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和文化”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57
1
作者 金应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33,共16页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与"和文化"理念,尽管各自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各自面对的问题和挑战的特殊性确实有无比巨大的差异,但是均处于同一个文化理念层次上,而且具有对世界及人类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逻辑演绎...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与"和文化"理念,尽管各自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各自面对的问题和挑战的特殊性确实有无比巨大的差异,但是均处于同一个文化理念层次上,而且具有对世界及人类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逻辑演绎结构体系认识的一脉相承性。这种一脉相承性使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从核心概念界定到核心概念的社会演绎,从理念的逻辑前提到逻辑演绎的条件,以及关于人类社会的存在机制、发展机制、底线机制、选择机制、修复机制的逻辑解读,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演进,构成了一个具有从历史到现实、从理念到实践的立体性知识系统,既年轻且又古老,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合作共赢
下载PDF
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 被引量:34
2
作者 郝时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共7页
文章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为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阐释,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 文章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为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阐释,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谈了一些学习体会,认为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是对"主线"引领和贯穿作用的实践性、成效性的要求。同时就物质与精神、多元一体、审异致同、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等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圆"昭示的范围,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成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审异致同 共同 中华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和合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92,158,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继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在创立新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继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在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习近平还系统地梳理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华和合文化历史脉络,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四个方面阐发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将中华和合文化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和合文化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协和万邦
下载PDF
“五育”如何美美与共 被引量:18
4
作者 宁本涛 覃梦蒙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8-53,共6页
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再到"五育"共美,形成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体系,需要重新认识"五育"、融通"五育"和升华"五育"。"五育"各美其美,是指... 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再到"五育"共美,形成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体系,需要重新认识"五育"、融通"五育"和升华"五育"。"五育"各美其美,是指五育有其独特性,智育重在知识技能教育及逻辑理性能力的习得;德育旨在通过发展与完善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至善能力;体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统一和谐,实现身心并育;美育是让人学会静观审美和追求实践立美;劳动的价值意蕴是"成事"与"成人"。"五育"美人之美,特指"五育"互为目的与手段,不仅可以二分为心育和身育,并且各育之间具有双重属性机制。智育处于基座位置,是育人基础;美育是转化机制,让人养成"美感";劳育是强化装置,实现"以劳促全";德育是领军,是灵魂,升华四育价值;体育是护盾,为前四育保驾护航。"五育"美美与共,不仅是指因在"五育"中实现"一育"而形成的统一美,更是指在"一育"中分别体现"五育"的主场优势而展现出的独特美。实现"五育共美"的育人效应,需要从核心素养目标层面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从教学内容层面进行系统精简;从学生评价层面进行因材施评,重建新常态的学生综合素养生成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五育共美 和而不同 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原文传递
和而不同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理性逻辑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德全 冯丹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1,19,共10页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身处其中“应有所为”且能“大有作为”。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空间视域下可诠释为精神空间的求真求...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身处其中“应有所为”且能“大有作为”。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空间视域下可诠释为精神空间的求真求善式发展、社会空间的优质均衡式发展、自然空间的共生持存式发展,是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旨归所在。作为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服务共同富裕所对应的三维空间高质量发展时应立足于自身“和而不同”的功能属性,通过对高质量发展主体意识层、社会发展层、环境支撑层的精准发力,实现供给角色的类型化转型。未来,职业教育应以落实厘正“道与器”的理性教育、兼顾“富与均”的生产教育、贯通“用与创”的生态教育,稳固共同富裕实现的精神点、行动面、时间线,将自身类型化发展嵌刻于共同富裕实现的伟大征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 共同富裕 理性逻辑
下载PDF
