,热流值范围30~140mW·m^(-2),平均值60.4±12.3mW·m^(-2).本次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热流分布格局总体仍表现为:东高、中低,西南高、西北低.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影响下,中国东部表现为一个高热流带,自东南沿海向东北方向一直延伸到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长白山一带;受控于新生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影响,青藏高原高热流区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南北向展布的裂谷带,总体热流值向北逐渐降低,并伴随局部的高热流区,如东北缘的共和盆地;中部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相对微弱,为中-低热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数据汇编 热流测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155
3
作者 袁玉松 马永生 +2 位作者 胡圣标 郭彤楼 付孝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8-1126,共9页
根据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数据各418个,编制了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图和中国南方大地热流图。研究了中国南方现今地温梯度分布特征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南方地温梯度介于7.82—162.5℃/km。平均24.1℃/km;大地... 根据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数据各418个,编制了中国南方地温梯度图和中国南方大地热流图。研究了中国南方现今地温梯度分布特征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南方地温梯度介于7.82—162.5℃/km。平均24.1℃/km;大地热流变化于22.220mW/m^2之间,平均值为64.2mW/m^2.东南沿海和滇西南地区为高地温梯度分布区,扬子地块为中-低温地温梯度区,地温梯度不仅与区域热构造背景有关,还显著地受地下水热活动、断裂以及地层热导率影响.中国南方大地热流东部、西南部高,中部低,且异常高值点主要沿板块边界缝合带、深大断裂活动带分布.大地热流与区域构造运动、最后一次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岩石圈拉张程度、地壳厚度、壳内高导层埋深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构造热事件
下载PDF
我国陆区干热岩资源潜力估算 被引量:126
4
作者 蔺文静 刘志明 +2 位作者 马峰 刘春雷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7-811,共5页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地热资源,在过去40年里,干热岩的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显现出了巨大的利用价值。我国陆区面积广阔且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处,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在对我国陆区大地热流、不同深度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以...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地热资源,在过去40年里,干热岩的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显现出了巨大的利用价值。我国陆区面积广阔且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处,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在对我国陆区大地热流、不同深度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以及放射性元素集中层的厚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根据浅部测温资料向地壳深部外推的方法,对我国陆区不同深度温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体积法对我国陆区3.0~10.0km深处的干热岩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大陆3.0~10.0km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5×1025J,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我国目前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其中,位于深度3.5~7.5km之间,温度介于150℃到250℃的干热岩储量巨大,约为6.3×106EJ,按2%的可开采储量计算,也将获得126000EJ的热能,相当于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20倍,开发利用前景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大地热流 潜力评估
下载PDF
渤海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89
5
作者 胡圣标 张容燕 +1 位作者 罗毓晖 蔡东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48-755,共8页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测量和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达63.6mW/m2,而早第三纪砂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25—50Ma)盆地古热流... 渤海盆地大地热流测量和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达63.6mW/m2,而早第三纪砂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25—50Ma)盆地古热流值为70—90mW/m2.盆地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含辽东湾地区和渤海地区)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25一扣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25—0Ma),其中早期的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渤海盆地内的后期热沉降叠加了12Ma以来由高密度地幔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盆地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并为渤海盆地构造一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盆地 热流 构造沉降 构造-热演化 地热历史
下载PDF
云南大地热流及地热地质问题 被引量:72
6
作者 汪缉安 徐青 张文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7-377,共11页
本文报道了云南20多个大地热流测试数据。据热流分布特点并参考前人有关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岩石热物性与放射性生热率测试数据,对各区地壳深度范围的温度、热流配分组成作了粗略分析,划分出各有特征的若干地质-热流区。云南普... 本文报道了云南20多个大地热流测试数据。据热流分布特点并参考前人有关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岩石热物性与放射性生热率测试数据,对各区地壳深度范围的温度、热流配分组成作了粗略分析,划分出各有特征的若干地质-热流区。云南普遍地热偏高(滇东南小范围除外)的主要原因是新构造运动强烈;怒江以西近代岩浆活动亦强烈,具有典型的板块交汇带的基本地热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大地热流 地质 地壳 热结构
下载PDF
胡杨树干液流的时空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59
7
作者 张小由 龚家栋 +1 位作者 周茅先 司建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9-492,共4页
