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午战争前后《新政真诠》的“公平”思想——兼论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时期的政府作用
1
作者 刘云凤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年第4期61-63,共3页
何启、胡礼垣作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在《新政真诠》中第一次提出了"公平"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的涵义、公平的标准等。何启、胡礼垣认为,公平主要是指"政令公平",即处理政务要不徇私、不偏袒;公平的标准在于... 何启、胡礼垣作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在《新政真诠》中第一次提出了"公平"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的涵义、公平的标准等。何启、胡礼垣认为,公平主要是指"政令公平",即处理政务要不徇私、不偏袒;公平的标准在于"民之信"即民意。何启、胡礼垣的公平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晚清政府的影响甚微,个中原因除了其公平思想较为激进之外,主要还在于晚清政府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时期仍然处在"未醒"状态,滞缓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启、胡礼垣 公平思想 早期现代化 政府作用
下载PDF
何启、胡礼垣对康有为的批评
2
作者 黎业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9,共6页
考察、分析康有为在保国会第一次集会上的演说以及何启、胡礼垣对其演说内容所作的批评可以发现,同属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所以会对康有为在演说中提出的经义之论、义愤之说进行尖锐的批评,原因有二:他们认为康有为的主张妨碍中国向... 考察、分析康有为在保国会第一次集会上的演说以及何启、胡礼垣对其演说内容所作的批评可以发现,同属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所以会对康有为在演说中提出的经义之论、义愤之说进行尖锐的批评,原因有二:他们认为康有为的主张妨碍中国向西方学习,阻碍中国变法图强;他们认为康有为的说法对救亡图存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且有可能招致中国速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何启 胡礼垣 保国会 批评
下载PDF
宏日报以广言路——何启、胡礼垣的新闻思想
3
作者 徐新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0,共4页
何启、胡礼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办过报纸,但是,他们在《新政议论》中所提出的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宏日报以广言路"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措施之一,进一步提高了当... 何启、胡礼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办过报纸,但是,他们在《新政议论》中所提出的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宏日报以广言路"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措施之一,进一步提高了当时社会对新闻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他们对晚清政府压制报纸和言论自由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表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胆略勇气;他们认为日报的最大好处是"长人之见闻""生人之思虑",有助于人们对报纸作用的了解;他们提倡新闻记者要具有"直笔"和"公平"的精神,对于记者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启 胡礼垣 新闻思想 新政议论 日报
下载PDF
香港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洋教观评析
4
作者 徐霞辉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0-63,共4页
本文拟以对长期寓居香港的两名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的洋教观及与他们新政理论的关系做梳理与简评 ,以探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 ,西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
关键词 香港 早期维新思想家 何启 胡礼垣 洋教观 评析 基督教
下载PDF
荷芪散治疗代谢综合征痰瘀证量效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金花 赵恒侠 +2 位作者 李增英 郑夏洁 刘显畅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4年第5期225-230,共6页
目的临床观察荷芪散不同剂量治疗代谢综合征痰瘀证的疗效。方法入选1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3个组,给予口服相应剂量的中药荷芪散,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人体参数及血脂... 目的临床观察荷芪散不同剂量治疗代谢综合征痰瘀证的疗效。方法入选1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3个组,给予口服相应剂量的中药荷芪散,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人体参数及血脂代谢指标(TG、TC、LDL)的变化。结果荷芪散能有效改善中医证侯指标,尤其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明显,且治疗30d后显效更明显;治疗组控制体重指数(BMI)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中、高剂量组疗效更显著(P<0.05);治疗组在降低餐后2h血糖(P2hBG)较对照组显著(P<0.05),而降低空腹血糖(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后2h胰岛素(P2hINS)降低(P<0.05),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餐后2h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G、TC、LDL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1),且中、高剂量组TG、T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剂量组间LDL水平降低量效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不能改善HDL水平(P>0.05);治疗组降低瘦素(LEP)、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和升高脂联素(APN)水平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中剂量组差异更显著(P<0.05)。结论荷芪散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能显著控制BMI,调整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LEP,升高APN水平,减少TNF的分泌,荷芪散不会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在降低BP、改善HDL水平等方面无明显优势。本研究结果亦提示,荷芪散在临床处方中无需过量使用,中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芪散 代谢综合征 痰瘀证 量效分析
下载PDF