论“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世界公民教育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海莹 吴明海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是在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对族群身份的认同方式,实现在统一中尊重多元,在多元中追求统一。世界公民教育必须倡导平等、尊重、宽容和理解的价值观。我国的世界公民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意识...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是在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对族群身份的认同方式,实现在统一中尊重多元,在多元中追求统一。世界公民教育必须倡导平等、尊重、宽容和理解的价值观。我国的世界公民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意识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寻求族群认同和差异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世界公民教育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论儒家“和为贵”思想的现代意蕴及其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战戈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24,共5页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和为贵"思想是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和"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具体展现,是现代社会化解人际矛盾、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两千多年来,"和为贵"已然成为...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和为贵"思想是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和"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具体展现,是现代社会化解人际矛盾、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两千多年来,"和为贵"已然成为一种价值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这一思想理念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世界的和谐相处,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和为贵 和而不同 反求诸己 现代意蕴
下载PDF
当代中国外交新理念探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金正昆 乔旋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7-92,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逐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这些外交新理念,不仅促使当代中国外交与时俱进,而且将是现在与未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新指南。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外交理念 以人为本 和而不同 有所作为 和谐世界
原文传递
科学与宗教: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清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2,共4页
科学与宗教之所以在现代出现冲突,原因主要不在于它们之间存在某些本质差异,而在于它们都试图成为人的存在中至高无上的惟一主宰。因此,二者间实现和而不同的关键是:依据它们都旨在造福人类这个共同点,通过自我批判放弃对排他性至上地... 科学与宗教之所以在现代出现冲突,原因主要不在于它们之间存在某些本质差异,而在于它们都试图成为人的存在中至高无上的惟一主宰。因此,二者间实现和而不同的关键是:依据它们都旨在造福人类这个共同点,通过自我批判放弃对排他性至上地位的争夺,在“批判人本主义”的基础上达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宗教 冲突 和而不同 批判人本主义
下载PDF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10
作者 贺祖斌 卞志国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应遵循以“和合共生”为价值本源的文化逻辑,以“中道圆融”泽润生命关怀教育底色,以“和而不同”丰盈社会生活教育内涵,以“自然无为”引领自然生态教育方向,立体式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应扎根中华文化哲学沃土,立足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遵循“和合共生”文化逻辑,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华优秀文化 和合共生 文化逻辑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和而不同:城乡融合视角下广州近郊乡村特色发展策略
11
作者 卢丹梅 曾怡瑞 +1 位作者 袁楚枫 赵建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5,共8页
城市近郊乡村作为城乡之间交流沟通的“桥头堡”,具备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内在基础和外部驱动力,是探索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地区。总结城乡融合初级阶段近郊乡村在生产、生活、景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读新时期大城市近... 城市近郊乡村作为城乡之间交流沟通的“桥头堡”,具备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内在基础和外部驱动力,是探索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地区。总结城乡融合初级阶段近郊乡村在生产、生活、景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读新时期大城市近郊乡村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提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高级阶段的发展目标,以及生产方式、生活形态、景观风貌、建设模式等方面的近郊乡村特色发展策略。以广州为例,探索新时期近郊乡村特色化发展的方法体系,推动城乡融合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特色化发展 和而不同 近郊乡村 广州
下载PDF
地方认同与族际关系的仪式表达——青海三川地区二郎神祭典仪式的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目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17-23,共7页
在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围绕二郎神的地域崇拜与文化认同,土族、藏族、汉族民众共同参与的神灵祭典仪式可分为春季的"转青苗"与秋季的"纳顿节""八月会"。前者体现出"合"的仪式表征,后者则有... 在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围绕二郎神的地域崇拜与文化认同,土族、藏族、汉族民众共同参与的神灵祭典仪式可分为春季的"转青苗"与秋季的"纳顿节""八月会"。前者体现出"合"的仪式表征,后者则有土族跳"纳顿"与藏族、汉族注重献祭之不同仪式表达方式上的文化分野。两次分合有序的族际仪式,作为一项跨越族群边界而为多民族共享的信仰文化传统,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一体多元"与包容共生的文化特质,展示出三川族际社会中"和而不同"的社会交往模式与族群关系的文化表达图式,维系着地域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仪式 “一体多元” 族群关系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学”谱系与比较研究的拓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大先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共21页
中国130多种语言分属5个语系,遍布在广袤的国境内和跨国区域,在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上差异极大,国家通用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文”的多元、交融、共生的谱系。多民族语言文学之间相互促生,形成了中文“不同而和”、动态... 中国130多种语言分属5个语系,遍布在广袤的国境内和跨国区域,在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上差异极大,国家通用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文”的多元、交融、共生的谱系。多民族语言文学之间相互促生,形成了中文“不同而和”、动态发展的创造。在多民族语言视角下,中国文学研究一方面要充分估量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语言决定论和文化相对主义。多民族语言文学内含着世界文学因素,进而拓展了比较研究的边界,有助于重新认识自我、中国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国家通用语 “中文”谱系 多元整体 不同而和
原文传递
论中庸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6
14
作者 迟成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德行为上,坚持“过犹不及”的理性精神;在道德选择上,发挥“随时而中”的权变智慧;在道德规范上,坚持“兼德而至”的辨证思维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传统内涵 伦理学 和而不同 过犹不及 随时而中 兼德而至
下载PDF
迈向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一种面向于世界未来的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旭东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13,共17页