应用热脉冲式液流测定系统(HPVR)、TDR和ICT自动气象站,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胡杨的液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1a的观测。结果表明,胡杨液流的日变化具有单峰的特征;在经向的不同位点上液流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流速随深度增加... 应用热脉冲式液流测定系统(HPVR)、TDR和ICT自动气象站,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胡杨的液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1a的观测。结果表明,胡杨液流的日变化具有单峰的特征;在经向的不同位点上液流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流速随深度增加流速增大,在15mm为最大;在方位上,流速以南面(南、西)远远高于北面(北、东);在水分不足的条件下,树干液流有很大的波动特征;气象因子与树干液流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较好地预测树干的蒸腾耗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液流 时空变异性 热脉冲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 被引量:71
8
作者 卢庆治 胡圣标 +1 位作者 郭彤楼 李忠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0-1116,共7页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对研究区热史进行了恢复,认为研究区在255Ma左右古热流达到最高值(62~70mWm2),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可达约2100m;异常高压是在低热流的地温场背景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热史恢复 剥蚀厚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流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62
9
作者 王社教 胡圣标 汪集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71-779,共9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 1 96口井的温度资料及 90块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 35个大地热流数据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等值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现今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 ,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 2 1 2℃ /km ... 利用准噶尔盆地 1 96口井的温度资料及 90块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 35个大地热流数据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等值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现今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 ,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 2 1 2℃ /km ,大地热流密度平均为42 3mW/m2 .热流的分布表现为隆起高、坳陷低的特征 .影响地温场的主要因素包括盆地的深部结构、盆地演化、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地下水活动和沉积层的放射性生热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温场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 被引量:68
10
作者 常健 邱楠生 +7 位作者 赵贤正 许威 徐秋晨 金凤鸣 韩春元 马学峰 董雄英 梁小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3-1016,共14页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我国最典型的潜山油气藏富集区.本文借助117口钻井地层测温资料和45块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系统研究了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等地热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冀中坳陷0~3000m统一深度现今地温梯度为20.8~41.0℃·km^-1,平均值为31.6℃·km^-1,比未校正值减小1~3℃·km^-1;现今大地热流介于48.7~79.7mW·m^-2,平均值为59.2mW·m^-2.平面上,冀中坳陷现今地温梯度和热流由西向东(从盆地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大,并且凸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而凹陷区则偏低,与基底地形起伏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冀中坳陷腹部高热流凸起区广泛分布地热田.冀中坳陷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为98~109km,其岩石圈热结构为一典型的"冷壳热幔"型.本研究不仅对冀中坳陷油气勘探与地热能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深部岩石圈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的大地热流 被引量:58
11
作者 王钧 汪缉安 +1 位作者 沈继英 邱楠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9-404,共6页
根据17个稳态顺序测温数据和7个井温测井及静温数据计算的地温梯度,及220余块岩石热导率的实测数据,分别计算了17个实测热流值和7个估算值,它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多在40~50mW/m2,其中以盆地中部为最高,... 根据17个稳态顺序测温数据和7个井温测井及静温数据计算的地温梯度,及220余块岩石热导率的实测数据,分别计算了17个实测热流值和7个估算值,它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多在40~50mW/m2,其中以盆地中部为最高,可达65~72.3mW/m2;北部多在40~45mW/m2;西部边缘及西南部热流值偏低,分别为35~40mW/m2和30~35mW/m2。盆地的平均热流值为44.05mW/m2.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与盆地的性质和其自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导率 热流 塔里木盆地 地热流
下载PDF
华北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8
12
作者 臧绍先 刘永刚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6,共11页
利用两种 1°× 1°平均大地热流资料 ,由观测资料和居里面反演得到的 4种地壳岩石生热率模型 ,计算了华北地区 (1 0 5°E— 1 2 4°E ,3 0°N— 41°N)岩石圈的热结构 .定量的比较了各种模型的计算结果 ,... 利用两种 1°× 1°平均大地热流资料 ,由观测资料和居里面反演得到的 4种地壳岩石生热率模型 ,计算了华北地区 (1 0 5°E— 1 2 4°E ,3 0°N— 41°N)岩石圈的热结构 .定量的比较了各种模型的计算结果 ,选定了最佳模型 .莫霍面的温度大约在 45 0— 75 0℃之间变化 ,岩石圈底部深度在 6 0— 1 80km变化 ,并发现大的构造断裂与热岩石圈底部的隆起相对应 ,MS>6 .5的地震大都发生在热岩石圈底部隆起区附近和莫霍面温度的高值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岩石圈热结构 大地热流密度 生热率 居里面 构造断裂
下载PDF
螺旋扁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 被引量:53
13
作者 思勤 夏清 +1 位作者 梁龙虎 李定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01-608,共8页
