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汉匈关系的视域讨论胡笳在汉文化中的意义展演
被引量:
3
1
作者
蔡明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25,共8页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诗作上迸发了千古悸动的余韵。然而,这也只是胡笳文人化的开始,继之而来的音乐作品屡唱不辍,悲凉的声情在琴弦挑捻之间跃动,由笳入琴的脉络正是胡笳延续生命力的足迹。胡笳传入中原的缘由,是基于丝路开通与关市贸易所启动的汉匈文化交流;从胡笳的形制和吹奏的方式,可以证明胡笳原本是没有按孔的响器,至魏晋时期,才发展成为具有声情的旋律乐器;旋律化之后的胡笳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思的对象,尤其在东汉末年,与文姬归汉史实相关的诗作《胡笳十八拍》,更让文人士大夫将己身寻思遁世高蹈的际遇暗合于文姬流离失所的时代悲剧氛围,“笳声悲凉”的声情从而将胡笳抽象为悲情的符号,并与琴合流,共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存理念与生命意识的寄托;在两汉政局的转变和艺术人文精神的自觉中,蔡琰自述生平的诗作《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才有可能以强烈书写个人的自觉性特色成为长篇叙事诗的瑰宝,胡笳也在这个张扬个人自觉性以及时局愈加纷乱的时代之后,从原来军乐中的响器,生发出它特有的离散声情,达到胡笳文人化的极致;而北方空间的荒远概念,则进一步演绎了笳声之悲;“荒”的语义场为东汉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心灵栖身的想象,也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极远之处,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创新、文学与艺术创作的自觉才有给出自我解释的可能。胡笳源自北国荒地,文姬归汉的史实发生在“荒服”的匈奴,于是,笳声悲凉的声情与文姬归汉的史实自然地与“荒”的意象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笳
文姬归汉
汉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
8
2
作者
王永安
吴荭
+1 位作者
马洪连
孙明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54,共16页
水泉子汉墓群位于甘肃永昌县西北39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西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7′16″、北纬38°23′01″,海拔2294米(图一)。为配合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10.12...
水泉子汉墓群位于甘肃永昌县西北39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西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7′16″、北纬38°23′01″,海拔2294米(图一)。为配合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10.12)q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f生发掘,共清理墓葬16座(附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永昌县
水泉子汉墓群
汉文化
匈奴文化
土著文化
原文传递
汉匈角力拓出中华历史新篇章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炳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6期52-57,M0005,共7页
本文以作者在新疆60余年的考古实践为基础,以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60年的岁月为时间轴,列举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在百余年的政治角力中,曾经在亚洲东部的西域大地上转动、翻腾过的岁月风云,以及在罗布淖尔大地、昆仑山北麓投射过的让人无...
本文以作者在新疆60余年的考古实践为基础,以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60年的岁月为时间轴,列举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在百余年的政治角力中,曾经在亚洲东部的西域大地上转动、翻腾过的岁月风云,以及在罗布淖尔大地、昆仑山北麓投射过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光影。弃绝在这戈壁荒漠中的历史碎片,至今仍有太多值得吸收的文化营养。论说古代西域的历史,不能疏忽、淡忘了楼兰、鄯善大地上曾经展开过的历史篇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西汉王朝
匈奴政权
汉匈角力
中华民族
原文传递
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
被引量:
5
4
作者
王方晗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42,158,159,共12页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深了汉匈文明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耕文明
区域农业
汉匈关系
原文传递
汉匈战争与北边郡守尉
被引量:
4
5
作者
宋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郡之建置源于边地,最初主要是着眼于军事功能。秦汉时期,毗邻匈奴的北境诸边郡,是中原地区与匈奴相对峙的主要区域。负责全郡事务的最高长官———郡太守,以及辅佐太守的军事长官都尉,除与内郡具有相同的职责外,还肩负着防范匈奴侵扰的...
郡之建置源于边地,最初主要是着眼于军事功能。秦汉时期,毗邻匈奴的北境诸边郡,是中原地区与匈奴相对峙的主要区域。负责全郡事务的最高长官———郡太守,以及辅佐太守的军事长官都尉,除与内郡具有相同的职责外,还肩负着防范匈奴侵扰的重任,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秦汉时期
中原地区
军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孝文十四年匈奴南“侵”原因及影响新探
被引量:
3
6
作者
熊贵平
王扩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7-72,共6页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举南"侵",缘由何在?汉廷招降纳叛方略的实施所引发的匈奴人口外流是导致此次匈奴进攻的原因,其目的是断绝汉廷对匈奴民众的招纳,阻止人口外流。这次战争使汉廷的招降纳叛方略中断近二十年之久。
关键词
汉朝
孝文十四年
匈奴
人口外流
侵略行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贝贝
《孙子研究》
2020年第5期90-100,共11页
《史记》《汉书》关于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的几个时间节点的记载相互矛盾,这与汉武帝时期改用太初历造成记述日期换算出现差错以及文本内容撰写、流传的复杂性有关。经考证本文认为,汉高祖七年十一月前后,刘邦率领的汉朝军队为匈奴冒顿单...
