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生态翻译学看散文英译中主体间性的实现——以《雨前》英译本比较研究为例 |
吴羽希
|
《现代英语》
|
2024 |
0 |
|
2
|
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以何其芳奔赴延安的动因为考察对象 |
周思辉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诗化与造境——何其芳1930年代小说、戏剧综论 |
毕文君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4
|
革命知识分子的“快乐”与“温情”:何其芳《夜歌》的听觉叙事 |
韩镇宇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5
|
晚年心事与诗情勃发——论何其芳的写诗、译诗与编诗实践(1959—1977) |
蔡东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6
|
“过客”与“独语者”——鲁迅《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比较研究 |
王吉鹏
张娟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7
|
从精致表现自我到抒发客观实感——解放区散文家何其芳的艺术命运 |
江震龙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8
|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
毛巧晖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9
|
何其芳“新月时期”的唯美诗艺 |
周思辉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0
|
“我最关心的是人间的事情”——论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 |
周思辉
|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1
|
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梦》研究的范式转换 |
郭士礼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2
|
何其芳《流亡琐忆》初版钩沉 |
李朝平
周长慧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21 |
3
|
|
13
|
痛苦的求索——20世纪30年代末何其芳的创作转型现象研究 |
王雪伟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14
|
作为“黏合剂”的“现代格律诗”理论——兼谈对“何其芳现象”的再思考 |
王超然
|
《美育学刊》
|
2015 |
1
|
|
15
|
何其芳诗歌与“何其芳现象” |
王剑萍
|
《淄博师专学报》
|
2015 |
1
|
|
16
|
论何其芳散文的诗性内涵及其文学史价值 |
姜艳
吴周文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7
|
历史的选择 作家的迷误——对“何其芳现象”的时代性透析 |
刘同般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8
|
何其芳的佚简《致范用》及其解读 |
熊飞宇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9
|
“传统积淀为个人才能”——何其芳1930年代现代诗中对晚唐诗艺接受新论 |
周思辉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22 |
1
|
|
20
|
从扇上的云到地上的歌——何其芳创作的心路历程 |
高阿蕊
|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