对不同结构的螺旋扁管管内传热及流体阻力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光管比较,选出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较好的管型。同时对2台螺旋扁管换热器及1台外螺纹螺旋扁管换热器进行壳程传热与流阻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管、壳程传热膜系数与... 对不同结构的螺旋扁管管内传热及流体阻力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光管比较,选出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较好的管型。同时对2台螺旋扁管换热器及1台外螺纹螺旋扁管换热器进行壳程传热与流阻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管、壳程传热膜系数与阻力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扁管 传热 阻力 换热器 化工机械
下载PDF
Progress in study on constru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被引量:52
14
作者 CHEN LinGe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802-820,共19页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al theory,which has been a new discipline branch to research sorts of structures in nature and engineering,are reviewed.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al theory is that various shap...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al theory,which has been a new discipline branch to research sorts of structures in nature and engineering,are reviewed.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al theory is that various shap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matters in nature are generated from the tendency to obtain optimal performance.Constru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are summarized,from disciplines such as heat,mechanism,fluid flow,electricity,magnetism and chemistry,to life and non-life systems in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al theory generalized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volume-point' model heat transfe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fluid flow transport engineering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量:51
15
作者 饶松 胡圣标 +3 位作者 朱传庆 唐晓音 李卫卫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60-2770,共11页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15口钻孔共187块代表性岩石热导率,首次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石热导率柱,新增了11个高质量的(A类)大地热流数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岩石圈热结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1.6~27.6℃/km,平均21.3±3.7℃/km,大地热流介于23.4~56.1mW/m2,平均42.5±7.4mW/m2,表现为低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特征.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基底的构造形态,东部隆起最高,陆梁隆起次之,乌伦古坳陷、中央坳陷和西部隆起较低,北天山山前坳陷最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8~26.0mW/m2,地幔热流介于16.5~23.7mW/m2,壳幔热流比值介于0.79~1.58,属于典型的"冷壳冷幔"型热结构.准噶尔盆地地幔热流值与莫霍面起伏一致,隆起区地幔热流高,坳陷区地幔热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LNG成套装置换热器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48
16
作者 陈永东 陈学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100,共5页
换热器是LNG成套装置的关键部件,汽化器和主低温换热器在LNG接收站和液化装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此,从结构、材料、传热与流动3个方面分析了开架式汽化器、带有中间介质的汽化器以及缠绕管式换热器3种典型的汽化器的关键技术,并结... 换热器是LNG成套装置的关键部件,汽化器和主低温换热器在LNG接收站和液化装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此,从结构、材料、传热与流动3个方面分析了开架式汽化器、带有中间介质的汽化器以及缠绕管式换热器3种典型的汽化器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工艺流程分析了缠绕管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作为LNG液化装置主低温换热器的特点,最后对大型LNG成套装置中汽化器和主低温换热器实现国产化提出了如下建议:①加强基础研究;②立足全国的技术能力,对汽化器和MCHE的材料进行拓展研究,对其承压特性、表面特性、加工特性进行深入研究;③全面提高汽化器和MCHE的制造工艺技术及大型化生产能力;公正、客观、科学地选择与接收站以及液化工厂相适应的换热器;④对进口换热器的实际运行进行全面跟踪,开展基于风险与寿命的LNG成套装置换热器设计与制造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接收站 LNG液化工厂 汽化器 主低温换热器 结构 材料传热与流动 技术
下载PDF
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50
17
作者 汪集暘 邱楠生 +1 位作者 胡圣标 何丽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2,共12页
油田地热是地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则是油田地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油田地热主要研究含油气盆地的今、古地温状况,盆地热历史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地热与石油是共存于沉积盆地的两种资源。近年来,油田地热的研... 油田地热是地热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则是油田地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油田地热主要研究含油气盆地的今、古地温状况,盆地热历史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地热与石油是共存于沉积盆地的两种资源。近年来,油田地热的研究还拓展到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文中对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热特征、深部热结构和热-流变结构、盆地热历史重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我国油气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国油田地热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热流 热历史 热-流变结构 地热资源 地热田 热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42
18