《史记》《汉书》关于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的几个时间节点的记载相互矛盾,这与汉武帝时期改用太初历造成记述日期换算出现差错以及文本内容撰写、流传的复杂性有关。经考证本文认为,汉高祖七年十一月前后,刘邦率领的汉朝军队为匈奴冒顿单于败于白登之围。该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西汉王朝开始实践第一次和亲活动。然和亲并未真正缓解汉匈局势,匈奴随之攻击代王刘仲,刘仲出逃,并于高祖八年九月废为合阳侯。高祖十年八九月之间陈豨谋反,与匈奴一同侵扰西汉王朝的北部边境,为了稳定局势,汉朝与匈奴进行了第二次和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匈奴
白登之围
汉匈战争
和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司马迁写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
被引量:
1
8
作者
张大可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3-33,共11页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
楚汉相争
汉匈大决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匈奴归降原因的虚构现象与西汉儒家政治
9
作者
李贝贝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36-42,48,共8页
呼韩邪单于归降汉朝是出于匈奴衰落的无奈,以及他在内部斗争中失利而亟需汉朝援助。从长远来看,匈奴归降汉朝,则是汉朝长期秉行以军事打击为主的对匈政策的结果。然自呼韩邪单于降汉以来,汉朝内部就频频枉顾其归降的真正原因和目的,虚...
呼韩邪单于归降汉朝是出于匈奴衰落的无奈,以及他在内部斗争中失利而亟需汉朝援助。从长远来看,匈奴归降汉朝,则是汉朝长期秉行以军事打击为主的对匈政策的结果。然自呼韩邪单于降汉以来,汉朝内部就频频枉顾其归降的真正原因和目的,虚构出单于因“乡风慕义”而降的情形。这一主流观点,强调汉朝为政以德和礼仪之邦对匈奴的感召力,虽然违背汉匈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却是当时儒家思想成为王朝主流政治学说的反映。另外,在外交礼仪中,汉朝对匈奴“让而不臣”,既是为了政治避险,又能符合儒家的外交理论,是政治生活中现实与理想的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汉匈关系
为政以德
礼义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被引量:
1
10
作者
苏家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0,共8页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局而影响其继位之后政权的稳定性。降至东汉,入塞后的南匈奴对于东汉政权的依附性更强,侍子制度亦随之进一步强化,年度轮替的南匈奴侍子的角色类似于郡国计吏,这也反映出南匈奴入塞后地位日益趋同于周边郡国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匈关系
侍子
和亲
左贤王
年度轮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汉时期关于汉匈关系的七次大辩论
11
作者
曹升生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匈奴
汉匈关系
辩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被引量:
15
12
作者
杜林渊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86,共13页
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汉代北部和西北部。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分布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由民族成分...
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汉代北部和西北部。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分布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由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南匈奴
墓葬
原文传递
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
被引量:
4
13
作者
马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18-23,共6页
本文试图在分阶段叙述汉武帝武力征伐匈奴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汉武帝利用属国“与单于争其民”的方式去笼络、分化、瓦解匈奴 ,以及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等 ,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汉武帝的匈奴政策。
关键词
汉武帝
匈奴
少数民族政策
属国
军事武力
原文传递
昭君出塞与汉匈社会民生之考察
被引量:
3
14
作者
桂胜
张友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79,共4页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几百年来在战争与"和亲"过程中唯一的一位良家女以汉王朝名义参与和亲的事件。昭君出塞"和亲"既曲折表达了个体民生的愿望,更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昭君出塞"和...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几百年来在战争与"和亲"过程中唯一的一位良家女以汉王朝名义参与和亲的事件。昭君出塞"和亲"既曲折表达了个体民生的愿望,更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昭君出塞"和亲"表达了个人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展现出传统社会中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满足了当时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客观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汉匈
社会民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东汉时期张珰经营西域之“三策”及相关史实的分析
15
作者
贾文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65-69,共5页
公元123年,北匈奴联合车师频繁侵扰汉朝河西四郡。敦煌太守张珰在朝中保守派势力占上风的情况下,勇于上书,策略性地提出解决西域问题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主张立即进兵蒲类海讨伐北匈奴,中策为屯驻柳中的延缓之计,下策是放弃交河城。...
