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武系第二统浅水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陕南朱家坝剖面仙女洞组为例
1
作者 李怡霖 李飞 +6 位作者 李翔 王夏 李杨凡 王曾俊 易楚恒 曾伟 李雅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9-1652,共14页
【目的】混积岩同时具有指示水体化学条件和生物活动的碳酸盐组分以及指示物源区性质和风化过程的碎屑组分,因而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方法】寒武纪早期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汉南—米仓山古陆周缘混合沉积非常发育,以陕... 【目的】混积岩同时具有指示水体化学条件和生物活动的碳酸盐组分以及指示物源区性质和风化过程的碎屑组分,因而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方法】寒武纪早期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汉南—米仓山古陆周缘混合沉积非常发育,以陕西南郑朱家坝剖面仙女洞组为例,对研究区混积岩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与结论】混合沉积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由中缓坡向内缓坡转变的过渡环境,且混积程度具有规律性,即在多个向上变浅序列的中部最为发育,在每个序列底部和顶部分别为碎屑组分主导和碳酸盐组分主导(或清水碳酸盐沉积)。中缓坡环境下以碎屑组分沉积为主,碳酸盐组分除小型原地生物礁外,主要来自浅水环境搬运的细粒沉积物;内缓坡潮下带相对低能环境仍以碎屑组分沉积为主,但原地生物礁以及礁角砾和内碎屑搬运沉积常见;内缓坡潮下高能带以鲕粒滩和生物礁等原地碳酸盐沉积为主,混入的陆源组分主要为砂级石英和岩屑颗粒;潟湖环境以白云石化颗粒和陆源细粒物质的混合为特征。研究区寒武纪早期混积体系的发育与当时浅水环境较高的碳酸盐产率以及沿岸流、波浪、风暴等搬运作用有关。本实例可为了解深时混合沉积成因提供一个思路,也可为上扬子地区寒武系混积岩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仙女洞组 生物礁 岩相 汉南—米仓山地区
下载PDF
陕南勉县寒武系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学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雅兰 李飞 +7 位作者 吕月健 王夏 王曾俊 李红 易楚恒 李杨凡 曾伟 李怡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8-618,共11页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生物礁临近层位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岩相学特征显示礁体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临滨带环境,建造过程可依次分为钙质微生物主导、古杯动物大量繁盛以及古杯与钙质微生物联合建造三个阶段。生物礁灰岩中的陆源碎屑组分含量向上增多,且颗粒变粗,顶部被中—细砂岩覆盖。【结论】古杯—钙质微生物礁生长过程中对低强度的陆源碎屑输入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当粗粒陆源碎屑组分的持续、高强度输入时将造成生物礁发育终止。本实例揭示了古杯—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生长过程与海底生态指标的相关性,可为古环境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钙质微生物群落 礁灰岩 古环境指标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下载PDF
上扬子北缘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礁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杨凡 李飞 +6 位作者 王夏 李翔 李怡霖 王曾俊 李雅兰 易楚恒 曾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21-4334,共14页
作为一种海洋高等级生态系统,生物礁在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经历了重要转变,特别是后生动物礁的大规模出现对寒武纪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北缘多个寒武系仙女洞组含古杯生物礁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特征分... 作为一种海洋高等级生态系统,生物礁在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经历了重要转变,特别是后生动物礁的大规模出现对寒武纪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扬子北缘多个寒武系仙女洞组含古杯生物礁剖面为例,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古杯动物既可以单独成礁,也可以与钙质微生物联合造礁,或者作为附礁生物保存于钙质微生物礁内部.古杯礁大部分具有低缓的外部形貌,障积结构发育且古杯化石保存较好,部分具亮晶胶结特征,以在正常浪基面附近和滩间环境发育最为典型.钙质微生物‒古杯礁与含古杯钙质微生物礁既可以单独发育,也可以在潮下带形成多个叠置状复合体;内部可见古杯被微生物黏附包绕或结壳,但礁胶结物少见.高能环境生物礁中古杯动物具有破碎状、异地搬运等特征,其原因可能与其个体较小,以及较薄的钙质骨骼还无法适应强水动力条件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区滨海环境经常性陆源输入带来的较高营养条件更有利于微生物主导的生物礁发育,古杯在与其竞争过程中可能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动物 钙质微生物 仙女洞组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沉积学 环境地质
原文传递
陕南勉县寒武系第三阶仙女洞组古杯动物化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4
作者 朱杨格 刘丽静 +2 位作者 贾连奇 沈锦文 甘德祥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52,共16页
古杯动物是寒武系第二阶至第四阶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前人已在福成、新潮、十里溪、岩孔及王家坪剖面的地层中建立了5个古杯动物化石带(层),但是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古杯动物化石带仍未建立,各地区之间的古杯生物地层对比存在... 古杯动物是寒武系第二阶至第四阶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前人已在福成、新潮、十里溪、岩孔及王家坪剖面的地层中建立了5个古杯动物化石带(层),但是扬子地台其他地区古杯动物化石带仍未建立,各地区之间的古杯生物地层对比存在困难。笔者在陕西勉县发现了一个新的产古杯动物化石的寒武系剖面——黑滩沟剖面,对郭家坝组顶部钙质结核和仙女洞组非礁相灰岩中的古杯动物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鉴定出7属7种和2个未定属种,包括1个新属新种Shaanxicyathus spinosus gen.et sp.nov.。黑滩沟剖面仙女洞组的中下部地层中可识别出2个古杯动物化石带,自下至上为:Dailycyathus dubius带和Shaanxicyathus spinosus-Archaeopharetra tabulates组合带。Dailycyathus dubius带与扬子地台第一个古杯动物化石带(福成剖面仙女洞组的Dailycyathus xiuqiensis带)相当,Shaanxicyathus spinosus-Archaeopharetra tabulates组合带与其第二个古杯动物化石带(福成剖面仙女洞组的Dictyocyathus shaanxiensis带)相当。黑滩沟剖面与福成剖面第一个古杯动物化石带的底界均为仙女洞组的底界,因此黑滩沟剖面与福成剖面的仙女洞组底界相当。黑滩沟剖面古杯动物化石带的建立为扬子地台不同地区仙女洞组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动物 第二统 仙女洞组 扬子地台 汉南—米仓山地区 生物地层
原文传递
汉南-米仓山区叠加东西向隆坳的北东向推覆构造 被引量:27
5
作者 杜思清 魏显贵 +1 位作者 刘援朝 吴德超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67-374,共8页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经地区的北东向构造相连,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其深部形态可依据现今不同地段的不同层位出露的构造形态予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外缘带 逆冲断层系 汉南-米仓山 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