作者 席胜利 郑聪斌 李振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6-206,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斜坡相沉积是海相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区。本文从元素地球化学入手 ,结合岩石、古生态特征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元素赋存与迁移规律、沉积水体的变化及氧化 -还原条件的分析 ,系统探讨了该区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斜坡相沉积是海相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区。本文从元素地球化学入手 ,结合岩石、古生态特征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元素赋存与迁移规律、沉积水体的变化及氧化 -还原条件的分析 ,系统探讨了该区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及海底热流体活动的关系。认为水体深度、还原性、生物量及海底热流体的存在是海相生烃岩发育的重要条件。西缘北段桌子山组及南段三道沟组等台地相沉积及其以下地层 ,其沉积水体浅、开阔 ,还原性差 ,使有机质难以保存 ,不利于生烃岩的发育 ;而北段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及南段的平凉组第一段等斜坡相沉积 ,其水体深而闭塞 ,还原性强 ,并且存在海底热流体活动 ,可形成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海相生烃岩。从而为评价该区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烃源岩 热流体
下载PDF
南海盆地地热特征 被引量:49
19
作者 何丽娟 熊亮萍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2期87-90,共4页
对南海众多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南海为平均热流值高达78.3mW/m^2的高热流区,但热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中央海盆区最高、北南和西缘接近总体平均值,而东缘最低,形成南海区域性高热流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的多期拉张构造运动... 对南海众多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南海为平均热流值高达78.3mW/m^2的高热流区,但热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中央海盆区最高、北南和西缘接近总体平均值,而东缘最低,形成南海区域性高热流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的多期拉张构造运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而拉张程度的非均匀性是控制南海大地热流分布趋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盆地 地热特征 热流 拉张
全文增补中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mineral deposit in Ordos Basin 被引量:47
20
作者 REN ZhanLi ZHANG Sheng GAO ShengLi CUI JunPing XIAO YuanYuan XIAO 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z2期27-38,共12页
The analyzing data on stratigraph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trata and radioactive heat production rate show that the present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Ordos Basin is 2.93℃/100 ... The analyzing data on stratigraph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trata and radioactive heat production rate show that the present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Ordos Basin is 2.93℃/100 m, and the average heat flow value is 61.78 mW/m2, which belongs to the mesothermal basin, and the value of the present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heat flow in the eas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est. The sandstone radioactive heat production rate of Zhiluo Group in Dongsheng Uranium deposits of Yimeng uplift is obviously higher in the mudstone, 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s a uranium anomaly.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present thermal field of the basin, the late-Mesozoic paleotemperature and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are determined b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paleotemperatur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omaly of the late-Mesozoic paleotemperature gradient and magmatic event age, there was a tectonic thermal even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epoch of late-Mesozoic. This article rebuilds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of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by thermal history simulation using basin simulating software. The evolution of oil-gas and coal, and accumulation (mineralization) of mineral uranium are all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thermal history in the Ordos basin, especially by the tectonic thermal event that happened in the late Mesozoic. For both the gas source rocks of upper Paleozoic group and lower paleozoic group, the gas was largely generat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epoch of the late Mesozoic. The main petroleum generation period for Yanchang Group in Triassic system is the early Cretaceous epoch too, and the highest thermal maturity of the coal of Permo-Carboniferous, Triassic, and Jurassic reaches is the early Cretaceous epoch also. Early Cretaceous epoch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ineralizing periods of uran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heat flow geothermal gradient paleotemperature TECTONIC THERMAL event THERMAL history ACCUMULATION peri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