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晓伟 张虎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29-33,共5页
目的:观察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5月—2021年8月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156例经《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诊断为脑梗死偏瘫的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常规针... 目的:观察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5月—2021年8月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156例经《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诊断为脑梗死偏瘫的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加肢体训练)78例和观察组(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78例。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正五聚体蛋白(PTX-3)及步行能力、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效率94.87%(74/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6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PTX-3、BDNF及步行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步宽和血清PTX-3低于治疗前,血清BDNF和步长、步幅、步速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BDNF和步长、步幅、步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TX-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步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和FMA评分(包括上肢和下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I评分、FMA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I评分、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十二针 肢体训练 脑梗死 偏瘫 步行能力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新伟 张虎 +2 位作者 丁潇 杨洋 杨晓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9期1684-1687,共4页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及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及"手足十二针"治疗,两组治疗时间,1次/d,5次/周,均治疗4周。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Exercise Assessment Scale,FMA),Ashworth量表,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阶段,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阶段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偏瘫患者进行"手足十二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痉挛及神经损伤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十二针 脑梗死 气虚血瘀证偏瘫 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痉挛程度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基于“形神同调”理论浅析手足十二针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雅惠 王丽平 +2 位作者 陆梦馨 王月 邹忆怀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7-331,共5页
"形神同调"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中风病乃"形神共病"之疾患,治疗需"形""神"兼顾而并调。针刺可通过激发调控经络腧穴之气以平衡阴阳,调神全形,是"形神同调"法治疗中风病的重要... "形神同调"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中风病乃"形神共病"之疾患,治疗需"形""神"兼顾而并调。针刺可通过激发调控经络腧穴之气以平衡阴阳,调神全形,是"形神同调"法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手足十二针为王乐亭先生治疗中风病的代表针灸处方,诸穴相配,既能调节脏腑经络、筋脉肌骨,通调脏腑、和畅气血以治形,又着眼于整体阴阳的和调及精神情志的畅达,燮理阴阳、怡养精神以全神,发挥"形神同调"之功,可促进中风病的恢复,其潜在效应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及调控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形神同调 手足十二针 脑功能重塑
原文传递
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初级运动区与小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陈天竹 邹忆怀 +6 位作者 杜钟名 王雅惠 陈琛 陆梦馨 王月 史昕玥 刘若一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514-1521,共8页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初级运动区(M1区)与小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2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轻中度组14例、重度组8例。所有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针刺干预:取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初级运动区(M1区)与小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2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轻中度组14例、重度组8例。所有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针刺干预:取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均使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10天。针刺前后进行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包括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pper)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owe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M1区、小脑后叶区(SCb区)、小脑前叶区(AICb区)为种子点,比较病灶侧与健侧M1区(iM1-cM1)、病灶侧M1区与健侧SCb区(iM1-cSCb)、病灶侧M1区与健侧AICb区(iM1-cAICb)、健侧M1区与病灶侧SCb区(cM1-iSCb)、健侧M1区与病灶侧AICb区(cM1-iAICb)的功能连接度(FC值)差异,并与F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针刺前后FMA-Upper、FMA-Lower、FMA总积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度组FMA总积分和NIHSS评分在针刺后较针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针刺前后FMA-Upper、FMA-Lower、FMA总积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者针刺前后运动区各配对F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组iM1-cM1在针刺后FC值呈现较大升高(P=0.048),且针刺后iM1-cM1 FC值差值改善明显(P=0.014)。22例患者FMA总积分与cM1-iSCb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453,P=0.034),其中重度组患者FMA总积分与cM1-iSCb呈较强程度负相关(r=-0.767,P=0.026)、与cM1-iAICb呈较强程度负相关(r=-0.759,P=0.029),且其FMA-Upper评分与cM1-iAICb呈较强程度负相关(r=-0.822;P=0.012)。结论手足十二针对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iM1-cM1功能连接改善明显,可能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手足十二针 功能磁共振 大脑初级运动区 小脑功能连接
原文传递
手足十二针联合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宋丽 石蕊 赵香君 《陕西中医》 CAS 2022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联合加味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患者共115例,通过完全随机法对115例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联合组58例。对照组使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联合组在对照...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联合加味茵陈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患者共115例,通过完全随机法对115例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联合组58例。对照组使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手足十二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恢复情况。检测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血脂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改良TIANamp Stool DNA Kit方法进行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埃希菌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中医证候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酸转移酶(GGT)、IL-8、TNF-α、TGF-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肠球菌、埃希菌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乳杆菌、双歧杆菌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手足十二针与加味茵陈蒿汤的联合治疗方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中医证候评分下降,肝功能、血脂水平得到改善,抑制炎性因子,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手足十二针 加味茵陈蒿汤 肝功能 肠道菌群 中医证候评分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韩伟 张虎 +1 位作者 张春荣 于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市中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市中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手足十二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237,P=0.025)。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GF、BDN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GF、BDN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手足十二针 强制性运动疗法 治疗结果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若一 陆梦馨 +4 位作者 徐玲玲 张慕昭 许天骄 武琳璐 邹忆怀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8-53,共6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运动皮质连接组 功能磁共振 手足十二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