公元123年,北匈奴联合车师频繁侵扰汉朝河西四郡。敦煌太守张珰在朝中保守派势力占上风的情况下,勇于上书,策略性地提出解决西域问题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主张立即进兵蒲类海讨伐北匈奴,中策为屯驻柳中的延缓之计,下策是放弃交河城。汉朝政府经过慎重抉择,最终采纳中策。张珰"三策"为汉朝政府正确决策及时提供可行方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有效推动西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汉匈战争
西域问题
张珰“三策”
军事地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窦宪出击北匈奴战略研究
16
作者
孙亚男
《孙子研究》
2018年第4期58-65,共8页
东汉和帝初年,窦宪出击北匈奴的一系列战争,实际是以南匈奴军队为主力,汉朝军队为主导,多民族军队相互合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此次战争中,汉王朝灵活转变对匈战略部署,从羁縻政策到主动出击,从逐步打击到一举消灭,最终取得了汉匈战争...
东汉和帝初年,窦宪出击北匈奴的一系列战争,实际是以南匈奴军队为主力,汉朝军队为主导,多民族军队相互合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此次战争中,汉王朝灵活转变对匈战略部署,从羁縻政策到主动出击,从逐步打击到一举消灭,最终取得了汉匈战争的全面胜利。战争起因或许是出于南匈奴统一全匈奴的意愿,又有窦宪将功赎罪的一己之私,但经过三次战争,北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基本解除,对于中原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宪
汉匈之战
以夷制夷
战争策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汉匈关系的视域讨论胡笳在汉文化中的意义展演
被引量:
3
1
作者
蔡明玲
机构
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25,共8页
文摘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诗作上迸发了千古悸动的余韵。然而,这也只是胡笳文人化的开始,继之而来的音乐作品屡唱不辍,悲凉的声情在琴弦挑捻之间跃动,由笳入琴的脉络正是胡笳延续生命力的足迹。胡笳传入中原的缘由,是基于丝路开通与关市贸易所启动的汉匈文化交流;从胡笳的形制和吹奏的方式,可以证明胡笳原本是没有按孔的响器,至魏晋时期,才发展成为具有声情的旋律乐器;旋律化之后的胡笳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思的对象,尤其在东汉末年,与文姬归汉史实相关的诗作《胡笳十八拍》,更让文人士大夫将己身寻思遁世高蹈的际遇暗合于文姬流离失所的时代悲剧氛围,“笳声悲凉”的声情从而将胡笳抽象为悲情的符号,并与琴合流,共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存理念与生命意识的寄托;在两汉政局的转变和艺术人文精神的自觉中,蔡琰自述生平的诗作《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才有可能以强烈书写个人的自觉性特色成为长篇叙事诗的瑰宝,胡笳也在这个张扬个人自觉性以及时局愈加纷乱的时代之后,从原来军乐中的响器,生发出它特有的离散声情,达到胡笳文人化的极致;而北方空间的荒远概念,则进一步演绎了笳声之悲;“荒”的语义场为东汉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心灵栖身的想象,也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极远之处,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创新、文学与艺术创作的自觉才有给出自我解释的可能。胡笳源自北国荒地,文姬归汉的史实发生在“荒服”的匈奴,于是,笳声悲凉的声情与文姬归汉的史实自然地与“荒”的意象贴合,�
关键词
胡笳
文姬归汉
汉匈
Keywords
Nomad Flute
Wen-Chi's Captivity and Return
han
-
xiongnu
分类号
J60-05 [艺术—音乐]
G03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
8
2
作者
王永安
吴荭
马洪连
孙明霞
机构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54,共16页
文摘
水泉子汉墓群位于甘肃永昌县西北39公里的红山窑乡水泉子村西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7′16″、北纬38°23′01″,海拔2294米(图一)。为配合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10.12)q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f生发掘,共清理墓葬16座(附表)。
关键词
甘肃永昌县
水泉子汉墓群
汉文化
匈奴文化
土著文化
Keywords
Yongc
han
g County, Gansu Shuiquanzi Cemetery of the
han
Dynasty
han
Culture
xiongnu
Culture Aboriginal Culture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匈角力拓出中华历史新篇章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炳华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6期52-57,M0005,共7页
文摘
本文以作者在新疆60余年的考古实践为基础,以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60年的岁月为时间轴,列举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在百余年的政治角力中,曾经在亚洲东部的西域大地上转动、翻腾过的岁月风云,以及在罗布淖尔大地、昆仑山北麓投射过的让人无法忘怀的光影。弃绝在这戈壁荒漠中的历史碎片,至今仍有太多值得吸收的文化营养。论说古代西域的历史,不能疏忽、淡忘了楼兰、鄯善大地上曾经展开过的历史篇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西域
西汉王朝
匈奴政权
汉匈角力
中华民族
Keywords
Western Regions
Western
han
empire
xiongnu
regime
struggle between
han
and
xiongnu
Chinese nation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
被引量:
5
4
作者
王方晗
机构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42,158,159,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ZD218)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深了汉匈文明的融合。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耕文明
区域农业
汉匈关系
Keywords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farming civilization
regional agriculture
han
-
xiongnu
interactions
分类号
F3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匈战争与北边郡守尉
被引量:
4
5
作者
宋超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