“去菀陈莝”法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靖悦 刘媛 +3 位作者 刘德亮 陈宇阳 连李荣 赵恒侠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514-6517,共4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女性常见内分泌疾患,肥胖者居多,目前病机尚未明确,西医对症治疗,疗效一般且有不良反应。中医理论认为,痰脂瘀血阻滞冲任胞脉为主要病机,多以健脾除湿、益肾活血等为治疗方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女性常见内分泌疾患,肥胖者居多,目前病机尚未明确,西医对症治疗,疗效一般且有不良反应。中医理论认为,痰脂瘀血阻滞冲任胞脉为主要病机,多以健脾除湿、益肾活血等为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多年临证经验,主张以“去菀陈莝”法为治疗原则,补益正气,推动秽浊之邪从大便排出,拟定荷芪散,益气除痰,活血通便,临证加减,收效颇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去菀陈莝 荷芪散 经验 痰脂瘀滞
原文传递
对“何其芳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程俊力 尤雪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8-81,共4页
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何其芳是一个典型式的人物。“何其芳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进步,创作退步”的问题,应该多角度地看待它。本文从文学写作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性格的视角对“何其芳现象”进行辨析。
关键词 何其芳 何其芳现象 思考
下载PDF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遇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来制约主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方式。何其芳的话语困境植根于他的心理困境,也折射了当时面临创作转换的革命作家的普遍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延安文学 忏悔仪式 话语机制 创作困境
下载PDF
论何其芳《画梦录》中“三峡情结”的创作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琳 赵井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13,共5页
何其芳是一个具有深厚“三峡情结”的京派散文作家。面对30年代散文日益趋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离新文学初期倡导的美文距离越来越远的现实,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改变这种状况,并对京派文艺理论形成一种契合。
关键词 何其芳 《画梦录》 三峡文化
下载PDF
《救迷良方》与戒除鸦片烟毒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悦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清代青浦著名医家何其伟,在鸦片烟毒泛滥、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之际,应林则徐要求,秉着医家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辑录戒烟方论而成《救迷良方》。这部现存最早的戒烟专著,理法方药齐备,对鸦片的危害、性味归经,瘾成过程及病机、瘾发症... 清代青浦著名医家何其伟,在鸦片烟毒泛滥、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之际,应林则徐要求,秉着医家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辑录戒烟方论而成《救迷良方》。这部现存最早的戒烟专著,理法方药齐备,对鸦片的危害、性味归经,瘾成过程及病机、瘾发症状等,均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指出戒烟需先立志坚定,以治心瘾,所载戒烟方药,经过了实践验证,当时流传甚广;所述戒烟思想和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在民间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烟毒 何其伟 《救迷良方》
原文传递
延安作家建国后的文人心态与文学道路——以何其芳1949年之后的现代诗创作为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思辉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40-51,共12页
何其芳在建国之后的文学道路虽受到政治和文化环境影响,但却未停止诗歌创作。何其芳在建国后现代诗的创作中倾向对《讲话》精神的贯彻,但他之前倾心的唯美主义的个人抒情并未在这些诗歌中完全消失,而是游离与徘徊于“文艺为政治服务”... 何其芳在建国之后的文学道路虽受到政治和文化环境影响,但却未停止诗歌创作。何其芳在建国后现代诗的创作中倾向对《讲话》精神的贯彻,但他之前倾心的唯美主义的个人抒情并未在这些诗歌中完全消失,而是游离与徘徊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主线。从何其芳建国后的现代诗创作可以看出,中国现代作家经历《讲话》的洗礼后,加上复杂的文学生态语境,他们的文人心态与文学道路是曲折与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现代诗 自我抒情 革命主义思想 现代格律诗 叙事
下载PDF
延安时期何其芳的诗人心态与创作道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立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之后,一直思考着知识分子的转化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其心态和创作道路上,则体现为告别过去和真诚的忏悔。研究何其芳这一时期以《夜歌》为代表的创作,大致可以推究其诚实、矛盾、焦灼以及歌咏和叹息的心理意蕴。何其... 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之后,一直思考着知识分子的转化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其心态和创作道路上,则体现为告别过去和真诚的忏悔。研究何其芳这一时期以《夜歌》为代表的创作,大致可以推究其诚实、矛盾、焦灼以及歌咏和叹息的心理意蕴。何其芳在《夜歌》中表现的诚实坦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忏悔意识,使其成为战争时代作家群落中的一个悲剧典型。延安后期,何其芳从一个追求文学之美的诗人转变为一个政治的服从者。而在创作上,何其芳最终选择了具有"转变"性质的"暂时性停笔",其诗歌创作的"空白"更是引申出"何其芳现象"这一文学史命题,进而使何其芳成为一位跨越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家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延安时期 诗人心态 创作道路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诗性人格的呈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思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2-97,共6页
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间,何其芳的精神人格经历了一个体制化的转型过程,但其作为诗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彻底删除,我们在考察何其芳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时仍然会发现他的体制性人格背后被压抑的诗性文化基因。十七年... 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间,何其芳的精神人格经历了一个体制化的转型过程,但其作为诗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彻底删除,我们在考察何其芳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时仍然会发现他的体制性人格背后被压抑的诗性文化基因。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诗性人格一方面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方面表现在他的诗歌评论和文学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体制性人格 诗性人格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论何其芳对中国新格律诗的理论建树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冠洲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7-91,共5页