面对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不同的文化借由各美其美转换到了文化自觉的自我意识上。文化的一和多的问题意识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关注。这就需要有一种面向各自文化自觉存在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存。由此,一种迈向文化转型的人类学成为当下及未... 面对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不同的文化借由各美其美转换到了文化自觉的自我意识上。文化的一和多的问题意识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关注。这就需要有一种面向各自文化自觉存在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存。由此,一种迈向文化转型的人类学成为当下及未来的新发展趋势,成为多样性和共同性同时存在的大背景,并要求我们从各种变化中看到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价值的智慧性存在。人类学需要在差异性共存中寻找自身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新定位,在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中看到一种实践性意义上的文化共同性意识的养成。中国人类学需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现其自身可能拥有的那种构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智慧的存在,并借此智慧性的价值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在未来的共同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费孝通 文化转型人类学 文化自觉 全球社会
原文传递
从“和而不同”到“和合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惠翾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54,M0003,M0004,共13页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出发,尝试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呈...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出发,尝试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呈现,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化为人类共同行动的现实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和合共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创新的三维审视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柳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0,共1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哲学理论、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形式等方面。哲学理论上确立了新整体观与和谐论,并进而提出了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伦理价值观,这是对旧整体观、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范式转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哲学理论、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形式等方面。哲学理论上确立了新整体观与和谐论,并进而提出了人类整体利益的社会伦理价值观,这是对旧整体观、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范式转移;以人类整体利益观为指导在国际关系上确立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政治关系,提出了以互利共赢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理念;以人类整体利益观为指导在社会存在形式上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民族复兴模式、"和而不同"的国家共存模式以及"人境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整体利益观 合作共赢 和平崛起 和而不同 人境和谐
下载PDF
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的“和而不同” 被引量:4
18
作者 吕少华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重要内容,它的包容性品格鼓励差异性的存在,体现了“异”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古代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设计学视...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重要内容,它的包容性品格鼓励差异性的存在,体现了“异”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古代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设计学视域下,重新解读孔子的文化观念,理解中国古代高度的哲学智慧,并从色彩学视角深入探讨“和合”的思想内涵,是当下全球文化语境下跨领域、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解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论述了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的异同,并最终指出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的融合是敦煌石窟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也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色彩 现代设计色彩 和而不同 融合
下载PDF
文化冲突视野中的“和而不同”观与后殖民主义理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蒋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78-84,共7页
文化冲突已成为当今世界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受到社会冲突正负功能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文化冲突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中呈现多义性的理解。"和"与"不同"各自拥有正负面效应。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而... 文化冲突已成为当今世界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受到社会冲突正负功能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文化冲突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中呈现多义性的理解。"和"与"不同"各自拥有正负面效应。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之差异性理论看似相似,实乃解决文化冲突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文章通过对"和而不同"论的先决条件、"义""利"之辨与解决思路的辨析,审视"和而不同"之"和"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之差异性语境下多元共生的区别。在"和"融入现代文化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结合两种理论的优点、避其不足,借助差异性理论推动"和而不同"等本土传统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的可能,帮助本土传统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隐性文化殖民战场上发挥积极功能,克服、缓解甚至解决文化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和而不同 现代性 后殖民主义理论 差异性
下载PDF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
20
作者 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3,共5页
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 建立在中华文明连续性基础上的包容性,具有聚多元、凝共识、固根本、助绵延之作用。“尚和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核心内涵;“和而不同”的共生秩序则为中华文明包容性之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来自于中华各民族的实践,也来自于对中华各民族实践成果的总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受制于文明的主体,但又促使文明的主体与时俱进,并由此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更高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 尚和合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