出处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文摘
郡之建置源于边地,最初主要是着眼于军事功能。秦汉时期,毗邻匈奴的北境诸边郡,是中原地区与匈奴相对峙的主要区域。负责全郡事务的最高长官———郡太守,以及辅佐太守的军事长官都尉,除与内郡具有相同的职责外,还肩负着防范匈奴侵扰的重任,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战争
秦汉时期
中原地区
军事
Keywords
the war between
han
and
xiongnu
the northern frontier
Junshou
Duwei
分类号
E869 [军事—战术学]
K23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孝文十四年匈奴南“侵”原因及影响新探
被引量:
3
6
作者
熊贵平
王扩建
机构
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系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7-72,共6页
文摘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举南"侵",缘由何在?汉廷招降纳叛方略的实施所引发的匈奴人口外流是导致此次匈奴进攻的原因,其目的是断绝汉廷对匈奴民众的招纳,阻止人口外流。这次战争使汉廷的招降纳叛方略中断近二十年之久。
关键词
汉朝
孝文十四年
匈奴
人口外流
侵略行为
Keywords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and
xiongnu
general plan of recruiting deserts and traitors
population outflow
treaty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贝贝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出处
《孙子研究》
2020年第5期90-100,共11页
文摘
《史记》《汉书》关于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的几个时间节点的记载相互矛盾,这与汉武帝时期改用太初历造成记述日期换算出现差错以及文本内容撰写、流传的复杂性有关。经考证本文认为,汉高祖七年十一月前后,刘邦率领的汉朝军队为匈奴冒顿单于败于白登之围。该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西汉王朝开始实践第一次和亲活动。然和亲并未真正缓解汉匈局势,匈奴随之攻击代王刘仲,刘仲出逃,并于高祖八年九月废为合阳侯。高祖十年八九月之间陈豨谋反,与匈奴一同侵扰西汉王朝的北部边境,为了稳定局势,汉朝与匈奴进行了第二次和亲活动。
关键词
西汉
匈奴
白登之围
汉匈战争
和亲
Key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xiongnu
Baideng Siege
han
-
xiongnu
War
Peacemaking Marriage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马迁写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
被引量:
1
8
作者
张大可
机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11)。
文摘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司马迁
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
楚汉相争
汉匈大决战
Keywords
SIMA Qian
three major battles
C
han
gping Battle
Chu-
han
Battle
han
-
xiongnu
Battle
分类号
K20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匈奴归降原因的虚构现象与西汉儒家政治
9
作者
李贝贝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出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36-42,48,共8页
文摘
呼韩邪单于归降汉朝是出于匈奴衰落的无奈,以及他在内部斗争中失利而亟需汉朝援助。从长远来看,匈奴归降汉朝,则是汉朝长期秉行以军事打击为主的对匈政策的结果。然自呼韩邪单于降汉以来,汉朝内部就频频枉顾其归降的真正原因和目的,虚构出单于因“乡风慕义”而降的情形。这一主流观点,强调汉朝为政以德和礼仪之邦对匈奴的感召力,虽然违背汉匈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却是当时儒家思想成为王朝主流政治学说的反映。另外,在外交礼仪中,汉朝对匈奴“让而不臣”,既是为了政治避险,又能符合儒家的外交理论,是政治生活中现实与理想的折中。
关键词
匈奴
汉匈关系
为政以德
礼义
儒家思想
Keywords
xiongnu
han
-
xiongnu
relationship
benevolent rule
state of ceremonies
Confucianism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被引量:
1
10
作者
苏家寅
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0,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秦、汉简牍所涉民族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编号:18CMZ006)。
文摘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局而影响其继位之后政权的稳定性。降至东汉,入塞后的南匈奴对于东汉政权的依附性更强,侍子制度亦随之进一步强化,年度轮替的南匈奴侍子的角色类似于郡国计吏,这也反映出南匈奴入塞后地位日益趋同于周边郡国的事实。
关键词
汉匈关系
侍子
和亲
左贤王
年度轮替
Keyw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and
xiongnu
Hostages
Political Marriages
The Wise King of the Left
Annual Rotation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89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汉时期关于汉匈关系的七次大辩论
11
作者
曹升生
机构
渤海大学历史系
出处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
文摘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关键词
西汉
匈奴
汉匈关系
辩论
Key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xiongnu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han
and
xiongnu
debate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被引量:
15
12
作者
杜林渊
机构
延安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86,共13页
文摘
中国境内的东汉中、晚期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汉代北部和西北部。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分布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出现细微差别的原因是由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
东汉
南匈奴
墓葬
Keywords
Eastern
han