本文对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先生创立的中国新格律诗的理论,从探索过程、立论基础、基本观点、影响和缺陷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论析和评价。
关键词 何其芳 中国 新格律诗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何其芳早期的文学追求
15
作者 曾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182-185,共4页
何其芳早期具有唯美主义倾向 ,在文学上追求一种以自由想象为核心的“纯粹的”文学。
关键词 何其芳 早期 唯美主义 自由想象 “纯粹的”文学
下载PDF
“姿态”美学的建构——1930年代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小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3,共7页
1930年代,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以一位现代诗人的眼光重新阐释古典诗传统,多次表示"欣赏的是姿态",重新发现了传统中许多可资建设新诗的优秀质素,以此建构了其个人话语场域中的"姿态"美学,这是何其芳对古典诗... 1930年代,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以一位现代诗人的眼光重新阐释古典诗传统,多次表示"欣赏的是姿态",重新发现了传统中许多可资建设新诗的优秀质素,以此建构了其个人话语场域中的"姿态"美学,这是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独特"再发现"。与此同时,他以"姿态"美学的审美要求建构其自身的诗歌谱系,由此呈现出独特的诗歌风貌,形成了对他自己新诗自身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姿态 古典诗传统 再发现
下载PDF
“在刹那间握住了永恒”——论何其芳1930年代诗作中的意象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思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97-103,共7页
何其芳在19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一刹那”的感觉,尤其是抗战全面爆发前。这种感觉在他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突出表现为对于意象的精心建构。这不仅受到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更重要的是何其芳本人对于西方诗学的接受与再创造。这些... 何其芳在193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一刹那”的感觉,尤其是抗战全面爆发前。这种感觉在他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突出表现为对于意象的精心建构。这不仅受到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更重要的是何其芳本人对于西方诗学的接受与再创造。这些意象往往“自我化”程度很高,含有自身的生命悲剧意识,像“年轻的神”“声音”“古城”等等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或显或隐地贯穿在何其芳三十年代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甚至是之后的创作中。这种意象建构的连贯性很多论者并未涉及。正是在三十年代创作中对于意象建构的重视,何其芳的诗作才充满张力而又精致唯美,“在刹那间握住了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意象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何其芳文学思想的体制性呈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思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1-64,共4页
共和国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精神人格中的体制性因素是其主导侧面。这种体制性人格或直接或间接地外化到他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工作。何其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肩负着继续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任。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以认识论为理... 共和国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精神人格中的体制性因素是其主导侧面。这种体制性人格或直接或间接地外化到他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工作。何其芳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肩负着继续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任。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阶级分析法为方法论,集体主义为价值理念,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按照毛泽东思想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文学思想 文学研究 体制性人格
下载PDF
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蓝棣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50-158,共9页
以 2 0世纪 3 0年代出版的六本诗集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孙毓棠的《宝马》、戴望舒的《望舒草》、卞之琳的《鱼目集》以及何其芳的《预言》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围绕着诗歌的形式 ,技巧及评价... 以 2 0世纪 3 0年代出版的六本诗集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孙毓棠的《宝马》、戴望舒的《望舒草》、卞之琳的《鱼目集》以及何其芳的《预言》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围绕着诗歌的形式 ,技巧及评价等问题逐一分析 ,重点探讨了《大堰河》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 ;《自己的写照》为“诗的格律”所作的切实努力 ;《宝马》“默默无闻缘底事”的原因 ;《望舒草》在情绪境界上的开拓 ;《鱼目集》由主情到主知的转变 ;以及《预言》集空灵幻美的诗风和追求“年轻的神”的诗歌理想等一系列的问题。作者试图在这些个案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其中贯穿的理论脉络 ,并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建立起“统一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集 诗歌创作 诗歌评价 孙大雨 孙毓棠 卞之琳 戴望舒 何其芳 《宝马》 《望舒草》 《鱼目集》 《预言》
下载PDF
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问题讨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桃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23,共8页
1950年代围绕诗歌形式及其相关议题展开的数次大规模讨论,虽然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诗歌风尚,却也在相当强势的同质化声浪中出现了一些异质声音。何其芳通过对"现代格律诗"这一概念进行诠释,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其... 1950年代围绕诗歌形式及其相关议题展开的数次大规模讨论,虽然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诗歌风尚,却也在相当强势的同质化声浪中出现了一些异质声音。何其芳通过对"现代格律诗"这一概念进行诠释,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其论述一方面提供了检视1950年代诗歌发展的别样视角,另一方面与1920年代新格律诗运动中闻一多等人的主张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形式 何其芳 现代格律诗 新格律诗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