period Southern
xiongnu
ethnic group tombs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
被引量:
4
13
作者
马勇
机构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18-23,共6页
文摘
本文试图在分阶段叙述汉武帝武力征伐匈奴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汉武帝利用属国“与单于争其民”的方式去笼络、分化、瓦解匈奴 ,以及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等 ,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汉武帝的匈奴政策。
关键词
汉武帝
匈奴
少数民族政策
属国
军事武力
Keywords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Policy to
xiongnu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meation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昭君出塞与汉匈社会民生之考察
被引量:
3
14
作者
桂胜
张友云
机构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79,共4页
文摘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几百年来在战争与"和亲"过程中唯一的一位良家女以汉王朝名义参与和亲的事件。昭君出塞"和亲"既曲折表达了个体民生的愿望,更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昭君出塞"和亲"表达了个人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展现出传统社会中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满足了当时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客观需求。
关键词
昭君出塞
汉匈
社会民生
Keywords
Zhaojun going beyond the border
the
han
Dynasty and
xiongnu
people's life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东汉时期张珰经营西域之“三策”及相关史实的分析
15
作者
贾文丽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65-69,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河西经略史"(13FZS019)
文摘
公元123年,北匈奴联合车师频繁侵扰汉朝河西四郡。敦煌太守张珰在朝中保守派势力占上风的情况下,勇于上书,策略性地提出解决西域问题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主张立即进兵蒲类海讨伐北匈奴,中策为屯驻柳中的延缓之计,下策是放弃交河城。汉朝政府经过慎重抉择,最终采纳中策。张珰"三策"为汉朝政府正确决策及时提供可行方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有效推动西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东汉
汉匈战争
西域问题
张珰“三策”
军事地理
Keywords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Wars betwee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xiongnu
Western Regions Issue
Z
han
g Dang's Three Strategies
Military Geography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窦宪出击北匈奴战略研究
16
作者
孙亚男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出处
《孙子研究》
2018年第4期58-65,共8页
文摘
东汉和帝初年,窦宪出击北匈奴的一系列战争,实际是以南匈奴军队为主力,汉朝军队为主导,多民族军队相互合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此次战争中,汉王朝灵活转变对匈战略部署,从羁縻政策到主动出击,从逐步打击到一举消灭,最终取得了汉匈战争的全面胜利。战争起因或许是出于南匈奴统一全匈奴的意愿,又有窦宪将功赎罪的一己之私,但经过三次战争,北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基本解除,对于中原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窦宪
汉匈之战
以夷制夷
战争策略
Keywords
Dou Xian
The Battle betwe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xiongnu
Play off One Power against Another
War Strategy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汉匈关系的视域讨论胡笳在汉文化中的意义展演
蔡明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2012年发掘简报
王永安
吴荭
马洪连
孙明霞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8
原文传递
3
汉匈角力拓出中华历史新篇章
王炳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
1
原文传递
4
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
王方晗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5
原文传递
5
汉匈战争与北边郡守尉
宋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孝文十四年匈奴南“侵”原因及影响新探
熊贵平
王扩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李贝贝
《孙子研究》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司马迁写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
张大可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匈奴归降原因的虚构现象与西汉儒家政治
李贝贝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苏家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西汉时期关于汉匈关系的七次大辩论
曹升生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南匈奴墓葬初步研究
杜林渊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5
原文传递
13
汉武帝对匈奴政策新论
马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
4
原文传递
14
昭君出塞与汉匈社会民生之考察
桂胜
张友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对东汉时期张珰经营西域之“三策”及相关史实的分析
贾文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窦宪出击北匈奴战略研究
孙亚男
《孙子研究》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